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研究在相同水温条件下,3种不同的开口饵料对施氏鲟(♀)与欧洲鳇(♂)杂交仔稚鱼开口期(3-15日龄)生长、成活率的影响。开口饵料分别是丰年虫、水蚯蚓和微粒配合饲料,试验随机分成3个组,每组2个重复,每个重复放3日龄仔鱼3500尾。结果显示,各实验组鱼苗成活差异显著。水蚯蚓组稚鱼成活率为99.3%;丰年虫组稚鱼成活率为93.2%;微粒饲料组稚鱼成活率为75.9%。提示:水蚯蚓、丰年虫等天然饵料作为鲟鱼仔鱼开口饲料更具有适口性,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  相似文献   

2.
以卤虫、饲料、蛋黄作为开口饵料,针对祁连山裸鲤(Cymnocypris chilianensis)进行开口饵料的饲养试验。经过30 d饲养,卤虫组裸鲤组的生长速度最快,其全长23.82 mm,体重为0.1382 g;其次为饲料组,其全长为18.02 mm,体重为0.0594 g,经统计投喂卤虫和饲料的祁连山裸鲤的成活率分别为55%和51%,所以卤虫是祁连山裸鲤人工培育的最佳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三种投喂方式对小池塘鲤草鲫混养效果的影响,以肠道健康膨化饲料(蛋白水平30%、脂肪水平4%)为试验饲料,采用三种投喂方式:自动投喂(AF)、人工投喂(MF)和自助摄食(SF),在室外小池塘(10 m×10 m×1 m)条件下,研究不同投喂方式对鲤草鲫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存活率、摄食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的影响。每种投喂方式设置3个重复,每个小池塘放养300尾鲤鱼、100尾草鱼、200尾鲫鱼,鲤鱼初始体重为(93.03±0.20)g、草鱼初始体重为(176.61±6.79)g、鲫鱼初始体重为(75.83±0.08)g,每天按照相同的投喂量(体重的2%~3%)投喂4次,试验周期为8周。试验结果显示:在鲤草鲫混养条件下,自动投喂组、人工投喂组和自助摄食组的鱼类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无显著差异(P0.05)。自助摄食组的鲤鱼和鲫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明显高于人工投喂组和自动投喂组(P0.05),而草鱼的情况刚好相反(P0.05)。池塘鲤草鲫混养条件下,鲤鱼由93 g生长到318 g,草鱼由177 g生长到526 g,鲫鱼由76 g生长到155 g,肠道健康膨化饲料的饲料系数平均为1.37。试验表明:池塘中鲤草鲫混养时,三种投喂方式不影响鱼类的存活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自助摄食方式利于鲤鱼和鲫鱼的摄食。根据本试验,建议在混养池塘中采用不需要电力又省力的自助摄食方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水产科研人员对美洲鲟鱼苗的适口饵料和培育进行了研究。在54L的圆形水槽中放养仔鱼20000尾,放养密度37~296尾/L,投喂饵料为新鲜卤虫、冷冻卤虫和人工配合饲料。养殖26d,测出各组鱼苗成活率在93%以上,鱼苗特定生长率与仔鱼放养密度成反相关。投喂冷冻卤虫的鱼苗生长慢于投喂新鲜卤虫的鱼苗,但鱼苗成活率无差异。完全投喂配合饲料的鲟鱼苗成活率75%,放养密度为74尾/L的20~26日龄的鱼苗总体长为345mm,体重018g。试验证明20~26日龄的鲟鱼苗应不断提供活卤虫以便成功转食人工配合饲料,转食时的放养密度应控制在总生物量为222g/L…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不同投喂频率及饲料搭配对台湾鳗鳅仔鱼生长速度、存活率的影响,研究设置1~5次/d的不同投喂频率试验和用6种不同饲料搭配组合(人工饲料组、人工饲料+破壁酵母组、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去壳丰年虾虾卵组、虾卵+破壁酵母组、虾卵+EM菌乳液组)投喂的生长试验,试验期为20 d,对试验鱼初始体长、终末体长、终末体重和存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增加,而存活率则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其中投喂频率为2次/d的存活率最高,为62.0%,投喂频率为5次/d的存活率最低,为40.0%。人工饲料组的台湾鳗鳅仔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低,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0.81 cm、0.004 g,存活率只有40.0%;去壳丰年虾虾卵+EM菌乳液组的生长速度、存活率最佳,终末体长、体重分别为1.3 cm、0.011 g,存活率高达60.0%。说明采用去壳丰年虾虾卵、人工饲料、EM菌乳液组合,按照3,4次/d投喂,台湾鳗鳅生长速度和存活率最佳。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选用的中华鲟鱼苗来自葛洲坝水利工程局中华鲟研究所,为同一对亲鱼所产。刚破膜的仔鱼空运至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放在设有循环过滤装置的100L水族箱(120cm×25cm×40cm)内培育。在鱼苗平游时分箱,每箱放鱼苗60尾。试验分3组进行,试验期30天。实验一前7天用活饵投喂,后23天用配合饲料投喂;实验二全程均用配合饲料投喂;对照组全程用活饵投喂。活饵为市售水蚯蚓;人工饵料用鱼粉、酵母、水蚤干粉、猪肝粉、油脂、添加剂等配成(粗蛋白54%;粒度规格0.1~0.2mm,0.4~0.6mm)。各组饲养条件相同,且均采用饱食法投喂饵料,每天投喂4~6次,每天换1/3水,及时清除粪便及残留饵料,每天记录死亡鱼数。试验结束时逐组逐尾称重。试验结果表明,两试验组的增重与成活率均不如饲喂活饵的对照组,但实验一好于实验二。两试验组的大多数鱼苗能积极迅速地摄食配合饵料,且胃肠充塞度大。本试验所采用的两种驯饲方式均在中华鲟仔鱼开口期进行,获得了平约50%的转口率,驯饲效果明显。本试验还发现中华鲟鱼苗是形成摄食活饵条件反射之后,才存在对饵料的选择性,因此对中华鲟仔鱼在开口期适时地进行饲料驯化摄食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但对中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配合饲料替代水蚯蚓作为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开口饵料的可行性。试验选用刚开口的1 200尾中华鲟仔鱼,平均体重为(86.57±3.05) mg、平均体长为(28.40±0.28) mm,随机分为水蚯蚓组和开口饲料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尾。投喂水蚯蚓和开口饲料9 d后,研究开口饲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性能、存活率、消化酶活性以及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开口饲料的总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水蚯蚓,而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高于水蚯蚓。2)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中华鲟仔鱼终末体重、终末体长、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但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3)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淀粉酶、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以及总胆汁酸含量显著提高(P<0.05)。4)与水蚯蚓组比,开口饲料组鱼体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提高(P<0.05),同时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M含量及溶菌酶活性也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采用丰年虫幼体、熟蛋黄、豆浆、商业开口料、脱壳丰年虫卵5种常见的淡水鱼开口饵料对淇河鲫(Carassius auratus)仔鱼进行了25 d的培育试验,探讨不同开口饵料对其开口摄食率、存活率、生长率和形态参数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淇河鲫最理想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显示:投喂24 h后,蛋黄组的开口摄食率达到100%,其他各组的开口摄食率也都大于88%,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 0.05);在0~15 d时,各组存活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15 d后,各组的存活率基本保持稳定,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存活率显著大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 <0.05);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生长效果最好,其体重和体长分别增长了39.10倍和1.65倍,其末体重、末体长、日增体重、日增体长、体重和体长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蛋黄组,而另外三组表现出较差的生长效果;在形态参数方面,25 d后,丰年虫幼体组的肥满度显著大于其他组(P <0.05),其次为脱壳丰年虫卵组。综上,5种常见开口饵料中,丰年虫幼体是淇河鲫仔鱼最理想的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黄鳝仔稚鱼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以便找到黄鳝稚鳝合适的开口饵料,从而可以通过人工繁殖培育提供大批量的黄鳝苗种。本试验通过给全长25mm~100mm的稚鳝投喂鳗鱼饵料、血虫、水蚤、鲢鱼糜、水蚯蚓、配合饲料六种不同的饵料来分析其各项生长性能的指标。试验结果表明,水蚯蚓可以作为黄鳝仔稚鱼最合适的开口饵料,同时可以配合投喂含有诱食剂的人工配合饲料能够取得较好的增长增重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商品饲料、黑水虻粉、裂殖壶藻粉单独及其组合投喂对多鳞白甲鱼仔鱼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将1350尾出膜后5 d的健康多鳞白甲鱼仔鱼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进行两个阶段为期25 d的饲养试验,前10 d为第一阶段,分别单独饲喂3种饲料,后15 d为第二阶段,向黑水虻粉、裂殖壶藻粉组饲料等比补充商品饲料进行饲喂。结果发现,生长方面,商品饲料组在两个阶段均保持最佳;黑水虻组在第一阶段短期内(前5 d)全长及体质量均最大,第二阶段15 d时体质量出现一定程度负增长(-26.93%),而后恢复增长;裂殖壶藻粉组第一阶段生长表现最差,第二阶段出现一定程度负增长(-10.51%),而后恢复,最终生长情况优于黑水虻粉组。成活率方面,整体成活率商品饲料组最高(85.66±4.51)%,裂殖壶藻粉组次之(72.67±11.57)%,黑水虻粉组最低(60.0±16.17)%;分阶段看,第一阶段裂殖壶藻粉组最高(96.44±2.04)%,其次为商品饲料(91.11±3.08)%,黑水虻粉组最低(85.78±2.77)%,第二阶段商品饲料组最高(85.66±4.51)%,裂殖壶藻粉组次之(75.34±10.24)%,黑水虻粉组最低(69.59±16.79)%。研究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商品饲料作为多鳞白甲鱼仔鱼开口饲料,其生长效果最佳,而裂殖壶藻粉在保持较高存活率方面效果较为明显。今后应进一步研究黑水虻粉及裂殖壶藻粉在饵料中的配比及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杜仲皮水提物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生长和肌肉品质、质构特性的影响。选取体质健康、平均体重(145.56±4.12) g的虹鳟450尾,随机分为5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各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浓度为0(对照组)、0.5%、1.0%、2.0%和4.0%的杜仲皮水提物。试验期为10周。结果表明:1)各组之间终末体重、增重率、成活率、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2)各组间肌肉pH45 min、pH24 h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肌肉pH下降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0%和4.0%组(P<0.05),0.5%和1.0%组显著高于4.0%组(P<0.05)。3)各组间肌肉离心失水率、冷冻渗出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1.0%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4.0%组肌肉弹力和弹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组肌肉胶着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1.0%组(P<0.05),4.0%组肌肉内聚性显著高于1.0%、2.0%和对照组(P<0.05)。5) 1.0%和4.0%组肌肉肌纤维直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肌纤维密度随着杜仲皮水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0.5%、1.0%、2.0%和4.0%组之间肌纤维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各项指标,建议饲料中添加浓度为4.0%杜仲皮水提物以改善虹鳟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仿刺参生长、消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芽孢杆菌和乳酸菌为主要成分的微生态制剂,其活菌数为1.0×10^9CFU/mL,在配合饲料中分别按0(对照组)、10、20、30和40mL/kg的添加量添加,配制5种试验饲料,经混合放置9~12h后,投喂初始体重为(15.36±0.19)g的仿刺参30d。试验用仿刺参饲养在25L的塑料箱中,每箱中放置仿刺参10头,每种试验饲料投喂3箱仿刺参。结果显示:1)饲料中添加10、2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各项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中添加30、40mL/kg微生态制剂的试验组仿刺参出现个体吐脏现象,吐脏率分别为13.33%、26.67%,微生态制剂的有益效果明显减弱。2)仿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峰值分别出现在添加量为20、20、30mL/kg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的4个试验组仿刺参体腔液中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而上升,而溶菌酶(LZM)活性则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30mL/kg时达到最高。由试验结果可知,当饲料中微生态制剂添加量不超过30mL/kg时,可有效促进仿刺参的生长和消化,提高仿刺参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文章旨在阐明兴义鸭的遗传多样性,为其保种与开发利0用提供参考依据。采用20对引物扩增兴义鸭的微卫星片段和判型,计算每个微卫星座位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等位基因频率(P)、基因杂合度(H)及多态信息含量(PIC)。结果显示:20对微卫星引物在兴义鸭群体中均检测到多态,共检测到8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微卫星基因座等位基因数4.2500个,群体平均杂合度H=0.6850,平均多态含量PIC=0.628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3.4449个,其中AJ272578、AJ515883、AJ515889、AJ515895、AJ515897、AJ515900表现为中度多态,剩下的14个位点均表现出高度多态性,试验结果表明,在兴义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保种价值和选育开发潜能。  相似文献   

14.
为确诊某鸡场肉鸡发病死亡的病因,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变化、RT-PCR检测、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进行综合诊断。结果:(1)病鸡表现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跛行及无法站立、关节肿大等症状,剖检发现肿大关节内有大量黏液。(2)鸡滑液囊支原体RT-PCR扩增出现207 bp特异性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3)病原S1基因序列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鸡滑液囊支原体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与GenBank公布的参考株聚为1支。综合诊断为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鉴别鸭瘟病毒(DPV)、鹅细小病毒(GPV)和番鸭细小病毒(MDPV)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参考文献合成针对DPVUL6基因、GPVNS基因和MDPVVP1基因序列的特异性引物。通过优化多重PCR反应中的引物浓度和退火温度,建立快速鉴别3种病毒的多重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检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对禽流感病毒、新城疫病毒、鸭肝炎病毒、鸭源巴氏杆菌、鸭疫里氏杆菌的核酸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表明特异性较强;DPV、GPV和MDPV的最低核酸检出量分别为237.3pg、22.45pg和204.6pg,表明敏感性良好;该方法对DPV+GPV+MDPV、DPV+GPV、DPV+MDPV、GPV+MDPV、DPV、GPV和MDPV的核酸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大小一致的目的条带,表明该多重PCR方法重复性较好。本研究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良好、重复性较好和快速简便等特点,可用于DPV、GPV和MDPV临床感染病例的联合检测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单一的饲喂方式不利于家畜的健康生长,也与当前的生态畜牧业相背离的问题,文章通过在喀斯特地区选取潜在-轻度石漠化地区的饲用植物进行青贮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感官变化上的优劣为扁穗雀麦=黑麦>鸭茅>高羊茅,其中除了高羊茅是二等尚好等级外,其余三种牧草均为一等优良;(2)通过青贮处理后,牧草的干物质含量具有明显上升趋势;(3)添加乳酸菌对维持牧草的有氧稳定性较好,四种牧草都是在0~60 h时间段pH值变化较大,在60~120 h变化较小;(4)青贮具有明显改善牧草品质的作用。说明青贮既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必不可少的成分,又是通过防治水土流失来抑制石漠化的衍生产业,与治理石漠化具有明显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7.
主养凡纳滨对虾池塘水体理化因子及浮游生物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3个主养凡纳滨对虾的鱼虾混养池塘,在养殖季节(5—10月)每月对池塘水体理化性质和浮游生物进行监测。通过定期监测,研究了该类型池塘水体理化性质和浮游生物的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整个养殖过程中,p H随养殖时间延长略有上升,但是变化较小;化学需氧量和亚硝态氮呈上升趋势;总氮、总磷、锌离子、总碱度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氨氮浓度在养殖前期最高,随养殖时间延长逐渐下降,养殖后期趋于稳定;硝态氮浓度呈波浪形变化,但整个养殖过程浓度都比较低;活性磷浓度呈下降趋势;铜离子和悬浮物浓度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盐度总体趋势平稳;总硬度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养殖过程中共检测到7门38种藻类,养殖池塘浮游植物主要以绿藻门和蓝藻门为主;共检测到5类18种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组成主要以轮虫类和枝角类为主。综合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调查结果,由Shannon-Wiener指数分级评分标准可知养殖前期的水质较差,浮游生物丰富度较低。  相似文献   

18.
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是严重危害草鱼的一种病原。本研究从电镜观察、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细菌游动能力、胞外产物活性、细胞黏附性、对草鱼致病力和毒力基因等方面,比较草鱼源A.veronii菌株GZ09007和FS12001的表型特征和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两株细菌菌体均呈短杆状或弧形、两端钝圆,在透射电镜下可见单鞭毛。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结果显示菌株均为A.veronii,两株细菌均具有游动能力,胞外产物具有溶血活性、溶蛋白活性和脂肪酶活性,但GZ09007的游动能力、溶血活性、蛋白酶活性均显著强于FS12001 (p<0.05)。GZ09007对EPC、CIK细胞黏附性弱,FS12001的细胞黏附性强,两株细菌的细胞黏附性差异显著(p<0.05)。菌株GZ09007具有aerA、act、lip、ser、exu、fla毒力基因,但未检测到ast、alt、gcaT、ahyB等毒力基因;菌株FS12001具有aerA、act、alt、ast、lip、ser、ahyB、exu毒力基因,但未检测到gcaT、fla毒力基因。两株细菌均可以造成草鱼发病死亡,GZ09007对草鱼的LD50为5.6×10~6cfu,而FS12001的LD50则高于1.5×10~8cfu。表明GZ09007为强毒株,FS12001为弱毒株。推测A.veronii胞外产物的溶血活性和溶蛋白活性在其感染和致死草鱼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A.veronii菌株的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建立了一种简单、快速测定渔业水体和渔业饲料中五氯苯酚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渔业水体采取固相萃取进行富集净化,渔业饲料样品经氨化乙腈提取,MAX固相萃取小柱净化,质谱采用选择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测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方法线性为0.5~50 ng/mL,相关系数大于0.9999;渔业水体的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为0.05μg/L和0.1μg/L,渔业饲料的LOD和LOQ为0.8μg/kg和1.6μg/kg,该方法在水样和渔业饲料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8.6%~92.1%。采用该方法对长沙市周边的湖泊和池塘地表水和渔业饲料样品进行检测,在水样中测得五氯苯酚浓度为0.64~1.22μg/L。  相似文献   

20.
青蒿中草药添加剂对散养肉鸡抗病及免疫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青蒿及其复方中草药添加剂对散养肉鸡免疫及抗病性能的影响,试验选用健康、体重基本一致的30日龄脱温散养肉鸡360只,采用多因素单水平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4组,试验1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3、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的青蒿、1%青蒿复合添加剂Ⅰ及1%青蒿复合添加剂Ⅱ,进行为期60d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每个重复选取3只试鸡采血并进行屠宰,测定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试验1组相比,试验2、3组的腹泻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降低了68.31%、42.44%、85.73%和52.03%、57.56%、71.47%(P<0.05);试验2组的胸腺指数提高57.29%(P<0.05);试验2、3、4组肉鸡血清中IgM与补体C3的含量显著提高,试验3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提高17.84%(P<0.05)。综上所述,青蒿及其复方中草药制剂能够增强试鸡的抗病以及免疫性能,并以试验2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