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从17种登记防治小麦赤霉病的药剂中筛选出效果更好的药剂,开展了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00 mL/hm~2+25%丙环唑悬浮剂600 mL/hm~2(麦甜)、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900 mL/hm~2、30%丙硫菌唑悬浮剂675 m L/hm~2、40%丙硫·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2 100 mL/hm~2、15%丙唑·戊唑醇悬浮剂900 g/hm~2、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375 m L/等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次之。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江苏沿江地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为解决小麦赤霉病对多菌灵因长期使用而产生高抗性的问题,特进行了7种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60%叶菌唑福美双1 200、900g/hm~2,30%丙硫菌唑戊唑醇750mL/hm~2,35%戊唑醇福美双1800mL/hm~2,25%氰烯菌酯900mL/hm~2+35%戊唑醇福美双900mL/hm~2,25%氰烯菌酯1500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和病穗率防效均较为理想,可替代多菌灵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筛选安全高效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研究了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40%戊唑·咪鲜胺微乳剂、3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25%氰烯菌酯悬浮剂、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在当涂县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上述药剂对小麦赤霉病防效较好,且对小麦安全。由于2018年小麦齐穗—扬花期雨水多,赤霉病发生偏重,分别于扬花初期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7 d后喷施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225 g/hm~2或25%氰烯菌酯悬浮剂3 000 mL/hm~2,开展2次防治,对赤霉病防效优异,值得在当地推广。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及施药技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高,危害重,小麦赤霉病菌对苯并咪唑类多菌灵及其复配剂已产生明显抗性,防效下降,笔者从在小麦赤霉病已登记和尚未登记的杀菌剂品种中选择了6大类16 个农药品种,按推荐用量进行比较试验,筛选对小麦赤霉病抗性菌株高效的防治药剂,同时对最佳施药时期、用药次数、防治间隔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咪鲜胺、氯啶·戊唑醇、戊唑·咪鲜胺、氰烯菌酯·戊唑醇4 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控效果好,防效均在80%以上,可作为替代多菌灵防治小麦赤霉病的首选药种。戊唑·多菌灵、咪鲜·多菌灵、戊唑醇、申嗪霉素、氰烯菌酯5 个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效果在70%~80%,相当或略优于多菌灵处理,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交替使用的药种,其中申嗪霉素作为抗菌素类药剂,对减少化学药剂使用量,减轻环境压力具有重要意义。试验同时明确了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年份,防治小麦赤霉病用药1 次的最佳施药期为小麦扬花初期,最佳用药次数为扬花初期、间隔5~7天用药2次,最佳防治间隔期为5~7天。  相似文献   

5.
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区小麦均生长正常,各药剂对小麦表现安全;其中75%戊唑醇·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75 g/hm~2处理的防效最佳,为93.83%;40%多菌灵·戊唑醇悬浮剂420 g/hm~2处理的防效最差,为79.88%,显著低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不同药剂与防治次数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及不同药剂的减量效果,笔者在小麦齐穗后开展预防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及不同防治次数示范应用。结果表明,20%氟唑菌酰羟胺900 mL/hm~2防治1次与防治2次病指防效相差5.88个百分点;在不同防治次数示范应用中,药后40 d病指防效仍达76.39%。20%氟唑菌酰羟胺450 mL/hm~2+"激健"减量助剂225 mL/hm~2防治1次,可减少1/2用药量,降低成本。试验示范中,48%氰烯·戊唑醇900 mL/hm~2药后30 d内防效最好,药后40 d药效明显减退。  相似文献   

7.
为确保沿江麦区小麦赤霉病的药剂防治效果,本文通过小麦抽穗始期、齐穗扬花期两个防治时间和5种药剂6个处理。田间调查表明防治小麦赤霉病,在抽穗始期及齐穗扬花期只要正确施药,病情指数均大幅下降,齐穗扬花期施药的防病效果明显优于抽穗始期。80%多菌灵80克/亩效果最好,40%戊唑。多菌灵67克/亩和80%多菌灵40克/亩+25%咪鲜胺50毫升/亩防效也较好,36%多酮防效最差,不能作为防治赤霉病单一药剂使用。在赤霉病大发生年份,所有药剂防治一次不能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建议在小麦齐穗扬花开始用药防治,间隔5-7天连续施药2-3次,确保防病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了能更好地提高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该研究选择戊唑·咪鲜胺、烯肟·多菌灵、多菌灵等药剂进行筛选以及不同施药次数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和烯肟·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防治2次的效果均优于防治1次的。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扩大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的选择范围,特研究了8%叶菌唑悬浮剂等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具体效果。结果表明,每667 m2施8%叶菌唑悬浮剂100 mL、每667 m2施8%叶菌唑悬浮剂75mL+36%咪鲜胺铜盐·噻霉酮悬浮剂40 mL、每667 m2施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0 mL、每667 m2施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 m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第2次施药后7 d的病指防效均在70%以上,第2次施药后27 d的病穗防效和病指防效均达100%,上述药剂建议在小麦赤霉病偏重以上发生的年份使用。  相似文献   

10.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种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氰烯·己唑醇悬浮剂1 50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2次用药效果显著好于1次用药;常规药剂中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0 g·hm~(-2)+25%咪鲜胺乳油300 m L·hm~(-2)的防效较好,仍可作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推荐药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的防效一般;而25%氰烯菌酯乳油1 500g·hm~(-2)和30%戊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350 g·hm~(-2)的防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2018年宜阳县植保站进行了田间小区药剂试验,确定其最佳使用剂量以及防效。结果表明,在小麦始见扬花期和小麦赤霉病发病盛期施药,药后22 d,40%咪鲜胺铜盐·氟环唑悬浮剂750 mL/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达90.95%,优于45%戊唑·咪鲜胺水乳剂750 mL/hm~2处理。  相似文献   

12.
小麦赤霉病药防的新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勇 《农学学报》2016,6(4):20-25
针对当前江苏省建湖地区小麦赤霉病频发、重发,且防治主体药剂——多菌灵及其复配剂防效下降的现状,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药防理念,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大面积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主要通过提高多·酮的利用率、多菌灵的减量使用、选择代替多·酮的药剂新组合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等3 个办法,改进小麦赤霉病的药防。结果表明:40%多·酮1500 g/hm2 兑水225 kg 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65.24%,与40%多·酮2250 g/hm2兑水300 kg 的病指防效(68.43%)接近。40%多·酮1500 g/hm2加入5%白醋15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为71.04%,好于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药剂新组合对小麦赤霉病的病指防效达84.71%,远高于常规药剂40%多·酮2250 g/hm2的病指防效(68.43%),理论产量的增产效果达12.83%。研究结果表明,控制用水量可以提高多·酮的利用率,添加助剂可以达成多·酮的减量使用,使用新药剂组合可以达到很好的防治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更多较好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为有效预防小麦赤霉病提供技术支撑。驿城区植保植检站于2021年在小麦抽穗杨花期,选择4种混配杀菌剂,不同剂量进行防控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增产效果及对小麦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均对小麦赤霉病有控制。在抽穗扬花期施药两次,从防效与增产来看,以40%丙硫菌唑戊唑醇450mL/hm2~600mL/hm2、43%氟嘧·戊唑醇450mL/hm2~600mL/hm2、25%己唑醇180mL/hm2防治效果最好,兼治锈病和白粉病,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率在20%以上。这8种药剂处理对赤霉病防治均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在当地小麦赤霉病防治中大面积推广、轮流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4.
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新的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替代药剂,提高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水平,特进行了27%戊唑·噻霉酮EW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评估试验。结果表明,27%戊唑·噻霉酮EW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在小麦齐穗初花期(扬花5%~10%)用第1次药,隔6d用第2次药,27%戊唑·噻霉酮EW600、750g/hm~2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55.17%、55.90%,病指防效分别为57.73%、62.05%,与对照药剂40%多·酮WP2250g/hm~2处理的防效相当;27%戊唑·噻霉酮EW900g/hm~2处理的病穗防效、病指防效分别为64.66%、69.54%,优于对照药剂40%多·酮WP2250g/hm~2处理的防效。  相似文献   

15.
试验结果表明: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小麦生长安全.用药量达324.9g/hm2以上时,在小麦扬花初期(扬花株率15%时)第1次施药,7d后再施药1次,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可达84%以上,与对照药剂50%咪鲜胺锰盐WP412.5g/hm2、80%多菌灵WP1200g/hm2防效相近.从经济有效角度出发,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时,建议63.5%咪鲜胺锰盐·多菌灵WP使用量为324.9~354.3g/hm2.  相似文献   

16.
为巩固小麦抽穗扬花初期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继续控制小麦赤霉病为害,在2017年小麦灌浆初期进行了3种低毒、低残留药剂防治赤霉病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较重的情况下,48%氰烯·戊唑醇悬浮剂750 g/hm~2对小麦赤霉病的抑制效果最好,药后18 d的病穗率防效、病指防效和病粒率防效仍可达46.20%、60.58%和69.95%,说明在小麦灌浆初期采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仍能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筛选出防效高、安全性好的小麦赤霉病防治药剂,对2 5%氰烯菌酯S C等6种药剂进行了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初期、盛期各施药1次,36%黑包公SC 100 mL/667 m2的防效最佳,病穗防效达85.07%,病指防效达84.21%,25%赤霉清WP 220 g/667 m2、42%咪鲜·甲硫灵WP 60 g/667 m2对小麦赤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病穗防效分别为85.07%、82.27%,病指防效分别为82.66%和80.19%。  相似文献   

18.
以45%戊唑·咪鲜胺可湿性粉剂(WP)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结果表明,在江苏睢宁试验点,900 g·hm~(-2)和1 050 g·hm~(-2)的45%戊唑·咪鲜胺WP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7.62%和91.36%,显著高于对照组(80%戊唑醇WP 120 g·hm~(-2)和25%咪鲜胺EC 900 mL·hm~(-2));在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点,900 g·hm~(-2)和1 050 g·hm~(-2)的45%戊唑·咪鲜胺WP施用后14 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分别为87.4%和91.4%,药后26 d分别为77.2%和81.2%,两种剂量处理的防效均显著高于对照药剂(430 g·L~(-1)戊唑醇SC 300 mL·hm~(-2)和50%咪鲜胺WP 600 g·hm~(-2)),但显著低于对照药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SC 360 m L·hm~(-2))。综上所述,45%戊唑·咪鲜胺WP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效果,生产上建议使用剂量为1 050 g·hm~(-2),于小麦杨花期第1次施药,如药后7 d遇阴雨天气,必须进行第2次用药防治。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田间应用技术,比较研究了不同用药次数和时期、不同施药器械及水量、6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效果随着防治次数增加而提高,于扬花10%、扬花100%时各喷药1次,防效理想;采用电动喷雾器、机动弥雾机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较采用手动喷雾器显著提高;50%甲硫·戊唑醇悬浮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在6种杀菌剂中最佳,其适宜药量为750~900 m L/hm~2,在小麦病情稳定期,2016年和2017年的防效为76.9%~87.0%,且对小麦生长安全,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进行了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比较其防治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表明,40%咪鲜胺·氟环唑悬浮剂600 mL/hm~2、28%丙硫菌唑·多菌灵悬浮剂1 950 mL/hm~2在小麦扬花初期防治1次,对小麦赤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