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常优00-8”(武运粳七号A/R192)系常熟市农科所于1999年配置的三系杂交晚粳新组合,2002~2004年参加全国南方稻区单晚粳组区试、生产试验,并通过中试.该组合表现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好等特点,适合太湖稻区及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稻区种植,通过几年来制种实践,积累了一定的制种经验。  相似文献   

2.
"常优1号"是常熟市农科所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无锡市于2000年引进试种,产量、米质表现较好。为缓和无锡市杂交粳稻种子供应紧缺的局面,从2002年起对"常优1号"进行了连续5年的杂粳制种研究,探索了"常优1号"优质、高产制种技术。现将相关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江苏省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杂交粳稻的研究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982和1983年,先后参加华东地区和南方稻区杂交粳稻协作攻关,选育出盐优57V、徐优3-2、六优1号、六优3-2等首批杂交粳稻组合,但由于没有建立健全的种子生产体系,这些组合未能在生产上发挥应有的作用.1996年以后,杂交中粳和杂交晚粳的选育,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杂交中粳走出低谷,打破了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杂交晚粳的品质改良取得重大突破;杂交粳稻繁殖制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但目前江苏的杂交粳稻仍然存在增产优势不突出、抗性较差;不育系育性不稳定、杂种纯度差;制种产量低、种子成本高等问题.提出今后江苏杂交粳稻研究应主攻高异交率不育系和强恢复系选育、加强迟熟中粳型杂交粳稻新组合选育、进一步加强高产高效制种技术研究,提高制种产量,降低种子成本,使江苏省杂交粳稻研究和生产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甬优2号是宁波市农科院、市种子公司用甬粳2号A与K1722配组而育成的杂交晚粳稻组合.具有高产稳产、耐寒抗病、优质抗倒等特点.2001年4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自1998年以来受育成单位委托承担该组合的制种任务,并对其亲本特性进行系统观察,对其优质高产制种技术作了深入研究.5年累计制种63.7hm2,平均产量2.918 t/hm2,最高田块产量可达4.417 t/hm2,质量达国标一级种标准.现将甬优2号亲本特征特性和制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杂交晚粳稻浙优12号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优12号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核所选育的优质杂交晚粳稻新组合,本文介绍了该组合双亲特征特性及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6.
"常优粳6号"是由常熟市农科所选育的高产杂交晚粳稻,具有品相好、抗病性强、丰产性好等特点。为满足江阴市顾山镇种植户对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的需求,特进行了"常优粳6号"引种试验。结果表明,"常优粳6号"相比"常优粳5号",产量表现更突出、抗倒性好、口感好,推广种植潜力大。  相似文献   

7.
两系亚种间杂交粳稻信杂粳1号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对两用核不育系培矮 6 4S广谱广亲和性的认识 ,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典型常规粳稻豫粳 3号为父本 ,测交选配出亚种间杂交粳稻组合信杂粳 1号。该组合克服了籼粳杂交常出现的一系列负效应 ,表现出高产、稳产、优质、多抗的特点 ,适于在河南黄河以南中上等肥力稻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在江苏省本地种植的优质、多抗、适应性好的强优势杂交粳稻新组合,采用三系杂交稻的选育方法,结合产量、抗病、品质等多个性状的鉴定,成功选育出杂交晚粳新组合南粳优293,2021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苏审稻20210077)。本研究从杂交稻“三系七圃”法的方法介绍了新组合的亲本选育,以区域试验和多点示范的方法对新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病性和品质性状进行了全面鉴定。结果表明,该组合具有高产稳产、稻米品质优、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好等优点,适宜在江苏省沿江及苏南地区作为单季晚粳稻种植。笔者详细阐述了该组合的亲本创制及组合选育过程、产量水平、抗性特征、高产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等。  相似文献   

9.
杂交晚粳甬优8号高产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2006~2008年,甬优8号在当涂县的试种表现,田间长相、产量和稻米品质均表现突出,是一个很有开发潜力的超高产优质杂交粳稻新组合。笔者总结了杂交晚粳甬优8号的主要特征及栽培技术要点,为该组合生产利用和大面积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甬优8号(甬粳3号A/K6876)由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宁波市种子公司用甬粳3号A与K6876配组而育成的杂交晚粳新组合,表现熟期适宜、大穗丰产、壮秆抗倒、优质抗病、剑叶窄长挺立,成熟叶青籽黄、单双季兼用、手插直播皆宜。根据甬优8号大面积制种实践,总结了该组合父母本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丹粳优4号是丹东农业科学院以丹粳4A为母本,以丹恢4号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20年通过辽宁省审定。该组合高产、稳产,抗稻瘟病,制种产量高。本文作者介绍了丹粳优4号的选育经过、特征特性、高产高效栽培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寒优湘晴”是由闵行区农科所利用BT型晚粳不育系“寒丰A”与“R湘晴”配组,于1984年育成的中熟杂交晚粳组合。因其产量高、品质优一直是崇明地区水稻主栽品种。通过多年实践,基本摸清了“寒优湘晴”父母本的特征特性,以及该组合高产优质制种技术措施,为进一步扩大制种规模、降低制种成本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申优四号”是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以不育系“申4A”和恢复系“湘晴4144”配组育成的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4月通过上海市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列为上海市重点推广的优质杂交粳稻,该组合具有熟期早、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特点。我们于2001年开始摸索和研究该组合的制种技术,连续几年制种亩产都在150kg以上,现对几年来该组合的高产制种技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分析太湖稻区杂交粳稻育种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在总结分析太湖稻区已经育成的典型优质高产晚粳组合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太湖稻区杂交晚粳选育的目标和策略,并对杂交晚粳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回顾粳稻不育系的研究历史,从新胞质源的利用、不育系选育方法创新及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3个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并指出粳稻不育系存在制种产量和纯度不高、配制组合外观品质差、生态适应性不高、结实率低等问题。据此建议今后应当以早花时、柱头外露等性状为目标,提升粳稻不育系制种产量;同步选育优质不育系和优质恢复系,提升杂交组合的品质;加强早熟型感光性弱的粳稻不育系研究,增强其配制组合的生态适应性;开展高效株型育种,配套栽培技术,提高杂交组合结实率。  相似文献   

16.
甬优9号是宁波市农科院作物所和宁波市种子公司育成的籼粳杂交晚稻组合.甬优9号母本甬粳2号A是中熟晚粳不育系,父本K(30)6093为中稻恢复系.根据父母本的生育特性,确定了甬优9号制种技术,其重点是确定适宜播差期和行比,创造高产群体结构,辅助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除杂去劣,确保优质.  相似文献   

17.
南方稻区单季杂交晚粳稻组合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与单季常规晚粳相比,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在生物产量、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实际产量上有竞争优势,其他性状优势不明显,尤其是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偏低,是造成参试组合平均产量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单季杂交晚粳组合主要品质性状与单季常规粳稻相比,整体水平高于常规品种,在出糙率和精米率上有竞争优势,但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方面却低于常规品种。2年试验相关分析表明,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和常规晚粳相比,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且年度之间差异较大。杂交晚粳组合产量与每穗实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能说明每穗实粒数是决定杂交晚粳组合产量的重要因素。对我国杂交晚粳稻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杂交晚粳稻育种应重视稻米外观品质的改良和食味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优质杂交粳稻的推广应用,提高常优2号制种产能,阐述了其亲本特征特性,介绍了该组合母本机插制种技术,包括选用高纯度亲本种子、适用插秧机型、父母本育秧、母本机插、肥水调控、机割叶及九二○激素施用、辅助授粉、严格去杂等技术要点,以供制种者参考。  相似文献   

19.
连8优3号是江苏金万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主选育的BT型中粳三系不育系连8A作母本,与自主培育的含部分籼性基因的粳稻恢复系云R3作父本杂交配组育成,该组合201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后,在黄淮稻区种植,表现出丰产、优质、抗病、抗倒伏等特点,在高产栽培和高效制种方面具有很大的增产潜力和提升空间。本文阐述了连8优3号的特征特性,总结了其高产栽培与制种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春优172是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农科种业有限公司用早花时矮秆晚粳不育系春江12A与大穗型粳稻恢复系C172 配置的杂交晚粳稻组合,具有分蘖力较强、株高较矮、茎秆粗壮、抗倒性好、穗型较大、生育期适中、后期耐寒转色好、结实率高、抗性好、米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等特点,2009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主要介绍该组合的选育过程、特征特性、栽培及制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