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四川盆地通过引进国内外薪材树种和选择乡土薪材树种,进行栽植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从引进的8个新材树种中,选择出任豆为适宜生长的树种,新银合欢、黑荆、荆为为适宜部分地区生长的树种;从13个乡土薪材树(草)种中筛选出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马桑、卵花甜茅等为比较优良的薪材树(草)种。桤木、刺槐、马桑等薪炭林的合理造林密度为10000株(丛)/ha;麻栎、栓皮栎为6000~7000株(丛)/ha;印花甜茅以行距1m为宜。桤木、刺槐、麻栎、栓皮栎等薪炭林,始伐年龄不超过5年,轮供期3~6年;马桑薪炭林始伐年龄为3~4年,轮伐期2~3年、印花甜茅栽植1年后平茬,以后每年采收。合理的造林密度、始伐年龄、轮伐期,能使选择的几个树种提高生物产量1.0~2.5倍。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桤木薪材特性及薪炭林栽培经营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桤木前期生长快,尤以萌生林为显著,4年生高达5.93m,单株地上部分生物量9.32kg,平茬后单株萌条数多为6~8株,干、枝、叶的热值均在4000kcal/kg以上,是一优良薪材树种;适宜桤木薪炭林的造林密度为10000株/ha,造林后第3年即可首次平茬,轮伐期4年,在一个轮伐期内可获薪材17.758t/ha·a,桤木薪炭林宜采用矮林平茬作业。  相似文献   

3.
为了改善贫瘠地区的生态环境和解决群众的烧柴问题,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研究所于1984年开始承担国家攻关项目“薪炭林选种引种及栽培经营技术”的《热带优良速生薪材树种选择及薪材林栽培技术》的课题,在海南省内四个不同气候区和立地类型区进行多点试验研究。从29个参试树种中选出了刚果12号桉、尾叶桉、细叶桉、斑皮桉、赤桉、马占相思、大叶相思和雷林一号桉、窿缘桉等9个适应性强,生长快(年均径2.0 cm、高2.5m以上),产量高(材积20—25m~3/ha·a,生物量25—58t/ha·a),抗性(抗风及抗病虫害)强,燃烧性能  相似文献   

4.
麻栎(Qucrcus aculisoima Care)适应性强,分布于我国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山区。四川除盆地西北的阿坝、甘孜及凉山部分地区外,各处均有分布。生长迅速,能耐干旱瘠薄,以深厚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中性,或微酸性黄土类生长发育最好,是优良的薪材树种,据调查,在农村生活能耗结构中,栎类薪材(主要是麻栎)约占木本薪材的40%。研究如何提高麻栎薪炭林的生产量,其目的是为经营麻栎薪炭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薪炭林经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全省136个样地的调查,找出薪炭林低产成因及改造措施,基本摸清贵州省薪柴树种资源,与48个重要薪薪树种的基本特性,经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筛选出适合贵州发展的优良薪柴树种4种,以及配套的优质、高产、高效的经营技术,3.5年生产产薪柴34.5t/hm^2,比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传统薪炭林产量提高142倍。同时对主要薪柴树种进行开发研究,初步得出薪炭林树种可开发的途径和方法,产投比可达到15.7:1。  相似文献   

6.
最近,“薪炭林造林技术研究”在和林格尔县通过了自治区级鉴定。该课题是由和林格尔县林业局、林工站经过4年多的努力完成的。它提出了成本低、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的薪炭林系统栽培技术措施,并研究了平茬利用技术,提出了主要乡土薪材树种的初茬年限。专家们认为:这项研究对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的试验地布置在红壤和灰化红壤土类、中等偏下立地条件丘陵地区。1982年以来对薪炭林的造林、育林技术问题进行了历时10年的探索。先后选择了21个主要薪材树种,共营造各种试验林13.6hm2。经过多年多点试验和连续测产分析比较后,已筛选出丘陵区薪炭林造林的最优树种、适宜的密度、最佳的混交方式和造林类型,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方法造林,薪材产量可提高4.5倍。此外,本试验还对参试树种各部分的比重,含水量、燃烧值进行了测定。本研究成果为丘陵地区营造薪炭林,规划与建设薪炭林基地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在生产中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薪炭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缓解福建省能源紧张的局面,筛选出可供福建省利用的薪炭林树种,采用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相结合的方法,对福建省薪炭林树种的种类、生态学特性、分布状况、薪材特性等进行调查,比较不同树种的生产力及热值特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分别从薪材产量、生长量、轮伐期及热值4个方面对福建省主要薪炭林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窿缘桉、铁刀木、黑荆树、大叶相思、尾叶桉、银合欢、马占相思等15种值得福建省推广的薪炭林树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农村耗能是以薪柴为主,年薪材消耗量为3252万m~3,其中67%是薪材(成材),枝桠柴仅占33%。全省现有薪炭林的面积、蓄积远不能满足农村对薪材的需要。为解决农村能源,主要途径是发展薪炭林。另需推广节能灶、鼓励农民多烧枝桠柴等等,以减少全省森林资源的消耗,要发展薪炭林,就需要加强领导,积极宣传,重视薪炭林的规划、改造及薪炭林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青海东部黄土丘陵区沙棘薪炭林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沙棘是青海东部黄土丘陵区最重要的薪炭林树种之一,研究表明:7年生中国沙棘薪炭林年均生物量达到最高峰,年均生长量为3.75t/hm^3;生物量成熟龄为9年,地上部分蓄积量为22.64t/hm^2。沙棘薪材热值与其不同生长阶段关系密切。在速生期热值低,苗期和成熟期薪材热值高,平均为95.10kj/g。根据立地生产力水平可将沙棘薪炭林立地条件划分为优良,较好,一般和不适宜四个类型。  相似文献   

11.
选择优良的薪材树种是发展薪炭林的关键,在沙区营造薪炭林不仅能缓和这一地区烧柴短缺的矛盾,也对保护生态,改善生态效益,发展沙区经济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2年生的桉树引种试验林内,对蓝桉和新引种的5种其他桉树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当轮伐期为2年时,不同桉树的芳香油和薪材收获量差异显著,而同一树种的芳香油和薪材产量在不同造林密度之间无显著差异。史密斯桉和贝克桉的芳香油和桉树脑含量均高于蓝桉,是生产桉树芳香油和薪材的优良树种,在我国亚热带地区有进一步试验和推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重点介绍河南太行山区5种类型和18个薪材树种,提出了调整林种结构,使薪炭林面积保持在30%的比例,并从政策上重视,技术上加强丰产性研究,经济上根据情况适当补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点介绍河南太行山区5种类型和18个薪材树种,提出了调整林种结构,使薪炭林面积保持在30%的比例,并从政策上重视,技术上加强丰产性研究,经济上根据情况适当补贴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衡阳盆地红壤土类面积1006.77万亩,占全市红壤总面积的57.93%。衡南县位于衡阳盆地的中心,红壤土类104.13万亩,占全市红壤面积的10.34%。在这一区域内,人口稠密,林木稀少,森林覆盖率低,生态失调,水土流失严重,“三灾”皆全,“五料”俱缺,特别是燃料短缺更为突出。解决农村燃料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大力发展薪炭林,薪材树种的选择,又是发展薪炭林生产的百年大计,如果树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泌阳县经过多年的探索试验,创造了发展高效薪炭林“材薪经营型”的造林模式。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更好地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病虫害、火灾不易发生,单位面积内生物产量高和  相似文献   

17.
<正> 柳树是东北农村传统的薪材树种,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它利用有余,研究不足,致使原有柳树林面积逐年减少,产量降低。为适应薪炭林发展的需要,我们于1981年开始,进行了薪炭林的研究工作,先后建立了试验点三处,共营造试验林618.2亩,包括柳树评比试验林、密度试验林及造林方法和经营技术试验林等,同时,对省内的薪炭林进行了调查。通过试验  相似文献   

18.
1985—1990年在广西南宁等4个试验点用32个薪材树种进行试验,通过对生长量、萌芽力、抗性、热值和发热量等多项指标的综合比较分析,筛选出分别适合于不同立地栽培的优良薪材树种共11个。这些薪材树种5年生时每公顷的年生物量折合标准煤9吨以上,效益显著,为广西发展薪材林提供了优质高产和适应性强的树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赤桉,银荆,木荷与湿地松4树种的10年定位观测研究表明,营林措施不同,对提高薪柴产量有显著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密度对薪炭林产薪量影响极大,马尾松林分或疏林地山场仅对湿地松薪材产量提高影响显著。结论:木荷,赤桉是赣北丘陵较好的薪炭树种,银荆短轮伐期经营有培育前途,湿地松适宜作材薪两用林经营。  相似文献   

20.
采用刺槐、紫穗槐、麻栎、晚松、火炬松和马尾松等安徽省优良薪材树种,采取密植、短轮伐期、混交及幼林抚育和平茬等经营薪炭林措施,可使薪炭产量提高1—2倍,同时增加了覆盖率,能更好地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