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夏伐桑园在桑树生长期内是可以进行合理套种的。套种虽然会对桑树的生长性能及桑叶产量带来不良影响,但对单位面积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鄂西南蚕区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经济效益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邓文  叶楚华  胡兴明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74-2477
分析比较了4种桑园立体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并对4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西红柿、生姜、玉米、甘薯4种套种作物中,套种生姜的经济效益最优,单位耕地面积作物产值达91 539元/hm2,土地生产率达135 289元/hm2,有效能量产投比达3.6∶1.0。套种玉米对桑叶产量有不良影响,桑园全年产叶量仅为14 000 kg/hm2;套种生姜的桑园全年产叶量最高,为17 500 kg/hm2。不同桑园立体种植模式总体评价结果是桑树/生姜>桑树/西红柿>桑树/甘薯>桑树/玉米。  相似文献   

3.
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复种指数,而且能降低生产成本,有效增加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已成为河南省东部沙质土壤的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进一步优化其模式及技术,在2019-2021年开展花生—西瓜—红薯套种栽培试验示范的基础上,分析其生产成本、产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与单作相比,生产成本可降低近千元,亩平均净收益为5 272元,其中西瓜占比最大,花生品种开农85收益稳定。试验结果为花生—西瓜—红薯套作栽培技术的优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并使该模式更加规范合理,适合现阶段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生产需求。  相似文献   

4.
沿滩区属长江上中游柑桔产业带区域,柑桔产业是沿滩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导产业。2007—2015年新发展柑桔基地面积2000hm~2,幼龄桔园空行利用一直困扰柑桔产业发展。通过多年探索,幼龄桔园空行套种花生-秋马铃薯不仅有利于柑桔幼树生长,同时也有效解决了柑桔幼树期无收益的问题。幼龄桔园套种花生-秋马铃薯花生平均667m~2产120kg,马铃薯平均667m~2产660kg,667m~2产值达2460元,经济效益较好,当地农民乐于接受,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钾肥施用水平对桑树生长和桑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肥适合用量配比能提高桑树每株枝条数、枝条叶片数、枝条长、枝条平均重和平均单叶重。结果显示,在氮肥施用量为450 kg/hm2.a,钾肥施用量为300 kg/hm2.a时桑叶产量最高,与对照相比,平均增产35.2%。试验结果还表明,氮肥、钾肥对桑叶增产效果有互促作用。  相似文献   

6.
1.桑园春季管理①改造低产桑园.挖去树龄老、枝条少的老桑树,及时补植新桑苗,或采取新老桑树隔行套种,并及时增施有机肥,提高桑园枝条数,增加产叶量.②做好开沟排水.  相似文献   

7.
为寻找良好的套种模式和筛选适合广西冬闲桑园免耕套种的马铃薯品种,采用5个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冬闲桑园免耕套种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免耕栽培(CK)相比,青薯系列5个不同马铃薯品种在不同生育时期的株高、茎粗、叶片数等生长性状均表现较好,产量结构得到改善,单株薯重与单株薯数分别提高21.14%和16.32%,鲜薯产量平均提高5.92%,大薯比例平均提高11.94%。在5个青薯系列品种中,以青薯8号的产量最高,平均产量为37 070.37kg/hm2,比CK增产8.98%。桑园免耕套种马铃薯栽培模式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青薯8号是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较理想的免耕套种品种。  相似文献   

8.
该文主要介绍了桑园套种平菇、木耳的方法,并用多重比较法比较分析了桑树行距分别为1.2m、1.5m、1.8m、2.1m、2.4m 5种栽植形式下的桑叶、平菇、木耳的产量和产值,从而初步得出了适合桑园套种平菇、木耳的适宜桑树行距范围为1.5~2.1m。桑树行距为2.1m时桑园产值最高,桑树行距为2.1m和1.8m桑园产值差异不大,是比较适宜推广的套种形式,而1.2m以下和2.4m以上的桑树行距,桑园套种的经济效益较差,不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10.
桑树根外追肥对桑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剂为桑树叶面肥,进行根外喷施试验。结果表明:桑树喷施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剂后,枝条生长明显加快,3种地形桑园的桑树枝条长平均比对照增加11.5%,为提高桑叶产量奠定了基础,产叶量平均比对照提高12.2%,单叶重较对照增加12.1%以上,桑叶老化(硬化)时间平均比对照延迟14 d左右。金福隆植物生态营养剂是值得在桑树上推广应用的叶面肥。  相似文献   

11.
干旱绿洲区果园复合种植高产高效节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南疆塔里木盆地葡萄园间作复合种植种类、经济效益及水效益的研究表明,葡萄间作复合种植是一种节水增效的种植模式;葡萄间作花生、马铃薯、饲料甜菜对葡萄的生长发育有促进的作用;萄葡间作饲料甜菜、马铃薯的综合经济效益和单方水的效益都较高,而葡萄间作棉花的综合效益和单方水的效益都较低,因而在水资源日趋紧张的干旱绿洲区葡萄间作饲料甜菜、马铃薯是适于推广的高效、节水的间作形式.  相似文献   

12.
选用甘薯新品种洛薯13号,研究了猕猴桃套种甘薯、核桃套种甘薯、苹果套种甘薯3个套种模式的鲜薯产量、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总结出果园套种甘薯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郑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593+4596-4593
[目的]为了探索甘薯(Dioscorea esculenta)与芝麻(Sesamum indicum)套种的经济效益及甘薯对芝麻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两种作物套种提供参考。[方法]以普通大田肥力为基础,甘薯选择匍匐型短蔓品种,芝麻选择中高秆、中早熟品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3处理水平(纯种芝麻、纯种甘薯、甘薯芝麻套种),以纯种甘薯和纯种芝麻作对照。[结果]甘薯芝麻套种效益均比单种其中一种作物高,较纯种甘薯增收4 971.79元/hm2,增幅达16.8%,较纯种芝麻增收4 192.65元/hm2,增幅达13.8%;甘薯芝麻套种使芝麻株高降低,降幅为9.0%,始蒴高度降低,降幅为10.4%,千粒重增加0.13 g,增幅为4.4%;套种的芝麻茎秆粗壮,综合抗性较强,子粒商品性佳,出油率提高。[结论]芝麻甘薯合理密度套种不仅可以增强芝麻的抗逆性,增加千粒重,提高子粒品质,而且可以提高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扩大我国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等。  相似文献   

14.
围绕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桑园冬季间作试验示范研究,研发出适合南通地区桑园冬季间作的3 型(产品增收型、桑园培肥型和农牧结合型)4 类(间作蔬菜类、间作草莓类、间作绿肥类和间作牧草类)共20 种主体种植模式;针对确定的主体模式进行适宜品种筛选及更新技术;集成配套桑园冬季间作优质高产、轻简增效和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推进桑园冬季间作标准化管理。根据南通市不同区域生产特点与市场需求,研究并确立了基于盐渍加工类蔬菜、速冻保鲜类蔬菜、超市型鲜品类果蔬、用于畜禽饲草和培肥改土类绿肥5 个目标市场的模式优势区域,旨在对推动南通市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桑园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与甘薯间套作种植模式效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索单位耕地面积产值最高的种植模式,以单作玉米和单作甘薯为对照,研究玉米与甘薯间套作不同的种植模式。分四大类型进行,分别为单作玉米、单作甘薯、间作和套作,其中间作又分三个模式,玉米与甘薯种植行比为2∶1,2∶2,2∶3,套作分4个模式,甘薯以不同方式和密度套种在玉米行间,共计9个模式。结果表明,各类型产值高低顺序为单...  相似文献   

16.
绿豆—花生间作种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绿豆套种是指在花生垄间套种绿豆的一种种植方式。花生绿豆间套种能提高复种指数,充分利用温光、肥水和地力资源,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选择晋绿豆6号和晋花7号2个品种套种,比单一播种花生平均每公顷增收3 481.44元,这是一条有效的增收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用陷阱法、扫网法及植株系统调查法研究了甜玉米间作不同作物(绿豆、菜豆、甘薯、花生)对蜘蛛群落结构的影响.田间调查共采集到蜘蛛26种,隶属于10科.玉米单作与间作生境蜘蛛群落结构组成相似,均以拟环纹狼蛛Lycosa pseudoannulata和八斑球蛛Coleosoma octomaculatum为优势种;但玉米间作生境有助于蜘蛛类群数量增长,其中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菜豆的蜘蛛总体数量显著高于玉米单作,玉米间作甘薯和玉米间作花生的蜘蛛数量也有所提高.研究表明,玉米间作生境通过增加作物多样性,对蜘蛛具有较好的诱集作用,从而提高蜘蛛类群数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竹农间作与竹丛发笋量、成竹数、成竹秆径关系的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提出了充分利用定植后3年内的云南甜龙竹中幼林地空间,合理套种玉米、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同时利用云南甜龙竹幼林期主枝萌发力强的特性,培育、选用基部粗度1?以上的1年生主枝作为秆枝连体扦插的种源,进行竹苗扦插繁殖;结合竹丛秆龄结构控制,间伐粗度>5 cm的竹材(秆龄在2年以上)进行竹材加工利用的云南甜龙竹幼林竹农间作及经营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