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茶树天然杂种叶片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多年生异花授粉作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天然杂交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杂合种群,使得茶树的遗传基础复杂化。目前,我国在生产上栽培利用的茶树品种,主要是天然授粉的有性群体品种,无一例外都是杂合群体。研究探讨茶树天然杂种的遗传变异规律,特别是那些与茶叶品质、产量等有关的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无疑对茶树有性群体品种的改良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茶树天然杂种叶片主要特征的遗传变异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二、红、绿茶品种的生化指标 我国茶叶生产历史悠久,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人工驯化及培育,形成了极其丰富的品种资源,现已发掘的茶树品种、品系或类型约有600个,近20多年通过云南大叶种、福鼎白毫等优良品种在较大地域范围的引种以及自然驯化,又产生了大量具有杂种优势的天然杂种,  相似文献   

3.
茶树杂交育种能根据育种目标,正确选择亲本,有意地创造人们所需的变异,获得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由于茶树的遗传组成一般是杂结合的,按照基因的分离和独立分配规律,杂种第一代就可出现许多性状变异。因而,茶树杂种第一代的遗传变异的研究是比较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植物根外营养及生长调节技术,以其见效快,效果好,省肥省工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近年来茶树上应用叶面肥和生产调节剂日渐普遍。本试验目的是探讨两种叶面制剂—一植物动力2003(叶面肥)和天然芸苔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茶树上应用,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单芽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及茶叶产量等方面效果,是否在茶叶生产上有推广价值。一、材料和方法1.供试药剂:0.15%天然芸苔素乳油(义乌市皇嘉生化有限公司生产);植物动力2003(德国原液进口)。2.供诚地点:宁德地区农校教学实习茶园,福云6号品种…  相似文献   

5.
茶树天然杂种新梢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知茶树收获的对象主要是幼嫩的新梢,因此,诸如萌芽期、育芽力以及芽叶的重量和长度等与新梢有关的性状都可直接影响鲜叶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到经济效益。而在影响这些性状的诸多因素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茶树本身即品种,其次才是生态条件和栽培技术等因素。探讨茶树天然杂种这些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对于改良和选育茶树品种,提高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仅就初步观察结果,对此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棉花属于随意选择的自花授粉的虫媒植物。在生产的田里往往发见天然杂种,在形态上和经济性状上与原始的类型截然不同。经研究所明确,这样的杂种按其本性往往较之由于强迫杂交结果所获得的类型具有更稳定的遗传性。例如,广泛推广的棉花品种108-夫就是从亲本39M_2×珂克棉的自由的天然杂交的单株选择获得的。  相似文献   

7.
两种叶面制剂对茶树光合指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施满容 《茶叶》2001,27(4):38-39
植物根外营养及生长调节技术,以其见效快,效果好,省肥省工等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农业.近年来茶树上应用叶面肥和生产调节剂日渐普遍.本试验目的是探讨两种叶面制剂——植物动力2003(叶面肥)和天然芸苔素(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茶树上应用,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单芽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及茶叶产量等方面效果,是否在茶叶生产上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目的是探讨两种叶面制剂———植物动力2 0 0 3 (叶面肥 )和天然芸苔素 (植物生长调节剂 )在茶树上应用 ,对茶树新梢发芽密度、单芽重、叶绿素含量、光合强度及茶叶产量等方面效果 ,看其是否在茶叶生产上有推广价值。1 材料和方法1 1 供试药剂  0 15 %天然芸苔素乳油 (义乌市皇嘉生化有限公司生产 ) ;植物动力 2 0 0 3 (德国原液进口 )。1 2 供试地点 宁德市农校教学实习茶园 ,福云6号品种 ,九年生 ,茶树长势较一致。1 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 3个处理。处理 1喷天然芸苔素 10 0 0 0倍液 (简称A1) ,处理 2喷植物动力 2 0 0 310 …  相似文献   

9.
[摘要] 1.作者研究了关于茶树与茶梅间杂交产生杂种的可能性。 2.1956年1960年,进行了一组茶树(二倍体)和茶梅(六倍体)间杂交试验,但反交产生的杂种不发芽,由茶树(母本)与茶梅(父本)杂交获得的F_1植株,近似于母本。这个结果与作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拥有各种类型的茶树,同时产区辽阔,有着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经多年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结果,各地都有很多在生产上起着决定作用的优良地方品种。这些品种迅速加以繁殖推广,是进一步提高茶叶生产的关键之一,如经我站初步调查签定的崇庆枇杷茶,在一般的粗放管理条件下,即可较当地一般茶树增产42%以上,制成红茶,  相似文献   

11.
品种是农业的基础 ,茶树品种在茶业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名种与名茶 ,名茶与效益 ,极具相关性 ,如何引导广东茶业向“三高”方向发展 ,品质上新的台阶 ?调整茶树品种结构 ,推广无性系良种 ,扩大名优茶生产 ,提高经济效益是振兴广东茶业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拟就我省茶树品种的现状及区域优化作一浅析 ,以资茶叶生产决策参考。一、广东茶树品种现状剖析(一 )广东茶树品种资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开发基础广东产茶历史悠久 ,唐宋以来 ,已有相当规模的生产开发利用。解放后 ,品种工作引起重视 ,通过野生资源调查及国内外引种选育利用 ,汇…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一般分析,在茶树鲜叶细胞液中含有大量含氮和不含氮化合物。这些物质都是茶树生理代谢的产物。生理代谢随着季节是周期性变化,这些变化与茶树的生长、生殖、抗寒、抗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探讨细胞液各个时期浓度的变化,是鉴定品种,了解茶树生育消长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一、六个品种细胞液浓度的测定我们选定一般生产中常见的六个品种,即福鼎、云大、牛皮、安徽一号、黔湄303和阔叶藤作为观察测试对象。于每月28日在选定的茶树上取一芽四叶上第四张叶片10张,擦净晾干,剪碎后挤压,取叶汁  相似文献   

13.
茶树是异花授粉植物,一般在遗传上都属于杂合体。自古以来,我国大多数地区习以种子繁殖(直播茶子或移苗)为主,其方法简便,但茶树的性状变异性极大,茶园中各株茶树的产量与品质亦多相异,这些品种一般称为“群体品种”。据研究:在生产茶园的茶树群体中间,低产茶树约占10%,其产量占全部产量的2%,而另外的0.5%较高产茶树,每株平均产量可高于普通单株的二倍以上,由此可  相似文献   

14.
激素在茶树组织培养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育苗常用无性的扦插繁殖.组织培养由于具有快速繁殖、去除病毒等优点,所以在茶树繁殖上得以利用.植物激素在茶树组织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比例组成为茶树良种组培快繁规模化生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5.
"千惠"复合微生物液肥是台湾千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根据茶树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作基础原料,由光合菌群、天然矿物元素及营养液混配而成的复合微生物液肥.为验证其在茶树上的应用效果,2010年由安溪县土肥站引进在安溪县参内乡洋乌内村茶园中进行夏茶生产试验.试验初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茶树品种资源研究,要做很多工作,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茶树品种资源,可以在茶叶生产上直接利用,也可以在茶树育种时作为原始材料来利用。下面将这二方面,谈谈我们工作中的一些体会。一、茶树品种资源在茶叶生产上的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天然茶树营养素是由从海洋生物、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促进植物生长的活性寡糖与多种微量营养元素复合而成的纯天然植物营养素,经卫生部门检测对农作物无毒无害无污染。活性寡糖是一种天然植物生长活性因子和信号物质,能刺激植物细胞生长,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本试验将天然茶树营养素应用到茶园中,目的是在于研究该营养剂在提高茶叶产量、改善茶叶品质上的应用效果及其施用技术,确定该营养剂在茶园中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澜沧县茶树扦插育苗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荣 《中国茶叶》2008,30(7):22-23
茶树扦插育苗具有遗传性稳定、繁殖系数大、发根快、根系发达、成活率高、苗木生长健壮且整齐等优点,是当前云南省澜沧县在茶叶生产上推广运用的一种茶树繁殖方法。但只有真正掌握了茶树扦插育苗技术,才能培育出生产需要的壮苗,达到茶叶生产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澜沧县茶果站通过4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实用的扦插育苗综合技术。  相似文献   

19.
茶树短穗嫁接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嫁接因成活率低,在茶树育种上较少应用。近年来,我们在进行茶树嫁接技术的摸索中,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方法——茶树短穗嫁接法。1980~1983年的反复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加速愈合组织的形成,从而提高嫁接的成活率。在苗圃里嫁接1148株(17个组合),其最高成活率达95%,一般也达70~80%。在生产上还可应用于老茶园的换种,其平均成活率也能达70%左右。  相似文献   

20.
利用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技术快速鉴定了栽培稻与野生稻的天然异交种的基因组组成,分析了该杂种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配对情况。根据根尖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现该杂种是具有36条染色体的三倍体;通过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的配对研究,发现该杂种染色体很少发生配对,绝大部分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结合GISH技术的分析,证实该杂种是由A、B和C 3个染色体组组成。因此该杂种是栽培稻和小粒野生稻的天然杂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