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红松苗木形质指标的化学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针对红松能苗中普遍存在的二次生长现象,进行了定点,定位的观测,并根据植物激素具有调节植物生长作用的原理,采用19种化学药剂,140个化控配方控制二次生长。结果表明:在140个化控配方中只有A系列1500-2500μg.g^-1、200-400mL.m^-2与方有明显的控制效果,但从既经济、效果又好的原则看,采用A系列2000μg.g^-1,200mL.m^-2配方喷洒一次为最佳,能把二次生长控  相似文献   

2.
金露梅株丛的植物量及其空间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东祁连山金露梅株丛的植物量形成规律,空间分布特点及其与立地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地上植物量8月底最高,6月生长最快,10月凋落速度最快。年凋落量是年增量的72%左右。株丛植物量Y与株丛分枝数X1、丛高X2、株丛投影面积X3成正相关关系,可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干质量=-325.346十10.421X2+0.110X3(r=0.857,P<0.01)或Y鲜质量=210.637+7.218X1+1.400X2+0.087X3(r=0.872.P<0.01)来估测,估测精度分别为91.2%和95.8%。地上植物量的80%分布于0~30cm高度内,地下植物量的85%集中分布于0~20cm的土层中。株丛地下植物量378.9g/m2·DM是地上植物量326.6g/m2DM的1.2倍,地下部分所占空间是地上的35~10.2倍。不同立地条件下金露梅株丛的分枝数不同,单枝质量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阅文献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榆林风沙区飞播灌木林的现状及其退化原因。结果表明:榆林沙区防护林的退化原因与立地条件、气候条件、经营管理有关。通过分析不同立地类型同种植物的生长势,同种立地类型不同植物的生长量以及防护林退化和演替方向,发现杨柴(Hedysarum mongolicum Turez)和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更适宜生长在迎风坡,沙蒿和狗娃花更适合生长在丘间地和坡底。丘间地灌木生长适宜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沙打旺、沙蒿、柠条,缓坡依次为柠条、沙蒿、沙打旺,平沙地依次为沙打旺、柠条、沙蒿。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下不同种源籽蒿的生理生化特性与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6个种源籽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的耐盐能力,期望可以筛选出耐盐能力强、生长迅速的籽蒿种源.通过不同盐分处理的盆栽试验,对6个不同种源籽蒿幼苗的水分关系、叶绿素含量、渗透性物质含量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盐质量分数增加,植物水分相关参数对盐胁迫的反应不一;盐胁迫下叶绿素分解加速,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呈下降趋势,而幼苗叶片的叶绿素b有升有降;不同种源籽蒿叶片内脯氨酸质量分数、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不呈单一的变化趋势,说明不同种源籽蒿对盐胁迫的反应具有显著差异性.盐胁迫对籽蒿生理生化方面的各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且种源间耐盐能力差异显著.利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的6个种源籽蒿幼苗的耐盐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耐盐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巴丹吉林沙漠籽蒿(AMSP)、库布齐沙漠籽蒿(DZSP)、腾格里沙漠籽蒿(ABSP)、荒漠化草原与草原化荒漠过渡带籽蒿(HYSP)、乌兰布和沙漠籽蒿(DKSP)、毛乌素沙地籽蒿(WSSP).  相似文献   

5.
DPC化学控制对棉花株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在棉花的不同生育期,喷施不同浓度的DPC对棉花株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DPC可以控制棉花主茎和果枝的节间长度,降低株高,缩短果枝,抑制侧枝的发生,减少无效果枝,降低空果枝率;可以改善棉花成铃结构,使棉铃空间分布均匀,并具有提高单株结铃数和增加铃重的效果。在中等肥力,密度为18×104株·hm-2条件下,DPC化控用量135g·hm-2,分始蕾期、现蕾期和初花期3次喷施,浓度分别为0.03g·L-1,0.05g·L-1,0.2g·L-1,对建立株矮、枝短、铃大、铃多的紧凑株型效果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以春小麦京红8号、冬小麦冀麦24为材料,研究了腐植酸对小麦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用32P中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腐植酸与0.1%Na2H32PO4在小麦4叶期,7叶期,始穗期和抽穗期深叶,32P中的吸收率,转移率及分布的影响。不同浓度的腐植酸浸种,在25℃条件下对发芽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水分不足或补水情况下,0.01g·L-1腐植酸浸种的幼苗生长快,干、鲜重增加,为壮苗打下良好基础,0.03g/L有抑制作用。0.01g·L-1腐植酸加0.1%Na2H32PO4在不同生育期涂抹叶片,对磷的吸收和转移有促进作用,0.03g·L-1加0.1%Na2H32PO4表现抑制作用。从而0.01g·L-1腐植酸对小麦吸收磷及其转移有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福建主要烟区土壤、烟叶Mg、B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植烟土壤的交换性Mg含量主要分布在0.2~0.5cmolkg-1,烟叶含Mg量平均为0.18%,土壤有效B含量平均为0.22mgkg-1,烟叶有效B含量平均为11.05mgkg-1.绝大多数土壤,烟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Mg、缺B状况.按每公顷施MgSO4225kg,喷施0.1%硼砂溶液1125kg,可以提高烟叶Mg、B含量,增加中上部叶片的单叶重,提高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8.
李庚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58-10260
[目的]研究不同蒿类植物对重金属Cd的积累特性。[方法]以潼关县黄金生产区及附近不同地区生长的6种蒿类植物(叉枝蒿、青蒿、水蒿、茵陈蒿、莳萝蒿、艾蒿)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蒿类植物体内的Cd含量,以便确定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植物种类。[结果]水蒿-13茎中Cd含量为6种植物中最高,其值为42.55 mg/kg,叉枝蒿-11叶片中Cd含量次之,其值为30.59 mg/kg;2个样区中的叉枝蒿对Cd的转移能力为6种植物中最高,叉枝蒿-11的转移系数为2.1,叉枝蒿-3的转移系数为1.96;随着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增加,植物体内对重金属的富集有增加趋势。[结论]该矿区可选用水蒿和叉枝蒿进行重金属Cd的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9.
通过两期正交试验,以生长比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系数为评定指标,研究了大口鲇对蛋白质、脂肪、糖和纤维素等营养素的日需要量。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每100g体重的大口鲇,日需蛋白质1.85-2.03g、脂肪0.36-0.46g、糖1.13-1.35g、纤维素0.18-0.36g。  相似文献   

10.
福建烟区土壤Mg,B营养及其施肥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福建主要烟区土壤、烟叶Mg、B含量测定的结果表明,植烟土壤的交换性Mg含量主要分布在0.2 ̄0.5cmol·kg^-1,烟叶含Mg量平均为0.18%,土壤有效B含量平均为0.22mg·kg^-1,烟叶有效B含量平均为11.05mg·kg^-1。绝大多数土壤,烟叶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Mg、缺B状况。按每公顷施MgSO4 225kg,喷施0.1%硼砂溶液1125kg,可以提高烟叶Mg、B含量,增加中上  相似文献   

11.
四种沙漠植物的抗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库布齐沙漠东段四种植物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变化,结果显示,在干旱胁迫下,3种岩黄芪均分泌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以降低水势,增强吸水能力,同时提高SOD活性以清除O2^-,表明三者对干旱具有主动适应性;油蒿水势呈一直下降的趋势,可溶性糖也呈一直下降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和SOD活性变化不明显,处于一种“休眠”状态。根据干旱对四种植物造成的伤害程度划分抗旱性强弱顺序为:油蒿〉细枝岩黄芪〉塔落岩黄芪〉山竹岩黄芪。  相似文献   

12.
宁夏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流动、半固定、固定沙地上选取典型样地,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生态类型结构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油蒿群落分为灌木层和草本层。灌木层以油蒿为主,伴有花棒、羊柴等,油蒿高度在0.51~0.62m,并且呈明显的集群分布;草本层种类稀少,共有11种,隶属9科10属,以菊科、禾本科为主;样地有3个植被分布区型,其中蒙古一华北区型种类最多(45.5%),其次为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区型(36.4%),蒙古-东北-华北分布区型种类最少(18.2%);3个水分生态类型中,旱生植物最多(54.5%),中旱生的和中生的分别占36.4%和9.1%;在4个生活型中,地面芽植物最多,占36.4%。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不同植被对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植被对毛乌素沙地土壤有机质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沙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及当地脆弱生态环境的恢复重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05在毛乌素沙地,选择海拔、坡向、坡度相近的30年踏郎、30年花棒、30年花棒×踏郎、40年樟子松、15年河北杨、20年杏树林地为研究对象,以流沙地为对照,对7块样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通过最小显著差异法(LSD)评价样地之间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显著性。【结果】在林龄相同的情况下,花棒×踏郎0~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生物学指标均高于纯林;河北杨0~5 cm土层土壤细菌数和蔗糖酶活性显著高于樟子松;杏树0~5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微生物数量低于其他林地;与流沙相比,各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生物学特性各指标以0~5 cm土层增幅最为明显;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可作为判断土壤肥力的指标,酶活性可用来判断微生物数量的变化;沙区应营造多样性丰富的固氮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表土堆存中不同覆盖方式对种子库活力特征的影响,为荒漠地区煤矿损毁土地植被重建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实地表土堆存和种子库萌发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密目网覆盖和彩条布覆盖这2种工程上常用的表土覆盖方式,分析不同表土覆盖方式下的土壤温度、种子含水量、埋深对种子活力的影响,并监测种子库损耗情况.[结果]柠...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了解决细枝岩黄芪在青海东部地区育苗的技术问题,进行了日光温室细枝岩黄芪播种育苗试验,通过1年的调查与分析,认为细枝岩黄芪日光温室播种育苗,在青海东部地区应以4月中下旬为宜,过早过迟都不利于出苗和保苗,如果有温室条件,尽量采用温室育苗。大田育苗播种后应进行覆盖,也可提高苗木出苗率和保苗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毛乌索沙地南缘生长年限相同的5种代表性人工恢复植被(油蒿、沙柳、花棒、小叶杨和紫穗槐)样地为研究对象,以裸露沙地为对照,研究不同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人工恢复植被能够改善沙地土壤理化特性,不同植被对土壤的作用强度不同;紫穗槐和花棒样地的土壤容重等物理性质改善明显;人工恢复植被样地的土壤粒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双峰,紫穗槐样地土壤平均粒径最小。分选性最差;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士壤养分改良效果不明显。[结论]人工恢复植被对沙地土壤特性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沙地土壤物理性质改良效果显著,而沙地土壤化学性质改良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刘丽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21-9323
[目的]探讨沙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演变规律,进一步认识花棒对沙地的改良效果。[方法]于2009年对毛乌苏沙地不同生长年限的人工花棒林进行植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的调查。[结果]花棒人工林随着沙地植被的演替,植物种数增加,群落结构具有复杂的垂直成层现象,逐渐由多年生的灌木、半灌木结构演变为以草本-半灌木结构为主的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发育时期的花棒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的作用不同,在0~30 cm土层中,有机质、速效钾、全氮、水解性氮、全磷、有效磷含量都表现为:35年生群落〉19年生群落〉7年生群落〉3年生群落〉流动沙丘,且各养分含量都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明显下降的趋势。[结论]花棒人工林随着沙地植被的演替,群落组成趋于丰富,结构趋于复杂。随着改造时间的延长,花棒人工植被对土壤养分的积累作用可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8.
固定和半固定沙丘花棒克隆生长构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乌兰布和沙漠优良固沙先锋树种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的克隆生长构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棒具有独特的克隆生长构型,由枝条遇沙埋形成长间隔物的典型的游击型克隆生长构型和由根条形成的典型的密集型克隆生长构型。且固定沙丘的花棒分株种群比半固定沙丘具有较大的密度、较小的平均株距及相似的分株高度。  相似文献   

19.
土壤因子对毛乌素沙地豆科植物AM真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羊柴(Hedysarum mongolicum)、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等植物根际土样和根样的采集分析,研究了4种豆科植物与AM真菌的共生状况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植物都有较高的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达77.19%,平均孢子密度为223.7个/100 g土,表明4种豆科植物都能与AM真菌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不同植物或不同样地之间,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一定差异。AM真菌的定殖率与孢子密度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和有效N与孢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有效N与泡囊定殖率呈显著负相关。认为AM真菌孢子密度和泡囊定殖率可作为荒漠土壤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微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花棒不同年龄根际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的种类组成有明显的差异,采用平板涂布法从花棒根际土壤分离并鉴定细菌44属,真菌24属,放线菌19属;细菌数量在花棒林内占绝对优势,放线菌次之,真菌的数量最少;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季节分布规律;花棒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总量的根际效应春、夏、秋分别为1.13、1.08、1.87.不同林龄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均存在差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酶活性随着取样深度的增加均表现为逐渐降低.土壤细菌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种土壤酶活性间的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