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增强农业发展韧性是我国农业系统应对内外部各种风险与挑战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2011—2020年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算分析各省市的农业发展韧性指数,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分析了乡村数字化水平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11—2020年中国农业发展韧性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乡村数字化水平的提高能够增强地区农业发展韧性,尤其在中西部地区、中低数字化水平地区和产粮大省,其增强作用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化经营、数字金融发展、农业技术应用和市场信息利用是乡村数字化影响农业发展韧性的重要中介渠道,而地区人力资本水平正向调节乡村数字化对农业发展韧性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补齐各地区农业发展短板、完善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激发农业生产要素活力和提供数字技术培训与支持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数字乡村建设与三产融合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解析二者的耦合关系,有利于从宏观层面探究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与经济发展潜力。文中构建了数字乡村与三产融合定量测度模型,基于中国31省市的数据对二者的关系进行耦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与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均呈东中西逐级递减分布;二者耦合度在各区域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而耦合协调度展现出轻度失调、濒临协调、勉强协调与初级协调四类特征;数字乡村与三产融合耦合协调的时空特征与格局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格局特征,时间上呈现耦合程度跃升的演进特征,向更为协调的耦合发展。加强中西部数字乡村与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是未来优化乡村空间实现产业兴旺的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厘清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韧性,本研究构建了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客观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2006—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贫困、粮食生产脆弱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农业水贫困程度降低了30.45%,南方降幅高于北方,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粮食生产脆弱性降低了71.99%,北方降幅高于南方,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农业水贫困与粮食生产脆弱性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了21.99%,区域差异趋于缩小,但始终保持北高南低的态势。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提升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域面板数据(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在构建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熵权法评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水平,并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分析两者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影响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1)时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关系趋于增强,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趋缓,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已成为推动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2)空间维度上,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耦合协调度呈现“点状分散—块状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极度失调、低度协调区逐渐消失,逐渐形成西北、西南方向“陷落”的空间格局。3)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城镇化水平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乡收入差距具有负向抑制作用。鉴于此,应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协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实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韧性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发展数字乡村是党和国家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其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利突破口。明晰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内在关系,衡量两者当前发展水平及协同程度,对于推动农村地区繁荣兴旺、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实证分析了2015—2020年全国30个省份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影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协调发展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1)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数字乡村发展地区分异程度加剧,乡村振兴发展地区分异程度趋于减缓;数字乡村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但发展进步速度逐渐赶超乡村振兴系统。(2)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形成良性发展。整体由濒临失调衰退向初级协调发展转变,但目前全国范围耦合协调程度仍然偏低,空间上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格局。(3)阻碍数字乡村-乡村振兴系统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子有农村产业数字化、农村数字产业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生活环境和农民收入水平,障碍度的变化趋势存在地区差异。据此,本文提出优化农村财政投入、提升数字产业化服务综合水平等建议以促进数字乡村与乡村振兴的耦合...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辽宁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协同发展水平,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影响二者协同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2011—2020年辽宁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二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低度协调发展为极度协调;评价指标中的城镇与农村人口之比的灰色关联度最高,且正向影响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向,探索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关系是促进二者协同发展的基础,而且研究休闲农业同美丽乡村耦合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运用熵值法和综合指数法计算二者综合发展指数,并构建休闲农业-美丽乡村耦合模型,选取2014—2018年河北省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相关数据,分析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协调状况。结果表明:河北省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系统的耦合度在0.20~0.59之间,说明二者耦合度水平较低,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不断增长态势,且耦合关系处于动态有序状态,说明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作用是相互的,二者具有耦合性。加强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发展及耦合协调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农业产业带动区域发展、区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等提供了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甘肃省乡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发展现状及耦合协调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发展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1—2020年甘肃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特征,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制约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三生”功能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耦合协调水平由最初的严重失调逐步演化为优质协调,其中2011—2016年耦合协调度年平均增长率高于2017—2020年;2011—2016年甘肃省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发展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态功能,2017—2020年障碍因子主要集中在生产功能。  相似文献   

9.
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基于协同论思想,借鉴容量耦合模型构建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系统指标体系和耦合模型,将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分为3个阶段:低水平耦合、中等水平耦合、高水平耦合。通过杭州市实证分析,至2012年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两个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分别为0.520 7,0.459 9,处于中等耦合和耦合协调发展状态,整体协同效应和贡献值处于中等程度。2007—2012年,杭州市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耦合总体呈增长发展趋势,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波动性,符合交互耦合的动态性表现;二者发展速率整体效应与协同效应保持平稳增长趋势,但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未达到成熟阶段,尚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提升转型空间。  相似文献   

10.
李茜  浦娟 《江西农业学报》2023,(1):228-233+239
以云南省为研究对象,结合该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选取了2017—2021年反映该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16项指标,并基于熵权-TOPSIS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其耦合关联度、耦合协调度及综合评价指标等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该地区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17—2021年,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综合发展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均呈上升态势,休闲农业综合发展指数从2017年的0.1106上升至2021年0.8108,年增长率为64.55%,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从2017年的0.3118上升至2021年的0.6860,年增长率为21.79%。(2)云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耦合协调度由濒临失调向良好协调转变。鉴于此,提出了突出特色,跨界融合,完善共生单元;创新机制,加强基础,改善共生环境;优化布局,强化协作,构建共生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人地系统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探究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特征及障碍因素,对适时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牧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人地系统类型结构,从农牧业、村庄、乡域、城镇4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分析人地系统发展水平、耦合协调程度及人地系统协调的障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发展水平呈现上升性和空间非均衡性,农牧业、村庄子系统发展相对滞后,乡域子系统发展水平增幅明显;人地系统耦合度基本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协调度稳步提高,整体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转变,空间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格局;阻碍人地系统协调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为乡村人均草地面积、人均GDP、乡村人均肉产量,且障碍程度不断增强;子系统障碍度顺序为农牧业>村庄>城镇>乡域,农牧业、村庄子系统障碍作用突出,乡域子系统障碍作用明显减弱。综上,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地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稳步提升,但仍面临农牧结构平衡、生态环境保护、三产融合发展等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构建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2010—2019年滁州市各区县(市)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水平、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十年滁州市乡村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水平整体耦合度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空间差异明显,耦合协调度亚类型也存在异质性;乡村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受地理交通区位、区域人口素质、公共资源配置、生活消费水平、政府财政投入的影响显著,两两交互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把握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明确二者之间耦合交互作用类型.以江西省万年县为例、村域为研究单元,测度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二者关系,并依据耦合作用关系划分乡村类型.结果表明:1)2010-2018年土地利用多功能与乡村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但乡村发展水...  相似文献   

14.
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对中国农村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新发展理念,阐释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7—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探究了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整体上,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但不同类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影响效应具有差异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呈现出中西部地区强于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强于非主产区的空间格局,对农业及相关产业占比较高的地区影响更为显著;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基于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高质量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落后地区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广度和深度,缩小农业社会化服务供给水平区域差异以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经济—生态—社会耦合协调是安徽乡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构建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复合系统三个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模型量化分析2010—2020年安徽省农业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结果发现,安徽省农业经济、生态、社会三大子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呈现不断优化的趋势,但子系统间发展不平衡性,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是安徽省多数地区的突出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农业产业结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利用社会子系统的发展优势,同时建立乡村经济—生态—社会统一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2009—2019年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创新与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模拟两系统间耦合协调的演化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创新与农村产业兴旺的耦合协调度略低于与农民生活富裕的耦合协调度,且二者均由初始的失调衰退阶段逐步发展至良好协调阶段;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创新与两系统的各区域耦合协调度具有明显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梯度化"特征;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保障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是促进农业保险组织制度创新与两系统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具有交互胁迫、动态耦合的规律,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西部地区理应正确认识二者之间的这种特殊所在,实现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协同学理论,在分析经济与环境两系统耦合协调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耦合协调的指标体系,建立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起始年1999年为起点,从时间序列上对西部新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水平评价,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耦合关系加强,协调发展水平逐年提高,且其区域内部差距逐年缩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业保险、农业贷款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王艳  朱莹  薛鹏 《世界农业》2021,(1):109-119,131
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是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集约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工具,理论上也是切实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全国25个省2009—2018年数据,构建了“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型。结果发现,中国各省农业保险、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的发展水平逐年上升,农民收入增速超过了农业保险和农业贷款;然而,各系统的总体发展水平和3个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农业大省或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其农业保险发展较好;经济较发达地区或农业大省,其农业贷款和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经济欠发达地区三者都比较低等。此外,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民收入对农业经济的依赖程度正在变低。耦合协调度方面,2009—2018年各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都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但是,2018年的整体均值较低,尚处在初级协调发展阶段。而大多数省份的数据揭示,3个系统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且协调度越高越有利。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促进三者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探索两大战略的相互关系和互融程度具有战略紧迫性和历史必然性。本文基于所构建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衔接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西南五省份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西南五省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时空分异显著,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呈现上升态势,从2011年的初级协调过渡至2019年的高级协调;(2)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耦合协调发展受到经济驱动力、产业带动力、基础设施推动力、环境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等多重驱动因子的影响,且单因子驱动力和交互因子驱动力间均存在差异性。基于结果成因及问题的讨论,本文从制定参与主体协调联动机制、构建持续发展观下新的农村产业体系、优化政策制度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耦合衔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耦合协调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9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三大系统指标体系构建和熵权法确定权重,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并进行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对福建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2015年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水平总体较低,新农村建设发展明显滞后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表现出高耦合低协调情况;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由东南向西北梯度递减;经济、社会、资源和区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