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红兵 《农学学报》2017,7(9):95-100
采用实地考察与实景拍摄的方式,搜集了大量武陵山区乡村旅游点的农耕景观代表作,分析了当地乡村旅游景观中农耕文化资源应用的典型案例;归纳了武陵山区的乡村旅游类型为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场型、古村古镇型、“花海竹海”型等4种类型;评析了武陵山区乡村旅游中农耕景观的应用现状,认为乡村旅游景观应紧扣农耕主题,充分利用当地的农耕文化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指出了武陵山区农耕景观在当地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乡村休闲旅游中景观农业的分类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梳理乡村休闲旅游及景观农业的发展轨迹,将乡村休闲旅游中的景观农业分为7类,包括农业种植景观、健康养殖景观、农业循环景观、农业工程景观、农业节庆景观、农业文化景观、农业民宿景观。笔者认为:景观农业将为农业生产及休闲观光提供稳定的生态环境,为乡村经济发展及农业可持续发展找到一条较为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花海作为休闲观光园的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可持续性不足。通过分析调查昆明花海植物景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生态、文化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探讨花海景观营造策略,提出适宜的花卉植物种植种类,并从植物配置、花海文化底蕴和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花海营造改进方向,为提高花海植物景观品质及花海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以南京地区20个美丽乡村的107个公共空间为调查对象,分析乡村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物种构成、植物多样性和垂直结构特征,并对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南京地区乡村公共空间调查共记录植物111科259属344种,植物群落丰富度和乡土性较高,以“乔+灌+草”模式为主。从乡村类型来看,休闲旅游型乡村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最高,但乡土性最低,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均匀度较高;而自然生态型乡村植物群落乡土性最高,草本层的多样性和均匀度也最高。从公共空间类型来看,点状和面状公共空间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以及乔木、灌木层的多样性比较接近且明显高于线状。此外,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优势乔、灌、草的差异较小。不同类型乡村和不同类型公共空间的植物群落特征存在差异,植物景观也各有不同,应在了解植物景观特点和功能需求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和植物景观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十三五"期间,陕西省商洛市立足生态、资源、区位、人文优势和"秦岭最美是商洛"品牌优势,提出建设秦岭美丽乡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分析当前商洛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模式类型,指出商洛市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农业生产型、文化传承型和休闲观光型3种模式及3种模式的建设要点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6.
从广东农村地区的旅游发展现状出发,总结了广东乡村旅游目的地类型和产品内容,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模式:民俗文化型、生态游憩型、休闲农业型和红色文化型,提出了构建可持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四大因素:产业经济、乡村文化、村落风貌及开发主体,为广东农村地区和国内其他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析我国乡村旅游景观存在的问题入手,研究乡村旅游景区中的乡村景观营造理论并得出三个营造方法。并以山东博山长寿山为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在深入分析其现状、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提炼出自然、人工和非物质形态三类乡村旅游景观元素,以这三种乡村景观的营造为切入点,创造养生、休闲、旅游、观光、餐饮、体验、祈福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景区,以期为乡村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8.
在对南京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花卉产业的调研与考察基础之上,总结并分析了南京市乡村花卉旅游产业建设"吸客"效果显著、社会经济效益高、花田景观分布广和花田景观类型多的成效,对当今南京市乡村花卉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主要有针对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坚持因地制宜,讲求科学管理;完善配套设施,打造艺术田园;延伸花卉产业链,提高旅游经营整体效益;加强花卉文化的挖掘与表达,深化主题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大量国内文献进行综述,来描述花海的概念及内涵,认为国内花海理论研究领先于实践探索。在归纳国内特色花海景观营造技术的基础上,寻找花海景观发展面临的困境。认为应当通过构建花卉旅游产品体系,赋予花海地方特色文化内涵,提升花海景观的管护科技水平,充分发展政府的主导作用来促进花海建设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经验加以总结,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对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针对当前有关北京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融合研究较少的问题,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分别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5个角度,对北京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融合分析,共总结出传统产业升级、主题园区开发、生活方式引领、美食风味诱惑、重大活动助推、乡土能人带动、返乡人员创业、外来人才融入、在地文化挖掘、外来文化引入、美丽乡村提升、农田景观营造、农林复合经营、集体组织主导和外来组织助力等15种发展模式,提出了模式概念和主要特征,并辅以案例介绍。  相似文献   

11.
徐燕  殷红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44-4746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资源较好的贫困地区有效的扶贫方式。为进一步发展贵州省贫困地区农村经济,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依托贵州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红色旅游资源、宜人的气候条件,从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出发,对贵州省贫困地区进行乡村旅游村寨建设模式研究。共建设6种典型旅游村寨建设模式,包括典型民族文化村、乡村观光休闲度假村、特色产业村、旅游商品专业村、户外运动服务村和红色旅游村。贵州省可以以典型乡村旅游村寨发展来推进乡村旅游与各产业的联动,进而推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扶贫建设及城乡统筹进程。  相似文献   

12.
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伟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403-13405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拓展旅游空间、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借鉴美国土壤保护局的土地景观分类法,构建休闲农业景观分类系统;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出休闲农业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最后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休闲农业景观中斑、廊、基的规划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3.
李默  宫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690+18810-18690,18810
结合山东省乡村聚落的实际情况,依据人工干扰程度的不同,将乡村聚落分为城市边缘区乡村聚落、平原型乡村聚落及山地型乡村聚落。将聚落景观空间概括为点、线、面3个要素。依据不同类型的乡村聚落,将聚落景观空间三要素进行布局,以找到适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
提升廊坊市乡村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其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于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内在核心竞争力、打造旅游产品品牌。乡村旅游业内在竞争力的提升,重在完善产业结构功能体系;旅游服务产品品牌的塑造,重在对特色资源要素的利用。以功能结构为标准,对廊坊市乡村旅游业划分为5种基本类型,即紧邻都市型、旅游景区配套型、农业生产基地型、特色农业文化型和特色村镇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业态的定位与目标,选择适宜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5.
乡村色彩具有强烈的地域化特征,是乡村文化与景观风貌的重要外显形式。基于近年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将乡村色彩分为自然色彩、人工色彩、人文色彩三大类,阐述了乡村色彩的自然和文化属性,总结了乡村色彩在量化提取、感知评价、规划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技术方法和操作流程,综述了乡村色彩在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乡村景观规划与改造、乡村旅游规划与开发等方面的实践应用,并对研究趋势进行了分析和展望,提出未来应重视乡村人文色谱体系、乡村色彩感知评价研究,推动新一代技术的运用,加强色彩规划管控的科学性和参与性。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柳河风景名胜区依据柳河现有景观资源及实际发展情况,从景观元素设计与景观模式分析出发,通过借鉴欧洲乡村旅游经验,确定柳河农场走"三生"一体的休闲农业园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并对休闲农园的建设及该模式的发展特色、经营策略与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推广出农场旅游技术路线,为农场景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中景区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7.
米伟  林伯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09-13010,13022
通过景观恢复措施,营造自然景观,解决深圳市下围岭的余泥渣土受纳场封场后人工化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的问题。该项目景观定位为常绿落叶混交景观林,以花海、色斑、丰富的季相变化为景观特色,将山体分为上、下部两块,分别营造道路原野型生态林景观区和城市背景型生态林景观区,形成"小群落大混交"和"大群落大混交"两种形式。综合考虑植物花期、色彩差异体现景观林的季相和色彩变化,大尺度营建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斑块,丰富林际线和季相景观,采用群落混交的方式配置植物,并利用生态挡渣坝、坡地覆土、土壤改良、绿化浇灌措施最终营造远、近景自然交融的景观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支持乡村扶贫项目。本文对灵山县稻虾共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进行了详细介绍,对该项目可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结合该项目的当前现状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提出了项目的发展路径,以期该项目能够越来越好,为农村经济注入更多的血液,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郑文俊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10):1606-1610
[目的]分析柳州城市居民乡村旅游动机的“推力-拉力”因子,为柳州市及广西其他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柳州市为实证案例区域,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因子分析法从推力因素和拉力因素定量分析乡村旅游动机的潜在特征.[结果]柳州城市居民赴乡村旅游的主要推力因素为“乡村休闲放松”、“怀旧与新鲜感”和“商务需要”等旅游需求;主要拉力因素为“乡村自然与生活”、“乡村人文景观”和“农事活动体验”等旅游吸引力.[建议]加强乡村旅游市场营销,促推城市居民出游;营造乡村休闲氛围,增强乡村旅游拉力;保护乡土景观资源,促进柳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