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致病特性以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最典型的病变是法氏囊迅速萎缩,未见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当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变异毒株侵袭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报道分离出传染性囊病病毒(IBDV)变异株,其致病特性以出现亚临床型IBD症状为主,没有经典毒株所致的高死亡率及典型的腿肌出血等症状,最典型的病变是病鸡法氏囊迅速萎缩,导致严重的免疫抑制。常规IBD疫苗免疫的鸡群受到IBDV亚型(变异毒株)侵袭时,仍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这是当前某些地区鸡群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除可以导致易感鸡死亡外,还可以引起鸡群免疫抑制。在临床上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鸡新城疫(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其主要特征是呼吸困难、下痢、神经紊乱、黏膜和浆膜出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能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严重影响新城疫病的免疫,甚至造成免疫失败,从而导致该病的发生。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并发非典型新城疫病对目前养禽业危害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免疫抑制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的特点是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但是,在2011~2012年河南省漯河市暴发的法氏囊病大多数为非典型法氏囊病,其剖检症状和临床症状与前几年症状有较大的不同,加上因感染发生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引起的继发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防治主要应用弱毒苗和灭活苗,但由于病毒变异和超强毒株出现,病原体混合感染,其它疾病引起免疫抑制,应激因素的刺激等,造成鸡IBD疫苗免疫效果不佳甚至失败。如何提高IBD疫苗的免疫效果已成为研究的热点。陆钢等(1995)在雏鸡免疫ND和IBD疫苗前后,以0.2%蜂花粉拌料,肌注芦荟提取液0.1mL/只,在二免后1个月时,ND和IBD效价较对照组提高1个滴度,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病毒引起雏鸡的一种免疫抑制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在2011至2012年河南省漯河市暴发的法氏囊病大多数为非典型法氏囊病,由于其剖检症状和临床症状与前几年症状有较大的不同,常造成误诊,延误了病情.加上因感染发生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引起的继发感染,使死亡率进一步加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免疫抑制性疾病,分布范围广,发病率高,尤其对鸡、火鸡的危害大。鸡群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以后,可以导致鸡群发病,生产性能下降,严重的会引起死亡。同时,法氏囊也是机体的重要中枢免疫器官,发病后会损伤机体体液免疫功能,使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增加疾病的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容易引起变异,其诊断和防控非常困难。文章根据当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生情况,详细阐述了该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控措施,以期降低发病率,减少该病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8.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9.
王宝国 《中国家禽》2001,23(10):29-29
鸡传染性法氏囊炎 (IBD)是一种主要侵害鸡免疫器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病鸡免疫机能下降,很容易造成其他病原体感染。目前由于环境中野毒污染严重,致使免疫不当的鸡群常有 IBD发生。现将一例 IBD弱毒疫苗二免后肉鸡群发生 IBD并发肿头综合症的病例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2000年 7月,辽宁省葫芦岛市某养鸡户饲养肉鸡 5000只, 14日龄进行 IBD弱毒苗饮水免疫, 24日龄进行二免。二免后第二天发现一栋鸡舍 (存栏 1500只 )中鸡群开始发病,三天内死亡约 300只,死亡率 20%。 2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腹泻,排…  相似文献   

1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鸡只精神不振、厌食、间歇性腹泻、震颤和高度虚弱,剖检以脱水、胸肌腿肌出血、肾小管尿酸盐沉积和法氏囊肿大、出血为特征。此病早已被广大养鸡户所重视,但目前IBD仍在全国广泛流行,而且表现患鸡日龄明显变宽、临床症状复杂化等流行新特点,为IBD的防制又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为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由于该病传播地区广泛,且发病时间连续不断,给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2013年4月市某养鸡场20日龄鸡发生疑似传染性法氏囊病病症的传染病,造成1 000多只鸡发病,已经死亡鸡200多只。对剩余800只感染发病鸡进行治疗,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严重危害养鸡业发展,受到人们普遍地关注,该病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它以法氏囊发炎、坏死、萎缩和法氏囊内淋巴细胞严重受损为特征,从而引起鸡的免疫机能障碍,干扰各种疫苗的免疫效果,极易导致鸡只死亡,给养鸡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是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养禽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疫病原,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流行给该病的预防和控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综述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目前的流行特点及防制现状,并对今后的防制工作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为有效防制养鸡生产中不断发生的鸡新城疫(ND)和传染性法氏囊炎(IBD),作者用自行研制的ND和IBD二联高免卵黄抗体液,对教学实习鸡场饲养的鸡只预防及对河南省内外各地确诊为ND和IBD单独感染发病或混合感染发病的100多万只鸡,分别采取皮下或肌肉注射以及饮喂法防治,临床统计结果表明,其预防保护率达98%以上,有效治愈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具有高度接触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短,强毒株感染时死亡率可高达70%以上。本病发生无季节性,全年都可发病,多发生5~8月份,主要侵害3~6周的雏鸡,4周龄的鸡易感。由于传染性法氏囊炎疫苗的广泛应用,逐渐向温和型、非典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或腔上囊炎。是由法氏囊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排白色稀便,法氏囊肿大,浆膜下有胶冻样水肿液。鸡感染后法氏囊受到严重侵害,发生可逆和不可逆的免疫抑制,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并使鸡只对许多疾病抵抗力降低,给养鸡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零的一种严重危害雏鸡的免疫抑制性、高度接触性疾病。目前该病已成为危害养鸡业最严重的疫病之一。不少养殖户因此损失惨重。2009年3月,周口市某专业户饲养的2000只艾维茵肉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板蓝根颗粒对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防制效果,以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强毒株BC-6/85人工感染26日龄SPF鸡,于攻毒前后在饮水中加入不同剂量的板蓝根颗粒,观察试验鸡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统计病变得分、免疫器官指数等。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组的板蓝根颗粒经饮水给药,能改善患IBD鸡的精神状态,减轻该病对鸡免疫器官的破坏,增加血液白细胞吞噬率,增加饮食量和体增重。结果表明,3 g/L的板蓝根颗粒经饮水给药,连续服用5 d,能有效治疗IBD。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急性、接触传染性疾病。此病主要侵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等淋巴组织,因此该病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更重要的是引起鸡体的免疫机能障碍,影响各种疫苗的免疫应答,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具有暴发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等特点。近年来,据各省市畜牧兽医局统计调查疫情发现,鸡法氏囊病夏季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免造成更大损失。为此,笔者对发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