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类斜管虫病(Brooklynelliasis)  类斜管虫病为石斑鱼常发生的另一种原虫性疾病,虫体常寄生在鳃组织或体表粘膜,水质不良的鱼池或高密度鱼苗池常发病而引起严重损失。1.病因当养殖池内放养密度过高、水质不良或受到其它环境因素的影响时,常造成类斜管虫的大量繁殖。大量寄生的类斜管虫在鱼体或鳃组织爬动时,其纤毛会刺激鱼体的上皮组织,使体表的粘液分泌增加,导致上皮组织增生或坏死,病原菌由伤口侵入,引起继发性细菌感染。2.症状少量感染寄生时,鱼体无特殊异样。大量寄生感染时,体表先出现粘液增生所…  相似文献   

2.
鱼类寄生虫病是鱼类病害一个重要的部分。在鱼类寄生虫病中,又可分为体表寄生和体内寄生两种。对于体表寄生虫病,治疗的方法很多,如全池泼洒药,下塘前鱼体消毒等,效果也都很好。但对体内寄生虫病,一直没有理想的治疗药物。与体表寄生虫相比,鱼体内寄生虫危害更大,如九江头槽综虫和舌状综虫裂头蚴常导致寄主大量死亡,粘抱子虫可使鱼类患疯狂病,等等。现有资料介绍的各种治疗鱼体内寄生虫的方法,效果都不理想。因此开发治疗鱼类‘体内寄生虫的新药十分必要。作者认为,借鉴畜禽寄生虫防治理论,将有助于新药的开发工作。1从我国渔…  相似文献   

3.
一、车轮虫病1.症状车轮虫寄生部位因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它的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2.流行与危害全国各地一年四季都有发生、水质混浊且有机质多的池塘较易发生,适宜繁殖温度20~28℃,4~7月份较流行。鳗…  相似文献   

4.
1.1症状车轮虫寄生部位因鱼体大小而异,一般在苗种阶段时寄生在体表,规格大时则大多寄生在鳃上。镜检患病鱼体表和鳃便可确诊。鱼体少量寄生时不显症状,严重侵染皮肤、鳍、鳃时,车轮虫用其“齿轮环”磨损香鱼体表皮细胞和鳃丝、鳍条的上皮细胞,刺激鱼体产生大量粘液,病鱼不摄食,成群沿塘边狂游,在水中跳跃,严重感染时能够使鳃丝和体表上皮细胞破坏、脱落,导致细菌侵入,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相似文献   

5.
2001年8月安徽省宿州市三八渔场一口垂钓塘中的草鱼发生舌怀虫病,鱼体的皮肤、鳃和口腔内附着大量纤毛状的东西,让垂钓者望而生畏。我们通过几天的治疗,虫体逐渐消失,鱼病得到治愈。一、症状和流行季节舌杯虫病是由舌杯虫侵入鱼鳃或皮肤而引起的。舌杯虫最常见的是筒形舌杯虫,虫体充分伸展时,象喇叭样成高脚杯形。该虫前端的口围盘有三层纤毛组成的缘膜,身体周围有一条围绕虫体的纤毛带,后端有一吸盘状结构称为茸毛,借此把身体粘附在鱼体上。舌杯虫附着在鱼的皮肤和鳃上,平时摄取水中的食物作营养,对寄主组织没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白点病"是多子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鳃等部位形成的以白色规则胞囊为特征的象形病征,该病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类原虫病,各地均有流行,对宿主无选择性,各种淡水鱼均可受其寄生,无鳞鱼易感,具有暴发突然、扩展迅速、危害性强、难以治疗的特点。斑点叉尾体表光滑无鳞,食料选择余地大,钓饵容易解决,上钩率高,具有一定的消费市场和垂钓市场,近年来,由于鲫鱼"鳃出血"病的流  相似文献   

7.
邓志武 《科学养鱼》2006,(12):53-53
近来我县城郊许多垂钓池塘养殖鱼类的陆续发生慢性鱼病,虽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垂钓鱼类外观和价值,也影响了垂钓经济效益。在2005年8月~2006年10月,笔者接诊的9例病例中发现,患病的鱼类主要是鲫鱼、鲤鱼、草鱼、团头鲂等,病害为聚缩虫病并引发烂鳃病、赤皮病,经采取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3.赤皮病病原体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伤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侵入鱼体,引起发病。赤皮病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  相似文献   

9.
黄玮  李安兴 《科学养鱼》2004,26(4):41-42
淡水小瓜虫病的病原是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liis),它们引起致死性体外寄生虫病,因为病鱼体表或鳃上呈现白色小点病变,故又称“白点病”。该病对淡水养殖鱼类危害很大,虫体能快速致死病鱼,所以要控制该病,必须进行及早诊断、及早冶疗,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当然,对该病的最好的预防措施是防止鱼体感染和发病。  相似文献   

10.
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及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小瓜虫寄生各种鱼类的体表和鳃上,以上皮细胞、红血球为食夺取营养,破坏组织,同时刺激鱼体组织增生形成一个白色囊泡,从外形看来像是一个白点,因此义称“白点病”。当虫体大量寄生时,能够引起鱼类大批死亡。近几年来,随着淡水养鱼技术的改进,淡水渔业的小瓜虫病日趋减少,然而观赏鱼类的小瓜虫病却很流行,并威胁着生产的发展,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现将有关新的研究进展和防治对策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看了本刊1996年第2期“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初报”,我们所就进行了彭泽鲫体表寄生鲫单极虫的预防与治疗的研究,得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具体方法介绍如下:l流行情况及症状鲫单极虫寄生在15cm至5cm的鲫鱼鱼苗体表,主要流行时间为5——8月,盛行期为6—7月,病灶达几处至几十处,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虽不高,但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游动摄食。肉眼观察可见鳞片下出现胞囊,肿大,鳞片竖起,病灶处呈深灰色至黑色,鳞片下可见白色胞状物,轻挤会有脓液流出。2预防和治疗方法①用90%晶体敌百虫1g/m3浸泡鱼苗3—5分钟再入池,然后…  相似文献   

12.
海水观赏鱼易受到刺激隐核虫(即海水小瓜虫)的侵袭,发病后往往会重复感染,导致较高的死亡率。作者经几例诊治试验,对该病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出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现总结如下,供广大养鱼者参考。一、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鱼体的头部、尾部及各鳍上出现少量白色小点,鱼体因受刺激而与水族箱中装饰物磨擦或在水中跳跃;随后鱼体体表、鳃、鳍等感染部位出现许多小于1mm的乳白色小点;鳃及体表粘液增多,感染处表皮点状充血、出血,随着虫体的迅速传染,严重时鱼体表皮覆盖一层白色粘膜。体表的小白点是虫体在侵入鱼体表皮后,受刺激的表皮细胞增…  相似文献   

13.
<正>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如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肤孢子病”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鳃上的“鳃孢子虫病”汪氏单极虫以及寄生于鲤或散鳞镜鲤肠道或皮肤的吉陶单极虫等。  相似文献   

14.
<正>3月份,进入初春时节,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管理方面的不当,很容易成为鱼类寄生虫病高发的时候。寄生虫对鱼体伤害很大,另外对渔业产量的影响也极大,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这类疾病,尤其以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最为常见。一、车轮虫病病症:由多种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组织而引起。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  相似文献   

15.
<正>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管理方面的不当,春季很容易成为鱼类寄生虫病高发的季节。寄生虫对鱼体伤害很大,而且对渔业产量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这类疾病。春季鱼类寄生虫病中尤其以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最为常见。1.车轮虫病病症:由多种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  相似文献   

16.
王声瑜 《齐鲁渔业》1999,16(5):21-21
锚头蚤病又称针虫病、铁锚虫病、蓑衣虫病,是由甲壳动物桡足类锚头蚤侵入鱼体而引起的体外疾病。一般雌虫寄生鱼体,雄虫基本不寄生。病鱼大量寄生锚头蚤时会焦躁不安,食欲不振。每年4~10月为该病流行季节。急性感染时每尾鱼种可侵入数十条,短期内会大量死鱼;慢性感染时,鱼体消瘦,慢慢死亡。  相似文献   

17.
<正>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管理方面的不当,春季很容易成为鱼类寄生虫病高发的季节。寄生虫对鱼体伤害很大,而且对渔业产量的影响极大,所以我们必须非常重视这类疾病。春季鱼类寄生虫病中尤其以车轮虫病、斜管虫病、小瓜虫病、黏孢子虫病最为常见。一、车轮虫病病症:由多种车轮虫和小车轮虫寄生在鱼的体表和鳃组织而引起。病鱼表现为鱼体发黑,离群独游,病鱼鳍、头部表现出一层白翳。鱼苗患病时,成群围绕池边狂游,嘴闭合困难,呈"跑马"症状。  相似文献   

18.
大地回春,草木复苏,水温回升,各种致病因子如细菌、寄生虫等开始活动,使鱼类染病。同时这些致病因子处于发育的初期阶段,对药物较为敏感,疗效好。另外,早春时鱼种、成鱼经过越冬期,体质瘦弱,容易引起鱼病发生。因此,积极做好早春的鱼病防治工作,可减少鱼病的发生,提高成活率和产量。早春主要的鱼病有:在捕捞、清塘等操作过程中,造成鱼种、成鱼鱼体受伤,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通道,这类鱼病有水霉病、竖鳞病、细菌性烂鳃、赤皮病、打印病等。早春鱼种经过几个月的越冬、体质较差,大量寄生虫容易主动或被动形式侵袭鱼体,侵入鱼鳃引起发炎、鳃丝腐烂的有隐鞭虫病、口丝虫病、单孢子虫病、小瓜虫病、车轮虫病和斜管虫病等;侵入鱼体表和体内寄生引起鱼体消瘦直至造成死亡的有锚头蚤病、鱼虱病等。为了提高养鱼经济效益,早春切莫忽视鱼病  相似文献   

19.
鳗鱼小瓜虫病又称白点病,是由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奇生于鳗鱼体表或鳃部引起的。小瓜虫吸取鳗鱼组织作营养,并引起组织增生,形成许多小白点状脓疮。病鳗的鳃、体表、鳍上可见许多直径0.1毫米-2毫米的白点。病鳗体表粘液增多,食欲减退,鱼体消瘦,流动迟钝,常浮于水面或靠池边。大量寄生可使幼鳗致死。 小瓜虫多寄生在体重0.4克-5克的幼鳗体表。水温15℃-23℃时适宜小瓜虫的生长和繁殖,高温或低温时均较少出现。  相似文献   

20.
江苏盐城射阳地区主养的淡水鱼类为草鱼和异育银鲫,单个品种精养或者一种为主混养少量另一种品种。草鱼一般不会得孢子虫病,而鲫鱼容易得孢子虫病。鲫鱼的孢子虫病一般指的是粘孢子虫病。寄生于鲫鱼危害较重的黏孢子虫种类主要有五种,分别为鲫鱼碘泡虫、库斑碘泡虫、圆形碘泡虫、银鲫黏体虫、鲮单极虫,它们分别寄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