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东黄老线超低输量下加剂输送的工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东黄老线输油管道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东黄老线添加原油流动性改进剂进行了现场测试,计算出了东黄老线在该输送工艺下的最小启输量,并对加剂超低输量运行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东黄老可通过添加原油流动性改进剂实现超输量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2.
东黄老线剩余强度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管道剩余强度评价是管道腐蚀与防护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以东黄老线为例,分别介绍了美国和我国对管道剩余强度的两种评价方法,以及该评价方法在东黄老线停输封存后再启输中的应用。通过该评价方法对管道运行压力的分析计算,确定了东黄老线的剩余强度,为合理制定东黄老线安全工艺运行条件提供了科学依据。该应用为今后在役管道剩余强度的评价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原油管道Q1线与Q2线对调运行是中国首例加热与常温输送在役原油管道对调运行工程,其采用“一边改造,一边运行”不停输方式进行对调运行,涉及工艺流程复杂、工程实施难度大、分输与注入用户多等众多因素制约。【方法】开展加热与常温输送管道水力、热力系统改造研究,分析对调运行投产期间影响常温管道预热、热油管道温降的各项因素及不同对调运行置换方式的优缺点,确定合理的改造及对调方式,以减少其对正常生产运行带来的影响;校核Q2线常温输送管道改造为加热输送后预热模拟计算的准确性,并通过实际工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是否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同时积累Q1线热油管道改造为常温输送后油品置换的现场实践经验,并针对对调运行期间的关键节点提出合理建议。【结果】在役常温输油管道改造为加热输送,其预热方式要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来选择,以Q2线为例,其采用“提前加热管输俄油+高温俄油预热”的方式,可使管道满足庆油输送要求。由加热输送方式改为常温输送方式应考虑采取相应措施使站间油品温度逐渐降低,如采用按批次定量输送温度逐...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的混液规律,减少投产过程造成的混液,采用OLGA软件,建立了云南某成品油管道油顶水投产数值模型,模拟了多种油顶水投产工况下的混液量,并分析了流量、停输时间、停输时混液头位置对混液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对混液量影响最大,增大流量可有效减少混液量;停输时间对混液量的影响存在临界值,当停输时间超过临界值时,混液量不再增加;停输时混液头位置的影响规律主要由混液段所处地形决定。研究成果可为成品油管道中间站、末站油水混液储备罐的建设规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兰成原油管道是一条长距离、高压力、大落差的原油管道,投产采用常温部分充水,以油顶水的方式。介绍了兰成原油管道的概况和管道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总结了管道部分充水、停输憋压检漏及投油等投产过程。对管道投产过程中的充水长度、中间站场排污、高点排气,特别是首次分段实施的大型输油管道停输憋压检漏过程等做了详细介绍。另外,就水击保护统一性、投产前智能测径必要性,以及投产过程中出现的油水不同压、气阻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并揭示了部分管道充水、停输憋压检漏等措施的重要意义,为今后液体管道的投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王文彦 《油气储运》2013,(11):1254-1256
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成品油管道试运投产包括站内设备单体试运和分系统试运、干线清扫、管道充水、全线输水联合试运、管道投油、油品分输作业(管道分输支线投产)等过程.描述了各个过程的目的、内容及实施步骤,给出了空管投油方式和油顶水投油方式的适用条件,介绍了多起伏、大落差成品油管道采用空管投油方式时在油头前建立背压的方法,同时指出多起伏成品油管道因其在低点处易形成稳定的油水混合物,宜采用油顶水投油方式投产.(参4)  相似文献   

7.
埋地热油管道投产启输的预热过程是一个不稳定传热过程,其启输过程的土壤温度场涉及管内介质沿管道横断面(径向和切向)与轴向的三维非稳态传热问题。对埋地热油管道投产启输正向预热过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化处理,利用数值计算方法进行求解,绘制了某输油管道预热介质温度随输送距离的变化曲线。对正向预热过程土壤相对蓄热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出站温度不同对蓄热量达到稳定的时间无影响,但会导致蓄热量的绝对值不同。  相似文献   

8.
海四联外输管道停输与不预热投产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四联外输原油流变性的研究,建立了热油管道停输与不预热投产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海四联外输管道停输与不预热投产过程,给出了管外土壤与管内油品的温度分布、管内压力的变化及流量的恢复过程.在模拟计算的基础上,实现了管道前半段动火停输、新建管段不预热直接投油,全线启动投产一次成功.现场实测数据与模拟计算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热油管道启输投产热力计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国内外热油管道启输投产技术现状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描述热油管道启输投产预热过程的热力计算数学模型,并编制了计算软件,给出了计算实例并对算例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根据蓄热量相等原理来确定热油管道投油时间既科学又准确,可为热油管道安全、经济启输投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0.
张建礼  李聚泉 《油气储运》2000,19(11):16-18
阐述了我国石油资源短缺,东部原油管网流向不尽合理及进口原油由黄岛上岸的迫切性等战略方案提出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建设投运东临复线、启用东黄老线、东黄复线改输黄岛上岸的进口原油,利用东临老线输送进口原油北上至华北地区各炼化企业等战略方案的具体分步分期实施情况。指出战略方案的实施对于扭转部分管道经营亏损,改变部分炼化企业资源短缺状况,缓解我国东部及华中地区原油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国家整体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吉林市区主要道路交通状况的调查分析和交通流一的观测与统计,确定了市区道路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产品保活运输方法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利  江敏  马允  李晓琴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303-7305
介绍了影响水产品运输效率的主要因素,如水产品的自身奈件、监控措施、温度和水质等。对传统密闭式运输法、无水湿法运输、干法运输、机组运输以及常用辅助运输手段等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提出了水产品保活运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单管气液混输技术在长输管道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建斌 《油气储运》2000,19(12):22-24
概述了国内外双相混输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单管气液双相混输技术的特点,结合美加联盟管道在设计时采用双相混输技术这一创新设计,提出了双相混输技术在我国天然气长输管道中应用的可行性,以及双相混输工艺需要解决的一些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油品顺序输送及其相关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黄岛油库进口原油的管道输送情况,探讨了油品顺序输送工艺的技术问题,分析了顺序输送中油品混油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油品顺序输送中油品界面监测、混油段的切割、油品界面隔离及水力计算、计量等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通过实地考察云南省鲜切花生产和流通现状,分析了我国目前鲜切花外运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鲜切花采后生理特性,在借鉴技术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鲜切花生产流通现状设计了流通程序,讨论了预冷、低温运输、批发市场的保冷、低温贮藏等冷链流通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在对河南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变系数指数外推模型,对河南交通运输系统不同时期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周转量的需求进行了预测,可为有关部门制定运输方案、运价政策、调整运输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规模水稻秧苗运输现状的阐述,了解规模水稻秧苗运输机械配套优化的薄弱问题。根据对规模水稻秧苗从大棚到本田运输系统的调研和分析,确定规模水稻秧苗运输的主要指标为载秧容量、运输距离、时间和路线等。以目标规划理论建立水稻秧苗大棚到本田的运输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求解得到优化方案,对提高规模水稻秧苗从大棚到本田运输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尚凤山 《油气储运》2004,23(5):6-7,12
不同原油的混合输送是解决我国原油进口量不断增长的技术问题之一.结合国内原油管道的现状,研究并分析了原油混合输送的特点,给出了原油混合输送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和常用操作方法,对混油的运行管理和配制方式进行了说明,提出了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河口稠油掺水降粘输送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由于胜利油田河口稠油粘度高、密度大,因此稠油的开采、输送和加工处理都比其它石蜡基原油困难得多.为了寻求更经济、有效、可靠的稠油输送方法,通过大量的室内环道试验和现场试验,研究分析了稠油掺水输送的技术条件及降粘效果,并通过优化得出了河口稠油的最佳输送工艺参数,表明了稠油掺水降粘输送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稠油输送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王芳  张雪琴  张君 《油气储运》2019,(9):1003-1008
用低凝原油稀释高凝原油来实现高凝原油的常温输送方法,既能减少长输管道前期加热设备的投资,又可降低原油输送过程中的燃料消耗。通过对新大一线低凝与高凝原油混合输送过程中的运行参数进行分析,得到其混输过程中存在的5个运行问题。分别对各个风险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应对策略,以期为高凝原油常温输送的安全生产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