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探究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对地下水位回升的修复效果,对西安市灞河水源地1984—2005年的地下水开采量及水位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减少开采量后,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进行了模拟和预测。以蒸发、降雨、径流和人工开采量作为输入变量,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预测2006—2023年的潜水和承压水位埋深。1984—2001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训练,2002—2005年的数据用于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灞河水源地潜水和承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2023年潜水和承压水位较2005年最大上升幅度分别为1.5 m和1.24 m,仍比1984年水位分别低11.28m和13.34 m,回升速度较慢,2023年承压水位降落漏斗依然存在。  相似文献   

2.
覆膜开孔条件下盐渍土壤的潜水蒸发及水盐运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地下水浅埋区不同覆膜开孔率盐碱土的潜水蒸发和水盐运动情况,在室内进行了土柱蒸发模拟试验(地下水埋深50 cm)。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覆膜可显著降低潜水蒸发强度、减少潜水累积蒸发量,同时也有效减少了盐分在土表的积累量。蒸发结束时,开孔率分别为3.24%、9.97%和20.27%的潜水累积蒸发量与裸土相比分别减少了79.87%、74.19%和77.93%,土层深度5 cm范围内土壤电导率分别降低了36.93%、34.41%和35.16%,即覆膜开孔率 的差异对盐分累积的影响小于对潜水蒸发的影响。三种处理中,9.97%开孔率的土表积盐量和潜水蒸发量均相对较大。随着蒸发历时的增加,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剖面的变化相对较小,但潜水蒸发强度却有所降低,这与蒸发过程中盐壳形成后反过来又抑制了潜水蒸发有关。其次,覆膜阻滞不同盐离子表聚的效果不同,其中Cl-表聚作用受开孔率影响较大,而Na+和SO42-表聚作用受开孔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潜水蒸发埋深及土质关系实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潜水蒸发量是水资源分析评价中推算陆面总蒸发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缺乏资料地区更为重要。本文根据阜北农场地下水科研站多年积累的资料,在前人研究潜水蒸发的基础上,说明本地区潜水蒸发埋深与不同土质的关系及潜水蒸发量年内之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新疆地区的潜水蒸发特性,开展了裸地(埋深1.0 m、1.5 m和2.0 m)、覆膜无作物(开孔率0.78%、2.4%和5.0%)以及种植棉花(埋深1.0 m、1.5 m和2.0 m)等三种下垫面条件的潜水蒸发试验,分别研究了昼夜、日间及夜间变化动态。研究表明,有作物比无作物潜水蒸发系数大,且随埋深的增加,两者潜水蒸发系数差异性减弱;三种下垫面条件共9种处理均表现为潜水夜间蒸发补给量大于白天蒸发补给量,且地下水埋深越大,裸地夜间潜水消耗与白天潜水消耗的比值有所降低,棉花地则是呈增加趋势,这与棉花蒸腾强度的昼夜变化不同有关。进一步分析表明,无作物种植时,潜水蒸发的日变化波动幅度较大,潜水蒸发主要消耗时段为2∶00~10∶00和18∶00~22∶00;有作物种植时,潜水蒸发的日变化较为稳定,其无明显主要消耗时段,只是在昼夜交替时(20∶00左右)发生较大幅度变化;白天尤其是午后,因强烈的太阳辐射使得土壤输水能力不能满足大气蒸发需求而导致毛管断裂,潜水蒸发量明显降低,平均降低0.66mm.h-1;夜间土壤的输水能力大于蒸发能力而使毛管恢复连通,从而促使潜水蒸发有所增强,平均增加0.26mm.h-1。  相似文献   

5.
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研究区,运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灌区地下水系统外部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灌区地下水位动态对变化环境的响应模型,并应用通径分析方法,进行了灌区地下水位动态的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近30多年来,灌区降水量呈显著减少趋势,其线性倾斜率为2.09 mm·a-1,蒸发量减少趋势不明显,其线性倾斜率为0.04 mm·a-1;地表水灌溉引水量呈减小趋势,渠首农灌引水量20世纪90年代之前减少了41.6%;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39.7%,渠井用水比例减小了33.9%;地下水位埋深不断增大,近31 a来地下水位累计下降了11.88 m;地下水位埋深模拟的平均相对误差为4.52%,检验的平均相对误差为2.23%,误差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敏感性变化环境因子最大为渠井用水比例,最小为降水量。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平原区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2010年4-5月份采集的70组0-60cm土样和水样的全盐量、八大离子和pH值的测试数据,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强蒸发条件下土壤盐分空间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12;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可以用指数函数关系进行拟合,决定系数为0.73-0.7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在土壤积盐因素中有17.3%与蒸发量有关;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21;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小的滨海平原,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35;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对盐分的滞留和阻隔作用同样重要。在空间分布上,随着自西向东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小、矿化度逐渐增高、降水量越来越大和蒸发量的变化,土壤盐分逐渐增高的趋势也验证了土壤盐分与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银川地区地下水环境演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在总结银川地区地下水监测点的多年水位和水质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和水质随时间的变化。分别对潜水和第一承压水的水位埋深及水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潜水水位动态变化受外界影响较大,由于人类的合理调控,盐化水域面积缩小,土壤盐渍化面积减小;承压水的水位动态受开采的影响,集中开采区第一承压水降落漏斗范围扩大,并逐渐引起水化学场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8.
随着再生水灌溉的迅速发展,再生水灌溉对土壤环境及地下水的影响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再生水灌溉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再生水灌溉对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及地下水中硝态氮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灌水后,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均显著增加,相同潜水埋深,灌水水平越高,土壤中硝态氮含量增加越多;灌水后,灌水水平B1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11.71mg/l、15.82mg/l、15.16mg/l;灌水水平B2不同潜水埋深地下水硝态氮分别增加33.881mg/l、30.37mg/l、25.29mg/l。潜水埋深越深,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小;潜水埋深越浅,地下水中硝态氮的浓度增加越大,由于淋溶和硝化作用产生的硝态氮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的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9.
近55 a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肯斯瓦特水文站年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为了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肯斯瓦特径流的变化规律,利用肯斯瓦特水文站1955-2010年数据资料,采用线性回归、趋势分析及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肯斯瓦特站的径流和气候变化特征,并运用Mann Kendall和累积距平法识别出径流变化过程中1995年为其突变年份,降水量变化过程中突变年份为1997年,而蒸发量突变年份为1996年。利用统计分析法分析了1955-1995年和1996-2010年2个时期的累积径流量、降水量和蒸发量与年份之间的线性关系。采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计算得出肯斯瓦特站降水量增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59.64%,蒸发量增加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31.83%,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8.53%,表明气候变化是影响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地下水对民勤绿洲人工梭梭林生长的影响,本研究选取10年龄左右的人工梭梭林,分析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对梭梭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梭梭当年新枝生长量与地下水埋深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20-80cm层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地下水埋深小于10m时,20-80cm层土壤含水率高于2%,梭梭生长旺盛,且当年新枝生长量随着地下水埋深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少,不同地下水埋深间当年新枝生长量差异显著,地下水是梭梭生长的关键因子;当地下水埋深超过10m时,20-80cm层土壤含水率随之小于2%,当年新枝生长量急剧减少,且不同地下水埋深间当年新枝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地下水对梭梭生长的影响非常小,梭梭基本处于生长不良或停滞状态。2)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水率对梭梭冠幅大小的影响趋势总体和当年新枝的生长量基本相同,但影响程度较当年新枝生长量轻,以地下水埋深10m为分界点,10m以内梭梭冠幅相对较大,不同地下水埋深间冠幅大小差异不显著;大于10m时梭梭冠幅较小,与小于10m的各分布区差异显著。同时梭梭冠幅的大小受生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常用潜水蒸发经验公式在新疆地区适用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新疆等蒸发强烈干旱地区,潜水蒸发不仅关系到土壤水分损失,还直接涉及土壤的盐碱化问题,精确计算潜水蒸发量对排水计算和防治土壤盐碱化均有重要意义。目前常利用经验公式计算潜水蒸发量,包括阿维里扬诺夫公式、清华雷氏公式、叶水庭公式以及幂函数公式。本文利用新疆昌吉站和渭干河站潜水蒸发实测资料对上述四种经验公式进行分析,寻求阿氏公式中潜水停止蒸发深度与清华公式中潜水极限蒸发强度Emax和参数η的简单计算方法,探讨各公式在计算新疆典型区潜水蒸发量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用清华公式拟合实测潜水蒸发与水面蒸发精度较高,Emax和参数η与潜水埋深呈较好的指数关系。在新疆地区清华公式有广泛的通用性,在潜水埋深较浅时,阿氏公式、叶氏公式和幂函数公式拟合精度相对较高,但当潜水埋深较大时拟合较差。幂函数公式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差最大。阿氏公式、叶氏公式和幂函数公式对于壤土类拟合精度较粗质土高。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奇台县地下水监测点的多年水位和相关资料为基础,探讨了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及其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的年际动态变化与地下水开采量、粮食产量、小麦价格等驱动力均有极其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11、0.7519、0.8576。地下水年内埋深变化与农业季节性开采地下水同步,相关性显著。3月地下水位最高,7月份最低。若考虑地下水埋深变化与机井抽水之间的滞后性,其相关系数可达0.8496。人文驱动力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自然驱动力。建立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多元回归模型,模拟值精度较高,不仅能较好的反映地下水位的动态变化,也较好地显示了各自然、人文因子与地下水埋深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埋深与土壤盐分对作物生长的联合影响,以河套灌区解放闸灌域主要种植作物(小麦、玉米、葵花)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影像提取增强型植被指数,野外试验获取0~20、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埋深数据,构建双因素坐标系确定地下水埋深和土壤含盐量对植被指数的联合响应,统计得出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含盐量及地下水埋深范围,研究结果表明:(1)5—6月小麦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0.99~2.01、1.03~1.54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00~1.30、1.53~2.02 g·kg-1;(2)6—8月玉米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1.56~1.80、1.82~2.00、1.43~2.31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24~1.68、1.25~1.55、0.98~1.40 g·kg-1;(3)7—8月葵花生长地下水埋深最适宜的范围分别为0.75~1.70、1.20~1.61 m,其对应的土壤含盐量分别为1.46~1.70、5.55~5.84 g·kg-1。  相似文献   

14.
新疆三工河流域渔尔沟水源地地下水开发利用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守忠 《干旱区研究》2006,23(2):249-253
渔尔沟水源地开发利用地下水已有40多年的历史,为下游冲洪积平原222团灌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水源.通过对其地下水动态资料的分析得出,渔尔沟水源地在开采地下水由小到大的过程中,其地下水埋深稳定在13 m上下;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水源地年单位地下水开采量为597.3×104 m3/(m·a),开采能力较大.在对222团灌区现状及流域未来节水战略的实施等因素分析后,得出流域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会缓解对地下水的开发,在三工河潜水溢出带的渔尔沟水源地开发利用地下水是高效和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5.
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及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排水式蒸渗仪,通过设置6种地下水位控制处理(地下水位埋深分别为0.5、1.0、1.5、2.0、2.5 m和3.0 m)试验,探讨了太原盆地不同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指标、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水分生产效率(WUE)的影响.结果表明,地下水埋深对冬小麦和春玉米千粒重的影响较小,对冬小麦干.物质重影响显著(P=0...  相似文献   

16.
基于黑河流域中游临泽县1984-2010年地下水埋深的监测资料,结合GS+、ArcGIS软件和地统计方法,对1986、1991、1996、2001、2006年和2010年的地下水埋深分别进行了半变异函数分析、理论模型选取以及空间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受地形和土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临泽县各灌区地下水埋深整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从不同的景观带来看,戈壁荒漠、河岸湿地地下水埋深年内波动很小,绿洲内部农田生态系统、绿洲边缘和绿洲-荒漠过渡带地下水埋深年内基本呈双峰型波动,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2月。地下水埋深的理论模型是指数模型,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气候、地形、地质等结构性因素引起的,且埋深变化没有显著的区域分异。地下水埋深空间分布特征为南北深,中间浅;小于4 m的区域1986-2010年面积减少了337.01 km2,占全县的12.58%,缩小趋势明显;而大于6 m的区域逐渐扩大到了全县面积的近2/3。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研究》2021,38(4):901-909
为了解生态输水后地下水埋深和植被的变化,采用统计方法和遥感影像数据分析输水后孔雀河地下水埋深时空变化特征、地下水埋深和累积输水量的关系以及输水后NDVI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生态输水后孔雀河地下水埋深呈现稳步抬升趋势,年内地下水埋深变化主要受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从空间变化来看,垂直于河道方向上各断面地下水埋深的抬升幅度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沿河道方向上,中游断面埋深抬升变化量最大;地下水埋深与累积生态输水量呈负相关,中游断面相关性最显著;2016—2019年上游和中游断面所在的研究河段NDVI分别增长了64.28%和100%,下游河段NDVI值稳定在0.05,距河道2 km范围内植被覆盖度呈增长趋势。生态输水对孔雀河流域地下水埋深和植被已产生积极作用,建议在未来的生态输水过程中保持合理输水量的同时,加强地下水监管力度,保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植被样方实地调查结合浅井揭露地下水埋深的方法,建立鄂尔多斯高原苏贝淖周边滩地植被群落总盖度、单物种盖度及物种空间演替与地下水埋深的定量关系。研究表明,群落总盖度与水位埋深在1.6m内有明显相关关系;苔草、碱蓬、芦苇、马兰和芨芨草等低湿地物种存在适生水位,分别为0.4m、0.6m、0.8m、0.8m和1.6m;物种演替与水位埋深关系表明,水位埋深小于0.6m地带,为湿生、盐生植被优势区;大于3.2m地带为旱生、沙生植被优势区。同时,1.6m为生态交错带临界水位,该区域湿生、中生、旱生和沙生等植被类型均有分布,物种数量最多,物种多样性最大。不同水位埋深下的植被分布和演替规律可为预测地下水开发后植被变化演替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新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深居内陆,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缺乏,生态与环境脆弱,平原非灌区天然植被主要依靠汲取浅层地下水来满足其对水分的需求。本文利用遥感技术、水文地质调查等手段查明了研究区内的浅层地下水埋深和天然植被分布面积,应用GIS技术划定计算单元,利用典型地下水均衡试验场潜水蒸发和蒸腾试验成果确定各计算单元的潜水蒸发系数和植被系数,进而计算出现状条件下研究区域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为5.37×108m3,其中林灌地生态需水量为0.95×108m3,占17.71%,草地生态需水量为4.42×108m3,占82.29%。  相似文献   

20.
黑河中游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2~2011年的黑河干流中游归一化值被指数数据获得植被覆盖率变化趋势,选取合适的NDVI阈值将整个区域划分为"绿洲区"和"荒漠区",并分别探讨了地下水埋深、中游耗水量及累积降水量对两种区域面积和植被覆盖率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植被覆盖率整体呈增长趋势,由2002年的32%增长到了2011年的36%,对植被覆盖率增长贡献最大的因素为绿洲区扩张,10年间绿洲区面积占比增长了10%;影响绿洲扩张的主要因素为地下水位埋深和中游耗水量,绿洲区植被覆盖率变化较小,可忽略其影响。荒漠区植被覆盖率的变化主要受累积降水量影响。利用地下水位埋深、中游耗水量、累积降水量可预测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变化趋势,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区域植被覆盖率的影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