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不同基因型玉米耐密植抗倒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平原主栽的15份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设置4个种植密度,以7.5万株/hm~2作为对照处理,在灌浆期对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秆基部第3节茎粗、节间长、穿刺强度、抗折力、干物质积累、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全钾含量进行测定,根据各项指标的抗倒伏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玉米品种灌浆期的密植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玉米1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为可以鉴定玉米密植抗倒伏能力的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玉米品种灌浆期的抗倒性划分为3类,其中,先正达408等3份玉米品种表现为高度抗倒,先玉027等8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中度抗倒,农华101等4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不抗倒。  相似文献   

2.
采用3个田间整株抗倒伏指标(整株抗折力、整株抗弯强度、倒伏指数)和4个试验室抗倒性指标(茎秆第3节抗折力、第3节抗弯强度、穿刺强度、抗压强度)评估20个在黄淮海和东华北地区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杂交种在子粒灌浆期和收获期的抗倒性表现以及与6个植株茎秆性状(株高、穗位高、茎粗、节长、壁厚、茎秆密度)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6个抗倒指标均呈现显著的品种间变异。与灌浆期相比,20个品种在收获期抗倒性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在灌浆期抗倒性表现相对较好的品种在收获期仍然表现较好。不同抗倒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大多数抗倒指标之间的相关度在灌浆期和收获期保持基本不变。不同抗倒指标与不同茎秆性状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茎秆穿刺强度是影响品种抗倒性的一个关键试验室指标。倒伏指数与田间抗折力有极显著负相关,与穗位高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二棱大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抗倒伏超高产大麦新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选用本所近年育成的12个高产二棱皮大麦品种(系)为材料,在生产和高产条件下研究了茎秆性状与抗倒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2个品种的倒2、倒3和倒4节间平均倒伏指数分别为109.0、133.5和163.1;茎秆的抗折力与茎秆贮藏的干物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长呈显著负相关;从齐稳期至成熟期、乳熟期倒伏危险性最大;倒伏指数与节间长、秆长及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壁厚关系不密切。说明培育粗秆有利于孕育大穗,但要增强抗倒能力关键在于适当控制株高,增加秆的干物质积累量,促进茎秆和机械组织的发育和充实,增强茎秆弹性。  相似文献   

4.
不同基因型玉米耐密植抗倒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5份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灌浆期对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秆基部第3节茎粗、节间长、穿刺强度、抗折力、干物质积累、鲜重、可溶性糖含量、全钾含量进行测定,分析不同基因型玉米密植抗倒伏能力,筛选能快速鉴定玉米抗倒伏能力的指标。根据各项指标的抗倒伏系数,通过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单项指标转换成为可鉴定玉米密植抗倒伏能力的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15份玉米品种灌浆期的抗倒性划分为3类,先正达408等3份玉米品种表现为高度抗倒,先玉027等8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中度抗倒,农华101等4份玉米品种表现为不抗倒。  相似文献   

5.
灌浆成熟期粳稻抗倒伏性和茎鞘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不同抗倒类型的粳稻品种灌浆成熟过程中茎鞘抗倒伏性和化学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抗倒类型品种茎鞘的钾、硅和可溶性糖等总量差异很大,与钾和可溶性糖总量相比,硅总量的差异较大。随着籽粒灌浆进程,不同抗倒类型品种的茎秆物理强度和最大承载量均逐渐变小,到成熟期为最小,尤其是茎秆物理强度到蜡熟期开始迅速变小,但茎的钾、硅含量和总量及叶鞘的硅含量逐渐增加,出现沉积现象,而叶鞘的钾含量和总量及硅总量逐渐减少,呈输出迹象。除齐穗期茎的钾总量外,灌浆不同时期茎秆物理强度与茎的钾总量和硅总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物理强度与齐穗期和乳熟期茎的可溶性糖总量,与齐穗期叶鞘的硅总量和可溶性糖总量,与齐穗期和乳熟期的钾总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灌浆各时期穗部最大承载量与茎秆物理强度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提高灌浆前期的茎鞘可溶性糖总量,以及通过追施硅肥增加植株硅总量有利于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6.
黄淮冬麦区部分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相关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矮秆品种的应用大幅提高了小麦的抗倒伏(简称"抗倒")能力,但当小麦株高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势必造成产量降低。为了明确除株高外影响小麦抗倒性的关键性状,采用一组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石4185、轮选103、轮选163、轮选126、矮抗58、小偃101和周麦18)与另一组抗倒性较差的品种(系)(轮选49、轮选136、中麦875、轮选87和轮选199),对抗倒性相关的13个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抗倒性较好的品种(系)一般表现为植株较矮,第1、第2节间较短且较粗,第2节间壁较厚,大、小维管束数目较多,薄壁组织和厚壁组织较厚,茎秆抗折断力较强,而且两组品种(系)间在株高、第2节间长度、小维管束数目、厚壁组织厚度和茎秆抗折断力5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抗倒性品种(系)在抗倒伏相关性状上表现不尽相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进一步明确株高、第2节间长度和茎秆抗折断力是引起两组品种(系)抗倒性差异的关键性状,这3个性状可作为小麦抗倒伏育种的主要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以一批抗倒伏和易倒伏的甘蓝型油菜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甘蓝型油菜抗倒性评价指标及抗倒性与株型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成熟期田间测定抗拉力可反映出品种的抗根倒能力,成熟期根重及根颈粗与品种的抗根倒能力也有密切关系。成熟期室内测定的茎秆抗折力矩可反映出品种抗茎倒能力,茎重,尤其是茎干重/茎秆长也能反映品种茎秆的抗倒能力。株高、茎秆重心高度/株高等形态指标与品种抗倒性有密切关系。株高、分枝点高/株高适中、重心高度/株高较小、分枝数适中、角果分布均匀、株型为紧凑型的品种较抗倒伏,单株生产力也较高,是理想的抗倒株型。  相似文献   

8.
为了给新疆小麦抗倒育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了两种种植密度(100×104和600×104株·hm-2)下40份新疆自育春小麦品种资源的抗倒性,分析了抗倒性与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低密度(100×104株·hm-2)相比,高密度(基本苗为600×104株·hm-2)条件下小麦抗倒伏能力、第二节间机械强度、壁厚、茎粗、充实度及地上部鲜重极显著降低,第二节间长度及重心高度极显著增加,茎秆机械强度的降低是小麦抗倒伏能力下降的关键因素。低密度下抗倒性与第二节间长、株高、重心高及第二节间壁厚的关系密切。其中,第二节间长度与小麦抗倒性关系最密切,第二节间越短,抗倒伏能力越强。高密度下第二节间机械强度与抗倒性的关系最密切,茎秆强度越高,抗倒性越强。壁厚可作为评价茎秆机械强度的可靠指标。依据倒伏指数的大小,将40份品种分为高抗型、普抗型、中间型、风险型和易倒型5个级别。供试材料中,80.0%的品种抗倒性较好,其中新春22号为高抗型品种,是较为理想的抗倒伏育种亲本。  相似文献   

9.
南方小花生植株高大的地方良种与矮化改良的品种并存。为探明其需氮规律,实现差异化施肥的高产管理,以湖南主栽的高秆地方良种安化小籽、矮秆现代品种湘黑小果为材料,设置4个基施复合肥用量0、450、600、750 kg/hm2,分别代表土壤背景(CK)、低肥(F30)、中肥(F40)、高肥(F50)水平,于4个生育时期测定并分析植株各器官氮含量、积累与分配状况。结果表明:氮含量以高秆品种果>叶>根>茎为序;矮秆品种则以叶>果>根>茎为序。叶、根氮含量表现为高秆<矮秆,而茎、果反之。增施肥料对氮含量的影响程度总体趋势为茎>叶>根>果,利于营养器官的氮素同化吸收。氮积累量两品种各器官以叶>果>茎>根为序。除苗期外,其余时期的全株、叶、茎氮积累量表现为高秆>矮秆;根在苗期、结荚期为高秆<矮秆,其余时期相反;果则为高秆<矮秆。施肥利于营养器官前期的氮素积累。氮素分配率两品种均以叶最高,荚果和茎其次,根最少。地上部为高秆>矮秆,而地下部反之,说明矮秆植株吸收的氮素更利于转运到荚果。...  相似文献   

10.
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对耐密玉米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振武  李真  王岩  赵艳艳  黄毅  齐涛  尚彬 《玉米科学》2012,20(2):115-118
选用耐密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设置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12 t/hm2)、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无深耕无整秆深还田无膜覆盖(对照)3种处理,研究不同方式对耐密玉米的植株叶片、茎秆氮、磷、钾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植株叶片和茎秆对氮、磷、钾吸收积累,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大垄深耕无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对照。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与对照相比,玉米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成熟期植株叶片的氮、磷、钾积累分别增加了4.4%、15%、10%、23%;26%、9.7%、15.4%、19%;18.3%、5.1%、7.1%、9.8%;叶片氮积累增加高于磷和钾。茎秆的氮、磷、钾分别增加了8%、30%、5%、14%;45%、38.5%、40%、25%;12.4%、30.9%、43.8%、34.5%;茎秆磷积累增加高于氮和钾。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突出增加了叶片氮积累和茎秆磷积累。在大垄深耕整秆深还田地膜覆盖处理的玉米生育期间,植株吸收充足的氮、磷、钾养分,植株健壮,促进叶片光合作用,茎秆的抗逆性、抗倒性增强,为子粒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相似文献   

11.
由于小麦茎秆基部弹性容易测定,因而本研究用其替换茎秆基部机械强度,对王勇等(1997)提出的倒伏指数进行改进。为验证这种方法的应用效果,以47个河南省区域试验小麦新品系及自育品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小麦茎秆特性进行分析,结合多试点抗倒性验证,应用改良倒伏指数法对小麦抗倒伏能力进行初步鉴定。结果表明,从灌浆中期到灌浆后期,小麦基部茎秆弹性总体处于下降趋势,但仍有22.3%的品系基部茎秆弹性呈上升趋势,72.3%的品系倒伏指数有所下降,说明大部分小麦品系在灌浆后期的抗倒伏能力相对于灌浆中期有所上升。经相关性分析,节间充实度、长度、干重、重心高度、地上部鲜重、茎秆基部节间弹性等特性均与小麦抗倒性有关,其中,茎秆基部第一、第二节间充实度、长度、基部茎秆弹性与抗到性关系最为密切。在灌浆中后期,倒伏指数与倒伏点率、严重倒伏点率、平均相对倒伏面积、平均倒伏级及乔春贵等(1988)的方法计算得到的倒伏指数均呈正相关,以灌浆中期相关性较高。说明应用改良的倒伏指数衡量小麦品种抗倒伏能力是可行的,且在灌浆中期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超高产粳稻品种抗倒伏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培育的超高产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了超高产粳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及与倒伏密切相关的各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齐穗后30 d左右是水稻最容易发生倒伏的时期,株高与水稻倒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茎秆基部伸长节间性状与倒伏关系密切,茎秆维管束数目、厚壁细胞层数、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均对倒伏有一定影响。超高产粳稻品种沈农265和沈农9741与常规粳稻品种辽粳294和辽粳371相比,表现出较好的抗倒性能。  相似文献   

13.
油菜倒伏指数和茎秆生化成分及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以抗倒性不同的9个油菜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倒伏指数和茎秆生化成分及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倒伏指数与粗纤维、碳含量、根颈皮层干鲜比、株高、主花序长的关联度高;倒伏指数和根颈皮层干鲜比呈显著正相关(r=0.690﹡)。抗倒品种中双9号的粗纤维、木质素、蛋白质、氮含量分别是不抗倒品种湘杂油2号的0.763、1.189、1.456、1.46倍; 中双9号在成熟期表现强的生长特性,株型紧凑,株高适中,主花序较短,分枝起点低,结角密度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综合评价不同小麦材料的不同生育时期抗倒性,明确影响小麦倒伏的关键因素,以147份我国育成的主推小麦品种及新育成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在开花期、灌浆期和乳熟期测定其10个倒伏性相关性状,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这些小麦材料抗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抗倒伏相关性状在不同基因型间、气候因素间及生育时期间均存在显著的变异;在不同生育时期,性状间的相关性基本一致,均表现为基部茎节壁厚度、实心度、茎秆强度对小麦的抗倒伏性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株高、重心高度、基部茎节长度、髓腔直径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主成分分析显示,茎秆强度是影响植株抗倒性的最关键性状。基于三个生育时期主成分的综合因子得分的聚类分析显示,有70份材料的综合抗倒性优良,其中部分新育成小麦材料抗倒性表现优异,可作为小麦强秆抗倒改良育种资源使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与其亚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通过9个不同株高小麦品种抗倒伏性,以及与产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品种抗倒伏性是与生长环境关系密切,由若干亚性状构成的一个复合性状。其中,株高,第二节间长度,单茎鲜重要是决定品种茎倒伏指数的主要因素,前二者与品种的倒伏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单茎鲜重与倒伏指数具有一定正相关,在不发生倒伏条件下,株高与产量具有正向相关,高产抗倒品种选育可以强秆为简便的选择指标,“矮中选高”和“高中选矮”有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多效唑提高小麦抗倒伏能力的最佳喷施时期及不同小麦品种对多效唑响应的差异,以8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叶龄期喷施多效唑对小麦茎秆抗倒伏能力、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的影响以及不同抗倒性能小麦对多效唑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可显著降低小麦株高、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节间充实度、小维管束个数和机械组织厚度,提高小麦的抗倒伏指数,并且倒五叶期喷施效果最佳,其次为倒四叶期。在倒五叶期,与对照相比,多效唑对株高、重心高度和基部节间长度的降幅分别为2.58%~6.45%、3.52%~10.18%和6.64%~24.16%,对节间充实度、小维管束个数和机械组织厚度的增幅分别为22.41%~109.49%、10.00%~16.98%和12.76%~49.85%。不同抗倒性能小麦品种对多效唑的响应与喷施时期有关,在倒五叶处理下,多效唑对中等抗倒型小麦品种的抗倒效果比抗倒伏型和易倒伏型小麦品种明显;而在倒四叶和倒三叶处理下,多效唑对易倒伏型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效果大。综合来看,倒五叶期喷施多效唑对小麦抗倒伏能力提升效果最佳,其次为倒四叶期;中等抗倒和易倒伏小麦品种喷施多效唑后小麦抗倒伏能力提升效果优于抗倒伏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收获期对83个机收玉米品种进行玉米茎腐病抗性表型和植株抗倒性调查,筛选出对茎腐病表现中等抗病以上的品种49个,倒伏率≤5%的品种16个,≤8%的品种29个。综合各品种对玉米茎腐病抗性表型和倒伏倒折状况,筛选出25个适宜辽宁中部和北部玉米产区的机收品种。  相似文献   

18.
为了筛选燕麦抗倒伏种质资源,对111份国内外燕麦种质材料的12个性状及倒伏指数进行多样性分析,并对其表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为1.99,各性状的变异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主穗粒重(49.22%)、主穗粒数(41.76%)、纤维素含量(36.67%)、抗折力(35.28%)、抗刺穿力(26.06%)、主穗小穗数(25.98%)、茎基部第二节间壁厚(25.79%)、百粒重(24.92%)、茎基部第二节间长(22.86%)、主穗长(19.65%)、茎基部第二节间茎粗(16.06%)、株高(13.69%);倒伏指数与株高、茎基部第二节间长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抗折力、抗刺穿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通径分析,株高对燕麦倒伏指数影响最大。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1.724%,其中前三个主成分分别为主穗因子、茎秆机械强度因子和株高因子。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种质划分为4类,其中第I类种质群抗倒伏能力较强,可作为抗倒伏燕麦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