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契合新时代人们对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需求。5年多来,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通过治山、治水、治污、治乱等,打造了两当县马家沟、乔河,康县梅园沟、凤凰谷,徽县滩店,成县小川河等一批水土保持与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的示范工程。在梳理总结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情况的基础上,从乡村旅游经济角度出发,对康县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典型经验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为加快甘肃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步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复制、借鉴和推广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支流的遴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来沙粒径、输沙模数、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面积的比例等指标遴选出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重点治理的支流。按水文站实测悬移质粒径粗细分析的重点支流的排序为:皇甫川、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孤山川、无定河、延河和清涧河;根据各支流坝地淤积物钻孔取样分析的d≥0.10 mm泥沙所占百分数由大到小排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秃尾河、无定河、佳芦河、乌龙河、延河和北洛河;在此基础上,再按粗泥沙输沙模数大小最后遴选的重点治理支流的顺序是:窟野河、皇甫川、清水川、秃尾河、孤山川、石马川、佳芦河、乌龙河、无定河。  相似文献   

4.
在某一区域布设水土保持措施时,主要依据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状态和发展趋势、植物群落的层度和演替趋势来确定该区生态平衡的强度或生态脆弱的程度,依据各生态因子的优劣势及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人类引导优势因子与改造恶劣因子的途径,从而确定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通过改善恶劣环境因子、保护和开发优势因子、保护和促进植物群落演替,达到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之目的。本文以三川河流域为例,根据生态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将其划分为:土石山天然水源涵养林预防保护区、土石山坡积黄土缓坡丘陵农林经济区、河谷川滩阶地农业经济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及生态农业经济重点建设区和黄土丘陵矿产资源开发水土保持监督区。  相似文献   

5.
黄河中游输沙与减沙的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黄河中游主要水文站输沙量数据和48个雨量站降雨数据,分析了黄河中游1955年以来输沙与减沙特征,以及降雨与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黄河中游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较70年代前减沙46.8%,其中减幅较大的有汾河99.8%、岚漪河73.9%、州川河71.9%、三川河70.3%;退耕还林还草时期(1998-2007年)输沙量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较70年代前减沙74.2%,除黄浦川,孤山川、佳芦河、屈产河、清涧河、延水之外,黄河中游大多数流域达到轻度侵蚀及以下;降雨因素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7.6%和62.4%.  相似文献   

6.
中低山区管线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管线建设对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定量预测川陕天然气输气管线建设对大巴山土地利用与农业生产、植被面积与生物量、土壤侵蚀及生态系统完整性产生的影响,对管线建设可能引起的中低山区生态环境的改变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虽然管线建设会使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对当地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并使植被面积及生物量有所降低,使土壤侵蚀量有所增加,但这些影响主要集中于建设期,多数是暂时的,可恢复的,基本不会改变中低山区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态系统仍然具有完整的结构和连续不断的运行过程。  相似文献   

7.
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的频次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定西县推广优化梯田效益显著史海滨(甘肃省定西县关川河流域治理指挥部743000)马忠孝(定西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总站)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之一,每年输入黄河泥沙1800多万t。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该区域生态环境恶...  相似文献   

9.
简要介绍了湿地的功能和作用,湿地景观和园林景观的类型。阐述了利用沼泽地、河流、湖泊、海滩、水库及池塘等湿地景观资源建设城市湿地公园与综合公园、沿河川风光带、湖泊景观、滨海景观及农业生产特色景观等城市园林景观,更好地建设城市园林,保护和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南云中河流域治理工程区总面积168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53%。按地貌类型,将项目区划分为西部土石山区、南部丘陵阶地区、金银山土石山区和石质山区等4个治理区。根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总体目标、建设任务与规模,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布设了拦蓄工程、沟头防护工程及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果园和封禁治理等植物措施。经分析,措施配置合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该工程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南云中河干流水质,改善流域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认真分析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林业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并结合黄河三角洲的实际情况,从森林生态体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为黄河三角洲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志玲  吴咏梅  张敏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4):101-105,111,300
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制定区域环境政策、有效进行区域生态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宁夏主要生态敏感问题,选取土壤侵蚀、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作为评价因子,运用GIS技术在单因子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模型对研究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分不敏感、轻度敏感、中度敏感、高度敏感4个等级,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区;轻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盐池南部低山丘陵台地区以及北部引黄灌区;中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脆弱区以及贺兰山山前洪积平原区;高度敏感区主要分布在陶乐东部边缘区、中卫北部边缘区以及盐池的土地沙化严重地区。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宁夏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为宁夏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草灌乔结合是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基本特征 ,符合黄河上中游地区的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 ,能发挥更强的防护功能 ,产生更好的经济效果。黄河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应本着种草起步、草灌先行、草灌乔结合的原则进行治理开发。草灌乔的结合应因时因地采用划管封育、草田轮作、林 (果 )草 (粮 )间作套种等多种适宜的形式 ,充分发挥其保持水土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黄河中游地区生态恢复对水资源的影响,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GIMMS NDVI、ET、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等相关水文数据,基于趋势分析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讨生态恢复前后黄河中游地区蒸散发、土壤水分、地表径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1982-2018年,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了29.72%;在黄河中游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1%,蒸散发量增加了3~4 mm;在生态恢复区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下降速率为0.001 3%/a;各站点的平均径流量在1961-2018年呈逐年下降趋势,以生态恢复为代表的人类活动对径流量下降起到重要作用。[结论] 由于生态恢复和暖干化的气候背景,黄河中游水资源严重短缺。建议后续黄河中游生态恢复综合考虑水资源,减少人为干扰,以自然植被恢复为主。  相似文献   

15.
晋西沿黄地区水土流失危害及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晋西沿黄地区是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为20777.0km~2,占研究区土地总面积的79.30%,较70年代末水土流失面积17 912.54 km~2增加了2 864.46km~2,平均每年以143.23 km~2的速度在扩展。水土流失造成该区可利用土地面积减少、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田水利设施被破坏、生态失调等危害。为此,本文依据研究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及危害,提出了以山西省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开发建设项目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从土地资源、水土流失、生物资源、景观等环境要素对湖南彭家坳至集里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公路建设对于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等因素的影响不大,而对于土壤理化性质及水土流失等影响较大;对于生物资源的影响不大;新的景观环境可以增加各种流的连通度,但也造成景观破碎程度增加。针对公路建设形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形式与影响程度,结合公路建设项目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提出了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修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的方法和途径,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监理向着正规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黄河流域水土保持Ji河示范区工程建设推行了监理制。实践表明,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实行监理制积极可行,效果明显,能有效地促进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保证工程进度。通过实例分析,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旨在促进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监理制的完善和推广普及。  相似文献   

18.
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5年、2006年现场考察和2005年1:25万TM图像处理、判读研究获得的信息,结合前人研究的资料,论述了四川黄河流域土地沙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中,地质因素和气候变化是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地质因素是导致草地沙化的主要内动力影响因素,气候变化则是其主要的外动力影响因素。人为因素最主要的原因是草地超载放牧,其次开垦、樵采中药、开矿等。人为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基础上加速了该地区草地退化和沙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19.
风沙危害目前黄河故道区域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搞好本区的生态恢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聊城段黄河故道为例,调查了气候、地质条件及人为活动,分析了风沙化土地成因、危害以及风沙化土地生态恢复的现状和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该区资源环境、区位等具体情况,提出了聊城段黄河故道建立有机循环农业和绿色文化园林生态治理模式和对策,以期在黄河故道同类地区得到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渭河水沙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渭河是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支流 ,1970年之前每年向黄河输送泥沙 1 85亿t。渭河具有水沙异源的特点 ,泥沙主要来自南河川站以上地区 ,径流主要来自南河川站至咸阳站区间流域。 1970~ 1996年 ,流域内水利水保措施年均减水2 5 5亿m3 ,年均减沙 0 6792亿t,发挥了重要的蓄水拦沙和削洪作用。流域内人类活动有使泥沙增长的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