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抚育间伐对华北土石山区油松林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抚育间伐是森林经营的关键环节,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对河北省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北沟林场3块间伐强度分别为47.65%(Ⅰ)、56.38%(Ⅱ)、66.44%(Ⅲ)的油松人工林样地和未间伐的对照样地进行植被群落和土壤调查,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种群更新潜力、土壤肥力、植被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并采用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间伐后在一定时间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种群更新潜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土壤肥力随间伐强度的增大成增大趋势;间伐在减少立木蓄积量的同时增大了灌草生物量,且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适度间伐有利于提高物种多样性。油松林群落稳定性表现为:样地Ⅲ>样地Ⅱ>样地Ⅰ>样地CK,间伐有利于提高群落稳定性,适合当地油松林的抚育管理。  相似文献   

2.
赤水河流域上游国酒特殊水源保护区是水源涵养林工程重点地区之一.根据样地调查资料,运用4种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对调查林分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分析了该地区森林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灌草群落阶段Ⅰ、灌丛群落阶段Ⅱ、灌木群落阶段Ⅲ、乔林群落阶段Ⅳ和次顶极群落阶段V的演替进展,群落高度逐渐增加,同时结构趋于复杂;各阶段灌木层较乔木层和草本层物种组成丰富、多样性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的排序与物种数量的排序一致,Simpson指数则相反.乔林群落阶段Ⅳ的物种组成最复杂,适宜灌木和草本生长,为森林群落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总体而言,该区植物多样性指数不高,应采取合理森林经营及适度人为干扰措施,提高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促进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典型群落样地调查法,对新疆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喀纳斯旅游区森林群落类型多样,不同类型的森林群落乔木层具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处于演替前期和后期的阔叶林和针叶混交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均较低.以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的森林群落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均较高,基本上处于演替的中期,是喀纳斯旅游区分布较为广泛的森林群落类型.  相似文献   

4.
干扰强度对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不同干扰梯度下形成的3个森林类型(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了这3类森林群落结构特征对不同干扰强度的响应。结果表明,仙人谷国家森林公园森林群落的种类组成、垂直结构特征、乔木层物种的重要值及各层次物种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对不同强度的干扰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干扰强度的增大,各群落乔木层物种数逐渐减少,各层物种多样性基本上呈下降趋势,干扰强度中等的针阔混交森林中灌木层种类最多。  相似文献   

5.
“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林区近30a不同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不同透光强度(郁闭度0.2、0.4、0.6)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透光强度下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生产力、年均生长量、物种多样性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大,树种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锋树种的地位不断降低;群落小径材比例依次下降,中径材比例依次提高,并出现一定比例大径材;下层红松阔叶混交林蓄积生产力逐渐增加;群落建群种红松直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呈递增趋势;中等透光抚育强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采取"栽针保阔"与不同透光抚育强度相结合方式恢复的次生林,均形成了红松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证实透光抚育是加速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恢复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采取中度以上透光抚育强度(郁闭度0.4以下)更有利于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以长白山区"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研究了不同抚育方式对阔叶红松林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的影响机制及其影响效果,以便为阔叶红松林的恢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上层透光抚育保持林分郁闭度为0.2~0.6时,有利于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尤其是保留中等林分郁闭度(0.4左右)时,各立地上群落的植物多样性均相对较高(变化幅度为-1.83%~50.35%),而采取上层林木皆伐方式则不利于群落植物多样性的维持(变化幅度为-42.12%~20.51%);上层透光抚育对群落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效果与各林分所处的立地条件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与对照林分相比较,阳坡林分的植物多样性有较大幅度的提高(30.77%~50.35%),半阳坡林分略有下降(1.83%~10.62%),而阴坡林分略有增减(3.85%~23.56%或-7.69%),因此,其影响效果受立地条件所制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深入探讨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是科学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对森林经营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长白山3块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方法  利用长白山次生杨桦林、次生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椴树红松林代表群落演替的早、中、晚期,分别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比较各个多样性指标与生产力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选择表示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的最优指标,进而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比较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对生产力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演替早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均匀度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近似,但作用力不强;在演替中期,物种丰富度和胸径香农指数与生产力关系最为显著,二者均对生产力具有促进作用,且物种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作用比结构多样性更强;演替晚期,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均与生产力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结论  长白山天然林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结构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与演替阶段有关,演替中期生态位互补作用显著,通过物种多样化组合和结构优化有助于促进群落生产力提升。   相似文献   

8.
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由天然针阔混交林或天然阔叶林经过人为改造和抚育转变成的4类毛竹林(即成林原因相同的4种林型—强度干扰下的毛竹纯林,较强干扰下的竹杉混交林,较弱干扰下的竹阔混交林,弱度干扰下的竹杉阔混交林)的层次结构、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α多样性及群落相似性经营强度对毛竹林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毛竹林随着经营强度的加大,层次结构逐渐简单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迅速下降,且物种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总体也呈下降趋势,但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竹阔混交林类型反倒略高于经营强度最弱的竹杉阔混交林类型。而且不同经营强度下所形成的这4种类型毛竹林的群落相似性也随着经营强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毛竹纯林与其他3类的相似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洪年 《现代农业科技》2009,(13):190-190,192
实施抚育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林分未来的更大生态效益,丰富和保护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优化林分结构,改善林木生长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发育,从而提高林分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能力,使其森林生态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和提高。通过对重点公益林中的中幼龄林进行抚育,总结了生态公益林的抚育方式方法以及抚育间伐强度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典型森林群落进行了植物多样性研究,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了典型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特征,探讨了纬度变化对森林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其次是中部地区,然后是西北部地区,物种多样性最低的是东部地区。不同森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蒙古栎林Ⅱ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白桦林兴安落叶松天然林蒙古栎林Ⅰ樟子松林。各群落草本层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Alatolo均匀度指数大于灌木层和乔木层。随着纬度的降低,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总体呈现逐渐增大趋势。β多样性显示,樟子松林与同区域蒙古栎林Ⅰ差异最小,与其他森林群落β多样性差异均较大;白桦林与樟子松林、蒙古栎林Ⅰ和蒙古栎林Ⅱ相异性系数均较高,但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和白桦兴安落叶松混交林的相异性系数较小,说明地带性植被典型群落间β多样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1.
集合环境梯度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不同环境梯度上的森林群落内植物和昆虫类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发现森林各功能类群的多样性与集合环境梯度间的相关关系不很明显,但可以看出它们都随环境梯度的升高而呈上升的趋势,Beta多样性与环境梯度相关紧密,呈直线上升,从植物类群物种的βz与昆虫类群物种的βk对集合环境梯度变化的反应来看,βk明显落后于βz。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样带网格调查方法和α、β多样性指数分析方法,分析辽东林区近50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 Henry)人工林的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探讨长白落叶松人工林自然化过程及其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1)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明显的自然化现象。坡下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churica Rupr)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中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Fraxinus rhynchophylla)、水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坡上部,形成了长白落叶松、花曲柳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2)辽东林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群落具有较高的植物多样性,坡中部生物多样性最高。(3)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自然经营,应充分利用长白落叶松先锋树种作用及其群落的自然演替规律,依靠自然力恢复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13.
甘肃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判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量化判定是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的热点之一。以甘肃省11个主要天然林区作为优先保护区判定的基本地理单元,以兰科植物的区系丰富度、特有性和等级性作为评价指标,运用区系互补性原理确定最低保护区组合及其优先序。结果表明:甘肃省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为:白龙江下游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小陇山林区、康南林区;最低保护区组合按其优先序依次为:白龙江下游林区、白龙江中上游林区、东祁连山林区。所设计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地区判定方法继承了关键区系分析法和保护优先区域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并考虑居群水平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东部林区森林植物生物多样性与干扰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黑龙江省东部林区的老爷岭生态站、凉水自然保护区和绥阳林业局。选取原始林、次生林、人工林等21个受到不同程度干扰的林型。分春、夏、秋三季进行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利用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从时间和空间上沿干扰梯度对森林群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到适度干扰的次生林生物多样性值最高。多样性值也随季节发生变化。草本植物的多样性值一般高于乔木和灌木物种,草本层多样性值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阐明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理论价值,同时能够为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为目标的森林多功能经营提供科学理论支撑。然而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森林碳汇功能目前并不十分清楚,本研究旨在揭示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影响机制,为促进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以吉林蛟河30 hm2阔叶红松林固定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植物功能性状计算功能多样性和功能组成用于表征生物多样性,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以及植被数量效应对生物多样性?森林碳储量和碳增量的影响。  结果  (1)生物多样性是森林碳汇功能的重要影响因素,提高功能多样性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增量,提高缓生?保守型性状的组成比例有助于提高森林碳储量,而保持一定的林分密度同样有利于充分地利用资源、提高森林固碳能力。(2)研究结果同时验证了生态位互补效应、生物量比率效应和植被数量效应假说,解释变量共同解释了13%的森林碳储量的变化以及36%的森林碳增量的变化。  结论  碳储量和碳增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重要反映和直接体现,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物多样性与森林碳汇功能关系的作用机制,表明阔叶红松林中生物多样性与碳汇功能的关系格局是多种生态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能够为实现阔叶红松林“固碳增汇”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同步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从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出发,对六安市4大类绿地树种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对市域植物、动物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六安市境内有种子植物145科7、21属、1828种,水陆栖生脊椎动物500多种。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求和六安市的市域特色,确定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原则、目标和指标,从4个层次提出了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在遗传多样性层次,划定优先保护的区域,确定优先保护的植物物种,建立市域—城市规划区—中心城区3个层次之间的物种流动通道,同时创造多样化的生境,为植物基因繁育提供条件;在物种多样性层次,通过建立植物园、风景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采取就地或迁地保护、优势物种驯化等措施,保护和挽救物种,并对植物多样性变化长期进行监测;生态系统多样性层次,控制待恢复的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和演替过程;景观多样性层次,从景观斑块多样性、景观格局多样性、景观类型多样性3个方面确保景观多样性健康发展。最后提出了六安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澜沧江自然保护区是大湄公河次区域内一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自然保护区,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生态安全有较大影响.珍稀濒危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的地位十分特殊且极其重要,成为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是否受到良好保护的标志性特征.采用路线法、询问法和样地法,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区内有珍稀濒危植物23种(1变种);珍稀濒危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 450~3 100 m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和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型表现为木本类20种、草本类3种,木本类占森林生态系统组成的21.3%~26.0%,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正受到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18.
茂兰自然保护区喀斯特森林物种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华林  龙翠玲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8):3987-3990
以茂兰自然保护区槽谷、漏斗、坡地3种典型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相关分析对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中,槽谷森林的物种多样性最丰富,其次是漏斗森林,而坡地森林物种多样性最低;3种地形部位的喀斯特森林中,漏斗森林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高,其次是槽谷森林,坡地森林养分含量最少;相关分析表明,物种丰富度指数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万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地貌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地区,是我国滇东喀斯特山地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东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本文在对保护区内现有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典型性、稀有性、脆弱性、多样性、感染力、面积适宜性、潜在价值、科研价值等方面对保护区的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认为保护区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喀斯特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保护喀斯特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及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赵慧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7096-7097
丛枝菌根是AM真菌与植物根系所建立的互惠共生体,遍布各生态系统。从其种质多样性、宿主多样性以及生境多样性等方面介绍了近年来在AM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取得的进展,并探讨了未来的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