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在浙江省余姚市,考古人员在位于河姆渡遗址附近约7公里的余姚施岙遗址发现了史前3个时期的古稻田。据了解,这片面积在8万平方米左右的古稻田是世界目前已发现的最大规模、年代最早的古水稻田,分成史前3个时期,分别是:河姆渡文化早期,大约距今6300年;河姆渡中晚期,距今大约5700年到5300年;良渚文化时期,  相似文献   

2.
日照是中国历史上文明肇始最早的地区之一。虽然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要素有文字的形成、青铜器的使用、城市的出现和礼仪中心的产生等等,但发达的农业也是诸多要素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石器时代,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就较为发达。据相关考古发现,证明早在距今6200~4600年的大汶口文化时期,日照地区的农业和饲养业就已成为当时主要经济来源,而狞猎和采集已退居次要地位。日照地区出土的大量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存,如高柄杯和石质农具,都说明这一点。尤其是莒县陵阳河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酒具——高柄杯。占到了出土器物的百分之四十五,表明当时日照地区的原始农业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入龙山时代。农业年产在社会终济中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3.
1999年4月27日至28日,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江西等省市的文物考古专家及湖州市、嘉兴市文博工作者会聚禾城,参加由浙江省文物局和嘉兴市人民政府举办的纪念马家洪遗址考古发掘40周年座谈会。省文化厅厅长沈才土,省文物局副局长陈文锦,嘉兴市市委书记陈加元、市长杨荣华、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许国油等参加了座谈会。马家洪文化是以嘉兴马家洪遗址命名的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史前文化。马家供考古发掘从1959年至今已40年。目前嘉兴的史前文化遗址有近Zto处,其中马家洪文化遗址发现即有十多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们踊跃发言,…  相似文献   

4.
张瑞虎 《农业考古》2012,(6):194-198
一、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在浙江省杭州湾以南的宁绍地区发掘了多处8000aB.P.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包括萧山跨湖桥和下孙、浦江上山、嵊州小黄山等遗址,其中最早的上山遗址距今万年以上,树轮校正年龄为11400-8600年。与此相比,5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整个太湖地区却缺少全新世初至7000aB.P.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太湖  相似文献   

5.
今天,嘉兴市在这里举行纪念马家洪遗址发掘四十周年座谈会,浙江省文物局作为主办单位之一,我代表省局向到会的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马家浜遗址的发掘是我们浙江省史前文明考古中的一件大事。一九五九年,浙江的文物工作者在嘉兴农村发现了马家洪遗址,考古材料最后证实这是一处六千年前的文化遗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在当时,河姆渡遗址、嵌泽遗址以及真正体现良渚文化发展水平的良渚遗址群,都还没有被发现。因此,它可以算得上是后来改写中华文明起源历史的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的第一声惊雷。由于当时认识水平的限…  相似文献   

6.
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时期(距今7000年),本区古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温度与降雨量分别比今日高3—4℃与800毫米,姚江河谷平原又具有得天独厚的地貌、水文条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为先民提供丰富的制造工具的原料,使姚江河姆渡遗址成为本区和我国与世界栽培水稻的起源地。马家滨时期(距今6900—4600年),古气候仍适于水稻生产,因水文与地貌的变化,使部分长江河谷、三角洲平原形成,促使水稻分布范围扩展。良渚时期(距今4600—3800年)古气候变得干凉,使水稻分布范围缩小。  相似文献   

7.
海岱文化区的命名,是对山东大部分地区和江苏淮北地区的史前文化有了相当认识,明确了它的发展序列,与其它地区史前文化的面貌和特点,有着明显的差别,在此条件下,才提出来的,这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进一步促进对这一文化区的史前史的研究。海岱文化区史前时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据目前了解的是由北辛文化发展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由于岳石文化的农业考古资料甚少,只得暂不论述。北辛文化之前,近年来在临沂地区的沂、沐河之间发现了数十处以细石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距今约一、二万年,而北辛文化为距今七、八千年,所以、在北辛文化之前的数千年内的农业生产,有待进一步去探索。对这一方面的探讨,就会涉及到海岱文化区居民对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8.
我国原始农业起源于山地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关于农业的起源地,有一种颇为流行的传统观点,认为它最早产生于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或者迳称之为“沼地农业”。近二、三十年来世界考古学的新发现推翻这种旧说。无论西亚、东北非、东南欧,或者是美洲新大陆,农业的发生最早都在山地或高地边缘,而不在河流平原或三角洲地带。从我国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原始农业文化遗址是在河流两岸比较低平的地区发现的。例如著名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距今约6700年)在渭河支流(氵产)河右岸的阶地上。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距今约6900年)则在杭州湾南岸一条狭长的河谷平原上。是否我国的情况不同于世界其他农业文化的发祥地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湖羊来源于蒙古绵羊,它是宋朝迁都临安府(即今杭州)时,北方居民携带蒙古绵羊南下,在太湖地区经长期风土驯化和饲养培育而成。最近,笔者在查阅了大量古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多方对比研究,也基本证明了这一观点是可信的,是有一定事实根据的。一、来自考古发掘和古文献记载上的证据太湖地区的考古发现,尽管有早到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桐乡罗家角遗址,五、六千年的嘉兴马家浜、吴兴邱城、吴江梅埝、吴县草鞋山、苏州越城、青浦崧泽等遗址,四、五千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临泉宫庄遗址试掘采集土样的浮选分析,获取了该遗址大汶口文化早中期、龙山时期、商周时期的炭化植物遗存,主要包括水稻、小麦、栎属、铁苋菜。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宫庄遗址自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至商周时期的农业保持着稻作农业传统,与周边同时期的遗址存在显著差异。结合淮河中游地区诸遗址的植物考古证据,大汶口文化早中期该地区的稻作农业持续发展,并成为获取植食资源的主要方式,可能没有形成稻粟兼作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水稻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据考古发掘,江苏省境内已发现的5000年以前的稻作遗址达20多处,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位于张家港南沙镇的东山村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年,对该遗址进行植物蛋白石分析结果,在距今8000年的文化层中发现了大量来源于水稻叶片机动细胞硅酸体的植物蛋白石,表明该遗址周围在8000年前就种植过水稻。这是迄今为止江苏省境内发现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址,比浙江省河姆渡遗址还早1000年,充分反映了江苏省悠久的稻作历史。  相似文献   

12.
家鸡是由野生鸡种驯化而成的。据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5,000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即已发现了鸡骨,但因数量较少,尚难肯定是野禽还是家鸡。到了公元前3,000年属于龙山文化的一些遗址中,均发现有鸡骨和出土陶鸡,说明我国最迟在公元前3,000年,养鸡已较普遍了。(编者按:我国养鸡可能早至裴李岗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参见本刊上期387页)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养猪史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养猪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在长江下游地区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三、四层)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发现许多动物骨骼,其中家猪骨骼占很大一部分,并有出土陶猪,证实饲养家猪约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距今约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在中原地区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同属早于仰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都发现有很多猪骨,说明约公元前6,000年左右,中原地区养猪已经盛行。  相似文献   

14.
江苏梅埝龙南遗址古稻作的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1987—1988年,苏州博物馆在江苏省吴江县梅埝乡龙南村发掘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出土了一批陶、石、骨制作的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并从一些遗存的灰土中淘洗出大量炭化稻谷。据C~(14)测定遗址的年代距今4765年±108年至5360年±  相似文献   

15.
河姆渡“石磨盘”质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黄渭金  卢小明 《农业考古》2000,23(1):197-201
河姆渡遗址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的发现和发掘使我国南方地区史前文化研究有了新的突破,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发祥地。吸引了考古、建筑、农史等诸多学科专家学者投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弄清楚了许多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歧议和疑问。 牟永抗先生在《钱塘江以南的古文化及相关问题》和《浙江省新近十年的考古工作》两文中首次指出河姆渡遗址原先混杂在数量甚多的砺石中间,有相当部分是与原始农业有关的石磨盘,并把它作为钱塘江以南地区的一项重要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江西省万年县大源乡仙人洞遗址发掘于 2 0世纪 6 0年代 ,出土了距今 80 0 0年前的陶片 ,被誉为中华第一陶。 2 0世纪 90年代中美考古学家联合进行前后三年的考古发掘 ,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完整系列地层 ,并发现了距今万年左右的水稻植硅石 ,将江西乃至长江中游的稻作历史推前数千年 ,从而再次为中外考古界所瞩目 ,被评为 2 0世纪中国百年百项考古发现之一 ,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弘扬稻作文化 ,扩大影响 ,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及旅游的发展 ,万年县政府决定在2 0 0 3年 9月 2 0 - 2 4日…  相似文献   

17.
叙利亚北部的泰尔阿布休莱拉(TellAbuHureyra)有一个巨大的考古遗址,其中有一个村落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元前9500年建立,一直延续到公元前5000年。在这段历史时期这个村落经历了人类史前的重要转变:从游牧狩猎采食过度到定居的村落。不幸的是1974年阿布休莱拉(AbuHureyra)被幼发拉底河(Euphrates)的洪水淹没,之后为防洪水又在此处筑起了塔布卡(Tabqa)大坝。遗址被淹没之前耶鲁大学的安德鲁·莫尔(An-drewMoore)率领一支考古抢险队前往,绘制了地图,并采掘了墓中史前的重要遗物。  相似文献   

18.
我国少数民族对农业科技的伟大贡献(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二、蚕桑业和植物纤维的利用栽桑养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的国家,被誉为丝国。论者或谓我国家蚕饲养起源于黄河流域,逐步向周围地区发展。但考古发掘表明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栽桑养蚕的历史并不比中原地区晚。从考古发现看,我国迄今最早的蚕丝织物出土在距今四千八百年左右的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物包括尚未炭化呈黄褐色的绢片和虽已炭化但仍保持一定韧性的丝带和丝线。在  相似文献   

19.
枣史小考     
枣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据考古发掘,公元前五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中就有酸枣的果核。显然,枣的发展是与入类的进步和生活需要密切相关的。正因为如此,古籍中有关枣的记载是颇多的。探讨枣的史实,是为发展大农业借鉴,其经济和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史前农业经济的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考古遗址中反映经济形态的实物资料之一——植物遗存也会愈来愈具有研究的价值。这些体积甚小的遗物在一般发掘工作中很容易被人忽视,而且仅凭肉眼也的确很难辨识。另外,如果想全面研究一个遗址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不能仅对一两个灰坑,几个窖穴中的灰土作“抽样式”的发掘与研究,也不能仅对遗址的某一层位作试点分析,而是要大面积地全面对遗址进行揭露和尽可能多地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