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安庆地区褐飞虱、白背飞虱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安庆地区2000和2001年2种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种飞虱抗药性年度间变化不大.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对甲胺磷和醚菊酯都比较敏感,而且白背飞虱对杀螟松的抗性也很低;2种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都接近中等水平,对其他药剂的抗性都达到了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2.
叙述了2010年苏州市吴中区水稻褐飞虱发生的特点,即迁入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二代迁入迟、迁入量正常,三代外地褐飞虱回迁迟、回迁量偏多、自然发生量偏重,大面积水稻褐飞虱前中期发生轻、后期中等至偏重发生。其偏重发生的原因为三代羽化短翅成虫比例高、回迁量偏多。最后针对性提出了兼治、专治及挑治对策,解决了褐飞虱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93-1995年用点滴法对褐飞虱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久效磷,西维因和甲胺磷分别对南宁,玉林和永福褐飞虱种群的触杀毒力最强,马拉硫磷的触杀毒力最弱。在测试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将所测得的LD50与相对敏感毒力基线的数据进行比较,广西褐飞虱种群对六六六仍然敏感,对甲胺磷的敏感性下降,对马拉硫磷和久效磷的抗性指数为10.8-23.6,对氨基甲酸酯类为4.1-12.8,对溴氰菊酯为0.93-1  相似文献   

4.
不同化学药剂及其复配剂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筛选获得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单剂和复配剂,在室内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几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以及扑虱灵、吡虫啉和吡蚜酮等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同时还研究了扑虱灵与吡蚜酮混配对褐飞虱的增效作用.单剂测定结果表明,4种氨基甲酸酯类药剂中,以仲丁威对褐飞虱的作用活性最高,对3龄若虫的LC_(50)为28.25 mg/L,其次分别为异丙威、速灭威和混灭威;吡蚜酮对褐飞虱的活性显著高于吡虫啉的活性.复配测定结果表明,吡蚜酮与扑虱灵复配对褐飞虱产生了显著的增效作用,可作为防治褐飞虱的理想复配剂.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稻飞虱发生为害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贵州省持续大面积发生,1991-1997年,年均发生面积人41万hm^2(614.87万亩次)。两种飞虱的适温要求因地区和虫态而不同,在贵州各地发生5-8或9代不等,因海拔和生境不同而异,两种飞虱在贵州发生的初次虫源性质均为外地迁入,白背飞虱认为: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是白背飞虱迁入主峰期3,4代白背飞虱成虫盛发,大若虫为害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褐飞虱全年最大迁入峰期  相似文献   

6.
安庆地区水稻褐飞虱抗药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988~1994年期间,用点滴法测定了安庆地区褐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二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大部分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杀虫剂仍是相当敏感的,体壁接触LD50范围介于0.01041~0.07183之间。为了明确安庆地区褐飞虱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将安庆褐飞虱种群对几种杀虫剂的LDS50与Nagata1967年在日本所测的LD50值进行比较,结果指出:安庆褐飞虱已对西维因、叶蝉散、对硫磷产生了10~20倍的抗药性;抗性的发展与施药水平有密切的同步关系。  相似文献   

7.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 ,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向生物型 ;采用浸苗法 ,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 ,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 ,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 1993年的 14 .8倍 ,属中抗水平 ,且抗药性仍在上升 ;经连续筛选 8代 ,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 2 .5 ,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8.
褐飞虱生物型监测及抗药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就采自江苏省句容、南京、高邮三地褐飞虱的生物型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三地稻褐飞虱类型已趋势向生物型Ⅱ;采用浸苗法,对药剂扑虱灵进行了褐飞虱田间自然种群的抗药性监测,对药剂吡虫啉进行了抗药性筛选,对其用药安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褐飞虱对扑虱灵的抗性是1993年的14.8倍,属中抗水平,且抗药性仍在上升;经连续筛选8代,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指数为2.5,属敏感阶段。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控制褐飞虱的暴发危害,进行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第三代以白背飞虱为优势种群时,抗性品种自然诱发对白背飞虱无明显抗性.在第四代以褐飞虱为优势种群时,不同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差异显著,抗性品种对褐飞虱自然诱发抗性在降低低龄若虫量的同时抑制了低龄向高龄转化.  相似文献   

10.
水稻褐飞虱抗药性发展和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 ̄1990年对水稻褐飞虱的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杀螟硫磷产生了4.2 ̄6.0倍的抗药性,对异丙威、西维因的抗性指数达2.5 ̄3.4倍。  相似文献   

11.
对防治水稻褐飞虱的几种主要药荆进行了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甲维盐WG、25%克泰WG、25%飞电WP及80%氟虫腈WG对褐飞虱具有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性好.另外.25%优乐得WP时褐飞虱的药效慢,但持效性好.40%丙溴磷EC、25%吡虫啉WP及48%毒死蜱EC防治褐飞 虱的效果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2.
乙虫腈悬浮剂防治稻飞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乙虫腈悬浮剂防治田间稻飞虱试验结果表明,施用100g/L乙虫腈悬浮剂600、525、450g/hm^2对稻飞虱的防治效果均极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药后第1、3、7天的防效分别达90.25%、92.40%、90.65%。100g/L乙虫腈悬浮剂高效、安全,是防治稻飞虱的理想药剂,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水稻三种飞虱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调查浙江省水稻飞虱抗药性现状,采用稻茎浸渍法测定了2010—2011年采自浙江省嘉兴市褐飞虱田间种群、杭州市白背飞虱种群以及长兴市和嘉兴市灰飞虱种群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嘉兴种群褐飞虱对吡虫啉分别产生了615.9~814.2倍抗性,对噻虫嗪产生了66.2倍抗性,对噻嗪酮具有13.0倍抗性,对烯啶虫胺尚敏感;相对于2008年种群,2010年杭州白背飞虱种群对毒死蜱的敏感性降低了9.5倍,说明白背飞虱对毒死蜱的抗性上升很快;相对于2007年种群,2010—2011年长兴灰飞虱对噻虫嗪、毒死蜱和吡虫啉的敏感性分别降低了1.6,2.5和2.3倍;噻虫嗪和毒死蜱对长兴种群灰飞虱的毒力略高于嘉兴种群。根据敏感性测定结果,提出了针对防治水稻飞虱的田间用药和抗药性治理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三种不同药剂组合对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在同一时间内可以同时控制两种寄生虫虫害药剂组合,进行不同药剂组合控害效果试验。试验表明,3种不同的药剂组合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有一定的控制效果,以每667m2施用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10ml+25%吡蚜酮WP24g最好,药后30d对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防效分别为86.68%和96.14%;每667m2施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10~2016年崇明区稻飞虱发生特征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历年中白背飞虱发生量最多,灰飞虱次之,褐飞虱最少。白背飞虱发生量年度差异大,以三(1)代发生最多。灰飞虱以三(1)、四(2)、五(3)代为主要危害代,自2011年开始,灰飞虱发生呈逐年减少的趋势。近年褐飞虱发生量明显低于灰飞虱和白背飞虱,各年度间发生量差异不大,以六(4)代发生最多,三(1)代最少。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以不同生测方法测定了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毒力,结果表明:噻嗪酮对褐飞虱若虫的活性主要是触杀作用;噻嗪酮也具有一定的内吸作用,但难以由叶片渗透转移到叶鞘部位起杀虫作用。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明显高于叶蝉散和甲胺磷,以每亩2.5~5克有效成份的剂量在褐飞虱大发生代前一代的若虫中期施用,既有效控制了当代飞虱,又压低了大发生代飞虱的数量。在田间试验中,噻嗪酮对稻田蜘蛛的数量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圆尾肖蛸在山东鲁东南日照沿海地区1年发生1代,以不同的若蛛在枯枝落叶、杂草丛、翘皮中越冬。翌年4月中旬开始出蛰,7月上旬分别发育至成蛛并交配,8月下旬开始产卵、孵化,11月上旬开始越冬。平均卵期7.6 d,若蛛期316.25 d,成蛛期78.88 d。圆尾肖蛸是多种害虫的重要天敌。封山育林和严禁烧荒、使用化学农药是保护成若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水稻敏感品种TNl和具有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Mudgo,ASD7和Rathu Heenati饲养稻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研究不同品种对褐飞虱体内酯酶、谷胱甘肽转移酶和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褐飞虱在3种抗性品种上饲养一代后,其酯酶活性与敏感品种上的试虫相比没有显差异。然而,取食Mudgo和ASD7的雌成虫之间酯酶活性达到显性差异;取食Mudgo和Ruthu Heenati的雄成虫酯酶的Km值分别为取食TNl的2.78和2.58倍。褐飞虱体内酯酶活性还因其生物型的不同而异。对褐飞虱生物型1和生物型2个酯酶活力分布的测定结果表明,生物型2的雌、雄成虫酯酶活性均显低于生物型1的。研究还表明,在ASD7与Rathu Heenati上饲养一代后,褐飞虱雌、雄成虫GST的活性显高于取食TNl和Mudgo的个体,但抗性品种对褐飞虱成虫的多功能氧化酶氧—脱甲基活性没有明显影响。因此,水稻品种对褐飞虱代谢酶的影响因品种的特性,代谢酶的类型,甚至褐飞虱的性别而异。中对其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褐稻虱酯酶同工酶酶谱模式为3条酶带。即A、B和C.取食感虫稻种的具有A、B和C3条酶带;取食抗虫品种的只具B和C2条酶带;取食中抗品种的只具A和C2条酶带.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稻虱体内酯酶酶带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