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以甜菜夜蛾为靶标害虫时,昆虫生长调节剂虫酰肼对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虫酰肼在作用于甜菜夜蛾时对AcNPV有显著增效作用,不仅可提高杀虫毒力,而且也能提高杀虫速度.作用于3龄和4龄幼虫时,6.67 mg/L虫酰肼对AcNPV的增效比分别是1.31和3.62,使害虫因表现感染病毒症状而死亡的LT50(致死中时)分别缩短10.8%和6.5%,使害虫因病毒和虫酰肼作用而死亡的LT50分别缩短25%和20.4%.虫酰肼和病毒协同作用还显著抑制了幼虫的生长发育,在协同作用1天后,幼虫体重即显著低于单用病毒或对照,并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协同作用组幼虫体重与病毒单剂组及对照组的差异越来越大.但6.67mg/L虫酰肼和2.7×105PIB/mL AcNPV协同作用于幼虫期时,其对存活幼虫发育为成虫后的繁殖力无影响,成虫产卵量、交配率、卵孵化率以及卵孵化幼虫数等均与病毒单剂及虫酰肼单剂无显著差异,也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OB作为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nucleopolyhedrovirus,SpltNPV)的增效剂,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幼虫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在0.25%~1.00%的浓度范围内,随着OB增效剂浓度的提高,其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随着提高,最高增效倍数达85.1倍;在2~4龄幼虫范围内,随着虫龄的增大,OB增效剂对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的增效作用也增加;而随着温度的升高,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无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4.
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的培养性状及其对斜纹夜蛾的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斜纹夜蛾罹病虫体上新分离出的一种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为对象,比较了其与实验室保存的菌株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毒力,与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苦参碱和苏云金杆菌混用对斜纹夜蛾幼虫的控制效果,及其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培养性状。结果表明:Nr05菌株对斜纹夜蛾具有很强的毒力,以1.0×108孢子/ml的孢子液接种到斜纹夜蛾4龄幼虫上,累积校正死亡率达62.1%,LT50为8.99d,致死率和致死速度明显高于其他真菌菌株。莱氏野村菌Nr05菌株与攻蛾混用防治斜纹夜蛾具有明显增效作用,平均累计校正死亡率达79.3%,比相同浓度的单剂增加13.7个百分点;LT50为5.2d,比相同浓度的攻蛾和真菌单剂分别减少1.1d和4.7d。Nr05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生长优于SDAY。  相似文献   

5.
研究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与增效剂混配对斜纹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增效剂可以提高病毒剂的杀虫效果,每100ml病毒剂(1×107PIB/m1)加入增效剂0.04g的防治效果最好.利用稀释1 000倍的病毒可湿性粉剂防治银纹夜蛾、小菜粉蝶、小菜蛾幼虫,防效分别为46.7%、60.0%、47.2%.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MZ060727-XW菌株5个浓度(3.5×104~3.5×108个/mL)对斜纹夜蛾2龄和3龄幼虫的致病性。在3.5×108个/mL孢子浓度下斜纹夜蛾2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8.58%,3龄幼虫死亡率最高达83.84%,2龄幼虫的LC50为(1.898±0.162)×104个/mL,3龄幼虫的LC50为(3.293±0.108)×104个/mL。在3.5×104~3.5×108个/mL浓度处理下2龄幼虫的LT50依次为(6.33±0.18)、(5.16±0.16)、(4.84±0.14)d和(4.27±0.11)d,3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7.67±0.15)、(6.14±012)(、5.28±0.14)d和(4.69±0.17)d。  相似文献   

7.
tcdA1B1为昆虫病原细菌-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luminescens的杀虫毒素基因。本文测定了转tcdA1B1基因的阴沟肠杆菌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和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4种重要农业害虫的杀虫活性与毒力。在室内条件下,浓度为5.0×108cfu/mL的工程菌悬浮液,采用叶片浸渍法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斜纹夜蛾2龄幼虫、黄曲条跳甲成虫、东亚飞蝗2龄若虫,在11d、11d、15d、19d后的致死率分别为80.05%、81.83%、72.31%、39.74%;LT50分别为8.64d、8.38d、11.04d、28.22d。  相似文献   

8.
利用寄主昆虫增殖病毒时,影响病毒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寄主昆虫的敏感性是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国内外在不同寄主对同种病毒敏感性方面进行了较多研究,但在相同寄主不同品系对同种病毒敏感性上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鉴于此,本文开展了甜菜夜蛾不同品系对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exigua Nucleopolyhedmvirus,SeNPV)敏感性的研究,以期筛选到高敏感性寄主昆虫,从而实现在甜菜夜蛾幼虫末龄高效增殖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达到有效提高甜菜夜蛾病毒杀虫剂生产效率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一株新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分离株SeMNPV-QD)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株SeMNPV-QD与美国株SeMNPV-US1为材料,分别测定了病毒对甜菜夜蛾细胞系的感染、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eMNPV-QD与SeMNPV-US1对甜菜夜蛾细胞系Se-3的感染率分别为92.34%和93.65%,平均每个细胞的病毒多角体产量分别为23.97和24.10 PIB,差异均不显著;SeMNPV-QD与SeMNPV-US1对初孵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4.43×104和4.35×104 PIB/mL,LT50分别为4.12和4.02 d;SeMNPV-QD与SeMNPV-US1对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9.25×105和4.44×105 PIB/mL,LT50分别为6.20和5.50 d;SeMNPV-QD和SeMNPV-US1对大葱田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7 d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4.99%和79.04%。研究结果将为新病毒株的深入研究开发以及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正在蜕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2龄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后,当其发育到3龄与4龄时分别饲以95%致死浓度(LC_(95))或10×LC_(95)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eiNPV),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发育及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寄生与饲毒的间隔期以及饲毒量。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3龄(即被寄生后第1天,1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没有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4龄(4 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分别有25.62%与16.31%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甜菜夜蛾是否饲毒对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显著;饲毒浓度影响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但不影响羽化率。甜菜夜蛾饲毒与否对寄生蜂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饲毒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显著小于未饲毒的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增殖核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比较了甜菜夜蛾3种品系增殖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eNPV)的效果。结果表明,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幼虫增殖SeNPV产量最高,其平均单头病毒含量分别比广州品系和荷兰品系高19 6%和53 3%;病毒总含量分别高20 4%和116 7%。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虫龄、感染浓度和饲养密度对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幼虫增殖SeNPV的影响,确定了利用甜菜夜蛾日本品系增殖SeNPV时,以上3因子的最佳条件为:在27±1℃下用1×108PIB/ml的SeNPV感染5龄初幼虫,并按30头/dm2的密度饲养。  相似文献   

1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近期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是鳞翅目夜蛾科害虫卵期的重要寄生性天敌。本试验以有和无鳞毛层的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S.litura卵为寄主,揭示寄主卵块表面鳞毛层对夜蛾黑卵蜂寄生适应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寄主的卵块,无论有无鳞毛层,夜蛾黑卵蜂对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卵粒寄生率均超过95%;且对夜蛾黑卵蜂子代羽化率和个体大小均无显著影响。但无论有无鳞毛层,斜纹夜蛾卵中夜蛾黑卵蜂的羽化率均显著高于草地贪夜蛾。研究结果说明寄主卵块表面的鳞毛对夜蛾黑卵蜂的寄生作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危险性入侵害虫。短管赤眼蜂Trichogramma pretiosum是美洲当地寄生草地贪夜蛾卵的重要自然天敌。该蜂早在1979年就被引入我国。为检测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适应性,本研究以发育12 h内、24~36 h和48~60 h的草地贪夜蛾卵为研究对象,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探究了短管赤眼蜂对不同日龄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寄生效果及子代蜂的适合度。结果表明:短管赤眼蜂对两种寄主不同日龄的卵块寄生率均达到100%,但对草地贪夜蛾卵表现出更高的卵粒寄生率。与斜纹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偏小,平均单卵出蜂数较低。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应用短管赤眼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夜蛾科害虫的重要卵期寄生性天敌,可用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生物防治。为了提高夜蛾黑卵蜂规模化繁育的生产效率,本文研究了利用斜纹夜蛾S. litura繁育夜蛾黑卵蜂时寄主卵龄、寄主产卵时间和蜂卵比对夜蛾黑卵蜂寄生率和羽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斜纹夜蛾卵龄对夜蛾黑卵蜂羽化率有显著影响,卵龄为1日龄时羽化率高达90.81%,显著高于2日龄和3日龄的斜纹夜蛾卵;夜蛾黑卵蜂对产卵时间在1~7 d内的斜纹夜蛾卵具有较高的寄生效率,寄生率均在97.5%以上,羽化率均在82%以上,显著高于7 d后产的卵;当蜂卵比为1:30和1:50时,寄生率和羽化率最高,分别可达到99%和80%以上,均显著高于1:70和1:100的处理。研究结果显示,选用斜纹夜蛾成虫羽化后前7 d产的1日龄卵,蜂卵比为1:50繁育夜蛾黑卵蜂生产效率最佳。  相似文献   

15.
甜菜夜蛾是严重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害虫,其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关系十分密切。为探索气象条件与甜菜夜蛾发生程度的关系,开展甜菜夜蛾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服务,选取2009—2010年湖北省甜菜夜蛾虫情资料和对应台站的气象资料,对甜菜夜蛾发生程度等级与各项气象因子做相关分析,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模型因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湖北省甜菜夜蛾发生程度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历史回代检验旬检验结果达基本一致以上的为76%;独立样本预测检验旬值达基本一致以上的为63%,模型总体预报结果较好,可为湖北省开展甜菜夜蛾气象等级预报业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六类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个采自武汉地区的甜菜夜蛾田间种群(N)和一个相对敏感种群(CK),比较了甜菜夜蛾的表皮酚氧化酶(PPO)、乙酰胆碱酯酶(TC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差异。用含有0.14mg/kg(致死中量)虫酰肼的带毒饲料处理CK种群的甜菜夜蛾,处理后24、48h和72h测定酶活力,结果与CK种群相比,PPO酶活力分别降低79.12%、10.54%和56.23%;SOD酶活力分别上升71.59%、63.16%和79.55%;GST酶活力在处理后24h酶活力上升41.43%。N种群与CK种群比,PPO酶活力降低38.47%;GST酶活力升高34.20%。采用PAGE凝胶电泳方法比较了CK、N和用虫酰肼分别汰选CK种群4代和6代的甜菜夜蛾种群酯酶同工酶谱差异。结果表明,CK共有15条酯酶同工酶带,N和汰选种群均只有10条带。研究结果初步表明甜菜夜蛾对虫酰肼的抗药性可能与PPO、GST、SOD、EI酶活力变化有关,与CAT关系不大,与TCE无关。  相似文献   

17.
常用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重大迁飞害虫草地贪夜蛾已在中国中南部地区发生为害,对中国农作物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目前,生产上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控制其种群发展,这很可能导致草地贪夜蛾产生抗药性并对农业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我们在室内测试了10种常用抗生素、微生物和植物源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各种生物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杀卵活性均低于25%,但对幼虫有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用药5 d后,抗生素类杀虫剂25 g/L多杀霉素ME、10%多杀霉素WG和1.5%阿维菌素UL对2龄幼虫的校正防效分别为82.67%、76.00%和54.67%;微生物杀虫剂8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OF和8 000 IU/μL苏云金杆菌SC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60%~71.62%;植物源生物农药0.3%苦参碱AS、0.3%印楝素EC和6%鱼藤酮ME对2龄幼虫防效较差,校正死亡率均低于42%。结果表明,多杀霉素、阿维菌素、苏云金芽孢杆菌与球孢白僵菌可用于防治田间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18.
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世界性害虫,近年来在葡萄上的发生面积和种群数量不断扩大,为明确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发育与繁殖潜力,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方法对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棉花相比,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存活率低、幼虫生长周期长、龄期增多、繁殖能力低,幼虫期取食棉花、‘巨峰’和‘红地球’葡萄叶片的斜纹夜蛾成虫产卵量分别为786.80粒±41.88粒、581.27粒±20.03粒、619粒±17.99粒。以‘巨峰’和‘红地球’为寄主的斜纹夜蛾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39 2和0.114 1,低于其在棉花上的内禀增长率0.149 7。斜纹夜蛾在葡萄上能够正常完成生活史,种群可顺利繁衍,但其在葡萄上发育与繁殖适合度低于棉花。  相似文献   

19.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害虫,目前已经侵入我国云南省。田间调查发现,草地贪夜蛾与甜菜夜蛾S.exigua、斜纹夜蛾S.litura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上往往混合发生,且形态相近,容易混淆。本文详细描述了草地贪夜蛾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外部形态特征,并比较了其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黏虫的幼虫和成虫的形态差异。本文为草地贪夜蛾的准确鉴别和田间调查提供依据,并为草地贪夜蛾的精准测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