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解决粮、菜争地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收益,江苏海安县李堡镇农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打破传统的小麦-水稻或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模式,开展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筛选出马铃薯-春玉米-大白菜高效种植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现将此高效种植模式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冬油菜收获后及时种植夏茬作物与传统小麦收获后种植下茬作物的差异。从生育时间来看:上茬作物冬油菜比冬小麦早10d收获;下茬作物夏玉米、油葵、食葵比传统夏玉米提早7~14d收获。上茬种植油菜节省下的光热资源,可促进夏茬作物提早成熟,解决夏茬作物光照资源紧张问题,为种植小麦提供较长的适种时间。从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来看:冬油菜—夏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最高,每667m2效益971.71元;其次是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每667m2效益676.62元。从生态效益来看:冬油菜—油葵、冬油菜—食葵种植模式可提升农业的生态效益,全面提升农田景观效果,可作为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新型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关岭自治县低热河谷丘陵地区,采用“菜-稻-菜”、“菜-玉米-菜”的种植模式,能有效解决菜、粮争地的突出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粮食生产,同时又能保护生态环境,对当地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立足市场需求,科学种田,深入实践,大力发展高产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近几年来试验、示范,成功摸索出多种高效立体种植模式,其中西瓜、山药、芹菜、芫荽立体种植模式,推广面积最大。现将其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田复种指数,我们利用大棚一年种植多茬蔬菜,经过几年摸索,选择出最佳的栽培模式春黄瓜—夏高温菜—秋豇豆—冬茼蒿,现将其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实践证明,小麦—花生—西瓜—豆角套种模式,是适合麦茬花生产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套有效增产增收途径。该模式在基本不影响小麦花生产量的基础上,每667m~2常年可增收西瓜2000kg、豆角500kg以上,增效益1000元以上。其种植方式为小麦收获后种夏花生,夏花生田套西瓜,西瓜收获前种豆角,实现了一年四种四收的增收目的。现将其主要栽培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早春菜用玉米-夏大白菜秧-秋菜用玉米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开昌  罗锋  张锋 《长江蔬菜》2010,(15):26-27
早春菜用玉米在湖北十堰地区示范推广了10多年,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广为城市周边菜区菜农种植。近年来,为使种植效益进一步提升,通过生产实践发现,采用早春菜用玉米、夏季短期大白菜秧、秋季菜用玉米种植模式,抓两头,舍中间,产量效益非常可观,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模式每667m^2平均收获早春菜用玉米1400kg,产值4200元;夏大白秧菜500kg,产值1000元;秋季菜用玉米1300kg,产值3900元。  相似文献   

8.
江苏徐州铜山县现有水浇条件的耕地60多万亩,过去绝大多数地区以传统的稻麦两熟为主,由于粮价低迷,形成高产低效,农民增产不增收。近十年来,为了促进稻麦两熟地区结构调整,提高种植效益,我县大力改革传统的稻麦两熟,以粮为主的种植制度,从1996年开始,在我县棠张、三堡等镇开展了稻菜轮作试验、示范,积极建立以稻/菜/菜为主的多元高效种植制度,取得了显著成效。到目前稻菜菜模式种植面积已达10万余亩,并形成一年三种三收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框架,“水稻-火萝卜-甜瓜”栽培模式就是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  相似文献   

9.
赣榆县“十五”期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宗质劣价廉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调减,蔬菜等效益比较高的经济作物面积进一步扩大,种植业结构愈趋合理,农民亦从优化调整中获得较大实惠。根据江苏省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整体要求,赣榆县结合蔬菜生产实际,实施“绿色”战略,发展特色蔬菜,努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效益农业的发展,杭州市的水稻、大小麦等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迅速增加。西瓜作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又是广大消费者喜爱的水果,栽培品种不断改良,种植面积日益扩大。西瓜种植已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西瓜种植也成了部分乡镇的农业支  相似文献   

11.
宁波市加工型菜用甜玉米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工型菜用甜玉米是指符合高产、优质农艺性状要求,符合穗大、穗轴细、出子率高,子粒排列整齐、色泽均匀、大小适中等加工性状要求,符合口感爽脆、果皮薄、甜味足等食味品质要求,适宜加工成速冻玉米穗棒或经脱粒加工成速冻玉米粒,用作蔬菜食用的一类专用甜玉米。经过4a(年)的快速稳健发展,浙江省宁波市加工型菜用甜玉米种植面积由原来的零星试种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化基地种植.菜用甜玉米的日加工量也由20t增长到250t.从事加工型菜用甜玉米产业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种植农户、加工企业之间的产业协作日益紧密,“加工销售-种植生产-新品种引繁育供与示范推广”工农技一体化的加工型菜用甜玉米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加工型菜用甜玉米产业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宁波市农业结构的调整,也为宁波市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小麦套种小辣椒高效栽培模式,田间特殊小气候更有利于小辣椒的生长,延长小辣椒的生长期,比单一种植小辣椒增产16.7%,相比以小麦为基础套种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模式,小麦套种小辣椒经济效益最高,比小麦套种瓜菜类种植模式增效稳定系数高,同时也是长期采用麦棉套种模式地区较好的一种轮作模式,相关地区可参考推广。  相似文献   

13.
粮菜间作、套种一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霞  李瑞国  高念  倪倩 《蔬菜》2005,(11):18-19
近年来,为帮助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我们进行了多种粮菜间作套种模式的试验研究,其中春马铃薯、玉米和辣椒套种模式,在山东省兖州市大安镇、谷村镇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667m^2马铃薯产量2250kg,产值1200元;玉米450kg,产值500元;辣椒2200kg,产值1150元;累计产值2850元,该种植模式衔接紧密,投资少,效益高,是普通“一麦(小麦)—棒(玉米)”种植效益的3倍。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市十分重视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并于2000年首次启动了“食用菌生产技术开发工程”。“两菇一菜”种植模式作为开发工程内容之一,经过试验、开发、推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日光温室、塑料大棚进行“两菇一菜”高效种植,通过菌、菜轮作,可实现资源的多元、增值、高效利用,提高棚室生产效益。现将几种种植模式介绍如下。 一、双孢菇-蒜黄(越冬芹菜)-鸡腿菇 双孢菇选择麦秸作为主料,于7月底~8月上旬备料,8月下旬~9月上旬播种,10月上中旬开始出菇,11月下旬结束。一般每667m2可产菇60…  相似文献   

15.
河南小麦—西瓜—萝卜粮菜互作高效栽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瓜菜》2019,(11):99-100
河南是农业大省、产粮大省,也是小麦、瓜菜消费大省,随着耕作田日渐减少,传统的粮食"一元结构"已无法满足农产品供需、市场等变化,根据茬口对不同农作物进行科学统筹安排,形成高效种植模式是河南农业科技人员近年来不断试验、研究、推广的现代农业种植方式。平顶山市农业科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出了"小麦—西瓜—萝卜"一年内3种3收的粮瓜菜高效互作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农作物连作障碍,改良土壤,促进农业增产,提高经济效益。从品种选择、茬口安排、管理要点等方面介绍了河南粮菜一年3熟高效栽培模式,以期为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深化,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种植效益,沛县西部河口、栖山、敬安等镇,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玉米一苔蒜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粮菜双丰收,目前已形成规模种植,并取得了良好效益,为纯粮种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7.
荣强  张丽 《长江蔬菜》2023,(21):65-67
春马铃薯—夏玉米—秋大白菜(菜花、萝卜)高效栽培技术模式以马铃薯种植为主,以高产粮、精品菜为辅,通过改善生产条件,进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打造高效特色农业,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大幅提高农户收入。  相似文献   

18.
安徽江淮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热资源丰富,雨热同期,特别适宜作物生长,素有我国“中部粮仓”之称。该地区传统种植模式为小麦-稻、油菜-稻、小麦-玉米。近年来由于农村劳动力紧张,以及油菜和小麦比较效益较低,江淮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逐步降低,如六安、安庆等地部分种植户每年只种植一季水稻,导致出现大面积冬闲田,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的极大浪费;怀远县等地种植户采用稻田占麦栽培模式,但小麦抗逆性降低,产量和效益得不到保障。由此可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丰富蔬菜供应,进一步优化江淮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亟需创新一套几方面都能兼顾的完善、合理的高效种植模式,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周年经济效益,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种地积极性。笔者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沿淮低洼地农业减灾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支持下,充分利用马铃薯腾茬早、高产、高效的优势,自2009 年以来在安徽怀远、长丰、寿县、霍邱等地示范推广马铃薯-稻(瓜类、菜)-菜周年三熟制栽培模式逾333.3 hm 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示范推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9.
我县耕地总面积6 800 hm2,旱地面积400 hm2,过去一直沿用种植粮食作物的单一种植结构,每公顷产值仅9 000元左右,种植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为响应中央发展农村,提高农民收入的号召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自2001年来,我们开展了旱地无公害蔬菜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筛选出了适合山区旱作农业特点、产品符合无公害要求、适应城市消费的高效种植模式。一、种植模式提出的依据1.山区环境效应分析模式种植选择在山脉向阳坡,土层深厚,呈梯田分布,光照充足,平均年降水量600 mm左右,农田环境符合无公害生产要求的地块。2.…  相似文献   

20.
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地处抱犊崮山区,常规农业生产以小麦-玉米一年两季作物为主,每667m2年均纯收入不足500元,种植效益较差,农民增收困难。自1998年枣庄市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以来,北庄镇党委、政府大力引导农民种植营养丰富、需求量较大的丝瓜,并逐渐摸索出了麦田早春套种丝瓜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