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保护酶系统(SOD活性,POD活性)指标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间差异均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明冬青卫矛响应低温的生理机制,为其引种和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一年生扦插苗为材料,经不同人工低温胁迫24 h后,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参数、相对含水量、相对电导率、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等,复温处理后观测生长表现。【结果】随温度降低,叶绿素含量、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相对含水量呈下降趋势;相对电导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呈上升趋势;光化学猝灭系数、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先上升后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为“降-升-降”变化趋势;温度与各生理指标之间及绝大多数生理指标之间显著相关。多项生理指标在0℃和-4℃处理期间变化幅度小或不显著,植株能恢复生长,而在-8℃和-12℃处理下变化幅度大甚至出现转折,植株不能恢复生长。【结论】人工低温胁迫下,冬青卫矛一年生扦插苗的抗寒反应是不同生理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可以较好地耐受-4℃以上的低温胁迫,但无法抵御-8℃以下低温。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扦插苗生长的影响,为提高干旱区扦插苗的质量和加快苗木的培养提供参考。[方法]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对林区076-28杂交杨进行了复合肥5种不同施肥量的施肥试验。[结果]不同施肥量处理对076-28杂交杨1、2年生扦插苗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100g/株的施肥处理时,对苗木生长的影响最大,1、2年生扦插苗的苗高生长都达到最大值,与对照相比都达到极显著差异。[结论]复合肥对1、2年生扦插苗苗高生长都有显著影响,仅对2年生扦插苗地径生长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4.
自然越冬过程中山葡萄抗寒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山葡萄扦插苗的抗寒生理特性,以二年生山葡萄扦插苗枝条为材料,在自然越冬过程中,研究山葡萄枝条组织的含水量、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细胞膜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山葡萄扦插苗在自然越冬过程中,其扦插苗枝条的各种抗寒生理指标变化均存在一定差异,含水率在2011年11月-2012年3月的变化不大,4月随着气温的升高,枝条中的含水量升高,含水率达84.5%,且与其他各测定时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游离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但不同生理指标的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明确城市排水污泥作为有机土壤改良剂在苗圃扦插育苗过程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不同污泥施用量对竹柳和欧美107杨嫩枝扦插苗生长及养分积累的影响。  方法  在平原沙地苗圃中,以竹柳和欧美107杨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条为试验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 kg/m2(T1)、6 kg/m2(T2)和9 kg/m2(T3)3个污泥施用量梯度,以不施污泥为对照(CK),在扦插前测定各处理土壤密度和孔隙度,在扦插后35 d统计各处理扦插苗成活株数,在扦插后35、50、65、80 d观测各处理扦插苗新梢长度和新梢基径的变化,并在生长末期进行取样,测定各处理扦插苗生物量参数、根系各形态参数以及叶片养分含量。  结果  不同污泥施用量均能够降低土壤密度、增大土壤孔隙度。对于竹柳而言,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不同测试时间其扦插苗新梢长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T1处理对其新梢生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显著高于CK;T1处理下竹柳扦插苗生物量参数、根系各形态参数、叶片全碳(C)含量和碳氮比(C/N)均高于CK,并达到显著水平;不同处理间竹柳扦插苗成活率没有明显差异。对于欧美107杨而言,T3处理能够显著提高其扦插苗成活率以及根系生物量参数;随着污泥施用量的增加,其扦插苗的新梢长度、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值;其扦插苗叶片C、全氮(N)含量和C/N在施用污泥后均有所增加,以T3处理效果最佳。生物量参数和根系形态参数关系密切,总生物量与地上、根系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三者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系直径亦分别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结论  城市排水污泥的适量施用,有利于两树种嫩枝扦插苗的生长及其叶片对部分养分元素的吸收,其中3 kg/m2污泥施用量对竹柳扦插苗的促进效果最好,欧美107杨扦插苗能够适应较高污泥添加量的土壤环境,在污泥施用量为6 ~ 9 kg/m2时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6.
巨尾桉优良无性系组培苗与扦插苗的造林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巨尾桉无性系组培苗和扦插苗2种苗木进行造林试验,3年多试验表明,组培苗比扦插苗造林成活率高8.17%-9.07%,经方差分析达显著水平;组培苗造林的各项生长指标、抗风倒(折)能力略高于扦插苗,但两者之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以8个1年生杨树无性系休眠枝条为试验材料,对各无性系休眠枝条进行不同人工变温处理次数试验,变温方法为将试验材料置于的低温冰箱(-40℃)24h,然后置于室温(20℃)24h,处理次数为1~5次,处理后对各无性系休眠枝条进行生长恢复观测。结果表明,当变温处理次数达到4次和5次时,各休眠无性系枝条在生长恢复成活率及发芽率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杉木萌芽与木荷混交林的生长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昌木 《安徽农学通报》2014,(12):102-104,110
通过在杉木采伐迹地混交木荷形成杉木(萌芽)木荷林的生长效应、林下植物的生长、凋落物现存量及分解速率等进行试验对比,结果表明:杉木萌芽林中套种木荷能够形成比较协调的混交林,有利于杉木高径生长,单株立木材积无论是杉木,还是木荷均以B处理最高,杉木单株材积A处理、B处理、C处理与D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它处理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各处理间木荷单株材积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混交林凋落物现存量均高于杉木萌芽纯林,分别增加289.7%、62.9%和158.6%,木荷凋落物的加入,能够加快杉木凋落物的分解。  相似文献   

9.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苗木质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间推移,苗木生长量降低,但变异系数减小,苗木生长也变得较为整齐。在自然状态下,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保水能力存在差异,扦插越早的苗木保水能力越强,越冬受低温伤害越轻。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失水后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差异,5月份苗木质量较好,在失水5d后仍具活力。  相似文献   

10.
持续低温胁迫对红叶石楠抗寒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低温胁迫(温度和胁迫处理时间)对1 a生红叶石楠优良品种鲁宾斯(Photinia glabra var.Rubens)盆栽扦插苗叶片组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导致红叶石楠叶片组织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SOD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发生明显的变化。随着胁迫温度降低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减少,细胞相对质膜透性增大,脯氨酸含量增加;SOD酶活性在-5℃、-10℃处理条件下随着处理时间延长先升后降,-15℃处理SOD酶活性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且均小于对照。-5℃处理条件下,不同处理时间叶绿素含量、质膜相对透性、SOD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与对照(T0)差异不显著;-10℃处理条件下,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和脯氨酸含量胁迫处理24 h达到显著性水平,SOD酶活性胁迫处理48 h时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生姜四倍体抗热性与抗寒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生姜四倍体与二倍体用低温高温处理后,以生长恢复试验和细胞膜透性测定法对二者进行抗热性和抗寒性比较。结果表明:在0℃,2.5℃,25℃,50℃,93℃各温度条件下二者叶片的电导率、膜伤害率以及生长恢复状况均有较大差异,初步证明四倍体植株的抗热性和抗寒性比二倍体植株强。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环境的逐渐变化和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探究适合小麦生长的施肥模式越来越重要。以小麦品种“九麦2号”为研究对象,设置五种氮磷配施模式(N0P0,N45P45,N90P90,N135P135和N180P180)对盆栽土壤进行处理,分析“九麦2号”不同生育期叶片耐热性电导率和荧光拐点变化特征及不同处理间耐热性差异。结果表明:①三叶期时,“九麦2号”叶片在N90P90处理下,耐热性最强。返青期和拔节期时,以N135P135处理下,小麦叶片耐热性能最强。②三叶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也达到极显著差异(P=0<0.01)。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8.00℃;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0.71 ℃。③返青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95℃;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1.76 ℃。④拔节期时,不同处理间荧光拐点温度差异极显著(P<0.01),电导率拐点温度差异不显著。其中,荧光拐点温度在N135P135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46.37℃;电导率拐点温度在N90P90处理下最大临界值为66.70 ℃。根据结果,显示N90P90和N135P135处理下,小麦的热生理特征表现最佳,为后续的中试试验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甜玉米品种苗期耐寒性的差异,该试验选用14个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照组置于常温25℃培养,试验组在人工气候培养箱中控制甜玉米幼苗的生长温度为11℃,处理30d后测定试验组与对照组苗的茎粗、株高和电导率。综合比较,M188-1、T50-2的耐寒性最强,M119-1-2的耐寒性最弱。  相似文献   

14.
湛江地区冬天多为干旱季节,所以绿玉树扦插繁殖一般在冬后进行,而冬后的绿玉树嫩枝通常都曾遭受冷害,故研究了扦插后的培养温度、光长和相对湿度对经9℃以下低温冷害的绿玉树嫩枝扦插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2、15、18、2l、24℃等5个培养温度处理的嫩枝扦插成活率差异极显著,其中以15℃处理的扦插成活率最高、达75%.且与18℃以上各处理差异极显著;10、12、14 h/d 3个光长处理问的越冬嫩枝扦插成活率差异不显著;空气湿度20%、30%、40%、50%、60%5个处理间的嫩枝扦插成活率差异显著,其中以空气湿度20%处理的扦插成活率最高、达62.5%,且与其他处理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哈尔滨地区欧洲花楸微体扦插的最适条件.[方法]对欧洲花楸优良品系US-5-01扦插时最佳激素种类及浓度、最佳基质种类、最佳扦插季节、最佳温湿度等进行综合研究.[结果]扦插基质为蛭石+草炭土(1∶1)的扦插苗生长效果最好,生根率为71.12%.速蘸500 mg/L的IBA+ NAA(1∶1)处理,欧洲花楸组培苗生根效果最好.5、6月份时,哈尔滨地区温湿度条件最适合欧洲花楸扦插苗的生长.在温度为28℃、湿度为70%时,欧洲花楸组培苗扦插生根率为71.07%.[结论]欧洲花楸组培苗扦插最佳时间为5~6月份,最佳温度28℃,最佳空气湿度为70%,最佳基质为蛭石+草炭土(1∶1),组培苗最佳处理方式为速蘸500 mg/L IBA+ NAA(1∶1),扦插生根率为71.33%.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冬麦品种植株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细胞膜受伤害程度的差异,以4个抗寒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设置封冻期3个温度(负积温分别为120、240和480℃)和恢复生长后4个温度(未经低温胁迫、-3、-6和-9℃)处理,比较低温胁迫恢复生长后品种间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着低温胁迫的加剧,不同品种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均呈增加趋势。抗寒性强的冬麦品种恢复生长后的植株质膜稳定性大于抗寒性弱的品种。恢复生长的冬小麦对低温有一个适应过程,-3℃低温胁迫下,抗寒性有所增强;在-6℃低温胁迫下,细胞膜也有所恢复;进一步的低温,则导致膜脂过氧化的加剧。  相似文献   

17.
大树移植是现代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建设中常见的栽培措施.对不同移植年龄的非洲桃花心木大树移植后的生长情况、受寒害程度以及寒害后的恢复生长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非洲桃花心木的生长在不同移植年龄有显著差异;不同移植年龄的1~2年生平均粗度在14.5~19.5 mm的枝条均受到寒害而枯,受伤枝条平均长度范围为0.79~0.88 m;寒害后,不同株间的萌芽数差异较大,但各个方向的枝条生长无显著差异,不同季节间的枝条生长存在极显著差异,且春夏的粗度、长度极显著大于秋冬的粗度、长度.  相似文献   

18.
以六堡茶群体种扦插苗为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铝浓度(0、50、100、200、400 mg/L)和温度(5、15、25℃)处理六堡茶苗,研究铝和低温对茶叶干物质、游离氨基酸、茶多酚、茶多糖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除了干物质外,其他物质含量随铝浓度先增加后降低,铝浓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水浸物含量的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适量铝对茶叶品质有一定促进,以100 mg/L处理促进作用较为明显,但铝过量会影响茶叶品质。除了茶多酚和水浸物外,温度对干物质、游离氨基酸和茶多糖含量影响较小,各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5℃处理的茶叶干物质和茶多酚略低于25℃处理,游离氨基酸、茶多糖和水浸物则是5℃和15℃处理高于25℃处理,尤其5℃的茶多糖和水浸物;温度对六堡茶茶叶品质有一定影响。不同浓度铝或温度处理六堡茶,茶叶品质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以富士、乔纳金苹果试管苗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渗透压处理下苹果组培苗延缓生长以及恢复生长后SOD、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以期为筛选苹果组培苗延缓生长种质保存的适宜方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在延缓生长保存期间,随培养基中蔗糖、琼脂浓度提高,添加甘露醇,试管苗SOD、POD活性逐渐升高,而MDA含量呈下降趋势,依品种不同分别在蔗糖浓度达到50~60g/L、琼脂浓度达到10~14g/L、甘露醇浓度达到30~40g/L时达显著差异水平。恢复生长当代试管苗的SOD活性、POD活性以及MDA含量处理间表现相同。研究认为添加50~60g/L的蔗糖适宜苹果试管苗延缓生长法种质保存。  相似文献   

20.
通过测定不同昼夜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茶树扦插生长指标,分析温度和光周期对茶树扦插生长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昼温升高,新梢长和新生叶片数增加,28℃条件下愈伤组织形成率、生根率、发根数、茎粗明显增加,25℃条件下茶苗成活率最高;随着夜温从15℃升高至25℃,新梢长、新生叶片数和茎粗增加,20℃夜温度条件下,愈伤组织形成率、生根率、发根数优于其他处理;随着光照时间增加,生根率和根数增加,16 h光照条件下,新梢长、新生叶片数和茎粗增加优于其他处理。综合茶树根系及茶苗地上部生长指标,昼温保持在25~28℃、夜温20℃为宜,增加光照时间,有利于扦插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