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差异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磷脂脂肪酸谱图分析法研究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3种林地土壤不同土层的微生物区系差异性,结果表明:供试的3种覆被类型林地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相对生物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或显著减少,以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土壤的垂直差异较为显著;土壤各类细菌相对生物量也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林地土壤微生物区系均以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真菌,分别占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的69.92%-77.08%和20.64%-30.01%;细菌则以假单胞细菌为主,占细菌总生物量的26.80%-38.38%.针阔混交林0-20 cm和20-40 cm土壤微生物和细菌相对生物量均极显著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真菌相对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阔叶林.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大于阔叶林和针叶林,而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20-40 cm土壤细菌多样性则大于针叶林.  相似文献   

2.
对徐州石灰岩山地4种不同植被类型中的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的含量在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均随灌草地向林地变化而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水溶性有机碳在4种不同植被群落中的变化趋势为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草地。两种土壤活性有机碳与总有机碳、全氮和pH值等主要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在徐州石灰岩山地地区,与当地大面积栽植的侧柏相比,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可作为更好的替代树种,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肥力状况。  相似文献   

3.
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浙江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系列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从灌草丛到常绿阔叶林的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土壤的有机质、总N、总P含量总体呈逐渐升高的趋势.灌草丛微生物生物量最低,微生物生物量C是从针叶林到常绿阔叶林阶段明显增加,但微生物生物量N却是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磷酸酶、脲酶与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均以灌草丛土壤最低;在其他3个演替系列群落土壤中,脲酶和β-D-葡萄糖苷酶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大小是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4.
黔东南不同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含量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黔东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地类型不同土层(A:0~15 cm,B:15~35 cm)物理性质和养分含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物理性黏粒(<0.01 mm)含量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相近,均较大,常绿阔叶林较小;土壤容重逐渐增加,总体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最大,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相近,均较小;土壤总孔隙度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毛管持水量逐渐减小,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随着土层深度增加,3种林地类型土壤pH值逐渐增加,但均处于较强酸性水平,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渐降低,总体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3种林地类型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及针叶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而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全钾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上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逐渐降低,总体上分别表现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四川九龙山自然保护区林麝栖息地典型植被(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混交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探讨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地表植被组成的影响。采用平板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与菌株分离,16SrRNA PCR鉴定分离菌,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理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栖息地各植被类型下共由11种细菌菌属组成;以芽孢菌占主要部分,韦氏芽胞杆菌(Bacillus weihenstephanensis)、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和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为优势菌群。各植被类型土壤均以细菌为主,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土壤微生物总数排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各植被类型下不同土层中微生物的分布趋势是0~20cm20~40cm40~60cm。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H值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0.676,P0.05),总微生物与细菌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性(R=1,P0.01),总微生物与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性(R=1,P0.01)。  相似文献   

6.
基于贡嘎山垂直植被带谱3种典型森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土壤热通量的连续观测,分析了土壤热通量的时空变异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月尺度上,阔叶林土壤热通量在3—8月、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在4—8月以向下传输为主,其他月份为向上传输为主;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年总土壤热通量分别为-1.88、-13.78和-9.61 MJ·m-2,占年净辐射的百分比分别为0.07%、0.47%、0.35%,说明年尺度土壤热通量并未达到平衡.土壤热通量对净辐射存在迟滞效应,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反馈要迟滞3 h,针叶林为6 h.3种森林类型土壤热通量占净辐射比例随叶面积指数增大而减小.净辐射、2 m气温、5 cm土壤温度、10 cm土壤温度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影响着土壤热通量的季节变化.在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净辐射相对贡献率最高(34.54%,30.12%);在针叶林中,叶面积指数贡献率最高(27.47%).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土壤热通量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海拔梯度规律,但阔叶林土壤热通量与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差异显著.土壤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主要是受到植被和气候因子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中养分、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分布特征及三者的关系,为合理治理、改造人工纯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秦岭山区,对典型人工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kaempferi)、锐齿栎(Quercus alienavar.acuteserrata)、灰楸(Catalpa fargesii)纯林及各混交林土壤的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养分进行了定位监测。【结果】针阔混交林可提高土壤全N、速效N、全P和有机质含量;混交林土壤转化酶、脲酶活性平均值较人工纯林分别提高了16.66%和53.76%,针阔混交林土壤微生物总量平均值较针叶纯林提高95.87%,其中细菌数量提高幅度为104.47%,达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土壤转化酶与脲酶、过氧化氢酶三者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r<0.05),并与土壤细菌数量及土壤基本养分(全N、速效N、速效K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土壤放线菌与土壤全N、速效N、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针阔混交林能够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并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再分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能够及时反映土壤养分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实施封山育林后公益林群落结构、林分质量,探明次生演替趋势,研究公益林封山育林后群落结构变化,根据杭州市富阳区公益林的分布格局与森林类型等基本特征;运用森林生态野外观测、试验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建立固定监测样地88个,并对固定样地进行跟踪调查,定期研究森林群落相关因子,并运用实测数据对其进行计量研究。结果表明富阳区公益林林分质量显著提高,2009—2014年5年间阔叶林的幼龄林密度极显著地增加了325.00株/hm~2(27.4%,P0.01),平均胸径显著增长了0.65cm(8.2%,P0.05),群落生物量增加了4.53t/hm~2(5.7%);中龄林平均胸径增长了0.23cm(2.1%),群落生物量极显著地增加了18.55t/hm~2(15.9%,P0.01)。5年间针阔混交林3个龄组的密度略有增加,幼龄林的平均胸径增加最多,增加了1.07cm(12.8%);幼龄林的群落生物量增加最多,极显著地增加了20.59t/hm~2(20.7%,P0.01),中龄林的群落生物量极显著地增加了12.14t/hm~2(11.5%,P0.01)。对比富阳区公益林2009年和2014年林龄结构,幼龄林、中龄林面积减少,近熟林和成熟林面积增加;阔叶林的幼龄林基本不变,中龄林比例下降,向近熟林变化;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比例下降,中龄林和近熟林比例提高,说明5年内针阔混交林的幼龄林逐渐进入中龄阶段,同时中龄林也进入中近熟林阶段。富阳区公益林经过5年的封育,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中的阔叶树种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针叶林中柏木(Cupressus funebris Endl.)和黄檀(Dalbergia hupeana Hance)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在阔叶林中木荷(Schima crenata)、朴树(Celtis sinensis)、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女贞(Ligustrum lucidum)、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在针阔混交林中,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檫木(Sassafras tzumu)、木荷的相对优势度增加最多,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柏木、野鸦椿的相对优势度减少最多。林内更新层阔叶树种资源丰富的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应采用封育管护,以实现由针叶林向针阔混交林方向、针阔混交林向阔叶林方向发展。对一些郁闭度较高或林内目的树种匮乏的林分应进行适当抚育,通过人工栽培、种植阔叶树等措施,以提高公益林内物种多样性,迅速增加公益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湖南省宁远县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阔叶林(栎木纯林和常见阔叶树种混交林)、针叶林(杉木纯林和马尾松纯林)和针阔混交林(常见阔叶树种+杉木混交林和常见阔叶树种+马尾松混交林)共6种典型林分,测定31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和判别分析筛选修订最小数据集,构建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针叶林的pH值、养分元素、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他森林类型,且土壤容重最高,阔叶林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与土壤有效元素,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介于两者中间;不同森林类型林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容重、有机质、全钾、有效磷、微生物生物量磷和磷酸酶;6种森林类型的土壤质量指数(SQI)介于0.25~0.59之间,整体偏低,但中等质量及以上占62.5%;表现为常见阔叶树种混交林(0.52)常见阔叶树种+马尾松混交林(0.48)栎木纯林(0.45)常见阔叶树种+杉木混交林(0.39)马尾松纯林(0.34)杉木纯林(0.32)。结论表明针叶林地的土壤质量显著低于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在针叶林中间种植当地常见阔叶树种能提高林地土壤质量,防止土壤退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PVC顶盖埋管法,开展退化红壤区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N素矿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有效N差异极显著(P<0.001),其中铵态N:无林地=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硝态N: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无林地;矿质N:针阏混交林>阔叶林>无林地>针叶林.(2)在所有重建模式中NH4+-N是有效N的主体部分,氨化过程更强烈.(3)不同重建模式森林土壤氨化速率差异不显著(P=0.354),而硝化速率和矿化速率均为极显著(P<0.001),硝化速率、矿化速率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无林地.总体来看,无论是有效N含量还是N矿化速率阔叶林均为最高,是一种比较好的植被重建模式.深入开展生态系统N平衡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评价重建森林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