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以碎粳米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碎粳米中蛋白质,研究碎粳米蛋白质提取用于制作大米可食性膜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0.10 mol/L,料液比1∶10,温度20℃,提取5 h的条件下,碎粳米蛋白质提取率可达77.30%。  相似文献   

2.
以碎粳米为原料,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碎粳米中蛋白质,研究碎粳米蛋白质提取用于制作大米可食性膜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NaOH浓度0.10 mol/L,料液比1∶10,温度20℃,提取5 h的条件下,碎粳米蛋白质提取率可达77.30%。  相似文献   

3.
酶法提取五常原产地稻花香大米淀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优化五常稻花香2号大米淀粉的酶法提取条件,采用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方法,研究了酶添加量、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3因素对大米淀粉中蛋白质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酶添加量4.38 mg/g,酶解时间4.14 h,酶解温度50.96℃,料液比1∶6,蛋白质残留量为0.423%,为稻花香2号大米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蒸煮-碱提取法提取小米糠中木聚糖,针对蒸煮时间、蒸煮温度、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碱液质量分数、料液比进行单因素试验,利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木聚糖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蒸煮时间1.5 h,蒸煮温度90℃,提取温度100℃,提取时间2 h,碱液质量分数10%,料液比1∶25,在此条件下进行提取,木聚糖提取率为21.71%。  相似文献   

5.
以榆黄蘑为原料,采用碱法提取榆黄蘑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研究碱液质量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温度对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出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碱液质量浓度2 g/100 mL,料液比1∶25,提取时间80 min,提取温度70℃。在此条件下,榆黄蘑可溶性膳食纤维得率达到15.03%。  相似文献   

6.
以米糠为原料,利用淀粉酶、纤维素酶和植酸酶3种非蛋白酶分步提取米糠蛋白,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淀粉酶最佳提取条件为:淀粉酶添加量为20U/g,液固比8∶1,温度62℃,pH值6.2,提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米糠蛋白质的提取率为56.16%。在利用淀粉酶水解米糠中的淀粉后,添加纤维素酶和植酸酶进一步水解米糠中的纤维素和植酸,以提高米糠蛋白的提取率,其中纤维素酶和植酸酶添加量分别为300,50U/g,在温度55℃,pH值为5.5下继续提取时间为2.5h。经3种非蛋白酶分步提取后,米糠蛋白的提取率达77.41%,蛋白的纯度达68.83%。  相似文献   

7.
以荔枝渣为原料,采用酶-化学提取技术从荔枝渣中提取、纯化膳食纤维。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酶-化学法的工艺条件,再把提取、纯化所得的荔枝渣膳食纤维进行物化性质的测定。结果表明,提取、纯化荔枝渣膳食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当α-淀粉酶质量分数为0.4%,酶处理温度为65℃,酶处理时间为75 min,碱液质量分数为0.25%,碱液处理温度为60℃,碱液处理时间为30 min时,提取率最高为36.35%;物化性质测定结果显示膨胀率为1.64 mL/g,持水率为4.86,且膨胀率和持水性都较荔枝壳膳食纤维好。  相似文献   

8.
以黑龙江小麦麸皮为原料,通过碱法和酶法处理制备阿魏酸,研究阿魏酸的提取工艺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分别确定了碱法和酶法制备阿魏酸最佳工艺条件为:碱法温度80℃,时间3 h,料液比1:20,细度120目,碱液质量分数1.5%;酶法料液比1:6,温度40℃,pH值为5.5,时间120 min。碱法与酶法协同处理小麦麸皮提取的阿魏酸质量分数达5.2 mg/g。  相似文献   

9.
以灵芝蛋白质的提取率为指标,考察液料比(V/W)、时间、温度及p H值对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方法确定灵芝蛋白质的最优提取工艺。结果表明,灵芝蛋白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液料比(V/W)120∶1,温度50℃,p H值10,时间60 min,沉淀p H值3,在此优化工艺下灵芝粗蛋白的实际提取率达39.7%。  相似文献   

10.
以超声波辅助法对大兴安岭金莲花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以温度、料液比、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为提取影响因素,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总黄酮提取的影响次序为:料液比>超声时间>温度>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波辅助法的最佳工艺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为50℃,料液比1:55,乙醇体积分数75%,超声时间40 min,总黄酮的提取率达4.659%。  相似文献   

11.
以信阳杂交大米为原料,采用温水浸出抽提法分离纯化制取大米直链淀粉。以直链淀粉的提取率及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对影响大米直链淀粉提取的淀粉乳浆质量分数、抽提温度及抽提时间等因素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其生产工艺技术。结果表明,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浆质量分数4%,抽提温度80℃,抽提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大米直链淀粉的含量在97%以上,提取率17.47%。该方法提取直链淀粉纯度高、成本低,为进一步开展大米直链淀粉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农业废弃物提取纤维素的新途径,以稻根为原料,采用微波辅助Na OH-H2O2水解氧化法制备稻根纤维素,利用FT-IR、XRD、SEM等对稻根纤维素进行初步表征与分析。从而研究了微波功率、加热时间、Na OH浓度、固液比等因素对稻根纤维素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a OH浓度6%、微波功率450 W、时间3.0 min、液料比1:25的条件下提取出粗稻根纤维;微波辅助条件下,以H2O2和12.5 g/L硅酸钠混合氧化漂白液处理粗稻根纤维素得到稻根纤维素提取率为89.3%。因此,采用微波辅助Na OH-H2O2水解氧化法制备稻根纤维素去除木质素效率高、对纤维素的结构损伤小,具有节能、高效、污染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茉莉酸甲酯(MeJA)可有效促进水稻颖花开放,使父母本花时相遇,提高制种产量,但MeJA对水稻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研究报道较少。以辽宁稻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抽穗开花期喷施不同浓度的MeJA对产量和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产量,且浓度越大,降低的程度越明显。MeJA对产量结构中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结实率影响显著,尤其一次枝梗和二次枝梗的结实率均随MeJA浓度的升高呈极显著下降趋势,而结实率的显著下降是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喷施MeJA可显著降低粳稻品质。与对照相比,不同浓度MeJA处理下精米率显著下降,且浓度越大,降低程度越明显,整精米率在高浓度处理下降低程度达极显著水平。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变化不显著。随MeJA喷施浓度升高,稻米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和食味值下降。本研究可为生产上充分发挥MeJA调控花时的作用,同时避免对产量和米质的不利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酶法辅助提取金柑皮总黄酮的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纤维素酶辅助提取技术进行金柑皮总黄酮提取工艺研究。以NaNO2-Al(NO3)3-NaOH可见光分光光度显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选用单因素试验探索料液比、温度、乙醇浓度、酶量和提取时间对金柑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正交试验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提取效果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乙醇浓度>温度>料液比> 酶用量>提取时间,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是70%,料液比1:35,酶用量75 U/mL、温度50℃,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率为1.39%,平均回收率103%。.  相似文献   

15.
粳稻食味品质改良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徐铨  唐亮  徐凡   《作物学报》2013,39(6):961-968
进入21世纪,我国北方特别是东北粳稻面积不断扩大,单产明显提高,品质稳定改善,改良食味品质是今后重要研究内容。本文主要从食味品质鉴定方法,稻米淀粉种类和含量及分子结构、蛋白质种类和含量、其他物质含量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饭粒表面和内部超微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食味品质相关性状遗传分析与育种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日本粳稻食味品质研究现状,认为结合东北粳稻实际深入开展食味品质育种、栽培和生物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充分利用籼稻二次枝梗粒偏向穗轴上部分布、穗颈大维管束数和一次枝梗数多等有利基因,同时减少对食味品质的不良影响,是今后北方尤其是东北籼粳稻杂交优质高产育种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6.
大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谷物淀粉,它是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高达80%左右,并且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简要概述了大米淀粉的提取方法,介绍了大米淀粉和大米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7.
裴安平  张文绪 《作物学报》2005,31(6):805-807
用陶片稻稃印痕研究法,对澧阳平原不同年代的4处遗址水稻的演化特征作了研究,观察到其双峰乳突纵/横比都有向粳稻特征演化的倾向,但各古稻种群内都有不同比例类籼和类粳的个体存在,所以还不能将4群古稻定性为粳稻。  相似文献   

18.
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杂交粳稻组合的稻米品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随着稻米产量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也与日俱增。淀粉是稻米最主要的成分,稻米中淀粉含量超过糙米的90%,此外直链淀粉含量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研究如何提高稻米品质也已成为育种学家关注的热点和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利用5个直链淀粉含量偏低型水稻恢复系材料与粳型不育系2701A配组得到的组合,研究水稻组合间直链淀粉含量和稻米品质间的差异,为低直链淀粉杂交水稻的选育、恢复系的筛选以及优质食味杂交水稻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与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9.
收获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收获时期对北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米质性状的影响,为今后从栽培措施上改良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米质提供理论依据。以2个杂交粳稻和3个常规粳稻为试验材料,从齐穗后30d开始,每7d取样收获1次,共取样收获7次,风干后统一测定米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的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影响显著,随着收获时期的延后,糙米率、精米率先逐渐增加,在齐穗后65d达到最大值后显著降低,整精米率在齐穗后65d之前波动较大,无明显规律性,齐穗后65d之后显著下降;杂交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常规粳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整体差异不显著,5个品种的白度值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不同收获时期对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大多未达显著水平。食味值除丰锦品种在不同收获时期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4个品种随收获时期的推迟整体呈下降趋势,在0.05显著水平上有差异,在0.01显著水平上差异大多不显著。同一收获时期间比较,常规粳稻的加工品质(包括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优于杂交粳稻,杂交粳稻的白度值显著优于常规粳稻。在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的表现上,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间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杂交粳稻和常规粳稻在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和食味值间并无显著的差异,在最佳收获期上也无显著差异。若要改善加工品质,需适当延后收获,一般在齐穗后58d收获较好;若要改善外观品质,提高食味值,则需适当提前收获,在齐穗后30~37d收获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