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杂交油菜双株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双株3000穴/667m2产量最高,161.0kg/667m2;双株3500穴/667m2产量第二,153.3kg/667m2;双株2000穴/667m2产量最低,157.5kg/667m2;单株5000穴/667m2产量第三,134.3kg/667m2。  相似文献   

2.
以引进的"库帕"紫椒为试材,设置大-小行距70cm-40cm及不同株距45cm(双株定植)、35cm(双株定植)、30cm(单株定植)、20cm(单株定植)4个水平,研究西宁地区大棚彩椒不同定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株行距为35cm×70cm-40cm时与其它定植密度之间产量达差异显著水平,采用双株定植的栽培模式彩椒的产量较高,折合667m2栽植6 000~7 000株是最理想的定植密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西双版纳州低洼地块和海拔700~900 m地区无筋豆生产中灰霉病、炭疽病和细菌性疫病等多种病害严重的问题,设置了6个不同种植密度处理,以当地大面积生产无筋豆种植密度作对照(CK)开展试验。通过综合分析,筛选出了合理的种植密度(处理3),即667 m~2栽2 800穴,3株/穴,折合667 m~2栽8 400株(株行距40 cm×60 cm),其折合667 m~2产量为1 383.9 kg,居第2位,与处理1产量差异不显著,发病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王一鸣  缪鑫  陈娟  宋锐  付伟  林熊  唐建 《蔬菜》2023,(1):10-12
为探究不同栽培方式对紫薯“内17-71”产量的影响,探索其最佳扦插方式及栽培密度,比较研究了不同扦插方式(正插3、5、7节和倒插3、5、7节)及不同株距(17、20、25、33、50 cm)对“内17-71”藤叶和薯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正插或倒插处理,藤叶667m2产量均随扦插节位的增多而增加,其中正插5节、正插7节处理较高,分别为1 840.03、2 539.05 kg;且其薯块667 m2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1 840.92、1 987.66 kg。随着栽培密度的提高,藤叶和薯块667 m2产量均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大中薯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株距25、20、17cm处理的薯块667m2产量分别为1 967.65、2 164.97、2 045.47 kg,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综合考虑种植成本及市场对大中薯的需求变化等因素,紫薯“内17-71”的栽培方式以株距20~25 cm、行距100 cm,正插5~7节为宜。  相似文献   

5.
探索了白色、黑色、黑白相间地膜覆盖对朝天椒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地膜覆盖栽培比露地栽培的朝天椒挂果期长,且果实成熟早,产量相对较高。从总体表现来看,白色地膜覆盖栽培是最佳选择,较露地栽培辣椒株高、株幅、茎粗分别增加9.08、9.16、0.32 cm,单株挂果数增加50个,产量提高69.17 kg/667 m2,增产34.04%。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离地栽培模式下马铃薯脱毒苗高密度栽培对农艺性状和原原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毒苗栽培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当密度增至300株/m2时,株高、茎粗、叶绿素含量开始下降,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栽培密度有利于马铃薯脱毒苗生长。当密度为300株/m2和260株/m2时,合格薯(单薯质量3~5 g)占比较大,分别为53.59%和41.8%,说明提高栽培密度能够增加合格薯比例。当密度为180株/m2时,单株有效结薯数最多,为1.8粒/株;当密度为300株/m2时,总产量最高,为489粒/m2;当密度为260株/m2时,有效结薯数最多,为390.3粒/m2。生产上建议采用260株/m2的移栽密度。  相似文献   

7.
湄潭辣椒种植历史悠久,常年种植面积13 333 hm2,尤其以圆形椒(泡椒品种)种植为特色,为了稳定湄潭黔北优质泡椒基地的地位,加快辣椒产业化建设步伐,特引进黔辣10号(圆形椒杂交种)优质品种,并研究不同密度下其生育性状、经济性状、产量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黔辣10号种植密度在3 000株/667 m2时,单株结果数47个,产量为1 765.35 kg/667 m2,表现良好。建议黔北海拔700~900 m区域,黔辣10号种植密度为3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遵义市辣椒种植水平,全面评估各栽培处理的效应,以遵椒4号为试材,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遵椒4号不同密度双株栽培方式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遵椒4号种植密度为5 600株/667 m~2时关联度最大(r=0.869 7),产量最高,6 400株/667 m~2产量次之(r=0.810 0);在遵义市播州区及相似生态地区种植遵椒4号,适宜理想双株栽培密度的农艺性状指标是株高78.6 cm、开展度70.8 cm、有效分枝13以上、单株果数36个以上、单株果质量40 g以上,其产量指标即可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9.
湘辣1417是以日本三鹰椒自交系为保持系回交转育而成的簇生朝天椒不育系R07166-2-3A为母本,大连朝天椒中经多代定向单株选育的优良株系RC13-197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熟簇生朝天椒一代杂交种。果实簇生,朝天,每簇结果 7~10个,小羊角形,果长7.6~7.7 cm,果肩宽1.1 cm,果肉厚0.1 cm,2个心室为主,单果质量4.2~4.3 g,果顶尖,果表面光亮,味辛辣,以干制加工为主,一般每667 m2鲜椒产量1 795 kg左右。适宜在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等地春夏季露地种植。  相似文献   

10.
红星是以自交系0801为母本,以金20-1为父本配制而成的中早熟厚皮甜瓜一代杂种,全生育期75~90 d(天),果实发育期33~35 d(天),植株长势中等,抗逆性强,田间表现高抗霜霉病,中抗蔓枯病,抗白粉病。果实高圆形,果皮光滑、亮黄色;果肉红色,肉厚4.0~4.5 cm,肉质脆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5.5 %以上,平均单果质量2.0 kg,保护地适宜栽培密度为2 000株·(667 m2-1,每667 m2产量4 000 kg左右。适宜在华北及条件适宜的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11.
周永香  崔永恒 《蔬菜》2014,(3):38-39
应用一绳双蔓栽培技术,可有效提高种植密度,提高日光温室光热资源利用率。在行距70 cm情况下,一绳双蔓栽培较双绳双蔓栽培株距由50 cm降至30 cm,667 m2种植密度由2 380株提高到3 170株。每667 m2可多定植790株,单瓜质量在1.6 kg左右,667 m2可增加西瓜产量1 200 kg以上,增收6 0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青刀豆物候期、主要植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合理密植可显著增加青刀豆产量,本试验中,以株距30 cm、每穴留3株为青刀豆春季栽培最佳种植密度,青刀豆产量为800.1 kg/667 m2。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密度栽培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宜赤水地区辣椒种植最佳密度,于2020年在复兴镇凯旋村榜上进行了遵义朝天椒1号(又名遵辣9号)不同密度试验,设置2000、2500、3000、3500、4000、4500株/667 m2共6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遵义朝天椒1号在土壤肥力中等的条件下,最佳栽植密度为25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14.
杭椒是浙江地区的特色辣椒品种,皮薄质优,口感脆嫩微辣,市场价格和种植效益相对稳定,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为提高杭椒的产量,指导椒农科学种植,作者以盛利杭椒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每667 m~2种植2 400株、2 200株、2 000株、1 800株、1 600株)对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密度对盛利杭椒的株高、株幅、茎粗、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始花节位、主茎高度、节间距、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质量等农艺性状影响不大,而种植密度增大可提高辣椒产量,因此每667 m~2种植2 400株(小椒每667 m~2产量1 392.00 kg,中椒每667 m~2产量1 464.80 kg),即定植行距50 cm、株距35 cm为盛利杭椒的最佳栽培密度。  相似文献   

15.
金香辣1号是以雄性不育系单身理想A为母本,以自交系Y203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朝天椒三系杂交种。中熟,全生育期173 d(天)左右;平均株高71 cm,开展度64 cm;果实指形,单生向上,老熟果鲜红色,果面光滑,光泽度好,果实大小均匀,平均果长5.9 cm,横径0.8 cm,单果质量3.5 g;VC含量1 405.7 mg·kg-1,辣椒素含量1 430.0 mg·kg-1。平均单株结果数182个,每667 m2鲜椒产量1 690 kg左右,干椒产量400 kg左右,高抗疫病,中抗炭疽病,适宜贵州地区露地栽培。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北票地区红辣椒栽培密度不合理的现状,以红辣椒新品种园艺5号为试材,每667 m2分别采用3 700株、4 400株、5 500株、6 300株及7 400株5个种植密度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种植密度为3 150穴/667 m2及每穴2株时的园艺5号经济性状表现突出,折合鲜椒产量最高达3 005.1 kg/667 m2,与其余处理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是该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7.
鼎鼎红是以DP1-10为母本、KS8-3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簇生朝天椒新品种。该品种植株生长势强,平均株高70 cm,开展度72 cm,中早熟,青熟果色深绿、成熟果色亮红。果实表面光滑光亮,辣味浓、品质好。平均果长8 cm,横径1.05 cm,单果质量5 g。皮薄、辣味浓,维生素C含量(w,后同)180 mg·100 g-1,辣椒素含量1257 mg·kg-1,蛋白质含量14 g·100 g-1。田间表现抗病毒病、疫病和炭疽病。生产试验中,667 m2鲜椒产量达2 296.5 kg,折合干椒产量574.1 kg,适宜河南及周边地区早春露地栽培。2018年7月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  相似文献   

18.
渝直80是以茎瘤芥与甘蓝型油菜天然远缘杂交株为材料,利用优良自交系郫县榨菜连续回交7代以上再自交,创制的茎瘤芥稳定新品系。该品种中早熟,株型直立紧凑,耐密植,瘤茎扁圆形、肉瘤钝圆,皮色淡绿,间沟浅,平均单个瘤茎鲜质量500~600 g,茎叶比1.3~1.6,皮薄筋少,耐空心,粗蛋白含量(以干基计)33.29%,含水量低,脱水速度快,鲜食加工均可,加工成菜率和品质与永安小叶相当,宜直播栽培,667 m2种植6000~7000株;育苗移栽8000~9000株/667 m2,一般产量3000~3500 kg/667 m2,高产可达4000 kg/667 m2。可在重庆市榨菜主产区海拔500 m以下主要作榨菜加工原料栽培。  相似文献   

19.
晶翠朝天椒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杂交一代辣椒品种,果实个体小,肉质紧密,耐泡性好,主要用于制作泡椒。为促进昭阳区辣椒新品种的更新和推广,丰富当地的辣椒种质资源,作者引进晶翠朝天椒进行了适应性栽培试验。该种植试验共采收5次,晶翠朝天椒平均单株结果数526个,单株总产量1.44 kg,折单位面积产量2 462 kg/667 m2。  相似文献   

20.
潍萝卜4 号是以白萝卜雄性不育系VMS08-162 为母本, 以晚抽薹白萝卜自交不亲和系
VL03-163 为父本配制而成的早春白萝卜一代杂种。株高50 cm 左右,叶簇半直立,叶色深绿,羽状裂叶,
单株叶片数14~16 片。肉质根圆柱形,纵径32~36 cm,横径6~8 cm,2/5 入土,表皮光滑,尾根细小,
须根少,白皮白肉,肉质细嫩,口感脆嫩,风味好。单株肉质根质量1 kg 左右,根叶比为3。生长期60 d
(天)左右,每667 m2 种植4 000 株左右,平均每667m2 产量为6 000~7 000 kg。适合在全国各地种植白
萝卜的地区春季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