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生长季不同时期全红杨叶色与叶片色素组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花色素苷是影响全红杨叶色变化的最主要色素。花色素苷质量分数与叶色a*值、C*值和色光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显著正相关,利用a*值、C*值和色光值建立的回归方程得到的花色素苷质量分数预测值和实际测定值在0.01水平上无显著差异,用色差仪对全红杨叶片花色素苷质量分数进行预测是可行的;全红杨叶片在生长季以红色色调为主,同时在内部因素与外界因素共同影响下,不同时期叶片中色素比例的变化使叶色亦有所不同;a*值可作为叶色的代表性参数来反映不同时期全红杨叶片色彩的变化,5月14日到6月11日叶色a*值大于5.00,此时,全红杨叶片中花色素苷质量分数比例高于40.0%,叶片呈色泽浓亮的深紫红色,观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美洲黑杨新品种全红杨叶片色素含量与叶色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全红杨叶片内在色素与外在色相的特性及其关系,探讨全红杨的呈色机制,比较分析了生长季不同时期全红杨、中红杨和2025叶片中色素含量和叶色参数的差异。结果表明,全红杨叶片含有较多的光合色素(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和非光合色素(花色素苷),尤其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高于中红杨和2025,三者叶色差异明显。全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始终为正值,色相b*值为较小的正值,叶色始终以红色为主;中红杨色相a*值和色光值由正值变为负值,色相b*值为正值并逐渐变大,叶片红色转淡,出现返绿现象;2025杨色相a*和色光值为较低的负值,色相b*为较高的正值,叶片始终呈现黄绿色或绿色。此结果与叶片色素比例的变化对叶色的影响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KH2PO4营养液对4年生‘中红杨’叶色的影响,测定了不同间隔天数、不同浓度KH2PO4营养液处理后叶片及对照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等含量。结果表明:间隔15 d叶面喷施7‰KH2PO4营养液能够显著提高‘中红杨’叶片中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有效提高了4年生‘中红杨’叶色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昼夜温差对中红杨叶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昼夜温差对中红杨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昼夜温差为14℃时,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较温差为0℃和7℃时分别增加了64.6%和60.1%,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叶绿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昼夜温差为20℃时,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较温差为14℃时显著提高12.2%和12.4...  相似文献   

5.
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施营养液对中红杨叶色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光照条件下外施营养液对中红杨叶片中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光照条件下,叶面喷施3‰柠檬酸营养液可显著提高叶片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在各种光照条件下,叶面喷施3‰KH<,2PO<,4、3‰柠檬酸及3‰蔗糖营养液均可显著提高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使叶色加深,观赏价值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北美豆梨(Pyrus calleryana Decne)叶片变色期相关生理物质的变化,探索其叶色与生理变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变色机理。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和便携式色差仪测定北美豆梨4 个品种秋冬叶色变化过程中可溶性糖、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色相参数△a 和△b值。在叶片变色期,花色素苷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含量较高且变化平稳。叶绿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具有相关关系;品种‘首都’和‘红塔’叶片中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品种‘贵族’和‘新布’相关不显著;4 个品种可溶性糖与花色素苷含量不相关。叶色参数△a 值均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首都’和‘红塔’叶色参数△a 值与类胡萝卜素呈极显著负相关;‘首都’△L 值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品种△L值与叶绿素、花色素苷含量之间均不相关;△b 值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均相关性不显著。叶绿素和花色素苷含量是影响北美豆梨叶色的关键因素,类胡萝卜素不是主要色素,可溶性糖有利于叶色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为了确定彩叶植物叶片中花色素苷、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等色素含量与叶色表现的相关性,建立通过叶色快速预估色素含量的方法,以春夏季转色期的红叶石楠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不同叶位叶片各色素含量,利用色差仪将不同叶位叶片的色彩量化,并用SPSS 21.0软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红叶石楠叶片转色期上位叶变化鲜明主要是花色素苷含量显著变化的结果。各叶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时间的推移明显增加,同时色彩参数也呈现规律性变化;叶片的色彩参数与花色素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有明显的线性关系,其中,色相a~*、色泽比H、色光值s与花色素苷含量拟合的方程:y=2.611+0.04a~*+2.703H-1.344×10~(-5)s,相关系数r高达0.999。色彩参数能够充分反映色素含量,通过拟合方程可快速准确预估色素含量,并根据叶片转色期的颜色变化确定叶片色素含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全红杨、中红杨、金红杨、红霞杨和翡翠杨5个彩叶杨树品种为试材,以探究不同光照所产生的过剩光能对不同品种的彩叶杨树叶片光保护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采用高光胁迫(温度为25/15℃,光照强度为500μmol·m~(-2)·s~(-1)为对照,连续处理3 d,每天取样对色素含量,DPPH清除能力等多个生理指标进行测定,3 d后将受胁迫后的样本置于智能温室内进行适当遮阴处理恢复光照,在恢复的2 d后进行再次取样测定,进行对比。【结果】高光胁迫下花色素苷含量高的品种能激发叶片产生更强的光保护作用。在进行高光胁迫期间,全红杨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变化幅度、花色素苷含量及增加幅度和非酶抗氧化剂活性(DPPH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5个品种的彩叶杨树的花色素苷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的增加均十分显著,但叶绿素含量及组成比例随光照时间延长没有显著差异,即5个品种的光捕获能力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高光胁迫同时造成全红杨的O~-_2产生速率的增加幅度较低,叶黄素库容量(V+A+Z)在整个实验阶段未表现出显著变化、过氧化氢酶(CAT)、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均低于其余4个品种。【结论】在高光胁迫及恢复状态下,花色素苷含量与DPPH活性关联密切,花色素苷在彩叶杨树叶片中的光保护作用主要来自于对叶片中非酶抗氧化能力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目的]红叶桃叶片夏季呈现高温"返青"现象,而早熟桃夏季果实采收后叶片逐渐变红,2种桃叶片呈色规律相反。测定其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录因子表达特性,分析与叶片呈色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红叶桃品种‘筑波5号’和‘洛格红叶’、早熟桃品种‘早美’和‘春蕾’以及绿叶桃品种‘京蜜’为试材,分别在春、夏、秋3个季节测定其叶片花色素苷含量、叶片色差以及与叶片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CHS、CHI、F3H、F3'H、DFR、LDOX、UFGT)和调节基因(MYB10、b HLH3、WD40、MYBPA1、MYB15、MYB16、MYB111、MYB123)的时空表达。[结果]2个红叶桃品种花色素苷含量在夏季下降,秋季回升;2个早熟桃品种夏季叶片逐渐变红,花色素苷含量一直增加;而绿叶桃叶片一直处于绿色,花色素苷含量基本保持稳定。结构基因中CHS、CHI、F3'H、DFR、LDOX、UFGT和调节基因中MYB10、MYBPA1、MYB16、MYB111、WD40、b HLH3的表达水平与桃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呈正相关;而MYB15和MYB123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桃叶片中花色素苷含量呈负相关。[结论]6个结构基因和6个调节基因表达水平与红叶桃、早熟桃花色素苷积累关系密切,表明其在调控桃叶片着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红枫Acerpalmatum‘Atropurpureum’的春季叶色变化规律。发掘红枫叶色表现与叶片色素质量分数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用分光光度计和叶色扫描测定了红枫春季叶色变化过程中不同叶位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与叶色的明度参数L,色相参数0*和b*值。结果表明:随春季时间推移,各叶位叶片叶绿素质量分数均逐渐上升,类胡萝l、素质量分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上位叶和中位叶中花色素苷相对含量先略有上升然后下降.而花色素苷相对含量与总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变化则与下位叶一致.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与上位叶相比,下位叶的叶色红色程度。‘值随花色素苷的下降而下降很快,即叶色转为绿色的时间较旱.影响植株的整体观赏性。图6表1参15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光照度对紫色辣椒叶片中色素含量的影响,以3种不同叶色表型的紫色辣椒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遮阴程度处理下紫色辣椒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和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紫色辣椒对不同光照度有不同响应,表现为:(1)在10%光照度处理下,质体色素含量随着处理时间延长而升高,而花色素苷的含量则随之下降,辣椒叶片也表现出“返绿”现象;而在不遮阴处理下,叶片紫色加深,花色素苷积累增多;(2)花色素苷含量与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关系,在10%光照度和不遮阴处理下呈负相关,而在30%光照度处理下呈正相关.这一结果揭示:不遮阴处理可以促进紫色辣椒花色素苷的积累,从而有利于紫色辣椒叶片的呈色.  相似文献   

12.
以5个彩叶杨树品种为试验材料,对花色素苷含量、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以及花色素苷相关酶活性进行测定,探究低温及光照是否参与彩叶杨树叶片中花色素苷的变化。结果表明,相对低温引起彩叶杨树叶片内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及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随着花色素苷含量的上升,叶片的抗氧化能力上升。花色素苷合成相关酶活性(PAL、CHI、DFR、UFGT)也呈不同程度的上升,引起花色素苷进一步合成积累;同时相对低温促进彩叶杨树花色素苷积累的反馈机制必须有光照参与,当进行低温完全遮光处理时,5个品种花色素苷含量下降至初始水平,蔗糖及可溶性糖含量大幅度下降,相关酶活性也下降至较低水平,重新通入光源后,均重新上升至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不同叶龄七叶树叶片面积、叶色及主要物质含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明确七叶树叶片早春叶色变化的原因,选用不同叶龄的叶片,测定了其叶绿素、花色素苷以及主要内含物的含量变化。研究表明:随叶龄的增大,叶片面积和比叶重急剧增大,在展叶12 d后的叶面积、比叶重分别比展叶2 d时增大了8.66倍和1.57倍;随叶龄增大,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花色素苷含量、蛋白质的含量降低,花色素苷/叶绿素的比值也急剧减小,12 d时的比值比2 d时的降低了99.68%。相关分析发现:蛋白质含量、氨基酸含量与花色素苷/叶绿素均呈显著正相关;而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与花色素苷/叶绿素均呈显著负相关。其原因可能与叶片在发育中花色素苷被降解、叶绿素合成增加、光合作用增强、光合产物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14.
鸡爪槭黄色品种叶片转色期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爪槭、金陵黄枫和荷兰黄枫为材料,从10月下旬至12月上旬叶片秋冬转色期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和可溶性糖含量,比较不同试材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试验期间3份试材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叶绿素a与叶绿素b比值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花色素苷及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叶绿素与花色素苷、类胡萝卜素与花色素苷之间的比值呈下降趋势。花色素苷含量与总叶绿素含量呈负相关,与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圆叶双面红为材料,研究不同光照处理(全光照和半光照)下红花檵木叶色及色素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8月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红花檵木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的含量以及叶绿素a/b的值均不同程度地下降,而花色素苷的含量明显上升;而11月温度、湿度均较低时,遮光处理的红花檵木叶片中色素比例的变化与8月截然相反。在广西温度较高的季节通过荫网遮挡和适当喷水等措施,能有效延缓植物叶片中花色素苷的降解。  相似文献   

16.
金叶白蜡色素含量与叶色参数的年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金叶白蜡的呈色机理,以白蜡为对照,对金叶白蜡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和叶色参数(L*、a*、b*)的年变化规律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5-10月,各色素含量及比例发生变化,金叶白蜡和白蜡的叶绿素含量均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入秋后两者的类胡萝卜素含量都逐渐升高。花色素苷的含量稳定,且保持在较低水平,对两者叶片的呈色影响不大。(2)金叶白蜡各色素含量都低于白蜡,但其类胡萝卜素的相对含量却高于白蜡;7月~8月,叶绿素含量不断升高,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降低,分别与生长初期的含量达到极显著差异(P<0.01)。(3)叶色参数(L*、a*、b*)随着季节的变化发生波动,金叶白蜡b*值与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叶绿素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L*值与叶绿素含量达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类胡萝卜素含量达到显著正相关关系。花色素苷与各参数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叶片呈黄-绿-黄的变化趋势。白蜡叶绿素含量与L*值呈极显著正相关性,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与各参数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性,叶片呈绿-黄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紫叶紫薇新品系紫晶1号的叶色变化规律,从理化角度解释影响叶片呈色的关键因素,以转色期叶色表型不同的叶片为试材,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类黄酮以及总酚含量,分析其与叶色表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随着叶位的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升高,花色素苷所占比例逐渐减少;叶绿素b含量在绿色单株呈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叶绿素和总酚含量与比例是影响花叶呈色的主要原因,色素苷含量的提高和叶绿素b含量的降低是紫叶单株叶色变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春季不同叶色鹅耳枥叶片生理生化特性及各生理指标与叶色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春季展叶期红叶和对照绿叶的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植株为试材,通过测定叶片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可溶性糖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研究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动态并比较2种叶色植株叶片转色的差异性;通过相关分析探究各生理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明确其与叶色变化的关系。【结果】与红叶植株相比,绿叶鹅耳枥植株积累的花色素苷相对含量较少,但叶绿素含量积累相对较多,叶片呈现绿色;可溶性糖含量呈平稳的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变化幅度较小。2种叶色鹅耳枥PAL、POD酶活性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均呈下降趋势,但红叶植株下降幅度较快,与花色素苷的变化动态相似。2种植株花色素苷与叶绿素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花色素苷含量占色素比例较大时,叶片呈红色;反之叶绿素占优势,叶片呈绿色。花色素苷含量与PAL、POD活性均呈显著相关,与可溶性糖呈不显著相关。【结论】鹅耳枥叶色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在于叶片色素成分和比例的差异,PAL、POD、可溶性糖含量均是影响花色素苷生物合成及叶片显现红色的重要因素,园林栽培中可通过提高相关酶活性和内含物含量延长鹅耳枥春季的叶色观赏期。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胡萝卜不同叶色突变体色差和色素含量的差异及色差与色素含量间的相关关系,以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构建的7个胡萝卜不同叶色突变体为材料,利用色差仪和分光光度计测定和分析突变体叶片的叶色参数(L*、a*、b*)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色素苷含量.结果表明,胡萝卜不同叶色突变体的叶色参数中亮度值L*与绿叶野生型差异...  相似文献   

20.
张冬梅  马晓  苏金乐  钱又宇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55-3056,3059
通过对挪威槭叶片花色素苷不同提取液、提取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1%盐酸乙醇和1%盐酸甲醇所提取的花色素苷含量明显高于0.1 mol/L盐酸提取的花色素苷含量;最佳的提取时间是5~6 h。通过对不同光源、温度、酸碱度对挪威槭叶片中花色素苷稳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挪威槭花色素苷对光强和温度比较敏感,低温黑暗条件能较好地保持花色素苷的稳定性;随着pH值的增加,花色素苷颜色由红变褐,花色素苷特征吸收峰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