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微波消毒设施土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得到替代甲基溴消毒土壤的、对环境无污染无残留的绿色、高效的病虫草害防治方法,进行了微波消毒蔬菜大棚土壤的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得到了有效的微波消毒土壤的实施工艺方法。对消毒后土壤中的细菌、放线菌、真菌及病原微生物轮枝孢、枯草芽孢、青霉、黑曲霉、镰刀霉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采用微波消毒土壤可以有效杀灭病原菌,适当的微波消毒方法可提高土壤肥力。盆栽试验表明,消毒土壤中种植的作物长势茁壮,无病虫草害发生。可见,微波消毒土壤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得到真正的绿色蔬菜,是取代甲基溴等土壤消毒方法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土壤消毒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有效手段,利用微波技术的热效应对连作土壤进行消毒,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降低连作对植物生长造成的为害。介绍了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应用以及在克服土壤连作障碍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土壤微波消毒技术进行了总结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微波对土壤微生物及其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消毒处理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积极有效的防治温室病虫草害的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甲基溴等化学试剂熏蒸方法对人类健康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深远持久的危害。为解决这些问题,对微波消毒土壤进行了探索。采用不同功率的微波辐射进行土壤消毒处理,并与常规加热处理效果对比。对处理后的土样采用平板计数及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分析其微生物的杀灭效果及群落结构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微波辐射处理具有杀菌率高,对生态环境无任何污染、不会产生抗药性、无任何残留等优点;可以有效地杀灭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草籽,控制病虫草害;可以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在同样的处理温度下,不同功率的微波辐射效果差异较大,与常规加热处理效果也不同,存在明显的微波生物效应。大豆盆栽种植试验与微生物检测分析试验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4.
微波消毒对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消毒是防治土传病虫害的有效手段。对土壤进行田间微波处理,然后取不同深度的土样进行室内培养,来观察微波消毒对土壤中病原微生物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微波消毒对土壤中的微生物都有杀灭作用,其中微波发生器处理10 min对土层深度5 cm土壤中的细菌和线虫杀灭效果最佳,杀灭率分别是74.48%和70.73%;微波处理10 min对土层深度10 cm土壤中的真菌和放线菌杀灭效果最佳,杀灭率分别是85.65%和83.25%。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微波消毒法对土壤病虫草害的处理效果,为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建立微波加热土壤的电磁 传热物理场耦合仿真模型,研究微波处理下土壤温度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基于仿真结果,利用700 W微波土壤加热试验装置对3种不同含水率(2%,10%和20%)土壤辐射5 min并静置30 min,通过传感器研究土壤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同时验证模型的正确性;选用2种常见杂草种子和镰刀菌作为试验样本进行土壤消毒试验,验证微波加热除草消毒效果。【结果】土壤加热试验中,分别对2%,10%和20% 3种含水率的土壤微波处理5 min,其中4 cm土层深处测温点的土壤最低温度依次为52,92和72 ℃,8 cm深处的测温点温度依次为44,50和46 ℃;在保温阶段,上层土壤热量的传导作用使8 cm深处的3种含水率土壤温度分别提升8,11和7 ℃。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测温点的试验温度与仿真温度相近,最大误差均在12%以内,说明微波加热土壤仿真模型基本正确。土壤除草消毒试验表明,对于黑麦草和狗尾草,2%含水率土壤4 cm深处的种子萌发率最高达到80%,10%和20%含水率土壤中的种子萌发率最高为8%;对于镰刀菌,3 min微波辐射条件下,3种不同含水率下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达到100%;5 min微波辐射条件下,4 cm深处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为5%,8 cm深处以2%含水率土壤的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低(最高仅为32%),20%含水率土壤中镰刀菌孢子萌发率最高(最高63%)。【结论】微波加热法能有效抑制杂草种子和真菌萌发,其效果取决于微波对土壤的热效应,微波处理土壤温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土壤湿度、掩埋深度、辐射时间。  相似文献   

6.
为了促进土壤消毒技术的发展和创新,使国内的土壤消毒工作者了解国际土壤消毒技术的最新成果,以及加强各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与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水管理研究所(USDA-ARS)举办了国际土壤消毒技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土壤消毒在国内是一种新兴的、高效解决土壤疾病等问题的技术。为了解决重茬种植等原因造成的土壤病虫害问题,根据绿色消毒工作的要求,进行了土壤循环消毒机的液压部分设计。试验设计了整机液压系统的原理图,并对行进液压马达、液压泵、各种控制阀进行了参数计算及选型,设计结果可为土壤消毒设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秸秆机械化还田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养分,提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效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量,能够快速有效解决农作物秸秆对地表、水源及大气的环境污染问题,符合当代农业绿色发展的需要,对于保护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含山县2个对比试验数据,分析了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对耕地土壤及农作物产量等的影响,进而对该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绿色农业能够在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采用绿色农业发展技术过程中,需要对农业种植技术的管理体制进行完善,不断地深入了解市场动态,对农业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加强监督力度,提升农业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本文首先分析了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然后就绿色农业的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农业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根基,其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土壤、河流、空气等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想要实现农业发展与自然发展并保持良好的"共生关系",非常有必要落实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本文从实际出发,首先阐述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内涵与优势,并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意义与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分析,提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1.
In precision farming,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can aid farmers in the site-specific application of herbicides, and thus lower the risk of soil and water pollution b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chemicals applied. Using weed maps built with image analysis techniques, farmers can learn about the weed distribution within the crop. In this study, a digital camera was used to take a series of grid-based images covering the soil between rows of corn in a field in southwestern Quebec in May of 1999. Weed coverage was determined from each image using a greenness method in which the red, green, and blue intensities of each pixel were compared. Weed coverage and weed patchiness were estimated based on the percent of greenness area in the images. This information was used to create a weed map. Using weed coverage and weed patchiness as inputs, a fuzzy logic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use in determining site-specific herbicide application rates. A herbicide application map was then created for further evaluation of herbicide application strategy. Simulations indicated that significant amounts of herbicide could be saved using this approach.  相似文献   

12.
基于近红外图像的杂草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近红外图像识别杂草,使用均值法和最大方差自动取阈值法去除土壤背景,利用作物和杂草的形态差异识别杂草。结果表明,利用近红外图像进行土壤背景分割,相对误差小于0.049 0;应用形态学方法可有效识别作物和杂草,识别精度为85.0%-98.8%。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提高末水坛紫菜资源的利用率,以末水坛紫菜为原料,考察热水法和微波法提取坛紫菜多糖的多种影响因素.利用苯酚-硫酸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法)测定多糖含量,单因素实验确定各因素的最适水平,L9(34)正交试验确定多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影响热水法制备紫菜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为浸提温度,其次为料液比和浸提时间;热水法制备末水紫菜多糖的最佳工艺为:浸提温度55℃、料液比1∶32 (g∶ mL)、浸提时间90 min;影响微波法制备紫菜多糖提取率的主要因素为:微波功率、料液比和微波时间,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550 W、料液比为1∶43 (g∶ mL)、微波时间60s.说明,热水法和微波法均可用于末水坛紫菜多糖的提取.  相似文献   

14.
杂草生防真菌是从罹病杂草组织中分离筛选获得的一类能够有效侵染有害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其生长或繁殖的植物病原真菌。利用杂草病原真菌防控杂草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本文从杂草生防真菌的控草潜力、主要类群、生物防控机理、寄主范围、应用前景等方面总结了杂草生防真菌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杂草生防真菌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旱地区农田浅耕对杂草控制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在干旱农业区有效控制农田杂草,减少对土壤水分、养分的消耗,有效利用自然降水,为发展旱作农业,提高产量提供依据。【方法】连续3年浅耕、深耕配施除草剂,采样调查耕层杂草种子的消长及土壤水分、养分的变化。【结果】秋收后2 d浅耕,将落入地表85%~90%的杂草种子全部耙入0~10 cm耕层内,便于防除。5、10 d浅耕,随土壤裂缝进入10 cm以下种子依次占1.8%、4.1%;深耕,0~10 cm耕层杂草种子占19.8%,10~30 cm耕层种子占80.2%,10 cm以下土层种子很少萌发出苗,难以根除;浅耕配施除草剂,耕层杂草种子平均每年以75.4%的速度下降,深耕以27.3%速度下降;浅耕可节约50%机耕费,在蓄水灌溉地区可节约50%灌水量;浅耕耙松表土,防止土壤水分散失,对不同耕作层的水分、养分含量影响不大;浅耕耕种2~3年应深翻耕种或休闲一年。【结论】在干旱地区秋收深耕,对翻入土壤10 cm以下的杂草种子难以根除,且造成土壤风蚀严重,水分严重不足,影响播种或出苗,也是形成春旱的主要原因。而浅耕则有助于旱作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桃园生草是一种先进的桃园土壤管理模式.介绍了桃园生草的意义及生草方式,综述了桃园生草对土壤、微域气候、桃树生长发育、病虫草害的影响,总结了桃园生草存在的主要问题.桃园生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平缓土壤温度变化,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酶活性,改善微域气候,提高果实品质,减轻病虫草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从品种选择、种子处理、土壤处理和化学防治等方面提出一套适合安徽省来安县的油莱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重点指出油莱各生育期的主要病虫草害及其相应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大田生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种植方式在华北平原区的农业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传统耕作方式使该区的农业生产不可持续。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先进的保水保土的生产技术,对该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作用甚大。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定义、原理及保护性耕作的历史与发展,归纳总结了保护性耕作对播种、出苗、田间杂草、作物生长发育及作物产量等方面的影响研究。以期为华北平原一年两熟区的保护性耕作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并分析不同杂草盖度紫花苜蓿田苜蓿叶、茎以及0~30 cm土壤中N、P含量及其氮磷比,研究了不同杂草盖度对苜蓿、杂草和土壤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花苜蓿人工草地自第二茬时出现较多杂草,对照组的土壤全N含量较高;杂草中度侵害等级的土壤全P含量较高;对照组和杂草轻度侵害等级的土壤氮磷比较高.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及氮磷比均受杂草盖度的影响,且第二茬和第三茬的苜蓿叶氮磷比小于14,说明苜蓿的生长受氮限制,可在其刈割后追施氮肥.在同一杂草侵害等级下,第三茬苜蓿叶和茎的N、P含量均高于第一茬和第二茬.在不同杂草侵害等级和不同茬次下,相同杂草的N、P含量及氮磷比也不相同;苜蓿叶、茎和土壤中N、P含量以及氮磷比均能影响相应杂草的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并发现特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