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晋北干旱半干旱生态脆弱区,选择宁武县张家山流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验,多方位探讨了生态自然修复下,辅以人工促进措施,对植被恢复的定性定量影响。试验选择乡土树种补充种源,按树种风媒传播范围确定补植密度,因地制宜配置混交方式,采用大营养袋定植等综合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经过5 a试验,当年造林成活率达90%~95%,保存率达80%~85%,试验区植被盖度达72.2%,年均增幅达8.3%,人工补充种源新增盖度10.6%,新增生物产量33.72%。植被群落逐渐向物种分布均匀,高低错落的结构演替。  相似文献   

2.
牛河梁因富含铁矿而掠采,遗弃矿满谷满坑。其气候特点是干旱、少雨。植被稀少,却又遭受严重破坏。矿坑回填物是尾矿沙,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元素及有机质含量为零,且含有毒元素。夏季地表温度达45℃以上,地表面寸草不生。为保护文化遗产,实现生态修复,必须采用超常规技术措施。在树种选择上,必须选择耐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强和繁殖力高的树种—火炬树、沙棘。火炬树与其他树种(沙棘除外)的配置比例为7∶3,采取种植穴整地,客土栽植;并配以扶正、浇水、验收、责任、指导等5项成活率保证措施。据统计,4种立地类型造林成活率为89.8%。说明这种造林方法适用于辽西其它矿区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3.
对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典型矿产废弃地和裸露公路边坡实施的8种植被恢复技术的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对潭柘寺及妙峰山石灰窑废弃地进行的人工景观修复效果最佳,植被覆盖度达85%以上,美景度达优级,居民满意度最高;付家台公路上边坡绿化笼砖裸岩生态修复技术和黄土台无土碎石边坡创新生态修复技术的植被恢复效果也较好,冲蚀量及入渗速率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无土碎石边坡植被恢复中,容器苗修复技术存在着植株成活率较低的问题;百花山景区公路沿线采用客土移栽修复技术植被恢复效果显著,但这种技术对土质及坡度都有较高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植生袋及保育棒修复技术虽然植被盖度较高,但所用植株较低、绿期短,且存在建设成本较高的问题;挂网喷播修复技术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在坡角大于50°时,由于土壤冲蚀量大,坡面挂不住土层,所以植株无法正常生长,而在坡角小于50°时,一般无需使用这种技术,因为它的建设成本及维护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4.
对山东淄博市淄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不同修复措施类型枯落物持水特征进行的调查和定位监测表明:①有林地封禁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均较其他修复类型高;与修复前的荒草坡相比,天然林封禁和人工林封禁群落枯落物水容量分别增加25.85 mm和21.51 mm;疏林补植、荒坡造林、荒坡封禁和退耕还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枯落物蓄积量和水容量分别比修复前提高了22.74、54.96、22.11、28.70 t/km2和2.84、2.96、0.96、1.47 mm。②对现有森林植被实施封禁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在人工造林时,应尽量引进适生树种混交,以增加林地枯落物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导致水库、江河水体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控制水体污染,恢复良好生态环境必须从源头做起,依靠大自然的优势,通过人工干预进行生态修复。对朱稽河流域实施5 a的封禁修复效果进行的监测结果表明:生态修复1~3 a,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度逐年提高,从62.5%提高到96.7%,生态修复区出现了野李子、野蔷薇、毛桃、酸枣等小灌木;生态修复4~5 a,林下植被平均覆盖度由96.4%下降到92.6%,原因是随着人工补植树种湿地松的成林,林下草种发生明显的变化,芨芨草+白茅+山莓群落已被耐阴性草种满天星、翻白草、泽漆、鸭舌草等替代,一些阳性草种逐渐退化消失,植物群落逐渐以人工种植的湿地松为建群种,植物群落演替趋向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在延庆县荒滩中,分别选择人工造林恢复植被2年、11年、封禁恢复植被7年和对照区4个样区,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其物种种类、优势种重要值、物种多样性特征、生活型谱和盖度等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荒滩生态恢复过程中,人工植被长势良好,植物种类明显增加,群落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比对照区显著提高,植物群落结构从简单逐渐变为复杂;生活型谱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比例显著降低;植被盖度明显增加。3个生态恢复样区中,尤其是人工造林恢复植被2年的恢复模式效果最显著,可以在京津及其周边地区相似立地条件的地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植树造林是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民生福祉的具体行动,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措施。北方土石山区植被稀少、土壤贫瘠、气候干旱、灾害频发,加之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得区域内植被破坏严重,导致一系列生态与环境问题,形成大片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此区域生态恢复的关键。本文就目前北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的研究现状及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评述,包括植被恢复中植被配置模式及造林技术的选择、影响植被恢复的环境因子、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讨论了不同树种配置及造林技术对造林成活率的影响,指出树种多样化、合理调控树种水分利用是土石山区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对土壤肥力、水分、地形及地带性差异对植被恢复的影响,以及植被恢复的水文、水土保持、土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效应的讨论,发现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快了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与提升。同时发现土石山区内植被变化的地形效应研究相对缺乏,土壤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影响机制也还未明确。最后针对土石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树种选择不合理、研究时间尺度较短及数据资料有限、植被恢复经济效益研究不足等问题,提出筛选优良乡土树种搭配种植、建立植被演替长期定位监测网络、进行植被恢复综合效益监测与评价、明确植被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机制,是下一步土石山区植被恢复工作中应重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江苏赣榆丘陵山区生态修复区修复效果的总结分析,为赣榆县及周边地区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根据。结果表明:经过3年的生态修复,项目区内植物种群逐步增加,植被覆盖率逐年提高,从修复前的43.5%提高到96.1%。植物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植被群落向良性循环发展,人工幼林长势良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侵蚀量由2758t/km2减少到1369t/km2,减沙效益为50.4%。本项目仅进行3年的监测工作,对今后人工补植林成林后,该区的林草变化情况、植被群落的演替趋势、动物及土壤结构的变化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监测,开展更深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淄博市淄川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不同修复措施类型枯落物持水特征进行的调查和定位监测表明:①有林地封禁型植物群落枯落物蓄积量、饱和吸水率和饱和吸水量均较其他修复类型高;与修复前的荒草坡相比,天然林封禁和人工林封禁群落枯落物水容量分别增加25.85mm和21.51mm;疏林补植、荒坡造林、荒坡封禁和退耕还林型植物群落修复后枯落物蓄积量和水容量分别比修复前提高了22.74、54.96、22.11、28.70t/km^2和2.84、2.96、0.96、1.47mm。②对现有森林植被实施封禁是生态修复的重要措施,在人工造林时,应尽量引进适生树种混交,以增加林地枯落物的蓄积量。  相似文献   

10.
生态修复期间,不同土地类型上植被响应最明显的是植被盖度和生物量;生态修复调节径流、减少土壤流失的作用非常明显,减水减沙效果以退耕草地最好,其次为灌木林地和乔木林地,荒坡草地最差;生态修复有助于土壤的正向发育,能够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生态修复的重点是先要保护退耕地和林草地,其次是荒地。  相似文献   

11.
辽宁是我国荒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荒漠化土地的59.4%分布在朝阳市。朝阳市土地荒漠化是以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并以人为活动为诱导因素所引起环境变化的土地退化。因地处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带,植被恢复力低等具水蚀荒漠化形成的地形条件和物质基础。干旱多风为土地风蚀荒漠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人口增长及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加速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尽管多年治理,但土地荒漠化仍呈局部好转,整体恶化的态势。防治对策:应实施生态修复,恢复天然植被;造林种草,提高植被盖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改善能源结构,提高产量;保护、开发、合理利用沙区资源;控制人口增长,必要时实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12.
青海共和盆地沙化土地生态修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青海省共和盆地黄沙头沙地为例,在植被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青藏高原高寒沙化土地的生态修复效果。结果表明:封沙育草、丘间造林和沙障等措施能够启动高寒流动沙地的植被恢复过程,有效提高植被盖度、代表演替后期的优势物种的盖度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流动沙地治理地块的边缘因为容易受到未治理地块的风沙影响,植被恢复速度较慢。研究结果对改进流沙治理技术具有指导意义。认为尽管流沙治理地块的这种“边缘效应”难以从根本上消除,但可以通过扩大治理地块的面积予以弱化,因为这样能降低治理地块的边缘与核心部位的面积比,从而保证有更大比例的核心部位能快速恢复其植被。  相似文献   

13.
关于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生态学依据探讨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31  
黄土高原建造植被,应当遵循植被区划、立地条件类型、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相结合、造林与种划相结合、采用传统造林树种与发掘当地野生树种相结合等基本的生态学原则。这一地区长期造林效果不佳。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违了植被恢复必须遵循的以上生态原则。  相似文献   

14.
根据长江流域两当河上游的环境特点,提出了自然力与人工辅助相结合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技术及建设模式,包括退化林地修复模式、荒山荒坡修复模式、农地修复模式和生态辅助措施.并应用遥感技术和地面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修复模式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当河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效果明显,农田退化系统恢复效果显著,植被盖度提高,种群数量增加,生态系统向良性演变.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植被建设对水沙变化的影响,分析了北洛河流域森林植被和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减水减沙作用.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对径流、泥沙有明显的削减作用,可削减径流62.4%,泥沙94.9%,同时还调蓄了径流的年内分配,可将20%~30%左右的汛期径流调节到非汛期释放.但也应当看到,森林一旦遭受破坏,在暴雨洪水的作用下,林区洪水泥沙也会剧增.另外,从小流域生态修复对水沙变化的影响来看,生态修复具有一定的减水减沙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针对草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覆被率低,造林成活率、保存率低和效益低等问题,提出了只有在生态效益、树种选择等方面转变观念,才能切实搞好植被建设,并提出了植被建设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市废弃矿山工程绿化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房山区是北京市矿产等资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北京市废弃矿山工程绿化技术以生态修复为主要目标,采用生态植被毯铺植技术、植被恢复基材喷附技术、挂网+植被恢复基材喷附等工程绿化技术,对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安全建设,美化生活环境起到示范作用,也为北京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水分是影响造林成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祁连山东端乌鞘岭自然保护区干旱地块造林成活率不高的难题,应用推广了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对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技术措施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干旱立地条件下应用机械钻坑深植覆膜综合抗旱云杉造林技术,提高了生态造林苗木成活率,增加了苗木生长量,解决了半干旱、干旱林区的造林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有枣河流域被列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第一批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三年间,共完成封禁面积14998hm~2,造林750hm~2,种草160hm~2,造林补植1750hm~2,退耕还林还草823 hm~2,建设围栏10km,饲养棚890m~2,沼气池302个,落实管护人员45名。项目区林草覆盖率由35.9%提高到72%,年土壤侵蚀模数由7 840t/km~2下降到6430t/km~2,人均纯收入由1570元增加到2260元。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改变了群众的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有效地保护了天然植被,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为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在青海省湟中县大南川流域、上新庄流域开展了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作。在黄河上中游管理局、青海省水保局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湟中县水保部门对生态修复试点工作边实施、边探讨、边总结,以"制定封禁管护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切实保护植被"为中心,辅以建围栏、设封禁标志牌、补植补种等人工措施,加快植被自我修复;与农、林、牧等部门密切合作,在生态修复试点区配套实施退耕还林(草)、推广太阳灶和沼气池、建设良种奶牛繁育基地等能源、农牧业发展项目,解决了试点区群众取火、养畜、增收等问题。总结了湟中县生态修复试点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