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提高蚕种良卵率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朱水芬 《蚕学通讯》2006,26(4):29-31
优良蚕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蚕茧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蚕种各项技术处理,提高蚕种质量是生产优良蚕种的根本措施。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蚕种必须以质取胜,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中蚕种良卵率是衡量蚕种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农业部部颁标准必须检验的项目之一。不  相似文献   

2.
开发高新技术推广雄蚕品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蚕的繁育与推广是提高蚕茧出丝率,增加茧丝绸生产经济效益的重大突破口,是二十一世纪蚕业发展的科技制高点。为在蚕业高科技领域拥有一席之地,迅速提升我县茧丝绸生产的经济效益,为新世纪我县蚕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我站于1999年开始从浙江省农科院蚕研所引进繁育、试养与推广了雄蚕品种,到2000年晚秋蚕止,共计繁育了雄蚕品种1800余张。其中饲养了第一代雄蚕种夏5×平2、夏4×平1。第二代雄蚕种夏华×平8共三对品种计323张。1 推广雄蚕品种的主要实绩2.1 雄蚕品种(尤其是第二代)具有强健好养、食…  相似文献   

3.
承建平 《中国蚕业》2006,27(2):84-85
三级繁育、四级制种是我国家蚕良种繁育的基本制度,目前我国蚕茧生产省都建立了家蚕母种、原原种的生产基地。由于母种、原原种的繁育不仅是数量的增加,更是优良性状的保持与不良性状改良的再育种过程,是延长新品种使用年限,发挥新品种的最大经济效益的保证,所以,其在整个蚕种繁育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江苏省家蚕母种、原原种繁育基地主要分布在基础设施、生产环境都较为优越、技术力量较强的镇江和浒关两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蚕种生产形式与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目前已有90%以上的蚕茧生产…  相似文献   

4.
蚕种,是蚕茧生产的资料。优良蚕种是蚕茧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因此,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改善蚕的生活环境条件,尤其是彻底消灭病原,繁育优良蚕品种,才能更好地提高蚕的生命力和健康性,从而生产优质蚕茧和丝绸产品。近年来,我省原蚕胚种带毒和环境污染严重,导致普种微粒子病蔓延危害,影响茧丝品质及蚕农经济收入,情况是严重的。为了进一步贯彻蚕的良种繁育科学技术规程,加强经营管理,有效地杜绝蚕病为害,提高蚕种质量,实现养蚕单产、质量、效益“三提高”。本刊全文刊载中央农业部1991年2月29日印发的《家蚕良种微粒子病防治技术要点》(草案),供各级蚕种场职工学习并在生产中认真贯彻执行。  相似文献   

5.
家蚕品种的种性维持,是指蚕品种固有的优良数量性状、经济性状在繁育过程中的延续。当前桑蚕种的繁育制度是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原原种繁育既要为蚕种良繁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原原种,同时也要选留母种继代,因而也担负蚕种的种性维持工作。蚕品种的种性能否保持,关系到该品种能否在蚕丝生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及其使用寿命的长短。  相似文献   

6.
在蚕种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蚕种的质量逐渐成为成败的关键,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已经成为我场坚守的生产信条。蚕种是蚕茧生产的基础,蚕种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盒种产量的高低和蚕茧质量的优劣。目前,蚕种品质好坏衡量的标准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良卵率、孵化率、杂交率、微粒子病毒率,其中微粒子病毒率是检验蚕种质量最重要的指标,若毒率超标,其它项目再好也没用。为了使蚕种“四率”都控制在我省下达的标准范围内,我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提高蚕种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有利于降低蚕种生产成本和提升蚕种生产效率。针对目前蚕种生产过程手工切削种茧用工成本高、效率低等缺点,设计了一款能够完成种茧切削任务的自动化设备。结合不同家蚕品种的茧形特征,将蚕茧切口过程分为粘黏分离、排列运输、夹持、切削等步骤,设计出能够实现对应功能的零部件并组装制作出实体样机。用样机对来自不同家蚕品种的不同茧形及大小的蚕茧进行切削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对蚕茧之间的粘黏分离成功率为40%左右,排列输送成功率在75%以上,夹持成功率60%左右,切削成功率约50%;完成单粒蚕茧切口任务平均耗时15 s左右。该设备经进一步优化各个部件结构以及更换零部件制作材料后,有望应用于蚕种生产。  相似文献   

8.
蚕种是蚕茧生产的主要生产资料之一,其品质的优劣,关系到蚕造的丰歉,茧丝的质量及其经济效益。因此,蚕种繁育工作是关系到能否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我省蚕桑生产的重要一环。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各级领导部门,在选育优良蚕品种,改善繁育设施条件,提高管理水平,采用先进繁育技术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对发展我省蚕茧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原蚕饲养不够稳定,单张原种收茧量低,而且蛹期发生死蛹多,  相似文献   

9.
刘建潮 《江苏蚕业》2002,24(1):49-51
栽桑养蚕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质蚕茧,以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为了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蚕业技术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探索出了许多先进的蚕桑生产技术,为进一步提高蚕茧质量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下面笔者就生产实践中的体会谈谈提高蚕茧质量的途径。1 优化养蚕布局1.1 选择适宜的优良蚕品种 蚕种是蚕桑生产的重要物资,近年来经过育种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培育出了多对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新蚕品种,这些新蚕品种的产量和质量较以前老品种都有所提高。但各品种在其特定的条件下,其优良性状才能充分显现。所以,在安排蚕品种布局…  相似文献   

10.
李卫平 《蚕桑通报》2008,39(2):50-51
德清是一个“四山—水五分田”的县.蚕桑是德清的传统农业产业,在我县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2006年全县共饲养蚕种12.8万张,蚕茧总产5743.9t,平均张产44.8妇,蚕农茧款收入1.52亿元。 优良的蚕种.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的重要保证,加强蚕种管理,是确保蚕茧丰收、蚕农增收的重要工作。近几年来,我们在蚕种生产、经营监管以及蚕中毒事件调查处理方面。积极开展宣传培训,不断强化执法监管,依法维护蚕农利益,保证了我县蚕桑生产安全,主要做法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1.
王可荣 《中国蚕业》2002,23(2):49-51
国家颁布<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意见>之后,对余种地区的蚕种产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学习文件,针对蚕种产销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认为蚕种经营策略上应大力推行品牌优势,建立跨市(县)的合作伙伴关系,提高蚕种余缺调剂能力,创建余种联销服务机构.蚕种生产应适当控制总量,择优选定生产基地,有的放矢选择蚕品种,提高蚕种质量,努力促进蚕种市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吴怀民 《中国蚕业》2003,24(3):79-80
湖州市是全国蚕茧重点产区,全市现有桑地面积2.2万hm~2,历史上蚕种饲养量最多的1992年高达108万张,产茧41937t。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宝宝”牌蚕种更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优异的服务赢得了蚕农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近年来,“宝宝”牌蚕种获得诸多殊荣,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2000年被认定为“湖州市著名商标”,2001年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湖州蚕业界在蚕种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品牌战略,争创名牌蚕种的工作中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3.
正原蚕生产是在广大农村繁育优良蚕品种的重要途径。到2008年春,淮阴区已成为江苏省农村繁育一代杂交蚕种最大的生产基地。但是,长期以来,淮阴区原蚕饲养一直以在室内使用蚕匾多回薄饲为  相似文献   

14.
浅谈原蚕区提高蚕种质量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是生产资料,属有生命的特殊商品,也是蚕茧丰收的基础。蚕种生产计划性强,少则缺种,致使蚕茧减少;多了则浪费桑叶,过期作废,毫无价值。而且蚕种也是蚕业生产的基础,蚕种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蚕茧的产量和质量及效益,从而也影响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养蚕积极性。但是影响蚕种质量的因素很多,如:除原蚕种的质量、原蚕的催青处理、原蚕的饲养、制种等属主要因素外,其它与蚕种保护、  相似文献   

15.
蚕桑产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调查分析“十三五”期间来宾市的桑园面积及主栽桑品种、蚕种繁育及小蚕共育、蚕茧加工流通、蚕桑产业经济效益和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认为全市的蚕桑产业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桑园面积大幅减少,桑树品种老化,桑园改造缓慢;蚕种质量参差不齐,小蚕共育管理不规范;种养方式粗放,茧丝质量不佳;技术人员缺乏,无法满足指导生产的需求;精深加工不足,蚕茧流通市场有待规范。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促进蚕桑产业稳步发展的6项建议:稳定桑园面积,加快低产桑园改造;加强蚕种繁育基地建设,提高蚕种质量;推广标准化养蚕技术,提高蚕茧产量和质量;健全生产管理体系,规范蚕茧流通市场;推进茧丝绸精深加工,多元化利用蚕桑资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发展产业。  相似文献   

16.
湖州市是全国、全省蚕茧重点产区 ,全市现有桑地面积2.2万hm2,历史上蚕种饲养量最多的1992年高达108万张 ,产茧41937t。在这块土地上诞生的“宝宝”牌蚕种更以优良的品种、优秀的品质、优异的服务赢得了蚕农的信赖和社会的肯定。近年来 ,“宝宝”牌蚕种获得诸多殊荣。1999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名牌产品” ;2000年被认定为“湖州市著名商标” ;2001年荣获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2年被认定为“浙江省著名商标”。湖州蚕业界为了在蚕种生产、经营领域实行品牌战略 ,争创名牌蚕种作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优质蚕种繁育技术研究浙江省蚕种公司陶涛,李水林为进一步提高多丝量蚕品种繁育技术水平,控制微粒子病,我公司等单位承担了农业部“优质蚕种繁育技术推广”丰收项目的任务。1993年-1994年,在杭州、湖州、金华和绍兴市的4个蚕种场进行试点。共繁育优良多丝量...  相似文献   

18.
许明川 《江苏蚕业》2002,24(3):29-29
<正>以往人们大都认为,由于秋季生产干扰因素较春季多且大,生产繁育系数较低、蚕种质量较差,经济效益也不如春季,所以不少场都希望在春蚕一季完成全年生产任务,安排的秋季生产也大多是被动的。但我们通过近些年的调查和分析,认为对秋季蚕种生产应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随着蚕种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和茧丝绸行业对蚕种质量和品种要求的不断提高,蚕种生产单位必须改变被动安排秋季蚕种生产的局面,合理布局全年生产任务,适度安排部分秋季生产计划。  相似文献   

19.
许明芬 《江苏蚕业》2006,28(4):41-41
<正>《畜牧法》和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蚕种行业已步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为创建规范、和谐的蚕种生产与经营氛围,促进蚕种业的良性发展,江苏省加大宣传、贯彻《畜牧法》和《蚕种管理办法》的力度,严格实行蚕种生产、经营的许可制度,维护了蚕种市场秩序,促进了蚕种生产与质量水平的提高。2006年全省共生产一代种319万张,比合同计划增产6.4%,各级原种繁育计划均超额完成;2006年全省优良蚕种统一供种率达95%以上;经省法定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对全年生产的1 369批319万张一代种进行母蛾检疫,合格率达99.68%;经对今年出库的本省生产的蚕种进行成品卵检疫,合格率100%;  相似文献   

20.
1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意识 蚕桑是桐乡农民的主要产业,有专业桑园面积1.15万hm2,11万多农户栽桑养蚕,2001年饲养蚕种54.9万张,生产蚕茧2.416万t,蚕茧总收入4.11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蚕种生产是蚕茧生产的基础,蚕种品质的好坏一直是桐乡蚕农关心的敏感热点,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收入和丝绸企业的经济效益.家蚕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疫病,也是蚕业生产的重要检疫对象,蚕种场遭受微粒子病的危害,不仅蚕种场经济损失巨大,外地劣质蚕种也乘机流入,蚕农收入下降,严重影响了蚕桑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