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 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 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1a、CD80、CD86、SLAII、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MoDC)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从猪外周新鲜血液中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通过贴壁法获得树突状细胞前体细胞,采用重组猪的集落共刺激因子(rpGM-SCF)和重组猪的白细胞介素4(rpIL-4)双因子诱导及脂多糖(LPS)刺激成熟法,收集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表面分子表达率及其对FITC-dextran的吞噬能力,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细胞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结果]经体外诱导的DC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LPS刺激的DC表型分子CDla、CD80、CD86、SLAⅡ、CD172a与LPS未刺激的DC有明显增高,其吞噬能力有所下降,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能力有所增强.[结论]该试验成功建立了猪MoDC的体外诱导培养方法,为进一步研究猪MoDC在机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建立鸡骨髓源树突状细胞(DC,dendritic cells)体外培养方法,用重组鸡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GM-CSF)和重组鸡白细胞介素4(rIL-4)体外诱导鸡骨髓细胞分化为DC,然后通过形态观察、表型鉴定及功能分析来初步鉴定所培养的DC。试验结果表明:培养7 d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表面不规则,有显著的树突状突起,呈典型的DC形态,流式细胞仪测得细胞表面CD11c和MHCⅡ分子的表达量分别为69.3%和63.0%。经脂多糖或CpG-ODN刺激24 h后的DC,其表面成熟分子标志CD40和CD86上调表达,同时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显著增强(P<0.01)。结论:本试验建立的方法能在体外制备出大量具有较高纯度的鸡骨髓源DC,并具有体内D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成树突状细胞(DC)TIM4表达.方法 分离15例RA患者和10例正常对照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巨噬集落形成因子(rhMCSF)、重组人白介素-4(rhIL-4)培养6d,再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培养1d.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诱导分化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IM4表达.结果 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分化成DC数量多于对照组(P<0.01),DC表达TIM4明显增加(P<0.01).结论 DC表达TIM4上调可能参与RA发病.  相似文献   

5.
抗原浓度和DC数量对OT-I小鼠CD8+ T细胞分化与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细胞毒性T细胞(CTL)表位肽SIINFEKL浓度和树突状细胞(DC)数量对CD8+T细胞活化和增殖的影响。【方法】用小鼠重组粒细胞集落刺激性生物因子(GM-CSF)和IL-4诱导骨髓细胞来源的DC增殖和分化,将所得成熟树突状细胞(maDC)和SIINFEKL抗原肽,与免疫磁珠法分离的OT-I小鼠CD8+T细胞共培养。用不同质量浓度的SIINFEKL(100,10,1,0.1,0.01和0.001 ng/mL)或不同数量的DC(DC/T比例分别为1/20和1/5)与CD8+T细胞共培养,刺激CD8+T细胞增殖分化。于共培养不同时间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CD8+T细胞的数量、分裂速度、细胞表面活化分子的表达丰度,碘化丙叮(PI)染色测定细胞活力。【结果】在任一DC/T比例下,SIINFEKL浓度过低,均不能引起CD8+T细胞的充分增殖,而高于CD8+T细胞最佳增殖浓度的SIINFEKL则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在SIINFEKL质量浓度为0.001~0.1 ng/mL时,增加DC数量能促进CD8+T细胞的扩增;而SIINFEKL质量浓度为1~100 ng/mL时,提高DC数量反而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高浓度抗原和DC数量能有效诱导CD8+T细胞的活化和分裂增殖,但过量刺激会使细胞死亡,导致CD8+T细胞数量减少。【结论】CD8+T细胞的增殖受DC数量和抗原肽浓度的共同调节,要获得持久有效的CD8+T细胞免疫,必须保证CD8+T细胞得到足够的抗原信号,同时避免抗原信号过强导致的细胞活化后死亡。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功能最强的免疫提呈细胞,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细胞,刺激初始T淋巴细胞,完成T细胞免疫应答的初始阶段。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是一种新型的免疫活性细胞,CIK增殖能力强,细胞毒作用强,具有一定的免疫特性。DC联合CIK细胞体外共同培养后回输体内疗法已成为当前治疗肿瘤的热点。现综述这一疗法在原发性肝癌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磷酰脂质A(monophosphoryl lipid A,MPLA)对口蹄疫(food and mouth disease,FMD)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效应,提高口蹄疫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通过检测MPLA刺激脾脏细胞的增殖情况和刺激DC后成熟及吞噬能力的大小,对MPLA的体外免疫刺激效应进行评价;将MPLA与ISA 206和灭活FMDVO型抗原配制疫苗后免疫小鼠,通过检测抗体水平、T细胞亚群、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及浆细胞的比例,评价MPLA对口蹄疫O型灭活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MPLA体外可刺激B淋巴细胞增殖,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使其吞噬能力减弱;制备疫苗免疫小鼠,血清抗体水平检测发现,MPLA组在7、14 d时抗体水平显著高于ISA 206组,且其抗原特异性的B淋巴细胞增殖,外周血中CD19~+CD27~+CD38~+浆细胞的比例也显著高于ISA 206组.【结论】MPLA通过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活化增加了抗体的产生,增强了小鼠对口蹄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证实MPLA是口蹄疫疫苗的良好候选免疫佐剂.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β-胡萝卜素对小鼠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活化和成熟的影响,从小鼠骨髓中分离获得前体细胞, GM-CSF和IL-4诱导使其分化成未成熟的BMDCs,并用不同浓度的β-胡萝卜素进行作用,检测BMDCs的表型标志、吞噬能力以及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β-胡萝卜素作用后BMDCs进一步与异种CD4~+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T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与未处理组相比,经β-胡萝卜素作用24 h后, BMDCs表面分子CD40、MHCII、CD80和CD86的表达量显著上调, BMDCs吞噬FITC-Dextran的能力显著下降,细胞因子IL-12p70和IL-10的分泌水平显著上升, BMDCs刺激CD4~+T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这说明β-胡萝卜素可促进DCs的活化和成熟,可作为潜在的疫苗佐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不同浓度神经介素U(NMU)对外周血单核源树突细胞(DC)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和相关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集小梅山猪外周血,用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联合诱导外周血单核细胞形成未成熟树突细胞,再加入脂多糖(LPS)刺激获得成熟的树突细胞,同时观察DC形态。加入不同浓度(0.01、0.1、1、10、100、1 000 nmol·L~(-1))NMU并分别培养2、4、8和12 h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IL-4、IL-5和IL~(-1)3的浓度。加入不同浓度(0.1、1、10、100、1 000 nmol·L~(-1))NMU培养24 h后,收集细胞,用CCK-8试剂盒和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分别检测DC刺激混合淋巴细胞时细胞的增殖和DC凋亡率。[结果]NMU(0.1~100 nmol·L~(-1))能够抑制未成熟树突细胞(i DC)的细胞凋亡(P0.01),且NMU与NMU+LPS作用效果相一致,10 nmol·L~(-1)NMU组与10 nmol·L~(-1)NMU+LPS组都能降低i DC凋亡,凋亡率分别为2.383%和2.360%,与LPS组相比,NMU+LPS组抑制i DC细胞凋亡效果极显著(P0.01),说明NMU与LPS协同发挥抑制i DC细胞凋亡作用;与对照组相比,0.1~100 nmol·L~(-1)NMU能极显著促进m DC分泌IL-5(P0.01)和抑制IL-4分泌(P0.01)。NMU对IL~(-1)3的影响呈现多样性,低剂量(0.01~0.1 nmol·L~(-1))NMU在2、4 h抑制m DC细胞分泌IL~(-1)3(P0.05),中剂量(1~10 nmol·L~(-1))NMU在2 h先抑制m DC分泌IL~(-1)3(P0.05),4 h后又促进其分泌(P0.05),高剂量(100~1 000 nmol·L~(-1))NMU则促进m DC分泌IL~(-1)3(P0.05)。经NMU诱导后,i DC和m DC均能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P0.01)。[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NMU能够抑制猪树突细胞的凋亡,并提高其细胞活性和促进树突细胞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功能,并能影响树突细胞细胞因子分泌,提示神经介素U参与了对猪免疫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旨在建立C57BL/6小鼠骨髓源CD103+树突状细胞(CD103+ dendritic cell,CD103+DC)分离培养方法,阐述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并用重组GM-CSF和FLT3L对其进行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利用光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LPS作用前后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至第3天有零星集落出现,第13天后集落开始分散,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第15天后可得到大量的CD103+DC,加LPS刺激培养24 h后细胞表面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能够表达表面分子CD103,其表达率达90%以上。RPMI-1640组(LPS未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25.70%,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阳性细胞分别为41.31%和13.79%;LPS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10.33%,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的阳性细胞分别为68.10%和24.7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分离于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在体外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出CD103+DC,LPS可促进CD103+DC的成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试验旨在建立体外分离猪肠黏膜派尔集合淋巴结(Peyer's patch,PP)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方法。[方法]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然后分别采用免疫磁珠法、流式细胞术根据细胞表面标志MHC-Ⅱ和SWC3a分选猪肠黏膜PP结DC,并进行DC形态学和免疫学性质鉴定。[结果]磁珠分选(magnetic cell sorting,MACS)富集SWC3a+细胞纯度达90.2%,而SWC3a+/MHC-Ⅱ+细胞纯度达50.5%。流式细胞术分选猪肠黏膜PP结中SWC3a+/MHC-Ⅱ+DC纯度高达95.6%,将该DC培养2 d后,细胞有聚集现象,细胞表面不规则,略有突起,具有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论]成功建立了体外分离猪肠黏膜PP结中DC的方法,分离到的DC具有体内DC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猪肠黏膜PP结中DC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左旋咪唑(LMS)刺激的猪内皮细胞(VEC)对单核源树突状细胞(MoDC)的抗原递呈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LMS刺激猪血管内皮细胞后,筛选出能够使内皮源IL-8表达量上调的低质量浓度LMS(10~(-6) mg/mL),将经LMS处理的内皮细胞与MoDC共培养,收集共培养的MoDC。流式细胞术检测MoDC的CD80/86和MHC-II的表达;丝裂霉素C处理后的MoDC与淋巴细胞混合,MTS法和流式细胞术分析MoDC抗原递呈和对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共培养分为诱导后共培养和诱导共培养。【结果】LMS处理VEC后,两种共培养方式所得MoDC的MHC-II与CD80/86阳性率、淋巴细胞刺激指数、Tc和Treg细胞阳性率均显著下调,而Th细胞阳性率和CD4~+/CD8~+比值显著上调。【结论】低浓度LMS处理的VEC可抑制MoDC的抗原递呈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对猪体有免疫刺激活性的CpG寡聚脱氧核苷酸(CpG-ODN),设计了9种未甲基化CpG-ODN不同序列,通过人工合成,分别作用于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细胞,进行健康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免疫细胞体外转化试验。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效果和脾细胞的增殖能力和代谢能力,通过测得的OD490值,计算出淋巴细胞增殖指数(SI),筛选CpG-ODN的免疫刺激作用。结果显示:9种不同序列的CpG-ODN对猪外周血淋巴细胞和脾脏免疫细胞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效果,其中CpG-ODN6、CpG-ODN7刺激强度极显著。为研制DNA疫苗有效的CpG-ODN免疫佐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选用MHCⅡ、CD11b和CD16三种猪树突状细胞(DC)的抗体,对10头2月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咽鼓管扁桃体和软腭扁桃体中的DC进行标记,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分布于猪扁桃体内的DC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发现:猪咽鼓管扁桃体和软腭扁桃体黏膜下固有层和淋巴滤泡内的DC可共表达CD11b与CD16或CD11b与MHCⅡ分子。咽鼓管扁桃体和软腭扁桃体黏膜下固有层中双阳性DC数量大约是淋巴滤泡双阳性DC数量的3倍。正常状态下双阳性DC在扁桃体上皮细胞间分布较少,咽鼓管扁桃体上皮细胞间几乎没有分布。单阳性CD11b+DC多分布于咽鼓管上皮细胞下方,仅有少量的CD11b+DC可向上皮细胞方向伸出胞质突起。软腭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固有层内分布有一定数量的DC,有利于摄取抗原和诱导免疫应答,为猪鼻腔免疫和口服免疫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松辽黑猪和长大二元杂交猪为试验对象,以沙门氏菌作为致病因子,研究了不同遗传仔猪在受到沙门氏菌攻毒时其免疫功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攻毒后,松辽黑猪的嗜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数极显著高于长大二元杂交猪(P0.01);松辽黑猪血清中的sIgA在不同时期均极显著高于长大二元杂交猪(P0.01);2品种猪的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含量差异不显著,在沙门氏菌的压力下,松辽黑猪及长大二元杂交猪的外周血CD4+T、CD8+T淋巴细胞水平均极显著低于正常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红霉素为对照,探讨泰拉霉素是否具有抗炎作用。方法利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猪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过度表达致炎因子而构建的体外炎症模型,采用SYBR Green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分子水平研究了不同浓度泰拉霉素和红霉素对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合成的影响。结果20μg·mL-1和10μg·mL-1浓度的泰拉霉素与20、10和5μg·mL-1浓度的红霉素均能显著抑制猪PBMC细胞合成NO和PGE2,并抑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和环氧合酶-2(COX-2)基因的转录;而5μg·mL-1的泰拉霉素无明显的这种调节作用。结论泰拉霉素和红霉素能在转录和翻译水平通过调节致炎因子的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SOCS1沉默并负载MAGEA3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特异性抗肿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基因克隆技术构建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OCS1)基因RNA干扰和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脐血来源的DC,采用Western-Blot鉴定SOCS1的沉默情况,再负载MAGE-A3抗原肽,应用MTT法评估沉默SOCS1并负载MAGE-A3抗原的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杀伤靶细胞的效应。结果:沉默SOCS1及负载MAGE-A3抗原的脐血树突状细胞组杀伤肾癌细胞能力显著高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CS1沉默并负载MAGE-A3抗原的DC疫苗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肾癌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健康仔猪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临床参考范围,试验分析不同生长阶段仔猪的免疫系统功能水平,分别在健康仔猪断奶后第1、7、21和35天采取外周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各类主要T淋巴细胞亚群所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及其占CD3~+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比例,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公母仔猪CD3~+T淋巴细胞亚群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分别从(38.00±10.94)%和(38.17±15.39)%上升至(55.43±12.30)%和(51.57±10.60)%。在断奶后1 d和7 d公母仔猪CD3~+T淋巴细胞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至断奶后21 d母仔猪CD3~+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公仔猪至35 d时CD3~+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增加(P0.05)。随着日龄的增长,公母仔猪CD4~+T淋巴细胞亚群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分别由(10.29±2.71)%和(10.3±2.17)%上升至(22.2±5.87)%和(23.4±6.84)%。公母仔猪CD4~+T淋巴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且各个时间点公母仔猪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公母仔猪CD8~+T淋巴细胞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比例在各时间点分别为(23.80±6.67)%、(17.14±10.64)%、(25.46±12.32)%、(33.33±8.93)%和(28.55±6.75)%、(23.62±11.51)%、(37.37±13.18)%、(38.31±15.66)%。随着日龄的增加公母断奶仔猪CD8~+T淋巴细胞呈现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断奶仔猪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会随着断奶时间的增加而呈现不同的变化,并且存在着性别上的差异。结合两种不同的细胞圈定方法,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出仔猪体内各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和比例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CV2感染后对仔猪空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头断奶仔猪随机分为PCV2感染组和空白组,通过流式细胞术分析仔猪空肠中诱导部位和效应部位相关免疫细胞变化.[结果]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PCV2感染组诱导部位PP结中总T淋巴细胞、活化/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百分率极显著增高(P<0.01),B细胞百分率显著增加(P<0.05);效应部位固有层中树突状细胞(DCs)、B细胞、活化/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百分率极显著增高(P<0.01),DCs表面抗原递呈相关分子CD80/86与MHCⅡ表达量、总T淋巴细胞、NK细胞百分率显著上调(P<0.05),而黏膜层中总T淋巴细胞、活化/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百分率极显著增高(P<0.01).[结论]结果表明PCV2感染导致空肠黏膜免疫系统中树突状细胞及各类淋巴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影响了空肠黏膜的免疫功能,提示其与PCV2临床感染引起肠炎的发生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用多克隆刺激剂PMA和离子霉素体外刺激小鼠脾脏细胞4 h后,检测T淋巴细胞膜表面CD 69分子的表达;用P I标记分析细胞内DNA含量的变化;阻断细胞因子分泌后,检测不同亚群T淋巴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利用CFSE标记细胞,刺激44 h后,检测T淋巴细胞的分裂情况。结果表明:刺激4 h后,绝大多数T淋巴细胞表面表达CD 69抗原。细胞周期分析结果也表明,S+G2/M期细胞数量明显增多,G1期细胞数量减少。通过固定、破膜、标记等处理后,分别表达IFN-γ、IL-2、IL-4和IL-12的T淋巴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另外,刺激44 h后,明显检测到T淋巴细胞的分裂。以上结果说明,利用流式细胞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检测活化T淋巴细胞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