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苏省农业供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恶化、经营效率难以提升、区域发展极其不平衡严重限制了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可持续发展。为追本溯源,基于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自然禀赋及生态环境、农业信息和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及相关制度保障7个维度构建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在对指标体系赋权的基础上,有效地测度江苏省13个省辖市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苏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效用明显优于苏中、苏北地区,而苏中、苏北的改革效用速度大幅度提升。7个要素中只有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村金融服务能力2个要素相对出现下滑,其他5大要素都得到了长足发展。苏北的农产品创造能力及竞争能力、农户主体特征、农业供给主体能力3个方面优于苏南和苏中城市,苏南的农村金融服务、农村相关制度保障遥遥领先。鉴于此,有效推动江苏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完善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深化农业信贷和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的改革,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实现农业资源协调发展、优势互补,缩小苏南与苏北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用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国家农业化肥"减量化"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江苏稻谷种植为例,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测算2004-2016年江苏稻谷生产的化肥施用效率,并探讨化肥施用效率与种植规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农业化肥施用效率的提升效应与提升路径。结果表明:1)江苏稻谷生产的化肥施用效率为0.77,苏南、苏中和苏北稻谷生产的化肥施用效率差异较小,随着时间变化,苏南地区的化肥施用效率呈递减趋势,苏中和苏北地区呈略微增加趋势。2)稻谷生产的化肥施用效率和规模之间呈"倒U形"关系,且种植规模在3.33~6.67hm~2时化肥施用效率最高。3)如果能够有效消除化肥施用效率损失,在保持稻谷产出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稻谷生产化肥施用折纯量平均可以减少7.54kg/667m~2。其中,徐州、扬州、淮安、宿迁和连云港等稻谷产量较多的地区化肥潜在削减量较大。4)稻谷种植规模、家庭农业决策者年龄、化肥价格、稻谷生产补贴等对化肥施用效率均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实现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构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入口,资源,环境等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江苏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目标,并结合省内各区域的资源和经济优势,提出了苏南实行城乡一体化、苏中实行农业生态化,苏北实行农业产业化,苏东实行海洋农牧化的具体战略,并就如何实现这一战略提出的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省油料作物生产的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等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 ,分析其变化特征及趋势。结果显示 ,油料单产呈增加趋势 ,苏南、苏中减少的可能性大于苏北 ;种植面积变化总趋势是增加 ,但区域间差异较大 ,种植面积增加的可能性 :苏中 >苏北 >苏南 ;苏中、苏北及全省的油料总产呈明显增长趋势 ,苏南则为明显的减少趋势 ,总产减少的可能性 :苏南 >苏中 >苏北。利用综合增长率或减少率法 ,分别建立悲观、一般、乐观条件下的油料生产系统预测方案 ,并以实际生产指标值为基数 ,预测未来几年江苏省油料的单产、种植面积和总产。  相似文献   

6.
为全面了解江苏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农业发展现状。选取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同时,江苏各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北和苏中,其中,苏南地区优势明显,苏中与苏北地区的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不同类型蔬菜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江苏无锡、扬州、徐州的蔬菜(番茄、韭菜、青椒、蒜薹、芹菜、马铃薯)为研究对象,探讨苏南、苏中、苏北蔬菜价格波动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时间上,苏南、苏中、苏北3个地区的蔬菜价格均具有周期性循环波动趋势;同种蔬菜价格波动的趋势相同,具有趋同性、联动性、灵敏性。空间上,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蔬菜价格波动具有区域差异性,所选蔬菜的平均价格均为苏南>苏中>苏北,且苏南蔬菜价格水平显著高于苏北,苏南和苏中的价格差异不显著;3个地区的蔬菜价格波动强度为苏南(平均波动系数为0.67)>苏中(平均波动系数为0.63)>苏北(平均波动系数为0.48)。品种间,耐储存的蔬菜(如马铃薯)价格波动强度较小(平均波动系数为0.21),不耐储存的蔬菜(如蒜薹和青椒)价格波动强度较大(平均波动系数分别为1.03和0.81)。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分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江苏省县域单元2001—201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2011年江苏省县域农田利用经济效益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地域差异,并利用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区域差异统计方法分析10年间江苏省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的动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1)江苏省农田经济密度整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截至2011年形成苏锡常高值连绵区和苏北个别县域高值区;(2)2001—2011年县域间农田经济密度动态差异呈现大幅度波动态势,但苏南、苏中、苏北3个区域间的区间差异始终处于波动性增大趋势,另外3个区域所辖县区的内部差异大小顺序为苏北苏中苏南;(3)2001—2011各县区农田经济密度相对发展速率变化幅度较大,整体顺序为苏南苏北苏中,10年间各县区发展速度是2011年现状形成的基础。研究县域农田经济密度空间演变及区域差异有利于苏南、苏中、苏北根据自身情况制定恰当的农业发展策略,为协调区域农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松弛变量(SBM)的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测度2013—2015年江苏省各地级市非点源污染约束下的农业生产效率,分析其年度变化、区域差异和改善途径。结果表明,非点源污染约束条件下,南京、苏州、扬州、徐州4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效率呈逐年升高趋势;2015年徐州、苏州、扬州、南京、无锡5市的农业生产有效率,其他地级市存在无效率现象;无锡、常州、镇江、泰州、南通5个地级市的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空间,常州市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镇江市的氨氮排放量有一定减排潜力,南通、泰州2个地级市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均有较大削减潜力;苏北除徐州市外,其他地级市的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利用率有较大提升潜力;连云港、宿迁2市要重点大力削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盐城市要重点治理氨氮污染;在非点源污染治理方面,苏南地区可通过结构优化进一步减排,苏中、苏北地区须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以降低非点源污染物排放强度。  相似文献   

10.
从耕地变化的角度,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化过程:1990~-2009年,在总量相对平衡下,江苏省粮食生产格局从地区平衡自给转向粮食余缺不均高度分化状态。耕地数量减少和耕地用途变更,直接导致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急速衰退;耕地集约化利用度的不断提高,强化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全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对于江苏粮食生产区域分化的调控,提出要维持苏南主销区基本粮食生产、强化苏中和苏北部粮食主产区的生产优势,通过虚拟耕地贸易方案协调好产销区粮食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苏省内陆水产养殖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价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省近年来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采用等标污染负荷的计算方法,对江苏省各市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得到下面结论:江苏省水产养殖污染源的等标排放量以TN和TP为主,等标排放量分别占总量的63.23%和34.44%;各市比较结果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北情况明显最好。污染负荷在逐年加剧,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苏北地区是指徐州、淮安、连云港、宿迁、盐城五市,大部分处于废黄河故道以北地区。新中国建立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及农业合作化,农民分到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农民改善生活的愿望也很迫切。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把关心群众疾苦、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党的一  相似文献   

13.
耕地空间分布特征和耕地集聚程度,可以为制定合理有效的耕地保护、耕地资源利用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高精度耕地地块数据,采用耕地指数、景观指数、核密度估算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江苏省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江苏省耕地指数空间分布呈北高南低的特征,耕地高比重区分布于苏北和苏中,低比重区分布于苏南;耕地指数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呈显著的集聚状态;耕地高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北,低比重集聚区分布在苏南。(2)江苏省耕地景观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排序为苏北>苏中>苏南;斑块密度指数和边界密度指数排序为苏中>苏北>苏南;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排序为苏南>苏中>苏北;边界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平均斑块面积指数、斑块密度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的空间自相关性均不显著。(3)江苏省50%以上地区耕地的平均斑块面积指数、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全省70%以上地区耕地的边界密度指数和斑块密度指数随着耕地密度的增大呈先上升...  相似文献   

14.
耕地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在比较优势作用下,粮食生产区位变化明显,给耕地的粮食生产保障功能带来影响。本文以粮食生产大省江苏为例,考察了区位变迁下的粮食生产耕地资源依赖变动情况。脱钩分析和计量分析都能够得到: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粮食生产耕地依赖存在区位差异,苏北粮食生产对耕地的依赖性远高于苏中和苏南。因此,随着粮食生产重心的逐步"北去",江苏省省域层面粮食生产的耕地资源依赖性会逐步增强,经济因素主导的粮食生产变迁并非完全合理。因此,为保障区域粮食安全,政府应在认清区域禀赋差异的基础上,适度推进粮食生产北上。同时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拓展粮源供给渠道,缓解变迁中禀赋差异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基于SPSS因子分析的功能,在合理选取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对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排序,并引入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得出:经济发展较好的扬州、泰州和徐州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很好,经济发展较差的宿迁、淮安和连云港协调度很差.  相似文献   

16.
采用层次分析和加权函数法,对2003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首先,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反映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并将13个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3个等级:第Ⅰ类为宿迁、徐州、镇江、淮安、常州、无锡、扬州,平均值为1.349;第Ⅱ类为南通、苏州、泰州、南京,平均值为1.547;第Ⅲ类为盐城、连云港,平均值为1.837.其次,通过障碍度计算,对2003年限制研究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诊断.发现有7个城市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是资源环境安全,4个城市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受到资源减量投入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17.
农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投入和排放超出了耕地环境承载能力,造成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直接威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农牧结合视角,采用过剩氮计算方法测算江苏省各市的过剩氮排放现状,并探寻过剩氮形成的原因,提出过剩氮治理的对策。治理过剩氮主要可从3个方面进行,即降低化肥施用强度,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合理安排农牧业生产,形成良性物质循环;降低耕地生产强度,完善农作物轮作生产体系,适当实施休耕。  相似文献   

18.
"两个率先"是党中央对江苏的发展定位。因此,缩小江苏省内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研究被广泛关注。本文采用β收敛方法对江苏各市县人均GDP收敛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异质性使得江苏省区域内部区县间的差距和发展情况不同;人力资本、FDI、对外开放程度、政府支出因素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影响;苏南、苏中、苏北的地理位置差别是产生江苏省各市人均GDP差别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小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江苏省小麦空间分布动态变化以及地域格局特征,采用遥感、格网和Morans Ⅰ指数等方法对江苏省近年小麦生产地域空间分布格局以及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年、2013年、2015年和2017年江苏省小麦种植面积都存在很强的地域聚集效应,且聚集和连片程度逐年增强。至2017年,小麦面积高聚集区集中分布在淮河和灌溉总渠以北,徐州以东,低密度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苏州以西; 2013年以来,江苏省苏南地区大幅度压縮了小麦生产规模,苏中地区较大幅度削减了小麦生产规模,苏北小麦生产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苏南地区小麦调减范围主要集中在宁镇扬丘陵区,苏中调减的是里下河养殖区,苏北调减的是徐州、连云港丘陵山区。2013年以来江苏省小麦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已经基本形成了适宜江苏小麦生产的地域空间格局。上述结果可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花卉产业起步较早,现已形成苏南设施盆花苗木花卉区、苏中苗木盆景花卉区、宁镇丘陵名花草坪花卉区等花卉生产基地。随着当前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花卉业比较效益的驱动,全省性的花卉发展热潮不断升温,苏南、苏中一些地方的花卉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淮安应当也完全能够在产业拓展中把花卉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