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长期施肥下黑土碳氮和土壤pH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长期不同施肥下剖面(0~10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微生物碳氮以及土壤pH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长期有机肥和化肥配施显著提高了0~20 cm表层土壤有机碳、全氮、硝态氮和微生物碳氮含量,并且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碳氮的增加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等氮量有机无机肥配施(M1NPK和SNPK)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化肥NPK处理(P0.05),同时二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没有由于化肥氮施用量减少而下降。与不施肥ck相比,单施化肥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在40 cm土层以下,与NPK处理相比,M2NPK、NP和N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而M1NPK和SNPK处理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减少。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酸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单施化肥处理土壤pH显著低于不施肥(ck)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P0.05),其中2012年秸秆还田(SNPK)处理0~20 cm土壤pH比NPK处理高2.17。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不仅能提高和维持土壤碳氮水平,还能防止土壤酸化的发生,尤其施用有机肥氮替代部分化肥氮的有机无机肥配施模式是东北黑土区最有效的施肥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关中地区泾阳等地32个蔬菜大棚土壤分析,表明:该区大棚土壤盐分表聚和酸化现象明显。耕层(0~20cm)平均全盐量为3.2g/kg,20~40cm土层平均也达2.8g/kg,40~60cm和60~80cm土层在2.0g/kg左右;耕层土壤PH值比对照下降0.61,60~80cm土层比对照下降了0.27;耕层硝态氮含量平均高达63.3mg/kg,是对照的5.5倍,硝态氮深层下迁趋势明显,可达80cm以下,仅60~80cm土层的平均含量为27.3mg/kg;耕层平均有机质含量仅为16.0g/kg。随棚龄延长盐渍化和酸化程度加重,硝酸盐下迁损失愈多。其主要原因是偏施化肥,不重视有机肥,常年连作,不合理灌溉等。建议采取增施有机肥、限制化肥用量、改进施肥技术、科学灌排、轮作倒茬等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一、土壤退化问题目前由于蔬菜大棚高度集约化的封闭管理和肥料的盲目过量投入,致使土壤退化问题十分突出。1、土壤盐化和酸化。长期过量施肥,不管是化肥还是有机肥都会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累积,发生次生盐渍化。当土壤盐分含量高于0.3%时就会抑制作物,特别是幼苗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利用。土壤酸化主要是大量偏施氮肥造成的,它对作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都有不利影响。2、土壤生物多样性被破坏。为追求高效益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奉贤地区不同种植年限及不同剖面深度的设施菜地土壤盐分动态特征。结果表明:因化肥使用过量或不当,设施菜地在建棚第二年即出现盐渍化;土壤水溶性盐离子组成从建棚初期以HCO_3~-为主转变为以NO_3~-为主,且土壤含盐量与NO_3~-、SO_4~(2-)、Ca~(2+)、Mg~(2+)呈极高的正相关;土壤含盐量在垂直剖面上呈表聚性,土壤含盐量在0~10 cm土层变异较大、20~60 cm土层变异趋小,说明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过程与耕作施肥等人为控制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化肥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有机肥在改良土壤结构、为作物提供较完全的养分等方面具有优越性,常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据调查,在设施栽培中,一方面种植户大量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另一方面,土壤中养分大量积累和过剩,若不施用或减少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当季作物就会减产减收.多种肥料混合施用,不同养分间的交互作用,会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代谢和肥料利用率,也会产生不同的盐分累积效应,而土壤盐分离子与养分的交互作用也会影响某些养分的有效性.因此,研究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盐分组成与含量变化的影响,对指导设施栽培合理施肥,调控设施土壤养分平衡与盐分含量,实现设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长期定位施肥蔬菜保护地土壤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磷素在剖面上分布特征的 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和速效磷含量在剖面中均呈现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的趋 势,而且在同一土层内,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0-60cm土体内 施有机肥各处理土壤磷素活化系数明显高于对照和不施有机肥各处理。在土壤剖面中施肥各处理有 机磷含量均高于对照,配施有机肥处理也高于单施化肥处理。磷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长期施用有机肥 是导致土壤磷素向下层移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省晋宁县5年的设施蔬菜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化学分析与数理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设施菜地各土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养分、理化性质及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探讨限制设施蔬菜产量的主要土壤因子。结果表明:(1)大棚菜地土壤养分含量呈明显的上高下低型垂直分布,其中0~10 cm土层养分含量大量积累,设施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2)供试土壤pH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39,r=0.462**),EC与作物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n=39,r=-0.448**),故土壤pH、EC是限制该区域设施蔬菜产量的主导因子;(3)氮肥投入量与土壤pH呈极显著负相关(n=39,r=-0.759**),与土壤EC呈极显著正相关(n=39,r=0.802**),表明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加速了设施蔬菜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的进程。因此,为缓解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保证设施蔬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建议该区域减少化肥(尤其是氮肥)投入量,增施有机肥。本研究可为设施蔬菜生产的养分管理及土壤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研究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体系养分的投入情况,常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肥力变化以及土壤氮、磷累积和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为未来设施菜田清洁生产,降低氮磷流失风险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山东省不同区域设施黄瓜和番茄化肥和有机肥施用情况的调研,以及对种植5、10、15年和20年的设施菜田土壤进行0~100 cm分层取样,以周围粮田土壤作为参照,分别测定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结果表明:设施蔬菜化肥养分投入量显著降低,有机肥的养分投入量和化肥投入相当,总养分投入量仍然过高,黄瓜氮、磷、钾的总投入量分别为1033、765 kg·hm~(-2)和1068 kg·hm~(-2),番茄为710、503 kg·hm~(-2)和755 kg·hm~(-2);设施蔬菜果实养分输出占总养分投入比例提高,分别为25%(N)、10%(P_2O_5)和29%(K_2O);长年施肥的设施菜田土壤中,硝态氮发生严重淋洗,速效磷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表层0~20 cm土壤中,速效磷含量达到了345 mg·kg~(-1),常年轮作模式种植,加剧了土壤酸化以及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40~60 cm是硝态氮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的关键土层,主要发生在种植10~15年间;速效磷的累积在前期5~10年,主要发生在浅层土壤0~40 cm,并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逐渐向深层发生迁移,在10~15年间主要表现在深层土壤40~100 cm。设施菜田养分投入量降低,但投入总量仍然过高;长期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会促进土壤速效养分的累积和迁移,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硝态氮和速效磷在设施菜田中由浅层向深层土壤迁移和累积存在时空差异,10年左右的种植年限是设施菜田0~100 cm土层中养分累积和迁移速率转变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9.
蚌埠地区设施土壤酸化与盐渍化状况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土壤剖面各层次中的pH值和电导率对蚌埠市怀远和固镇两地不同年限设施土壤的酸化和盐渍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棚内土壤表层的电导率是露地土壤相同层次的2.5-5.7倍,盐分主要聚积在0-15 cm土层中,尤其是0-5 cm层次中;随着大棚使用年限的延长,电导率增加而pH值降低,pH值与电导率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固镇砂姜黑土地区盐分累积较严重,土壤酸化速度较快,一般使用5 a就显著酸化和盐渍化,而怀远潮土区10 a以上的大棚才有明显的盐渍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文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热带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与土壤pH值、辣椒产量的关系。【方法】以"湘辣十七号"辣椒为实验材料,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化肥+秸秆还田(CFS)、化肥+有机肥(CO)、75%化肥+有机肥(TCO)、50%化肥+有机肥(HCO)、单施有机肥(OF)7种施肥处理。【结果】施用有机肥、化肥或有机肥化肥混施等施肥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不同施肥处理对0~100 cm不同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同一化肥施用量下,增施有机肥和秸秆还田可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累积量。不同施肥处理对硝态氮在热带土壤中迁移能力影响不同,施用化肥更容易造成硝态氮在土壤中向下迁移,而合理施用有机肥或秸秆还田能够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向下迁移。此外,0~20、0~40、0~60、0~80、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与辣椒产量均具有正相关关系,且均达极显著相关(r0.6961,P0.01),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对辣椒产量具有重要影响。【结论】合理施用有机肥和秸秆可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和淋溶迁移。  相似文献   

11.
在黔西北关门山小流域选取5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全磷及有效磷的分布与残留特征,以期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科学施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木林地坡面表层土壤全磷含量总体高于乔木林地,有效磷含量无明显分布规律。在坡顶、坡中和坡脚3个位置,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总体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以表层最高,坡中和坡脚处0~60 cm土层全磷含量高于坡顶;乔木林地坡中和坡顶处土壤剖面全磷分别在80~100 cm和60~80 cm土层附近出现累积现象,但坡脚没有。5种利用类型土壤剖面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均以表层最高,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降低趋势,果园土壤剖面全磷含量远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玉米地最高,乔木林地最低。在0~80 cm土层中,乔木林全磷残留量最低,仅为1 783.7 kg/hm~2,果园全磷残留量最高,达3 416.0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有效磷残留量以灌木林地最低,撂荒地最高,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长期试验1992年基础土样以及1996,2001,2006,2011,2016年各施肥处理的0~40 cm土样和2018年0~100 cm土样有效Cu、有效Zn含量的分析测定,研究长期施肥对褐土土壤有效Cu、有效Zn含量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1992年基础土样相比,2018年不施肥及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Cu含量有所降低,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0~20 cm土层有效Cu含量由降低转变为升高;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化肥配施对0~20 cm土壤有效Cu含量影响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可提高0~20 cm土壤有效Cu含量;与1992年基础土样相比,2018年不施肥及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变化幅度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均有较大幅度提升;氮磷化肥配施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差异性较小,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可提高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在2018年0~100 cm土层剖面上,长期施肥对0~60 cm土层有效Cu含量影响较大,对60~100 cm土层影响不明显;氮磷化肥配施有效Cu含量的剖面分布规律与不施肥处理相似;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有效Cu含量在0~60 cm土层有较大幅度提升。在2018年0~100 cm土层剖面上,长期施肥对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影响较大,对20~100 cm深层土壤影响较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氮磷化肥配施0~20 cm有效Zn含量有降低的趋势;有机无机肥配施及单施高量有机肥处理0~20 cm土层有效Zn含量上升幅度较大,且随着有机肥施入量的增加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肥管理对土娄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长期施肥以及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全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TOC和RO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T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P>N>PK>NK>CK>Fallow,土壤RO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NP>PK>NK>CK>Fallow。土壤TOC和ROOC含量的变化均为处理MNPK>SNPK>Setaside>NPK>偏施化肥>CK>Fallow。土壤剖面TOC和RO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NPK处理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TOC含量,却明显降低30~60 cm土层TOC含量;SNPK处理显著增加0~20cm土层TOC含量;M2NPK处理显著提高0...  相似文献   

14.
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剖面养分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基于长期定位试验平台,研究3种施肥制度(化肥、有机肥、有机/无机配合施肥)对潮土培肥效果及养分空间分布特征影响,为华北平原潮土农田进行合理培肥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始于1986年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的对照(CK),等氮量投入化肥(F)、有机肥(M)及有机/无机配合施肥(MF)共 4个处理,采集0—200cm剖面土壤样品(按每20cm一层分开),测定并分析土壤pH、有机质、氮磷钾及硝态氮空间分布特征。【结果】 连续施肥31年后,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等指标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呈递减趋势,除硝态氮和有效磷外,3种施肥制度主要影响0—40 cm 土体养分含量;等氮量(N 180—225 kg·hm-2)投入下,化肥、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合(50%化肥+50%有机肥)施肥,土壤剖面(0—40cm)有机质含量分别为14.2、25.6和18.2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80.3%、28.2%;土壤剖面(0—40cm)全氮含量分别为0.93、1.67和1.21 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79.6%、30.1%;土壤剖面(0—40 cm)碱解氮含量分别为80.2、120.7和83.3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比化肥增加50.5%、3.9%;土壤剖面(0—200 cm)硝态氮含量分别为21.1、6.2和11.9 mg·kg-1,化肥处理分别是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合施肥的3.4倍和1.8倍;土壤剖面(0—60 cm)有效磷含量分别为18.6、134.3和60.5 mg·kg-1,有机肥和有机/无机配施是化肥的7.2倍和3.3倍;土壤剖面(0—40 cm)速效钾含量分别为90、163和89 mg·kg-1,施有机肥是施化肥的1.8倍;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或有机/无机配施处理,0—200 cm土层pH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结论】 长期施用化肥氮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化肥0—200 cm土体硝态氮含量平均值为21.1 mg·kg-1,硝态氮淋溶风险增加;长期施用有机肥磷素淋溶风险高:长期施用牛粪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土壤磷素虽集中在60 cm以上土层,其20—40 cm土壤有效磷含量高达为115和70 mg·kg-1,土壤磷素累积渗漏导致潜在风险应予以重视;有机/无机配合施肥能够保证作物高产优质,并且能有效降低氮、磷素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明确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特征是充分开发该地区土地资源的基础。本试验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土地利用类型棉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内陆至海岸布设采样带,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在剖面及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沿黄河入海方向自西向东土壤盐分呈上升趋势,与成土时间、距海远近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整个采样区(利津县北宋镇至河口区孤岛镇)棉田土壤盐分以轻盐土为主,受人为耕作管理影响0~60 cm土壤条件趋于一致,空间变异性小于60~100 cm土层;研究区土壤盐分剖面类型以表聚型为主,分布在研究区的近海段,随着人类耕作熟化影响时间的加长和距海距离的增加,土壤盐分剖面由表聚型向振荡平均型和底聚型发展。合理的土地耕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土壤盐渍化,在后期种植管理中应参照研究区土壤盐分等值线图,采取恰当的农田管理方式,降低土壤盐渍化,防止次生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膜下滴灌施用生物有机肥对土壤盐分及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肥一体化膜下滴灌田间试验,研究了生物有机肥与不同种类化肥配施对棉花干物质、产量、经济效益及土壤盐分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常规化肥、滴灌专用肥、常规化肥+生物有机肥、滴灌专用肥+生物有机肥。结果表明:滴灌专用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和产量较滴灌专用肥处理分别增加了5.0%、1.2%和6.3%;常规化肥+生物有机肥处理的产量较常规化肥处理提高了7.7%。配施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 H较未施生物有机肥处理有所降低;在0~20 cm土层,距滴头0 cm土壤电导率低于距滴头30 cm,滴灌抑制了表层盐分上升。配施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提高棉花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及产量,调节土壤p H,但是控制土壤盐分的效应不明显。从经济收益最大化来看,最佳施肥模式为常规化肥+生物有机肥。本研究可为北疆棉花膜下水肥剂一体化优化施肥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设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同时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问题也逐渐显现,制约着设施农业可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分析中国设施土壤出现的土壤板结、次生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养分失衡等质量退化问题,提出了合理轮作、科学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客土改良等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土体有机重构对盐碱障碍农田内土壤盐分和养分含量变化的影响,设置覆土压盐、施有机肥、施石膏、施草炭及对照共5组处理,分析比较1年时间内,在不同土层深度(0~10、10~20、20~40 cm)条件下,土壤电导率、水溶性盐总量和土壤速效钾、全氮、全磷及有机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1)在土壤盐分含量指标中,4种处理措施较对照组均有所减少,有机肥处理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较其他处理明显;(2)在土壤养分含量指标中,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加,土壤全氮含量的增幅不明显,土壤有效磷含量较对照组呈现负增加,有机肥处理组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较其他处理明显。定边县盐碱障碍农作区应当重视有机肥的施用,研究结果可为后期土体有机重构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9.
几种复合肥施用对蔬菜保护地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大棚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保护地条件下,不同复合肥品种及施肥量对蔬菜地土壤不同剖面硝酸盐含量、pH值及电导率在不同生长季节内的动态变化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几种肥料的施用,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表层土壤pH值,同时增加了各剖面土壤电导率和硝酸盐含量。施肥量越大,土壤pH值、电导率和硝酸盐含量的变化越明显。随时间的推移,土壤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大量频繁施用化肥,是导致土壤酸化、土壤盐分累积和硝酸盐淋洗的主要原因。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平衡氮、磷、钾养分比例,以及采取正确的施肥和灌溉方式,将有效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分累积,减少硝酸盐的淋洗,从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20.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潮土土壤肥力及硝态氮运移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连续不同年限定位施用有机肥的小麦-玉米轮作农田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处理:连续施用化肥(长期施用化肥,未施用有机肥);3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5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20年连续施用有机肥(不施化肥),探索不同年限连续有机施肥下土壤肥力、小麦产量和土体硝态氮累积量分布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施用有机肥可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且年限越长,效果越明显。化肥处理的小麦产量显著高于有机肥处理,有机肥处理中小麦产量随施肥年限的增加而降低,但无显著性差异。不同土壤深度硝态氮累积量表现为有机肥处理大于无机肥处理,小麦季大于玉米季;随着土壤深度增加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且各土层硝态氮累积量随施用有机肥年限增加而增加;通过分析80~1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发现,20年连续施用有机肥处理在此层的累积量最大达240 kg·hm~(-2)。由此可见,连续施用有机肥可降低小麦产量,连续20年施用有机肥土壤硝态氮总累积量和土体下层累积量均达到最大,具有一定的硝态氮淋失风险。因此,需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加作物产量,减少硝态氮累积,防止地下水硝态氮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