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理有效的效率评价手段是准确认识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而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为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方向。本文引入四阶段DEA法对2012年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精确评价,并运用Tobit回归模型分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湖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由纯技术效率偏低所致;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武汉、宜昌两市在技术和规模上均有效,襄阳市和神龙架林区仅在技术上有效,其余13个地区不存在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武汉和宜昌2市的耕地经营规模处于适度水平,仅襄阳市耕地经营规模过大,其余14个地区的耕地经营规模尚具一定潜力;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会加剧耕地资源投入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投入的相对过剩程度,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会削减耕地资源以及从事耕地生产的劳动力资源的过度供给;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而耕地机械化投入水平的提高不利于耕地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构成的系统为研究对象,选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基于投入导向下的BCC模型对全国各地区1990年、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的耕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各省(区、市)的耕地生产效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传统农业大省,以及在生产中资本与技术投入相对合理的地区耕地生产效率均相对较高;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陕西省仍是一个耕地生产效率相对较低,耕地投入要素利用不充分,并且投入规模相对不足的省份。  相似文献   

3.
运用参与式农户评价方法(PRA)对重庆市武隆县4个抽样村进行调查,依据农户不同生计方式将农户划分为缺失型、基本型、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4种类型.运用分组比较法、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整体耕地利用效率偏低,不同农户类型的耕地利用效率从大到小排序为自然资产型、人力资产型、缺失型、基本型.2)受生计方式的影响,农户耕地利用方式存在差异并具有各自特点,自然资产型户均省工性和增产性投入最高,人力资产型单位耕地面积省工性投入最高,缺失型农户户均耕地面积最小,基本型农户缺乏资金以及高素质劳动力.3)纯技术效率偏低是引起农户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加快农业生产技术进步以及推广,使农户切实掌握新技术.4)农户规模收益普遍处于递增阶段,表明生产规模较小.农户应采取合理方式适当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耕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净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耕地利用效率评价及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环境约束下的耕地有效利用方式,把握区域协同发展路径,将耕地利用过程的碳排放、碳吸收双重效应纳入考虑范围,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基于空间距离平方倒数矩阵,依托Moran's I,从全域和局域2个视角探讨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格局及关联效应。结果显示:中国耕地利用效率整体较高,均值为0.867,地区间效率差异明显,自高到低可划分为5个等级,效率较高的单元大多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效率较低的单元主要位于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多数低效率单元的投入要素及净碳排放存在冗余。省际耕地利用效率呈空间正相关性,随时间推移,其空间关联格局经历了“多核分布”—“一带一片”—“低极主导”的过程。各地在耕地利用过程中需控制非期望产出,改善投入要素配置,因地制宜加强合作,探索区域协同的耕地高效利用路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吉林省耕地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DEA-Tobit二阶段法,第一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的BCC模型对吉林省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第二阶段通过Tobit回归模型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996~2010年吉林省耕地利用纯技术效率表现出稳定的较高水平;技术效率表现不佳主要是由规模效率表现不佳所致;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人均纯收入等因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全局和局部Moran’s I指数,测度了2002—2016年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25个市级单位的耕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空间格局分异规律;运用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刻画东部沿海经济区及其各省域(直辖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特征;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东部沿海经济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2002—2016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纯技术效率所占比重较大,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整体呈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以空间集聚为主要分布模式,局部集聚呈高高效率区和低低效率区"两极分化"格局;3)东部沿海经济区及江苏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的耕地利用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上均呈正向增长的态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4)耕地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是影响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作用也较为重要。文章从建立耕地低碳利用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实行高效严格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三方面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7.
利用统计年鉴中社会经济数据,选取DEA交叉模型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并引入Kohonen神经网络对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了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可以避免出现伪有效决策单元,且效率评价值相对较低,说明评价结果客观、准确,避免了人为确定分类指标权重的主观性。投入水平对提高耕地利用效率有促进作用,而利用程度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较小。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较高且较为稳定的城市有南阳、商丘、濮阳、三门峡、许昌、新乡6个城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区域差异,西北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耕地利用效率较高,而东部和南部地区则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新疆1999—2018年的耕地利用效率,通过计算Moran's I分析新疆耕地利用效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环境变量、统计噪音和管理无效率会影响耕地利用效率;新疆耕地利用综合效率上升,受到纯技术效率明显影响;通过Moran's I可以得出新疆耕地利用效率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综合来看,新疆耕地利用效率虽整体较好,但仍需调整要素投入,实现新疆耕地利用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DEA模型测度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效率,运用ESDA模型从全局和局部分析了耕地利用效率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GTWR模型从时空维度探讨了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3—2017年安徽省16个地市耕地利用综合效率均值均大于0.9,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且随时间变化波动起伏,规模效率是导致综合效率变化的关键;(2)耕地利用效率H-H集聚区从空间上由合肥市向西北逐步迁移,L-L集聚区分布在安徽省西南部,主要为山地、丘陵区;(3)人均GDP、灌溉指数、复种指数、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等因素显著影响安徽省耕地利用效率,其中灌溉指数对耕地利用效率解释力最大,复种指数、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GDP的解释力次之;(4)耕地利用效率影响因素影响程度的空间变化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提升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分析其耕地利用效率状况对于兼顾经济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借助超效率SBM模型对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26个地级市的耕地利用效率进行测度,揭示其时空演变特征,从要素投入视角提出了未来耕地利用效率的改善方向。研究表明:1)研究期长江经济带耕地利用效率呈波动下降态势,整体效率不高,区域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上呈显著集聚特征,其中高效率区主要集中在江苏东部沿海地区,低效率区主要集中在贵州大部和湖南西部等区域。2)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率与冗余率呈显著负相关,耕地生产投入要素均存在冗余情况,尤其是农业从业人员与化肥施用量的冗余情况较为严重。黔南、滇南地区在耕地面积及农业从业人员方面冗余情况均较为严重,安徽及江西北部在农业机械总动力要素投入方面冗余率上升较快,各省份在化肥施用量冗余率方面均处于高水平。研究认为,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要根据区域内耕地投入冗余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耕地利用政策,提升耕地利用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1.
《天津农业科学》2015,(7):58-62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1998—2012年近15年间耕地生产效率和影响耕地生产利用的主要因素。结果得出:(1)新疆近15年耕地生产纯技术效率较高,且历年耕地生产规模报酬为递增状况;(2)非DEA有效地区主要原因源自于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没有达到最优配置,造成了资源浪费与产出不足;(3)影响耕地生产效率的因素对耕地生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灌溉面积比例、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今后应该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更新农业生产设备、扩大规模经营等来提高耕地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选取1985~2015年我国的农业用地投入与产出指标,分析了农业用地的投入强度和利用效率的变化,并对要素投入冗余进行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利用效率较高,其各项指标与国家当期政策变化关系明显,某些要素投入冗余均值较高。并在优化农业用地结构与规模、调整要素投入及保护耕地方面提出相关建议政策。  相似文献   

13.
姚星明 《乡村科技》2019,(2):119-121
本文利用超效率DEA模型对2008—2017年湖南省的耕地利用率进行测度,并利用灰色关联模型分析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湖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率较高,在各种影响因素中,有效灌溉面积和城市化水平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联度较高,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受灾面积及农林水事务财政支出与耕地利用效率的关联度较低。研究结论对于提高湖南省的耕地利用效率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选取浙江省临安、磐安、龙泉、开化等4个市(县),对农户进行抽样调查,基于调查数据,先运用DEA模型的方法测算出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再运用Tobit模型着重研究农民职业分化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浙江省耕地利用效率具有差异的因素各不相同,经济作物占比、耕地细碎化等都对其具有显著性影响.且浙江省综合技术效率低,农民职业分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对耕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样本,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模型)对2009、2012和2015年这18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效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2和2015年河南省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均值分别为0.957、0.961、0.976,表明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总体水平较高且差异不大;影响河南省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面积存在大量投入冗余,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2009年多数城市规模效益处于递减状态,2012—2015年处于规模效益递增阶段的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分布呈现中部高边缘低、西部地区高东北部地区低的格局,且存在微弱的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合理配置要素投入情况,改善松散低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提高河南省土地利用效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人口增长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研究耕地利用效率。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动态网络二阶段DEA模型,测算2017—2019年洞庭湖区21个县(市、区)耕地利用效率,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借助Pearson相关性模型和Tobit回归模型探析耕地利用效率在不同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外部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2017—2019年洞庭湖区域21县(市、区)耕地利用系统效率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多数地区生产阶段效率呈现先上升再下降态势;消费阶段效率值呈稳步上升趋势。2)从全局来看,洞庭湖地区耕地系统效率与消费阶段效率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态势,耕地生产阶段效率呈现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态势。从局部看,各效率值均呈高低集聚分布态势,空间极化现象较为突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消费阶段对系统效率影响更大(0.861)。3)系统及不同子阶段效率的外部影响因素不尽相同,涉及经济社会状况、城乡发展水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自然条件等。综上,本研究构建动态网络二阶段DEA模型,并探究外部因素对系统及不同子阶段的影响机制,可为耕地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大丰市为例,构建了耕地规模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集成赋权确定权重值,计算了大丰市各乡镇耕地规模利用综合效益值,并寻找了耕地规模效益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优化建议。结果表明:(1)大丰市各镇的耕地规模利用水平差异较大,综合效益值大小存在很大的差异;(2)就对耕地规模利用综合效益值分析来看,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于耕地规模利用效益有着强烈的影响,自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耕地规模利用效益水平较高,且会对其他地区的耕地利用效益有辐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耕地利用效率评价是对耕地投入后的生产效益进行评估,评价其实际效益是否达到了与耕地投入相当的预期效益。【方法】以四川省2000-2012年的耕地总量普查数据为基础,从经济、科技、人口3个方面选取10个指标作为影响耕地总量变化的因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引起四川省耕地总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在此基础上引入DEA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历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经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与人口因素、农业科技进步因素对所有驱动因子的概括程度为97.926%,因此确定该两个因素为影响四川省耕地面积总量变化主要驱动因素,另外政策因素也在四川省耕地面积总量变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数据包络分析,四川省耕地利用综合效率为0.956,纯技术效率为0.999,规模效率为0.957,总体水平较高且稳定性好,全省耕地利用效率未达到最优主要是由规模效率相对较低引起的。【结论】评价方法可为今后研究如何合理利用耕地资源提供更多的思路,结果也可为效益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甘肃省1990—2014年14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借助Translog生产函数构建了农业技术进步测算模型,并将广义农业技术进步定量分解为狭义农业技术进步、规模报酬收益变动和技术效率变动。结果表明,狭义技术进步是广义技术进步最主要的构成部分,狭义技术进步又以中性进步为主;能够获得稳定的规模收益,技术效率水平较高但改善极不明显;物质投入是甘肃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技术进步贡献仅次于物质投入,农业劳动力效率低下,耕地负效应显著;甘肃省农业发展仍处粗放阶段但已逐渐向集约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为我国西北地区制定耕地利用规划和粮食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DEA模型测度西北地区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效率,并运用ESDA方法剖析其时空格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14年我国西北地区耕地利用的综合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呈一定程度的下降,并且二者在区域内部的差异增大;规模效率平均值有所提高,综合技术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00年和2014年的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均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2000年耕地利用综合技术效率较高的集聚区域为陕西东南部,2014年则转移至新疆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