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以"洛阳红"牡丹组培苗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基本培养基、激素配比、培养条件、抗褐化物质对"洛阳红"牡丹继代苗增殖生长、生根及褐化的影响.结果表明:DKW基本培养基适宜"洛阳红"牡丹继代增殖;培养基中附加2.0~3.0mg/L BA与0.5mg/L IAA或0.05mg/L NAA配比有利于继代苗分化、生长,而附加玉米素ZT效果不佳;20~25℃对"洛阳红"继代苗增殖影响不大,30℃下试管苗很快老化、枯死,不宜采用:1/2MS附加0.2mg/LNAA或2.0mg/LIAA与2.0mg/L IBA配比可促进"洛阳红"牡丹试管苗不定根诱导;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中附加0.5g/L PVP可有效减轻‘洛阳红''牡丹组培苗褐变,促进继代苗分化、生长,但对生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
牡丹鳞芽诱导与增殖过程中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牡丹鳞芽为外植体,研究不同品种类型、基本培养基种类、取材时间、暗处理、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类及其质量浓度、继代周期等因素对鳞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鳞芽诱导的主要因子是品种和采集时间,鳞芽适宜的采集时间为01-02月;不同GA_3质量浓度、暗处理和基本培养基对鳞芽诱导的影响较小;牡丹试管苗增殖中,4种基本培养基类型相比较,MS+Ca~(2+)效果明显;培养基中添加6-BA和IAA对试管苗增殖率有一定影响,最佳培养基组合为:MS+Ca~(2+)6-BA 2.0 mg·L~(-1)+IAA 0.3 mg·L~(-1),增殖培养适宜的继代周期为35 d.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进行了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当年生萌条进行组织培养,其茎段较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 000 mg/L VC溶液处理30 min,再用0.1%升汞溶液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取材时间在5月,其组培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聚乙烯吡咯烷酮(PVP)200 mg/L与活性炭(AC)2 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弱光培养7 d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由此说明,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浓度0.1%升汞溶液为消毒剂、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聚乙烯吡咯烷酮200 mg/L和活性炭2 g/L进行初代培养,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降低软籽石榴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本培养基、植物生长物质种类和浓度及防褐剂含量对石榴组织培养外植体褐化的影响。[方法]选用淮北黄里软籽石榴的茎段为材料,采用正交试验研究基本培养基、6苄-基腺嘌呤(6-BA)、吲哚乙酸(IAA)、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对所得试验数据进行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探讨软籽石榴茎段组织培养褐化率最低的培养基。[结果]淮北黄里软籽石榴茎段组织培养褐化率最低的培养基为MS+6-BA1.0 mg/L+IAA 0.50mg/L+PVP 2500mg/L+蔗糖30 g/L+琼脂7g/L,各因素对褐化率的影响程度依次为PVP〉6-BA〉无机盐〉IAA。[结论]该研究可为进一步提高软籽石榴快速繁殖系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高垫江牡丹品种太平红的增殖率,更好地满足市场供应需求。[方法 ]以太平红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外植体的选择及其取材时间、初代诱导配方以及继代增殖培养。[结果 ]最佳外植体为鳞芽,取材时间为3月。初代诱导配方为:改良MS培养基(硝酸铵减半,钙离子浓度增加一倍)+NAA 0.2 mg/L+6-BA 2.0 mg/L+GA3 0.5 mg/L+AC 100 mg/L+卡拉胶6 g/L+蔗糖30 g/L。[结论 ]培养的过程中同时进行暗处理和添加AC,对牡丹外植体褐化现象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取材部位、培养条件、培养方式以及在培养基中添加抗氧化剂等方面,对防止黄连木茎段褐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半木质化的枝条为适合的外植体;培养初期以液体培养基较好;添加1.4 g/L抗坏血酸(Vc)的抗褐化效果最佳,其次为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硝酸银(AgNO3),而硫代硫酸钠(Na2S2O3)和活性炭(AC)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外植体进行适当时间的低温和黑暗处理可减轻褐变。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沙棘组织培养中易褐变死亡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沙棘组织培养中外植体取材类型、无机盐浓度、光照和培养温度、不同的6-BA浓度、转接周期、培养基硬度以及活性炭7种影响外植体褐化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选取沙棘水培2周以后休眠芽做外植体褐化率与取1年生枝条和2年生枝条作外植体的褐化率之间差异显著;使用1/4MS+6-BA 0.5 mg/L+NAA 0.2 mg/L的低盐和低6-BA浓度的培养基可以降低褐化且促进植株生长;接种后进行5 d的低温暗处理可以推迟褐变产生的时间,褐化率降低30%左右;在培养基中加入6~7 g/L的琼脂可使褐化率降低为12.67%,接种后在没有出现褐变物质前转接一次,然后慢慢延长转接时间比每14 d转接一次降低了30%,比每25 d转接一次降低了50%左右;附加1~2 g/L的活性炭可以减小褐变物的直径,推迟褐变始出物出现的时间,进而降低褐化率。  相似文献   

8.
以‘凤丹’牡丹组织培养获得的增殖幼苗为材料,在含有0~5.0 mg·L-1硝酸银的初代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后,通过测量总酚含量、单体酚种类及其含量的变化和相关酶活性变化,确定不同浓度的硝酸银对抑制愈伤组织褐化的作用。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能明显减轻褐变,其中2.0 mg·L-1的综合效果最好且对组培苗正常生长无影响;硝酸银对组培苗褐变过程中产生影响的单体酚有绿原酸、芦丁、香豆酸、对香豆酸、表儿茶素、二氢槲皮素。愈伤组织中总酚含量与褐变等级呈现极显著相关性(P<0.01),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褐变程度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与褐变程度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防褐剂对牡丹组培褐化发生、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牡丹组培中褐化现象的发生,影响了组培苗的生长、增殖和组培过程的进行。该文研究了活性炭、硝酸银、PVPP和维生素C 4种防褐剂对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组培中褐化控制的作用及对组培苗生长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褐化集中发生在转接后4d内。活性炭能有效控制褐化,但长时间处理会抑制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继代培养初期在含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进行4 d短期处理,不仅能有效控制褐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组培苗的生长和增殖。硝酸银1.0~8.0 mg/L能明显减轻褐化,其中2.0 mg/L的效果最好并能显著促进增殖;8.0 mg/L时组培苗生长量最大。PVPP能部分控制褐化,1.0 g/L效果较好;低浓度的PVPP促进组培苗生长,高浓度时促进增殖。维生素C控制褐化的效果不佳,且易导致组培苗玻璃化。综合分析认为:牡丹品种‘乌龙捧盛’继代转接时,先在添加活性炭2.0 g/L的培养基中培养4 d,然后转入不含活性炭的培养基中,能有效控制褐化和避免活性炭对生长和增殖的负面影响;在培养基中加入硝酸银2.0 mg/L,能在有效控制褐化的同时,促进组培苗生长与增殖,推荐在牡丹组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克服茶条槭在组培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最佳方法。[方法] 以茶条槭当年生萌条为试材, 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不同消毒方式、不同取材时间和不同抗褐化剂对茶条槭初代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化的影响。[结果] 取当年生萌条, 其茎段比茎尖褐化严重;先将外植体用1000mg/LVC溶液处理,再用浓度0.1%升汞消毒为最佳消毒方法;外植体的取材时间在5月,茶条槭的污染率、褐变率、死亡率相对较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PVP200mg/L与AC2g/L配合使用防褐化效果较好;初代培养时,先进行弱光培养一周,再转入光照培养有利于抑制褐变的发生。 [结论]选用幼嫩的顶芽为外植体, 浓度0.1%的升汞为消毒剂, 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PVP200mg/L和活性炭2g/L进行初代培养, 防止其褐化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1.
鸢尾组织培养中防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文静  王鹏  左金淼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58-6859
[目的]研究鸢尾组织培养中的防褐化技术。[方法]以德国鸢尾黄娃娃、血石和不朽白3个品种为培养材料,以Ms+15g/L蔗糖+8∥L琼脂粉为基本培养基,研究影响鸢尾组织培养的褐化因素与防褐化技术。[结果]鸢尾的新生芽和花瓣较适宜作组织培养的外植体,与其他部位相比褐变率较低;外植体组织块适中(3mm×3mm×3mm)可降低褐变率;在培养基中加入0.1%vc或0.3%活性炭对防止组织褐化效果明显;外源激素2mg/L6-BA易引发褐变,2mg/L Kt和2mg/LNAA对组织褐变影响不大;使用乙醇消毒剂时,对外植体浸泡时间以5~10s为佳,褐变率最低;全光照条件培养容易诱发褐变,采用仿人工气候条件培养较其他条件培养可有效抑制褐变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鸢尾工厂化育苗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核桃叶片为试材,探讨了不同培养基种类和某些培养基成分对其离体培养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核桃叶片外植体在MS纸桥培养基上培养10天发生褐变率较低,1/2MS次之,MS、B5和N6培养基外植体褐变率最高。添加200~500毫克/升柠檬酸可有效减轻外植体褐变;添加2000~2500毫克/升活性炭对褐变有作用但没有柠檬酸效果好;而抗坏血酸对减轻外植体褐变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北美海棠组培快繁和组织再生中的褐变问题,分析北美海棠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茎段、嫩叶、嫩芽3种外植体中,褐变程度最低的为茎段;MS+1.0 mg/L 2,4-D的培养基上外植体褐变程度最低;暗培养下褐化程度低于光照培养;遮光暗处理外植体母株枝条可减轻褐变;低温条件下培养可抑制褐变;4月进行培养时外植体褐化程度最低,随后随月份增加褐变程度加重;培养基中附加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可减轻外植体褐变,而附加柠檬酸(CA)、维生素C以及维生素C预处理外植体均不能明显降低褐变率。  相似文献   

14.
影响新梨7号组培快繁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不同取材时期、材料处理、抗褐化、无机盐浓度、生长调节剂及光照等因子,对新梨7号芽诱导、增殖分化、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植体接种最佳时间为5月份,经8-HQS处理下的外植体,接种于AS+6-BA 2.0+IBA 0.05+GA3 0.2+抗坏血酸0.3(mg/ml)培养基中,前期暗光,后期10 h/d光照下培养,有利于芽的生长增殖及减轻褐变.生根培养以1/2MS+IBA 2.0 mg/ml,14 h/d光照下培养,显著提高生根率.  相似文献   

15.
葡萄砧木组培快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芹  冯美  王振平  平吉成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866-8868,8876
[目的]建立葡萄无病毒苗木繁育体系。[方法]以3个葡萄砧木品种3309、101-14 mg、trup的单芽茎段为材料,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预培养,探讨外植体来源、取材季节、培养基类型、激素配比等关键因素对葡萄组培快繁的影响。[结果]预培养后取材的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死率分别为20.00%~28.33%和10.00%~13.33%,室外直接取材的外植体的污染率和褐死率分别为56.67%~81.67%和20.00%~25.00%;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最有利于葡萄外植体萌发,各品种腋芽的萌发率均达到60%~72%;春季取材的外植体萌芽率较高,且萌发所需时间较短;3个品种的最适初代培养基为1/2MS+0.05 mg/L 6-BA+0.2 mg/L IBA,最适继代和生根培养基为1/2MS+0.05 mg/L IBA和1/2MS+0.2 mg/L IBA。[结论]该研究对促进葡萄产业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李组织培养过程中褐变的抑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影响中国李(海湾红宝石)Prunus salicina Lindl.cv.Gulf ruby茎段培养褐变的因素,包括基本培养基组分、抗氧化剂、细胞分裂素等.结果表明,WPM作为基本培养基培养效果较好;维生素C1.0g·L-1有效抑制褐变(褐变率16.7%),且能明显促进增殖(增殖倍数3.00)和生长;KT0.5~1.0mg·L-1外植体生长良好,褐变减轻.适宜的培养方案为WPM IBA 0.1mg·L-1 6-BA/KT 0.5~1.0mg·L-1 Vc 1.0g·L-1,低温弱光下培养7d后转入光下继续培养.  相似文献   

17.
Vc液和活性炭对中华红叶杨外植体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为中华红叶杨种苗的快速繁殖提供依据。[方法]以红叶杨茎段为外植体,经Vc液振荡处理3 h后进行常规消毒处理,然后分别接种于附加不同含量活性炭的培养基上,不经Vc液处理为对照,研究Vc液处理和在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及二者综合应用对红叶杨外植体褐变的影响。[结果]Vc液处理在外植体培养初期对褐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其抑制作用减弱;当培养基中含0.3%的活性炭时,2周后可观察到绿色小芽点,8周后芽长达2 cm以上;对照组无明显变化;Vc液和活性炭综合应用对褐变的抑制效果最好,外植体长出的芽达0.9 cm长。[结论]用Vc液处理红叶杨外植体,同时在培养基中加入0.3%的活性炭,对外植体褐变有较好的抑制效果。  相似文献   

18.
元宝枫组织培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对元宝枫茎段组织培养中的外植体灭菌、褐变预防、增殖培养、根诱导等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元宝枫外植体最佳取材时期为4月份,由4年生和20年生母树上取材的外植体,经0.1% HgCl2灭菌6 min后,污染率分别降为16.67%和14.29%;对于4龄和20龄母树上取材的外植体进行培养时,在培养基中分别添加500及750 mg/L PVP,可以较好地控制褐变;当MS培养基中附加0.01~0.05 μmol/L TDZ时,可有效地促进外植体增殖和生长;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 μmol/L IBA,每天光照16 h,生根率可达90.91%;幼苗经炼苗后盆栽,成活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以淮山品种桂淮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培养条件、培养基质以及抗褐化剂等对淮山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茎段外植体的褐变程度较轻,薯块外植体的褐变程度严重;温度和光照对褐变均有影响;液体培养的褐变程度较固体培养轻;在培养基中添加1.0 g/L活性炭,能够有效抑制外植体的褐化,使褐化率降为70.37%,培养物能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20.
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及防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红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6):2257-2258
[目的]研究库拉索芦荟组培中的褐变现象,寻求防止褐变的有效措施。[方法]以库拉索芦荟茎尖、中部茎段和根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分别附加NAA0.1 mg/L和不同浓度的6-BA(1.0、1.5、2.0、3.0、4.0 mg/L),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激素浓度以及培养温度、活性炭等因素对芦荟组培褐变的影响。[结果]用库拉索芦荟茎尖做外植体,MS+6-BA2.0 mg/L+NAA0.1 mg/L做培养基,芦荟组培褐化程度较轻;培养基中加入活性炭500.0 mg/L,环境温度控制在25℃有利于减轻褐变。[结论]茎尖是最佳的外植体,适宜的6-BA浓度(2.0 mg/L)可抑制褐变,添加活性炭和适宜的培养温度均能防止褐变死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