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减少丘陵坡地雨季地表径流造成的肥水损失,增加干旱季节土壤墒情提供科学数据。[方法]通过多因子复配试验明确复合保水型有机物料的施用比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进行测试,分析土壤持水特性及水分有效性。[结果]不同复配比例处理的土壤初始含水量均有所提高,当保水剂用量为土壤重量的0.4%和0.6%时土壤含水量分别达到69.0%和70.5%,与对照(S0.0)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各处理脱水期都有所延长,与对照组相比(张力值92.7 Kpa时)脱水天数延长了4.6~14d。[结论 ]保水剂和有机物料配合施用可改善丘陵荒坡地土壤的吸水持水性能,调整复配比例可获得不同初始水分含量和脱水周期,可根据当地的土壤肥力情况、作物种类、灌溉条件进行复配以满足作物生长对肥水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种植1年、2年、4年和6年的桔园内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土壤温度、径流和渗流量,以探讨山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后对土壤主要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荒坡地开垦种植南丰蜜橘后.土壤含水量依次为1年园〉6年园〉2年园〉4年园;土壤容重呈现先降低后增高,然后又降低的变化;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的变化趋势则相反。不同处理径流流失养分量存在差异。以1年园最高,其它处理都低于对照区。荒坡地开发后,0—100cm渗流量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研究表明,随着丘陵地区栽种柑桔,其土壤的土壤物理性状有所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土壤蓄水能力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前二代节能日光温室大型机械打墙所产生的土壤板结、渗透性变差等问题,系统分析了机修温室内土壤紧实度、容重、孔隙度、田间持水量等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大型机械碾压和夯实后,土壤物理性质退化严重,从大田到墙边水平方向上土壤紧实度最高达到150 kg,增加了90 kg,田间持水量降低了35 g,容重增加了0.42 g/cm3、总孔隙度减少了17个百分点,非毛管孔隙度降低了14个百分点;垂直方向上,打墙后0~60 cm土壤耕作层紧实度、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均随着深度增加而降低,田间持水量增加,60cm以下层土壤紧实度和田间持水量受机械碾压和夯实的影响不大、土壤容重增加、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施用质量比为3∶7的腐熟牛粪堆肥和腐熟小麦秸秆组成的有机物料,研究了有机物料的不同用量对烟草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有机物料,土壤的容重得到显著改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前期随着施入土壤有机物料量的增多,烟株的根系长势减弱,但是进入旺长期后,施入土壤的有机物料对烟株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用有机物料的处理烟株根系在垂直30~40 cm以及水平距茎基部20~30 cm的分布均比对照增多。在移栽后80 d各处理烟株的根群分布中,使用有机物料最多的处理烟株根系在垂直30~40 cm的土层内的质量分布为18 g,而对照仅为4.1g;在水平方向上垄上两侧20~30 cm的土段内,该处理的根系分布为34.9 g,是对照16.2 g的2倍多。试验表明有机物料与复合肥配施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并且对烟株根系的发育有促进效应,随着各处理施用有机物料增多,烟株根系质量增多且根系分布更加分散。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施用玉米芯粉对砂质潮土物理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以豫东砂质潮土地小麦田为试验田,试验设计5个处理,CK、处置1、处置2、处置3、处置4,分别施用0、400、800、1200、1600kg/hm2玉米芯粉,结果表明,处理3、处理4较CK的土壤吸湿量、土壤总孔隙度、土壤坚实度、干湿团粒结构所占比例、小麦平均产量和穗粒性状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可见玉米芯粉能够改善砂质潮土的物理性状,增加团粒结构体的含量,提高土层的保水能力和含水量,从而提高小麦产量,改善穗粒性状,综合各项性能指标,在豫东砂质潮土地施用1200kg/hm2玉米芯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6.
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木薯品种新选048为试材,进行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探讨木薯施用保水剂的最佳用量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随着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增大,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木薯施用保水剂后可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其最佳施用量为30kg/ha。  相似文献   

7.
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夏闲期耕作对旱地麦田土壤容重、重量含水率和孔隙度等物理性状的影响。[方法]设置夏闲期深翻(PT)和深松(ST)两个处理。[结果]在0~50cm土层剖面内,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ST处理下土壤容重比PT处理降低了0.7%~14.5%;而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则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ST处理下土壤重量含水率和总孔隙度较PT处理分别提高了23.3%~41.9%和0.9%~14.0%。另外,PT处理土壤容重和重量含水率的层化率高于ST处理,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的层化率低于ST处理。土壤容重与重量含水率和各孔隙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整体来看,ST处理下的土壤固相低于PT处理,液相高于PT处理。[结论]夏闲期深松更有利于改善旱地麦田的土壤物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机械耕作方式对茶园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设置免耕(MG)、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械卧式旋耕(WX)、立式旋耕(LX)、深松铲耕(SS)和小型茶园翻耕机翻耕(FG)5种耕作方式,分析其对茶园0~45 cm土壤紧实度、容重和固、液、气三相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免耕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相比,深松铲耕处理对0~30 cm土壤紧实度的降低作用最好,卧式旋耕处理对30~45 cm土壤紧实度的降低作用最好;卧式旋耕、立式旋耕处理对0~15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三相比的改善作用最好,翻耕处理对15~3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三相比的改善作用最好。可见,高地隙多功能茶园管理机械的最佳耕作方式为卧式旋耕,在不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茶园,选用小型茶园翻耕机亦可达到较好的耕作效果。  相似文献   

9.
长期施肥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目的】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提升土壤生产力,是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研究无机肥与牛粪、猪粪和小麦秸秆长期配合施用对砂姜黑土作物产量及土物理性质的影响,为培肥改良砂姜黑土、提升砂姜黑土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1982年建立在安徽省蒙城县砂姜黑土上的长期定位试验,分析牛粪、猪粪、秸秆等不同有机物料与无机肥料配施对作物产量、土壤容重和土壤田间持水量的影响,评价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对砂姜黑土的培肥效果。【结果】长期不施肥处理的小麦、大豆产量持续下降,平均年降低分别为39.0和70.9 kg·hm-2,25年后产量在极低水平波动。单施无机肥或无机肥与有机物料配施,小麦产量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无机肥和有机物料配施的处理与单施无机肥(NPK)处理相比均表现出增产效果,年均增产率在5%以上。不同有机物料处理间的增产效果是牛粪处理(NPK+CM)优于猪粪处理(NPK+PM),而猪粪处理优于秸秆处理(NPK+S)。小麦、大豆产量年际间波动幅度较大,长期不施肥处理小麦产量变异系数(CV)最高,增施肥料可以降低CV,有机物料和无机肥配施的处理CV低于单施无机肥处理,牛粪处理CV最小。牛粪、猪粪、秸秆与无机肥料长期配合施用能降低砂姜黑土土壤容重,显著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小麦、大豆产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田间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可以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结论】长期均衡施用无机肥料或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均能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小麦产量呈逐年增高的趋势。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作物产量,降低产量变异,增强产量稳定性,作物高产稳产;能改善砂姜黑土不良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有机物料与无机肥配施是安徽省砂姜黑土地区较为适宜的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深耕与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耕作+秸秆还田、深耕+秸秆还田、深耕+秸秆不还田3个处理,研究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含量、三相比R值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深耕处理的土壤容重和三相比R值分别降低0.7%和19.0%,土壤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分别增加1.3%和3.8%,作物产量增加1.9%.秸秆还田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的影响不显著,但秸秆还田处理的土壤三相比R值比秸秆不还田处理降低9.3%,土壤水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分别增加3.2%和4.3%.深耕和秸秆还田对不同质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不同.深耕主要降低了壤土20~40 cm、黏土20~3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增加了黏土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秸秆还田降低了壤土10~20 cm土层的三相比R值,但对黏土三相比R值影响不显著.故深耕与秸秆还田对壤土物理性状的改良效果和对作物的增产效果优于黏土.  相似文献   

11.
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喷施不同用量有机物料腐熟剂对玉米产量、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微生物数量等的影响,并筛选出适宜的施用量。结果表明:同等施肥条件下,秸秆还田喷施不同用量的有机物料腐熟剂,均可提高玉米的产量。与对照相比,有机物料腐熟剂喷施量为30kg/hm2时增产效果最显著。随着有机物料腐熟剂施用量的增加,耕层物理性状、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微生物数量得到明显改善,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土壤中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 SOC)的贮量与团聚体结构是人们衡量与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土壤有机碳可以为作物整个生长周期持续提供肥力;而且土壤有机碳对大气中CO2含量有重要影响。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及比例的增加是实现提升土壤固碳能力及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近些年吉林省偏重于追求作物产量,对农田的过度开垦、耕作及大量的施用化肥使得土壤物理及化学性状相比之前发生显著变化,探讨施用不同有机物料对土壤团聚体结构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化肥减量增产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因此,在长春市宽城区奋进乡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有机物料与化肥配施处理(单施化肥(NPK)、NPK加牛粪和NPK加秸秆处理),旨在改良土壤团聚体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减少化肥施用量,提升作物产量。  相似文献   

13.
淮北地区砂姜黑土培肥改土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研究了有机无机肥对砂姜黑土土壤有机质的数量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中牛粪对土壤有机质贡献最大,以后的顺序依次为猪粪、稻草、麦秸、绿肥(田菁)。施用有机肥不仅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而且能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和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的含量。经过13a不同有机物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能显著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量下降,通气孔隙度、总孔隙度和>0.25mm水稳性团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N、碱解N、速效P等含量迅速提高,土地生产力显著提高。试验结果还表明: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优于单施有机肥或无机肥,且随着总N施用量增多,最佳有机无机比例中有机肥比例亦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成都平原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质量性状的影响,探索建立适合当地生产条件的土壤质量评价体系,筛选出适宜该地的耕作模式,为提高当地土壤生产力水平、改善土壤质量提供借鉴。【方法】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获取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性状及作物生产指标的影响效应,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评价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筛选出的评价土壤综合质量的指标在不同土壤层次存在明显差别:0—1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土壤有机质;1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渗水速率、土壤吸湿水、土壤紧实度;0—20 cm土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比重、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土壤紧实度。其中,不同土层的共同影响因子——土壤饱和渗水速率和土壤紧实度是目前当地土壤质量的限制因子。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以麦稻双免耕作模式最好,1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0—20 cm土层麦免+稻旋最好。【结论】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和当地实际情况下,对成都平原土壤质量具有良好效益的耕作模式为麦免+稻旋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秸秆扩蓄肥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以小麦秸秆为基本原料,粉碎后与聚丙烯酰胺(PAM)高分子保水剂和粉状硫酸钾混合,经理化改性制备成具有高效保水保肥性能的颗粒秸秆扩蓄肥,通过马铃薯田间试验研究其对土壤物理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马铃薯播种时施用秸秆扩蓄肥可有效提高土壤水分的含量,且随着秸秆扩蓄肥施用量增加土壤的水分含量升高;同时,施用秸秆扩蓄肥可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土壤容重下降、总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增加、通透性增强,还可调节马铃薯叶片的蒸腾速率、光合效率和气孔导度,增强马铃薯抗旱性,提高其生物产量和块茎产量。种植马铃薯的秸秆扩蓄肥适宜施用量为750kg/hm~2,且其土壤的含水量比CK高1.19%、总孔隙度增加9.34%、块茎产量增加42.2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46.67%。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土壤呼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长期不同施肥下新疆灰漠土的土壤呼吸变化特征,为西北干旱区灰漠土农田土壤碳通量的计算以及灰漠土固碳潜力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在连续定位施肥22 a灰漠土长期试验的12个处理中选择5个处理,利用英国ACE土壤碳通量测量仪,对其呼吸速率进行24 h的连续监测.同时监测试验区气温和5 cm地表温度等相关气象数据.[结果]长期施用有机物料(NPKM、M、S)的土壤呼吸速率总体高于不施用有机物料(NPK、CK)的处理,以单施有机肥(M)处理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秸秆还田处理其次.NPKM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小于M和S,说明化肥配合有机肥的施肥方式能够减缓农田CO2的释放,长期施用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对环境温度的敏感性大于不施用有机物料的土壤,陈NPKM处理外,其余处理与地表温度间存在线性关系.[结论]从农业固碳减排和土壤肥力培育的角度,有机无机配合施用是实现新疆农田地力提升和环境友好双赢的重要培肥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天津农业科学》2014,(10):65-68
对海南儋州两种经营方式下桉树林与人工椰林样地连续定点采样,分析不同经营方式下林地土壤的物理性状差异。结果表明:(1)短伐桉树林、椰林土壤表层的0~10 cm粒级组成"粗化"明显,而非短伐桉树林的变化较小;(2)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表层0~10cm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65,1.69,1.56 g·cm-3,较其他林地要大;(3)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和椰林的土壤毛管孔隙度非常接近,约为33%,而非毛管孔隙度分别为8.66%,4.95%,5.99%,总孔隙度分别为41.89%,38.62%,39.05%;(4)短伐桉树林、非短伐桉树林、椰林的土壤紧实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增加,非短伐桉树林的土壤紧实度明显高于短伐桉树林和椰林,而短伐林与椰林的土壤紧实度相近。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由于长期不合理耕作及有机物料利用率低而导致土壤养分贫瘠和土壤物理性状恶化情况,本试验针对黑土宜板结和肥力保持等问题设置了不同技术措施,研究在玉米生育时期不同有机物料还田模式对土壤结构特性及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收获后浅翻深松+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较常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了0.13 g·cm-3和0.09 g·cm-3,浅翻深松+秸秆还田、有机肥、翻压绿肥和生物肥均能降低土壤紧实度,改善土壤三相比,增加土壤通气透水性,使得土壤物理结构得到改善。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生物肥处理提高玉米喇叭口期光合速率,较常规处理提高2.1~7.6μmol·m-2·s-1;秸秆还田和生物肥较常规施肥处理,蒸腾速率下降57%和56%;在玉米喇叭口期各处理气孔导度均小于对照,灌浆期秸秆还田处理较常规处理气孔导度增加,导致叶片胞间CO2浓度下降,说明气孔阻力的降低导致叶片胞间CO2浓度降低。有机物料还田后可以降低土壤容重、紧实度,土壤三项比达到合理范围,并且可以提高作物的光合速率,降低蒸腾速率,尤其是秸秆还田和有机肥处理好于其他处理。保护性耕作和有机物料还田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物理特性,提高作物光合速率,增加作物产量均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岗黄土上连续3年试验,结果表明:有机肥与氮肥或有机肥、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对提高土壤有机盾、氮、磷、钾养分含量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良好效果,土壤孔隙度增加,容重减轻,含水量提高;有机肥与氮磷配合施用是培肥地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作物产量以氮磷和有机肥配合最高,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磷肥配合最低,有机肥与氮磷之间配比也影响作物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系统研究不同肥料对河西走廊灌漠土理化性质和保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猪粪能明显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的蓄水功能,与不施肥对照(CK)比较,0~20cm土层体积质量降低0.13g/cm3;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隙孔度、>0.25mm团粒结构分别增加4.91%、1.48%、3.43%、6.14%;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阳离子交换量(CEC)分别增加4.38g/kg、2.60mg/kg、5.60mg/kg、14.49mg/kg、5.92cmol/kg;土壤贮水量增加29.58m3/hm2;番茄单果质量、单株果质量、产量分别增加17.26g、0.36kg、11.79t/hm2。经LSR检验,处理间的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