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枯萎病菌(Fusariumoxysporumf.sp.vasinfectum)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①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②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2μgg-1土)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略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③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著差异;④经氟乐灵处理后受枯萎病菌侵染的棉苗棉酚含量显著高于未经处理的发病棉苗,但单宁含量与未处理组无差异.由此认为,棉酚可能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有关,而单宁则与抗病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研究棉花抗黄萎病性与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关系,为棉花黄萎病的抗性鉴定提供依据。采用在室内用棉花黄萎菌孢子悬浮液对不同抗性的4个海岛棉(Gossypiumbarbadence)品种和10个陆地棉(Gossypiumhisutum)品种进行接菌,苗期发病后测定叶片s0D、P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并与未接菌的对应品种叶片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经过棉花黄萎病菌的诱导,棉花叶片中SOD活性比未接菌时下降,其中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降低幅度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MDA含量比未接菌上升,耐病、感病品种(In〉20)的增加远大于高抗、抗病品种(0〈In≤20);棉苗叶片中POD、CAT活性在棉花黄萎菌的诱导下产生的差异比未接菌的酶活性差异要明显,对生理生化产物的测定效果比未接菌时测定的效果好。SOD活性和MDA含量可以作为鉴定棉花抗黄萎病性的生理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3.
棉酚和单宁含量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后棉苗体内棉酚和单宁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抗病品种棉苗中棉酚和单宁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根茎中含量高于叶片,(2)氟乐灵播前土壤处理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的棉酚含量较高于未处理组,但单宁含量无明显差异;(3)枯萎病菌侵染后的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棉酚和单宁含量均有明显上升,抗病品种的棉酚量增加早、增幅大,而感病品种棉酚量仅在后期略有增加,但抗病与感病品种在单宁含量增加上无显  相似文献   

4.
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对棉花生化代谢的影响,采用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黄萎病抗病和感病品种的棉苗后,测定棉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和木质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陕7191对病菌毒素的抗性显著高于感病品种中棉19;接种毒素后2品种棉苗叶片SOD活性都降低,感病品种降幅高于抗病品种;感病品种POD活性升高较快,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而抗病品种POD活性持续上升;2品种PAL活性变化趋势相似,接种后抗病品种活性始终高于感病品种;2品种MDA和木质素含量均增多,感病品种MDA含量的增幅和增量高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不同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与其生理结构之间的关系,为优化棉花组织结构抗性鉴定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5个不同棉花品种为材料,采集接种棉花黄萎病菌V76前后的棉花根、茎、叶部组织,对其横切面做连续石蜡切片,观察不同抗性品种之间的组织结构差异.[结果](1)接菌前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根表皮与导管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接菌后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根皮层薄壁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2)接菌前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茎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而木质部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减小,细胞密度增高;接菌后随棉花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茎皮层薄壁细胞与木质部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降低.(3)接菌前随着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叶上表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的密度降低;接菌后随着相对病情指数的增高,叶肉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增大,细胞密度减小.[结论]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根表皮细胞与根导管细胞排列疏松;接菌后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根皮层薄壁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因而细胞间隙扩大,导致菌丝在其内快速生长;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茎表皮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而茎木质部细胞多于抗病品种,接菌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茎木质部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导致菌丝在其内生长缓慢或者阻止迅速生长,有利于棉株的正常生长发育;接菌前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叶上表皮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而接菌后感病品种单位面积的叶肉细胞数目少于抗病品种.  相似文献   

6.
绿原酸和阿魏酸与棉花对枯萎病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枯萎病菌侵染及氟乐灵诱发处理后棉苗叶片和根茎部组织中可溶性酚、黄酮醇、绿原酸和阿魏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氟乐灵诱发处理促进了棉苗组织中酚类物质的积累;枯萎病菌侵染可明显提高棉苗体内的酚含量.抗病品种棉苗及经氟乐灵诱发并产生诱导抗性的棉苗受侵后其组织中酚含量的增加幅度更大.由此认为,棉花体内的酚类物质,特别是绿原酸和阿魏酸与棉花对枯萎病的抗病性以及由氟乐灵诱发的诱导抗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提取新疆棉花黄萎病菌毒素,用不同浓度棉花黄萎病菌毒素处理棉花种子,通过棉苗可溶性物质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研究毒素对棉苗生理代谢的影响,以初步研究棉花黄萎病菌毒素诱导棉花植株产生抗病性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技术,选育棉花抗枯、黄萎病的多抗性新品种。【方法】试验采用致病力强的菌种,培养备制成棉枯萎病棉籽粉载菌体和棉黄萎病孢子悬浮液,研究不同菌量、不同接菌方法、致病温度因素、病圃接菌选择及多抗病性育种选择技术指标。【结果】播前土壤接棉枯萎病菌棉籽粉载菌体,棉苗2片真叶时,伤根接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盖膜保温诱导发病,淘汰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大田病圃是在重病地接种发病棉杆,移栽时再用棉黄萎病菌孢子悬浮液沾根,发病高峰淘汰棉枯、黄萎病感病群体及感病个体,结合丰产、优质性状的遗传选择,培育出抗病棉花品种。【结论】该项技术是在研究棉花苗期诱导抗性和大田病圃筛选相结合构建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棉黄萎病对棉叶脯氨酸含量及光合蒸腾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病品种陕1155、陕2059与感病品种泗棉2号、冀棉11号之间,经统计分析表明,病情指数差异显著(p<0.05).用磺基水扬酸法测定不同抗性棉花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接种后感病品种泗棉2号,冀棉11号含量显著高于抗病品种陕1155和陕2059(P<0.05).2个抗病品种之间和2个感病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棉苗的光合与蒸腾作用表明,接菌后的棉苗即使不表现症状,净光合率也显著下降(P<0.01),病棉苗比健棉苗净光合率下降90%~96%.病棉苗的气孔传导使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1),但发病程度与气孔传导和蒸腾速率之间无显著相关.叶片气孔阻力随棉苗的病情发展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  相似文献   

10.
白粉病侵染对苜蓿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6个不同抗病性的苜蓿品种叶片进行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健叶的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接菌后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显著,而且其叶绿素含量随发病程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接菌后第20天,感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15.30%,而抗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只下降4.10%;接菌后第25天,感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38.26%,抗病品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到13.60%,而且外观上叶色差异也很明显。  相似文献   

11.
棉花对棉虫抗生性的物质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品种的棉花对棉虫的抗生程度不同,这是因为由于品种不同,棉株内抗生性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棉花的抗生物质包括次生物质和营养物质两类,次生物质有棉酚、单宁、槲皮素、芸香甙、杀实夜蛾素等,营养物质中有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及脂肪酸等。 棉酚是棉花内抗生性很强的次生物质,存在于棉花的油腺中,棉酚含量与油腺密度成正比。普通棉花蕾中棉酚含量约为0.5%,但抗虫品种花蕾中棉酚含量可达1.2%以上,可使50%或更多的  相似文献   

12.
<正> 中棉12(原名中棉381),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近几年新育成的棉花优良品种。1986年5月9日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并发出通告,中棉12号系兼抗枯、黄萎病、丰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棉花新品种。 1982年以来,连续参加全国黄河流域抗病品种区域试验,综合性状表现优异。其抗病性:据全国34个点鉴定,平均枯萎病指数3.8,  相似文献   

13.
复合微生态制剂对棉花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复合微生态制剂(VT菌)对棉花进行浸种处理及灌根、喷施,观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及其对棉花生长及抗病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VT菌)在棉花播种前浸种可以有效防止棉花苗期病害的发生,促进棉苗生长,增强棉苗抗逆性。用一定浓度的复合微生态制剂(VT菌)浸种,结合在棉花黄萎病发病高峰前期喷施或灌根处理,可防止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提高棉花产量,施用复合微生态制剂(VT菌)的处理比对照最高增产16.8%。  相似文献   

14.
水稻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叶片中酚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细菌性条斑病病菌接种4个抗性水平不同的水稻,分析水稻幼苗叶片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表明:各品种的对照健叶的总酚及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虽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品种抗病性无关;接菌后病叶中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均高于相应品种的对照健叶。在抗病品种中的总酚、黄酮类化合物在发病早期增加迅速,而感病品种中的则在发病早期变化不大,到后期才有较大积累。接菌后,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主要酚类物质的种类相同,共4种,  相似文献   

15.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喷施氨基酸铜和喷施清水后,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感病棉株的根、茎、叶中铜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喷施氨基酸铜后,接种棉花黄萎病的感病棉株的根、茎、叶中的铜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喷施清水的对照棉株。  相似文献   

16.
棉花幼苗枯萎病抗性与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枯萎病抗性的棉花幼苗蛋白质含量无明显差异 ,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于感病品种。接菌比不接菌处理 ,抗病品种幼苗游离氨基酸总含量降低 1 5%~ 1 9% ,而感病品种则增高 1 3 %~ 2 0 %。抗、感枯萎病棉花品种的氨基酸总量均降低  相似文献   

17.
嫁接对棉花抗黄萎病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不同嫁接类型对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影响,研究棉花黄萎病发病机理和抗病机制,为深入分析棉花抗病机理、培育抗黄萎病棉花品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6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每个品种均设自身嫁接和相互嫁接2种嫁接方式和不嫁接的直播对照;田间试验鉴定比较直播材料与自身嫁接材料、相互嫁接材料的发病程度。【结果】自身嫁接材料与直播材料发病情况相同;以海岛棉抗病品种做接穗的嫁接组合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陆地棉抗病品种为接穗的嫁接组合;以陆地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病情指数与发病率显著低于海岛棉抗病品种为砧木的组合。【结论】嫁接操作本身对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没有显著影响。海岛棉和陆地棉的抗黄萎病机制不同,海岛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茎部;而陆地棉抗病品种的关键抗病部位为根部。  相似文献   

18.
以棉花耐黄萎病品种中棉41和感黄萎病品种冀棉11为材料,通过测定黄萎菌诱导前后活性氧积累及保护酶系活性的变化,研究其与棉花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接种黄萎菌后36h,2个品种的棉花叶片O2-产生速率均达到高峰,而中棉41O2-产生速率明显高于冀棉11;同时,叶片内丙二醛(MDA)的含量也均达到一个高峰,中棉41中MDA含量高于冀棉11;在接种后24h和36h,冀棉11和中棉41棉花叶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分别达到一个高峰,且冀棉11变化幅度大于中棉41;对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在接种后24h,2个品种均达到一个高峰,但是耐病品种中POD活性增加幅度不及感病品种。在棉花与黄萎病菌互作的过程中,活性氧和保护酶系参与不同的抗性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离、培养新疆南疆、北疆若干地点采集棉株中的黄萎病菌,对不同抗病性的棉花有效接种黄萎病菌,采用鉴别寄主法和特异性引物PCR检测技术来确定棉花黄萎病菌的类型。得出菌株44-138在30个棉花品种上均表现强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20.
水杨酸诱导棉花耐黄萎病的效应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温室内以黄萎病菌(Verticilli-um dahliae)孢子悬浮液接种棉苗30 min后,再以2 ol的水杨酸(SA)叶面喷施,处理棉苗与对照相比发病率和病情指数都有所降低,表现出对棉花黄萎病具有一定的诱导抗病性.经对一些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发现用SA喷施和病菌接种都可以引起棉苗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上升,这可能是导致诱导抗病性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