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黑色素对动物毛(羽)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为探寻半番鸭和番鸭MC1R和TYR基因表达对其羽色的遗传效应,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MC1R和TYR基因在半番鸭和番鸭不同羽色皮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MC1R和TYR基因在半番鸭和番鸭黑羽皮肤中的mRNA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白羽皮肤(P<0.01),MC1R基因在半番鸭和番鸭黑羽皮肤中的表达量分别为白羽皮肤的9.08倍和3.13倍,TYR基因在半番鸭和番鸭黑羽皮肤中的表达量分别为白羽皮肤的2.50和14.54倍。由此说明,TYR和MC1R基因表达水平与羽色形成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旨在探究鸭羽色群体中TYR外显子1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方法】以樱桃谷鸭D系与连城白鸭杂交后代F1自群繁育得到的四个羽色群体为实验样本,对其进行采血提取DNA并记录羽色性状,扩增得到TYR基因外显子1序列,送至测序并分析其SNP位点分布与羽色性状的相关性。【结果】结果表明:鸭TYR基因外显子1长843 bp,编码281个氨基酸,核苷酸序列与鸡相似性为99%,A+T共417个碱基(49.46%),C+G共438个碱基(51.95%)。A+T含量与G+C含量大致相同;比对外显子1序列后发现,存在1个新发现的SNP位点(507 T→C),属无义突变,该位点存在3种基因型(TT CT CC);通过卡方标准检验,表明基因型分布在各个羽色群体中分布差异不显著;得到羽色性状分布与C基因频率(P=0.07)、CC基因型频率的相关系数(P=0.055),可知羽色性状分布与C基因型频率存在一致性,但不显著。【结论】TYR可能并非控制羽色的主效基因,但它和羽色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河北地方鸡种的羽色遗传资源特征,检测羽色基因位点在不同品种鸡的分布情况,本试验通过PCR以及PCR-SSCP检测发现,90%以上的太行鸡和坝上长尾鸡与海兰褐和海兰灰祖代鸡一样,其SOX10基因上游有8.3 kb序列插入,表现红色野生型羽色特征;而白来航鸡主要为缺失型,具有深棕羽色基因型基础。太行鸡和海兰灰与白来航的SLC45A2基因外显子3的A/G突变位点为G等位基因,具有银羽基因遗传基础;而坝上长尾鸡主要为A等位基因,具有金羽基因遗传基础。46.0%的坝上长尾鸡和16.7%的太行鸡Tyr基因有7.7 kb病毒插入,存在白羽遗传基础,而祖代海兰褐、白来航和海兰灰的插入阳性率较低。综上所述河北省地方品种中存在丰富的羽色基因库,有筛选培育各种羽色品系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克隆朝鲜鹌鹑(Korean quail)OCA2基因的cDNA序列,检测其在不同羽色(白羽和栗羽)群体胚胎发育不同阶段翅组织中mRNA的表达情况,探讨OCA2基因多态性对朝鲜鹌鹑羽色的影响,筛选可能与羽色相关的多态性位点。【方法】取白羽、栗羽朝鲜鹌鹑孵化6,8,10,12和14 d的胚胎翅组织,提取总RNA,RT-PCR扩增OCA2基因cDNA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OCA2基因mRNA在朝鲜鹌鹑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羽色鹌鹑胚胎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胚胎发育10 d时的cDNA样品扩增OCA2基因cDNA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300羽白羽朝鲜鹌鹑和栗羽朝鲜鹌鹑孵化10 d时的胚胎为研究材料,采集翅组织样品,提取基因组DNA, PCR扩增OCA2基因,通过不对称PCR-SSCP方法结合测序确定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朝鲜鹌鹑羽色形成的影响。【结果】朝鲜鹌鹑OCA2基因胚胎发育6~8 d时的表达量低于胚胎发育10~14 d时的表达量,且在10 d时达到最高。6~8 d时,OCA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2种羽色朝鲜鹌鹑胚胎中差异不显著; 10~14 d时,栗羽朝鲜鹌鹑OCA2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白羽朝鲜鹌鹑(P0.05)。OCA2基因CDS区片段大小为2 660 bp,含有24个外显子,开放阅读框长2 556 bp,编码含851个氨基酸的稳定疏水性蛋白。在朝鲜鹌鹑OCA2基因中检测到3个SNP位点,分别为外显子2上的c.93AG、外显子9上的c.999AG、3′UTR上的c.2569CT;群体遗传学分析显示,3个突变位点均表现为中度多态(0.25PIC0.5),χ~2检验表明朝鲜鹌鹑群体在3个SNP位点上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P0.05)。在3′UTR上的c.2569CT位点,栗羽朝鲜鹌鹑3种基因型(CC、 CT和TT)的频率分布与白羽朝鲜鹌鹑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说明该突变位点与鹌鹑羽色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结论】白羽朝鲜鹌鹑翅组织中OCA2基因低表达可能与其羽毛白化有一定的关系,OCA2基因3′UTR上的c.2569CT突变与朝鲜鹌鹑羽色性状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可以作为研究朝鲜鹌鹑羽色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5.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鸭α-干扰素(interferon-alpha,IFN-α)基因序列(AY879230),设计并合成了1对引物,提取固始鸭和樱桃谷鸭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扩增地方品种固始鸭和樱桃谷鸭IFN-α基因,并克隆、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获得了固始鸭和樱桃谷鸭IFN-α基因,大小均为584 bp,包含1个IFN-α基因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91个氨基酸的多肽.推导的氨基酸有2个潜在的 N-糖基化位点,有7个与二硫键形成有关的半胱氨酸.克隆的固始鸭和樱桃谷鸭IFN-α基因与北京鸭IFN-α基因的氨基酸序列比较,仅固始鸭IFN-α基因发生突变D38N.固始鸭和樱桃谷鸭IFN-α基因与其他IFN-α基因的氨基酸序列遗传进化树分析表明樱桃谷鸭与北京鸭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固始鸭次之.地方品种固始鸭在非常保守的38位发生了氨基酸突变,推测这可能与该品种鸭具有很强的抗病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朝鲜鹌鹑GNAS基因表达和多态性与羽色的相关性,取栗羽和白羽朝鲜鹌鹑不同发育时期胚胎翅尖组织,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GNAS基因在朝鲜鹌鹑胚胎发育不同阶段和不同羽色鹌鹑胚胎翅组织中mRNA的表达水平;克隆GNAS基因的CDS全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集孵化至10 d胚胎翅尖组织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GNAS基因的特定序列,通过不对称PCR-SSCP方法结合测序确定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朝鲜鹌鹑羽色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胚胎发育8~14 d时,GNAS基因在栗羽鹌鹑胚胎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高于白羽鹌鹑胚胎。GNAS基因CDS区开放阅读框长1 140 bp,含有14个外显子,编码含379个氨基酸的稳定性亲水蛋白。在朝鲜鹌鹑GNAS基因中检测到2个SNP位点,分别为外显子12区域的g.119221T>A和3'UTR区域的g.121181A>G。栗羽朝鲜鹌鹑的3种基因型(AA、 AB和BB)的频率分布与白羽朝鲜鹌鹑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表明,朝鲜鹌鹑组织中GNAS基因的表达量高低与其羽色的形成有一定的关系,GNAS基因3'UTR上的g.121181A>G位点突变与朝鲜鹌鹑羽色性状之间具有显著关联性,可作为研究朝鲜鹌鹑羽色的一个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蛋鸭配套系F(PS)的麻羽率,利用山麻鸭(S)分别与闽农白羽蛋鸭(F)和莆田黑鸭(P)进行正反交试验,观测各杂交组合后代雏鸭的羽色表现和分离情况,选择杂交后代麻羽率高的亲本个体进行纯繁、继代选育。结果显示:经过3个世代的选育,F×S和S×F组合雏鸭麻羽率取得显著进展,分别从44.0%和41.7%提高到84.3%和81.9%;P×S与S×P组合雏鸭麻羽率分别从19.2%和10.6%提高到22.8%和32.7%,也取得一定进展。同时,还分离到1个新品系"莆田麻鸭",有利于加快麻羽率选育。由此表明,本研究采用的正反交技术路线可行,可以有效提高蛋鸭配套系F(PS)的麻羽率。  相似文献   

8.
不同鸭品种肌纤维的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不同品种鸭在不同发育时期肌纤维的发育规律。[方法]采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相同条件下饲养10周的樱桃谷鸭、金定鸭、白羽番鸭、苏牧麻鸭(樱桃谷♂×♀)的胸肌肌纤维的超微结构,并测定肌原纤维的直径和肌节长度。[结果]随着日龄的增加,肌原纤维直径越来越粗;肌节长度及肌原纤维直径随日龄增长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白羽番鸭和金定鸭肌原纤维直径相对较粗,而樱桃谷鸭和苏麻鸭相对较细;苏麻鸭和白羽番鸭的肌节长度相对较长,而樱桃谷鸭和金定鸭的相对较短,揭示金定鸭和白羽番鸭肌肉嫩度比樱桃谷鸭和苏牧麻鸭高,肉质较嫩;各鸭品种肌纤维超微结构基本特征一致,肌纤维均含有较多的椭圆形细胞核.位于肌纤维的边缘,紧贴肌膜表面;肌浆内含有大量的肌原纤维,在肌原纤维之间分布有肌浆网、糖原颗粒、脂肪滴和丰富的线粒体;肌原纤维呈细丝状,直径1μm左右,沿纤维的长轴平行排列。[结论]该结果对鸭的选种及选育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绵羊MITF-M在黑素细胞中过表达后的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正>湖南省饲养的肉鸭多为麻羽,是利用生长快速的北京鸭、樱桃谷鸭、狄高鸭、丽佳鸭、枫叶鸭等的公鸭和各地的肉用型或兼用型麻羽鸭杂交而成,与其父代比较,虽然生长速度稍慢,但肉质、风味较好。按照肉鸭的饲养标准(SB/T10262-1996),既要满足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又经济可行。肉鸭生长阶段分前期、中期与后期,饲料粗蛋白质指标分别不低于19%、16.5%和14%。但市场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樱桃谷鸭种公鸭的睾丸发育规律,本研究以75日龄、105日龄、135日龄和165日龄樱桃谷鸭种公鸭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睾丸发育和精子发生情况,其次通过Q-PCR方法检测下丘脑-脑垂体-睾丸轴组织中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结果发现,与105日龄相比,135日龄时睾丸质量增加了10倍以上,曲精细管直径和上皮生精细胞数量增加,脑垂体FSHβ基因mRNA表达量增加了40倍以上.与75日龄相比,105~165日龄脑垂体组织中GnIHR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随着日龄增加,樱桃谷鸭种公鸭睾丸支持细胞特异性FSHR、INHα、INHβA、AMH基因和间质细胞特异性LHR、StAR、CYP11A1、3β-HSD基因的mRNA表达量显著增加.以上结果表明,自135日龄开始,在脑垂体FSH和LH刺激下,樱桃谷鸭种公鸭睾丸进入快速发育阶段,支持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泌功能增强;165日龄时,睾丸能够产生成熟精子,表明睾丸发育达到性成熟阶段.本研究结果为后续樱桃谷鸭种鸭的繁殖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离半番鸭羽色相关基因,探索半番鸭羽色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以半番鸭白羽皮肤和黑羽皮肤分别作为试验组(tester)和驱动组(driver),利用双链特异性核酸酶(duplexspecific nuclease,DSN)介导的均一化消减杂交方法,构建半番鸭羽色相关基因消减cDNA文库,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文库质量进行验证。【结果】①从文库中随机选取14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分析,最终共获得64条有效序列,平均长度为1 031 bp;经BLAST比对发现,21条具有同源序列,且同源性平均为92.8%;43条未找到匹配序列,推测可能为羽色相关新基因;②Geneontology功能分析表明,已知基因参与信号转导、细胞结构、物质转运、细胞凋亡、细胞与机体防御、转录与表达调控等诸多生物学过程,并且与色素形成和转运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经实时荧光定量PCR鉴定后,所建文库质量良好,能够有效地富集白羽皮肤特异表达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鸡的胫色和羽色作为品种的特征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育种生产中的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方法】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将 BCO2 基因作为鸡青黄脚形成的候选基因,以青黄脚、青脚和黄脚个体为材料,通过测序对 BCO2 基因上的目的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位点与不同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将编码扩展基因座 e、显性白基因座 I 和隐性白基因座 C 的 MC1R、PMEL17 和 TYR 基因作为白色羽相关候选基因,以隐性白羽洛克鸡、快大型白羽肉鸡、合成隐性白品系和杂交后代白羽个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 PCR 检测对相关候选突变进行分型,分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状的关系。【结果】(1)青黄脚性状是由真皮层黑色素和胫部黄色鳞片相互作用的结果,BCO2 基因突变是青黄脚性状形成的关键,342 bp 处的突变位点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淘汰 CT基因型个体即可达到纯化目的;(2)合成隐性白品系的隐性白基因座为 cc,后代白色羽不是因隐性白突变所致;(3)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PMEL17 基因编码的显性白等位基因 I,全部为杂合子基因型 Ii;(4)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MC1R 基因编码的 E 和 ER 等位基因;(5)显性白突变等位基因 I、E 和 ER 均来自快大型白羽肉鸡。【结论】青黄脚性状是由控制表皮颜色的 BCO2 基因上的突变导致,342 bp 位点可用于针对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白色羽形成与隐性白突变无关,主要是由编码显性白等位基因 I 的 PMEL17 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14.
麻羽肉鸭不同世代生产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国波  董飚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7):143-145,150
以优质麻羽肉鸭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父系A(野鸭♂×高邮鸭♀)和母系B(樱桃谷鸭♂×金定鸭♀)不同世代的生产性能。在相同的饲养条件下,探讨了不同世代1~12周龄的生长性能以及12周龄的屠宰性能和肉用性能。试验结果显示,通过3个世代的选育,父系A和母系B的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较前世代均有较大提高,且主要性状已基本达到稳定,可在生产中作为优质麻羽肉鸭来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为初步探究MITF基因表达和绵羊季节性发情及产羔数的关系,本试验以季节性发情的苏尼特羊(Sunite sheep,SNT)和常年发情的小尾寒羊(Small Tail Han sheep,STH)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分析SNT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短光照、长光照)及STH不同繁殖时期(卵泡期、黄体期)的下丘脑等组织中MITF基因的表达差异及该基因在STH单、多羔母羊卵泡期繁殖器官(卵巢、子宫体、输卵管)中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MITF基因在2个绵羊品种的不同组织中广泛表达且繁殖器官(卵巢、子宫体和输卵管)中该基因表达量较高;2)在长光照条件下SNT垂体中MITF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短光照条件下表达量(P0.01);3)STH卵巢中MITF表达量在卵泡期极显著高于黄体期(P0.01),而子宫体、输卵管中该基因表达量在黄体期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卵泡期;4)单羔组STH子宫体、输卵管中MITF表达水平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高于多羔组。综上,MITF基因表达与绵羊季节性发情及产羔数存在一定关联,需要进一步进行生物学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为了鉴定与鸭性成熟启动相关的miRNA,根据鸭卵巢组织的发育情况,利用Solexa技术分别对105日龄连城白鸭和樱桃谷鸭的下丘脑组织进行小RNA测序分析。两个小RNA文库共检测到939个成熟miRNA,共有miRNA数量806个。以樱桃谷鸭为对照,两个文库之间总共检测到290个差异表达miRNA,其中上调miRNA 85个,下调miRNA 205个。靶基因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较多的靶基因被注释到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黏着斑、MAPK信号通路、胞吞作用等通路中。定量PCR结果表明,2个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两品种鸭下丘脑组织中存在着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GPNMB是否会通过调控MITF及其下游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影响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的生成,为进一步阐明GPNMB对黑色素细胞中色素生成的具体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对小鼠GPNMB核酸序列进行检索,通过对GPNMB和慢病毒表达载体序列分析来筛选出合适的酶切位点,在此选取SalⅠ和XbaⅠ作为酶切位点。并对GPNMB基因序列设计含有SalⅠ和XbaⅠ酶切位点的全长引物,克隆GPNMB基因全长序列,将含有酶切位点的GPNMB基因片段与T载体进行连接,送华大基因测序。将构建成功的T载体提取质粒,双酶切后将其与含有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慢病毒表达载体相连接,送华大基因进一步测序确认。使用质粒中提试剂盒获得大量去内毒素的GPNMB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通过体外培养小鼠黑色素细胞,选择细胞对数生长期利用细胞转染技术过量表达GPNMB。观察转染后黑色素细胞形态特征变化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收集黑色素细胞,并对其进行转染效率验证,黑色素含量进行测定,以及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PMEL、MITF、TYR、TYRP1、TYRP2和OA1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与正常组(Control)相比试验组(Vector-GFP-GPNMB)、空载组(Vector-GFP)中黑色素细胞的形态特征无明显变化,并且试验组、空载组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量显示5μg DNA/孔转染效率最高。相对于空载组和正常组,试验组的GPNMB mRNA和蛋白水平都显著的升高(P0.01)。与空载组相比,试验组黑色素含量升高1.34倍,差异显著(P0.01)。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MITF mRNA显著降低2.25倍(P0.01);PMEL mRNA显著升高1.59倍(P0.05);TYRP1 mRNA显著升高2.35倍(P0.01);TYRP2 mRNA显著升高1.60倍(P0.01);TYR mRNA升高1.65倍和OA1 mRNA升高1.5倍,但变化不明显。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TF蛋白显著降低1.59倍(P0.01);TYR蛋白显著升高1.23倍(P0.01);TYRP2蛋白显著升高4.35倍(P0.01);OA1蛋白显著升高1.31倍(P0.05);TYRP1蛋白升高1.05倍,但变化不明显。【结论】GPNMB过量表达使MITF下游基因PMEL、TYR、TYRP1、TYRP2和OA1的表达量增加,却使MITF的表达量降低,由此表明GPNMB可能受非MITF调控路径调节PMEL、TYR、TYRP1、TYRP2和OA1的表达,从而影响黑色素的生成。  相似文献   

19.
斑嘴野鸭羽毛呈褐色,少数个体会呈现出黄白羽及白羽表型。Tyrosinase(Tyr)、Tyrosinase-related protein-1(Tyrp1)以及C-kit(The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基因与黑色素合成密切相关,研究利用Real-time PCR对这3个基因在褐羽、黄白羽以及白羽3种表型斑嘴野鸭毛囊组织中进行表达分析;同时利用在线软件分别预测调控这3个基因的microRNA。结果发现,Tyr,Tyrp1在褐羽斑嘴野鸭中表达量最高,黄白羽中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而在白羽中则完全不表达。C-kit在褐羽及黄白羽中表达量类似,而在白羽中表达则显著下降(P0.01)。同时,预测到调控Tyr,Tyrp1和C-kit基因的microRNA数分别为9,25和18个。结果表明,毛囊组织中Tyr,Tyrp1以及C-kit基因的表达下调可能导致了斑嘴野鸭出现了黄白羽及白羽两种表型,这些候选microRNA可能参与了这3个基因的表达调控。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黑素皮质素受体1(melanocortin-1 receptor,简称MC1R)基因对番鸭羽色的影响,采用PCR和直接测序法对番鸭MC1R基因编码区进行多态性分析,比较不同羽色番鸭群体遗传参数和基因型分布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在番鸭MC1R基因编码区发现G274A、G279A、C485A突变,使第92处氨基酸由谷氨酸(E)变为赖氨酸(K),第162处的氨基酸由苏氨酸(T)变为天冬氨酸(N)。通过各个位点不同羽色番鸭群体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的比较分析,同时结合不同群体间基因型分布卡方检测,发现在第279处的G-A突变中白羽番鸭仅有GG型,而其他3个携带大量黑羽的番鸭群体都以GA、AA型存在;同时全白番鸭与其他3个番鸭群体之间卡方值最大,推测此位点对番鸭的羽色影响较大。而从其他2个突变位点的数据分析推测,它们对番鸭的羽色几乎没有影响。研究结果为开展番鸭羽色研究和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