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小麦茎基腐病苗期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目前河南省小麦品种的抗茎基腐病现状,采用室内盆栽接种试验,对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和新培育的44个小麦品种的抗茎基腐病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存在明显的抗性差异,但整体抗性较差,无免疫和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7份,占总数的15.9%,包括华育198、众麦1号、郑育麦9987、豫保1号、洛旱6号、百农207和衡观35;其余均为感病品种。  相似文献   

2.
豫北地区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连续降雨后,通过调查分析不同小麦品种穗发芽程度,结果表明:在14个供试品种中,百农219、济麦22和百农207的正常种子比率较高,周麦18、淮麦33、华育116和周麦22的正常种子比率较低;百农219、济麦22、华育198和百农207的萌动种子比率较低,周麦22、淮麦33、矮抗58和华育116的萌动种子比率较高;百农207、济麦22、百农219和15-319的亚发芽种子比率较低;华育116、周麦18、西农979和周麦22的亚发芽种子比率较高。综合试验结果得出,百农219、济麦22和百农207的抗穗发芽能力突出。  相似文献   

3.
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及小麦品种的抗病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河南省南阳市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及河南省主要小麦品种对秆黑粉病的抗性,于2011年4-5月份在南阳市各县区随机选取1~3个乡镇对小麦秆黑粉病的发生状况进行调查,并于同年10月至次年5月对河南省广泛种植的15个小麦品种进行秆黑粉病抗性鉴定。调查结果表明,除宛城区、西峡县和社旗县没有发现小麦秆黑粉病外,其他县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病茎率为0~10.7%,发病田块占总调查田块的41.5%,推测全市发病小麦面积约75万hm2。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小麦对该病的抗性在不同品种间差异甚大,豫麦57属免疫品种,运旱618、漯麦4-168、豫农001、偃展4410、04中36、百农矮抗58为高抗品种,开麦20、濮麦9、郑麦9023为中抗品种,豫农202、豫宝1、金博士1为感病品种,豫麦012和豫农-416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4.
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农业科学》2017,(2):32-33
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东北春玉米区103份玉米主推品种进行玉米茎腐病抗性评价与监测。结果表明:对茎腐病表现高抗29份,表现抗病31份,表现中抗27份,表现感病13份,表现高感3份。筛选出抗性较好品种87份,占总数的84.5%。  相似文献   

5.
《新农业》2016,(13)
正为筛选出适合宜阳县大面积推广种植的优质、高产小麦品种,特安排此次试验。1参试品种洛麦2 3、众麦1号、华育198、平安3号、漯麦18、百农207、郑农17、平安9号、郑麦583、豫麦41;豫麦49-198为对照品种。2试验方法采用随机排列,不设重复,小区面积为667平方米,小区间隔40厘米,四周设保护区。3试验地情况设在宜阳县柳泉镇花庄村,交  相似文献   

6.
黄淮地区主推小麦品种对根腐病抗性的初步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根腐病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以小麦根腐病病原菌麦根腐离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LK030093分离物为接种菌株,对黄淮麦区主推的89个小麦品种进行了室内盆栽苗期抗性和田间病圃成株期抗性鉴定,并采用病情指数法进行了抗性评价。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在室内盆栽接种鉴定中,仅郑麦9962表现为抗病,平安8号和周麦24表现为中抗,淮川916、西农919等33个品种表现感病,平安3号、济麦23等53个品种表现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1.12%、2.25%、37.08%和59.55%;在田间病圃成株期鉴定中,洛麦22、泛麦5号表现为抗病,郑麦9962、阜麦936等19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周麦27、济麦20等3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兰考906、石麦12等33个品种表现为高感,抗病、中抗、感病和高感品种所占比例分别为2.25%、21.35%、39.33%和37.08%。可见,黄淮麦区主推品种对小麦根腐病的整体抗性较差,需要尽快加强抗病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NaCl胁迫对不同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以周麦18、百农207、华育198、矮抗58和百农69为材料,对不同浓度NaCl溶液胁迫下小麦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高等耐盐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升高,小麦的发芽势、发芽率、根长和苗高的相对值均明显下降,不同品种间及浓度间均有明显变化;综合5个试验品种的表现可知,百农207和周麦18在苗期表现出较强的耐盐能力,矮抗58、百农69和华育198的耐盐能力依次降低。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驻马店地区小麦黄花叶病病毒分离物的类型及该地区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对小麦黄花叶病的抗性表现,对驻马店地区13个不同地点同一小麦品种上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并在同一田间试验条件下,对驻马店地区主要推广的12个小麦品种进行田间抗性评价。结果表明,随机选取的13个地点中有4个地点的样品中检测出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占总样品的30.8%,所有地点均未检测到中国小麦花叶病毒(CWMV)。在供试的12个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16.7%;泛麦8号和华育198表现为中抗或中感,占供试品种的16.7%;另外8个品种则表现为感病,占供试品种的66.6%。不同小麦品种在病圃区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WYMV在驻马店地区有一定范围的分布,暂未检测到CWMV;该地区主推的小麦品种中豫农416和衡观35对小麦黄花叶病具有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种抗麦红吸浆虫鉴定及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2004—2006年利用一套较完整的田间抗性鉴定方法,对425份生产推广品种(审定品种)、优质麦、区试品种及品种资源进行了抗麦红吸浆虫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红吸浆虫的抗性差异显著,抗性较好的品种(系)有56份,其中高抗占13.18%、中抗占12.71%、低抗占23.29%、感虫占20.47%、高感占30.35%。在近年已审定品种中,石7221、良星99、1457、衡71-3、中麦9、石新822、石家庄11号7个品种对麦红吸浆虫均表现出较稳定的抗性。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新品系18份,没有鉴定出对麦红吸浆虫抗性较好的优质麦品种,其鉴定结果为生产和育种部门利用抗虫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的小麦品种;种子纯度不低于99.9%,发芽率不低于85%,水分不高于13%。适宜驻马店种植的主推小麦品种有:半冬性品种,如矮抗58、西农979、衡观35、百农207、周麦27、众麦1号、豫麦70-36、丰德存麦1号、平安8号、豫教5号等;弱春性品  相似文献   

11.
35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对叶部主要病害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35个优质小麦品种(系)对白粉病、叶锈病、叶枯病3种叶部主要病害的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供试优质小麦品种(系)中对叶枯病抗性较差,对白粉病、叶锈病抗性较好。其中,表现兼抗3种病害的有矮早4110、豫麦47号、周麦16、中育6号、豫麦18号、豫麦70号、济麦1号、豫麦49号、太空6号、百农878等10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28.57%;兼抗2种病害的有郑农16、郑麦11、豫优1号等20个品种(系),占所供试优质小麦品种的57.14%;没有一个品种对3种病害都表现感病。  相似文献   

12.
特用玉米品种抗茎腐病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评价了238份次特用玉米杂交种对玉米茎腐病的抗病性,结果表明,高抗型占25.2%,抗病型占10.5%,中抗型占26.9%,感病型占8.0%,高感型占29.4%。在不同类型的特用玉米品种中,对茎腐病的总体抗性表现差别不明显,中抗以上的品种在青贮玉米中较多,占该类品种的75.7%;糯玉米和高油玉米分别占61.3%和60.0%;甜玉米较少,占44.2%。通过审定的30个品种,表现中抗的23个,占审定总数的76.7%。  相似文献   

13.
2009年对50份外来群体(其中美国群体20份、加拿大群体30份)进行了玉米茎基腐病抗性鉴定与分析。玉米茎基腐病接种方法采用根埋法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0份国外种质群体中,高抗群体为4份,占8%;抗病群体5份,占10%;中抗群体为7份,占14%:感病群体为13份,占26%;高感群体21份,占42%。具有抗性的玉米种质,对我国抗玉米茎腐病育种有直接的应用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小麦新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苏省2004-2009年小麦区试和预试品种(系)共415份进行了赤霉病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415份品种中,对赤霉病表现抗的有52份,占12.53%;中抗的136份,占32.77%;中感的97份,占23.37%;感病的130份,占31.33%.不同生态类型品种抗性存在显著差异,淮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较好,117份品种(系)中,对赤霉病表现抗的占33.33%,中抗的占48.72%;迟播品种抗和中抗的分别占16.92%和38.46%;淮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表现较差,233份鉴定材料中,感病和中感的占75%.淮南品种在丰产性和赤霉病抗性同步改良上成效显著,育成品种多高产中抗赤霉病,而淮北近几年来抗赤霉病育种没有实质性进展,这可能是2010年江苏省淮北和沿淮麦区赤霉病偏重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新乡县2015年小麦播种面积27.9万亩,2015年夏收平均亩产达到550.5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小麦播种质量高低关系到全县小麦生产水平及实现小麦优质、高产、稳产的目标,现将我县2015年小麦播种技术要点与大家分享,方便大家参考。一、选用良种根据小麦生产实践,我县种植半冬性品种百农207、矮抗58、衡观35、华育198等为主,搭配弱春性品种众麦2号等,实行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提高小麦品质一致性,增  相似文献   

16.
选用染色体1BS上与抗条锈病基因Yr10(Yellow rust 10)、Yr15、Yr24共分离或紧密连锁的5个分子标记对国内外124份小麦种质进行检测,并进行4 a的田间成株期发病病级分析,以期为合理利用小麦抗病资源、合理布局抗病品种及品种抗性改良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4份小麦种质中,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占总数的23.39%,其中表现免疫或近免疫、高抗、中抗或中抗到高抗水平的分别有9、2、18份,分别占总数的7.26%、1.61%、14.52%;83份材料表现感病,其中表现中感、中感到高感、高感的分别有4、17、62份,分别占总数的3.23%、13.71%、50.00%;12份种质表现中感到中抗,占总材料的9.68%。Yr基因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携带Yr10、Yr15、Yr24基因的小麦种质分别有32、28、80份,分别占供试材料的25.81%、22.58%、64.52%。29份表现中抗及以上水平的种质中,12份含有Yr10基因,包括郑育麦9987、农大189、资麦1号、攀道拉、CL0407(早)、CL0438、09智引1号、09智引2号、CARMEN、墨S139、莫斯科39和澳阿优1号;3份含有Yr15基因,包括TAMOI、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22份含有Yr24基因,其中,济麦22、百农64、农大189、内麦836、云麦57、09智引1号、CARMEN和法国财富麦等8份达到免疫或近免疫水平;同时含有Yr10、Yr15、Yr24基因且表现抗病的种质有攀道拉和澳阿优1号。周麦22、百农矮抗58、新麦19、鄂麦19号、HUAYUN和MRYC等6份种质未检测到上述基因(分子标记)的存在,其抗性可能受其他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正>新乡县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8万亩,随着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小麦生产由高产向超高产迈进。2014年全县小麦平均亩产达到550kg,创历史新高。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特提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一、选用良种选用百农矮抗58、周麦22、衡观35、众麦2号、百农207、华育198等,实行单品种规模化连片种植,提高小麦品质一致性,增加小麦种植效益。二、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田间人工土壤埋接法,测定了18份玉米新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茎腐病发生。经鉴定,抗性组合为2个,占鉴定组合总数的11.1%;中抗组合为4个,占22.2%;感病组合为2个,占11.1%;高感组合为10个,占55.6%,其中B36和B38的田间发病率为8.3%,对茎腐病达到抗性水平。分析比较各个组合未接种和接种的产量,B36和B38组合未接种时的产量分别为8 691.0和8 362.5 kg/hm2,接种后的产量分别为6 760.5和7 012.5 kg/hm2,是较好的抗茎腐病高产、稳产组合。  相似文献   

19.
玉米新组合对茎腐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人工土壤埋接法,测定了18份玉米新组合对禾谷镰孢菌茎腐病的抗性。结果表明,玉米组合接种禾谷镰孢菌后,都有不同程度的茎腐病发生。经鉴定,抗性组合为2个,占鉴定组合总数的11.1%;中抗组合为4个,占22.2%;感病组合为2个,占11.1%;高感组合为10个,占55.6%,其中B36和B38的田间发病率为8.3%,对茎腐病达到抗性水平。分析比较各个组合未接种和接种的产量,B36和B38组合未接种时的产量分别为8 691.0和8 362.5 kg/hm2,接种后的产量分别为6 760.5和7 012.5 kg/hm2,是较好的抗茎腐病高产、稳产组合。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鉴定及评价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采用自然病圃法将河南省近年推广的25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2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没有免疫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其中,高感品种有西安8号、豫麦21号、豫麦41号、豫麦54号、豫麦52号等14个,占供试品种品种的56.0%;表现中感的品种有豫麦70号、豫优6号、豫麦47号等8个,占供试品种的32.0%。豫麦18号表现为高抗,占供试品种的4.0%,豫麦34号和偃展1号为中抗品种,占供试品种的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