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疆阿克苏市郊区滴灌枣园蒸散及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阿克苏市郊区沙地滴灌枣园蒸散特征,基于涡度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设备,获取2017年阿克苏市郊区沙地滴灌枣园的蒸散数据,同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枣园全生育期蒸散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外界条件下,沙地枣园不同生育期蒸散量日动态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变化特征,灌水当天比晴天变化幅度略高;阴天蒸散幅度低于晴天蒸散幅度;雨天在降雨停止后的蒸散量变化幅度高于晴天;降雨后1d与晴天蒸散量变化特征基本一致。枣树各生育期日动态蒸散启动与停止时间不同;2017年不同生育期蒸散量大小为:果实发育期花期成熟期萌芽期;不同时间尺度下环境因子对蒸散影响由强到弱的排序为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地表土壤温度风速土壤热通量(0.5h时间尺度),空气温度地表土壤温度叶面积指数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土壤含水率相对湿度土壤热通量(1d时间尺度);对蒸散量与气象因子、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拟合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阿克苏市郊区滴灌枣园日蒸散动态受不同外界条件影响,果实发育期和花期为枣园蒸散量最大的关键期,建议保证枣树果实发育期和花期给水量充足;叶面积指数与土壤含水率可以提高拟合方程的拟合度,为该地区滴灌沙地枣园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分是冬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重要调控因子,研究节水灌溉制度对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同调控作用,对于冬小麦高产优质水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节水灌溉制度下冬小麦籽粒形态品质和加工品质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农田蒸散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灌溉制度对冬小麦品质指标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水分调控应针对不同的品质指标区别对待,其中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溉对冬小麦多项品质指标及产量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多数小麦品质指标与农田蒸散量呈相反的趋势变化,而产量与蒸散量变化趋势一致。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抽穗期灌溉基本达到了冬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协调一致,可作为该地区冬小麦高产优质水分管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麦区,利用中口径蒸渗仪对冬小麦蒸散ET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通过通径分析法,确定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冬小麦全生育期裸地和麦地累积蒸散量分别为136.74mm和326.26 mm,蒸散强度分别为0.59 mm/d和1.41 mm/d。冬小麦越冬期蒸散量最少,仅占全生育期的5.63%,返青期至灌浆期是麦地蒸散量最大的时期,此时期麦地蒸散量为238.77mm,占总蒸散量的73.19%,蒸散强度为2.49 mm/d,相对裸地增加了2.41倍。各发育期蒸散强度表现为拔节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返青起身期>越冬前>成熟期>越冬期。冬小麦日蒸散量变化规律表现为早晚低、中午高的“单峰型”曲线特征。通径分析表明,平均相对湿度、日辐射辐照度和日照时数对麦地蒸散的影响程度最大,日辐射辐照度与日平均气温对麦地蒸散的直接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05-608
为明确春季浇一水稳产6.0 t/hm2冬小麦耗水特性与生育性状,选用衡观35小麦品种,于2013—2014年和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节降水量分别为126.0,142.3 mm条件下,在河北低平原缺水区采取大田跟踪对比调查,研究春季水分运筹对冬小麦耗水与生育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农田蒸散量419.76~424.29 mm,产量水分利用效率14.58~19.08 kg/(hm2·mm);农田蒸散量较大的时期出现在播种到返青期和拔节到开花期;水分利用效率和农田蒸散量与栽培环境密切相关。受群体影响,同一处理,2 a产量表现有所不同,2014年群体较小,以I0405处理产量较高;2015年群体较大,以I0420处理产量较高。这可为指导小麦春季水氮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研究了孕穗期叶温与水分条件及产量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温高于叶温;不同处理蒸散量的日变化主要与叶温的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对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量越少,蒸散量也相对较少,叶温也就越高;叶水势可以反映作物水分状况,叶温越高,叶水势越低。叶温和蒸散量反映植株水分状况的时间应在11:00—15:00时,这主要和太阳辐射的日变化有关。通过对产量结构的分析,得出水孕穗期受到一定的水分胁迫对穗重影响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和穗粒数,对穗长没有影响。第一批处理约有一天的水分胁迫,第二批处理也只有几个小时的水分胁迫,叶温比对照高1.4~1.8℃,对穗重、结实率和穗粒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说明水稻孕穗期对水分胁迫较敏感。  相似文献   

6.
采用田间防雨旱棚方法研究了高产小麦分蘖期、孕穗期、灌浆期的三个生育时期在不同水分胁迫下,冬小麦生理特性指标的变化、产量构成因素及最终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冬小麦各个生育时期对水分胁迫反应有显著差别,主要表现为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叶水势等方面;生育后期比生育前期对水分敏感性强,产量受后期水分影响较大;根据各时期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最终产量等指标得出高产冬小麦合理节水灌溉指标主要为各生育期田间持水量分蘖前期为45%~50%,分蘖后期到孕穗前期为55%~60%,孕穗后期至灌浆期要维持60%~65%左右。这种条件下可以获得较合理的生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农田蒸散是联系作物气孔行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生态过程,对农田合理灌溉有重要意义。根据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黑河中游农田生态系统2012年生长季的蒸散数据与气象数据,分析了农田蒸散的日、季节变化,对环境影响因子与农田蒸散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地在玉米生长季,蒸散日变化呈现早、晚低,中午高的变化特征,但受当地气候影响,正午蒸散值有略微的下降,出现具有"蒸散高地"现象的"单峰型"变化曲线;蒸散最大日峰值出现在大喇叭口期,为0.32mm·h-1,最低日峰值出现在完熟期,为0.16mm·h-1。农田蒸散季节变化动态明显,与玉米叶面积指数密切相关,呈明显的单峰变化曲线,在抽雄吐丝期达到最高值(91.1mm),在完熟期达到最低值(33.0mm)。土壤温度是农田蒸散最主要的环境控制因子,光合有效辐射、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风速次之,土壤含水量的响应最弱。土壤温度、空气温度、风速和空气相对湿度对农田蒸散的影响主要是直接影响,光合有效辐射主要通过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对农田蒸散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DSSA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需水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定量评估河南省不同生态地点冬小麦需水量变化特征,应用DSSAT模型模拟了充分灌溉、雨养不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地点连续10 a(2003—2012年)冬小麦产量、田间蒸散量、作物蒸腾量、土壤蒸发量等,分析了灌溉增产以及水分生产率的分布规律,并计算河南省不同地点平均需水量和缺水量。结果表明:充分灌溉条件下,河南省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7 847~9 565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319~380 mm,土壤蒸发量介于96~166 mm,田间蒸散量介于445~539 mm,水分生产率介于1.67~1.98 kg/(hm~2·m~3);雨养不灌溉条件下,15个生态地点10 a间冬小麦平均产量介于1 927~6 260 kg/hm~2,作物蒸腾量介于66~244 mm,土壤蒸发量介于120~195 mm,田间蒸散量介于209~370 mm,水分生产率介于0.79~2.17 kg/(hm~2·m~3)。15个生态地点10 a间灌溉增产介于1 594~6 698 kg/hm~2,总体呈中北部较高南部较低。15个生态地点10 a间需水量介于395~452 mm,河南省中东部及南部需水量相对较低;缺水量介于76~282 mm,整体呈北高南低。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冬小麦水分定量化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田间试验资料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农田水量平衡模型,模型中根系吸水项采用 DeJong 吸水函数,用农田潜在蒸散量乘以土壤水分胁迫系数计算农田实际蒸散量,降水或灌水后进入土壤每层的水量选用一个雨水分配模型。利用模型模拟的结果研究了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水分变化规律,并计算了农田实际蒸散量和土壤分层根系吸水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施肥深度对不同水分条件下2个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的影响,为制定旱地作物水分管理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抗旱型长武134(CW134,R)和水分敏感型西农979(XN979,S)冬小麦为试验材料,采用自行设计的上下分层隔离式土培箱装置(分为上室(0~20 cm)和下室(20~60 cm)),设2个水分处理,分别为上层中度水分胁迫(M,上室土壤水分含量为田间持水量的55%~60%,下室为70%~75%)和上层重度水分胁迫(D,上室为田间持水量的35%~40%,下室为70%~75%);对CW134设不施肥(N)、上层施肥(U)、下层施肥(L)3个施肥处理,对XN979仅设上层施肥(U)1个施肥处理,通过时域反射计(TDR)对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进行控制和观测。研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深度对不同品种冬小麦根系提水作用、土壤体积含水量、耗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品种和施肥深度显著影响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长度(RL)、根系表面积(RSA)和根系体积(RV)(Plt;0.05)。M和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冬小麦CW134的RL、RSA和RV分别较XN979显著增加。2个冬小麦整个生育期提水量变化均呈单峰状,除不施肥处理根系提水量在灌浆期达到最大外,其余施肥处理提水量均在扬花期达到最大。M条件下上层处理冬小麦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23:00左右开始上升,至第2天凌晨01:00-05:00均保持高水平,随后又开始迅速下降;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只在01:00-03:00出现峰值,随后也迅速下降。D条件下上层施肥处理CW134和XN979土壤体积含水量变化与M条件下类似,只是CW134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在03:00-05:00出现峰值。冬小麦全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受作物品种、水分处理和施肥深度共同影响,表现出一定的显著性差异。与M相比,D条件下CW134和XN979的全生育期提水总量均降低,但相同水肥条件下CW134生育期根系提水总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XN979。【结论】在旱作农业中可利用抗旱型冬小麦品种较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生育期提水作用来充分发掘深层土壤水分;施肥深度也可以调节作物根系分布特征及提水作用,能进一步促进作物对有限水分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1.
采用盆栽模拟大田试验的方法,对高羊茅3种草坪模式进行充分和限制灌水试验,研究3种草坪模式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2种水分处理条件下,3种草坪的日蒸散量呈单峰变化趋势,且蒸散高峰集中在12:00-14:00之间;但不同水分处理和不同播种模式间的蒸散量不同,T2、T3的蒸散曲线明显高于T1;方差分析表明,3种草坪的蒸散总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T3 >T2 >T1;限制灌水条件下3种草坪模式的外观质量综合评分为T1>T2 >T3,且相互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水平下气象因子对草地早熟禾蒸散量的影响。[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标准,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并测量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利用Watchdog气象仪记录实时气象数据,研究在不同灌溉水平下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及其动态,并研究草地早熟禾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充分灌溉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的蒸散量明显大于限制灌溉;除了8月限制灌溉草地早熟禾日蒸散量呈双峰型外,其他草地早熟禾日蒸散量均呈单峰型,且峰值均出现在当天气温最高值之前;月蒸散量随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减小而逐月减少。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受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最显著,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的正相关性较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草地早熟禾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灌溉水平下气象因子对草地早熟禾蒸散量的影响.[方法]以田间持水量为标准,用称重法控制土壤含水量并测量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利用Watchdog气象仪记录实时气象数据,研究在不同灌溉水平下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及其动态,并研究草地早熟禾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充分灌溉条件下草地早熟禾的蒸散量明显大于限制灌溉;除了8月限制灌溉草地早熟禾日蒸散量呈双峰型外,其他草地早熟禾日蒸散量均呈单峰型,且峰值均出现在当天气温最高值之前;月蒸散量随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减小而逐月减少.草地早熟禾蒸散量受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影响最显著,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风速的正相关性较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草地早熟禾的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不同水分条件下旱地冬小麦养分管理措施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控雨池栽条件下,设置水分与肥料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以不施肥为对照,研究了0~200 cm土层在底墒为650 mm时,不同水分条件下3个平衡施肥处理(Y1:N 13.9 kg·hm-2、P2O54.65 kg·hm-2、K2O 15.3 kg·hm-2,Y2:N97.5kg·hm-2、P2O532.7 kg·hm-2、K2O 107.6 kg·hm-2,Y3:N 181.2 kg·hm-2、P2O560.6 kg·hm-2、K2O 199.8 kg·hm-2)对旱地冬小麦主要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开花期、灌浆期,在各水分条件下,0~80cm土层土壤硝态氮平均含量及积累量在Y1施肥量水平下与不施肥处理(Y0)差异不显著,Y2、Y3水平较Y0和Y1硝态氮平均含量增加98.6%~363.6%(P0.05),硝态氮积累量增加98.2%~260.9%,Y3与Y2无显著差异;施肥量的增加对80~16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含量及累积量无显著影响。在生育期补灌100mm(R3)、78 mm(R2)、56 mm(R1)条件下,冬小麦成熟期3个施肥量80~160cm土层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不补灌(R0)分别减少27.2%~41.0%、44.8%~48.4%、23.7%~49.4%,较高的水分条件加剧了土壤硝态氮向深层的淋溶。从满足冬小麦营养需求、减少土壤硝态氮的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等方面综合考虑,冬小麦的适宜施肥量为Y2水平。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状况与水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淹水,田间持水量,60%田间持水量3种水分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状况,蒸散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与不稻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水稻蒸散量在淹水条件下为605毫米,60%-80%田间持水量条件下为347毫米,孕穗期和灌浆期日蒸散量大。土壤含水量在田间持水量以下时,土壤中无机氮米硝态氮为主,而水稻体内缺乏硝酸还原酶,这是造成水稻氮素营养障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土壤水分与作物产量的关系。[方法]以冬小麦品种长旱58为试材,设肥力和水分2因子高、中、低3水平9个处理组合,通过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养分和水分条件下作物的产量响应。利用2006年9月~2007年7月的气象资料研究了冬小麦不同生育期耗水量。[结果]各生育期耗水量占全生育期总耗水量的百分比以孕穗灌浆期最大,达45.6%,其次为拔节期,约21.5%,越冬期最小,约8.4%。底墒对旱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影响,施肥量过量会影响农田水分循环过程,使得高产农田的产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波动。[结论]提高作物土壤耗水量和土壤底墒利用率是黄土高原旱地农业实现高产稳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笔者以辽宁省为例,利用1981~2002年间18个代表站点常规气象资料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供水条件下农田蒸散量的模拟模型,计算了自然条件下的农田蒸散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辽宁省农田蒸散量年内呈单峰形变化,峰值出现在玉米抽雄开花期。农田蒸散量区域分布中间高四周低,趋势与自然降水分布不一致。农田蒸散量年际间呈波动性变化,多水年农田蒸散量明显高于正常年,90年代辽宁中部、辽东、辽南、辽北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辽西地区农田蒸散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不同生育期3个水分胁迫-复水处理,即: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维持在饱和持水量的60%~70%(T1),孕穗期SRWC维持35%~45%,之后恢复充足的供水(T2),抽穗期SRWC维持在35%~45%,之后恢复充足供水(T3),研究了旱地类型(DE)、中间类型(IE)和水地类型(WE)春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和光合日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明显小于对籽粒产量的影响,且T2的抑制效应大于T3.无论是T1还是T3,3个品种类型光合日变化均大致呈双曲线,但品种间存在时段性差异.T3处理,DEI、E在15∶00~16∶00表现出光合超补偿作用.在3个处理中,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0.860~0.965).  相似文献   

19.
为指导冠县农业生产及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1961-2017年冠县气象局逐日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性方法分析冠县蒸发皿蒸发量与参考蒸散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参考蒸散量日均值为3mm,蒸发量日均值为5mm,蒸发量大于蒸散量的值;月蒸散量平均值为93mm,月蒸发量平均值为156mm,均表现为下降趋势。蒸散量春夏秋冬值分别为340、440、238、1034mm;蒸发量春夏秋冬分别为609、659、354、169mm;蒸散量年平均值为1 110mm,蒸发量年平均值为1 893mm,两者均表现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冠县处于鲁西平原地区,受地形的影响较小,蒸散量与蒸发量两者表现为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不同温湿度烘烤及烟叶水分与淀粉降解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烘烤过程中温度、相对湿度、烟叶水分与淀粉降解的关系,以K326烟叶为材料,设置3个不同的烘烤处理(T1:低温中湿烘烤;T2:中温低湿烘烤;T3:中温中湿烘烤),分析不同温湿度烘烤过程中烟叶水分与淀粉降解的变化,以及淀粉残留量的差异。结果表明:84 h后处理T1和T2的烟叶淀粉降解量、淀粉残留量都存在显著差异;相对湿度相同的条件下,低温烘烤较中温烘烤失水慢,淀粉残留量小,烟叶的淀粉降解速率和降解量前期小后期大;温度相同的条件下,中相对湿度烘烤较低相对湿度烘烤失水慢,淀粉残留量小,烟叶的淀粉降解速率和降解量前期小后期大。烘烤过程中,温度、相对湿度和水分含量共同影响烟叶的淀粉降解,烘烤前期,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烟叶淀粉降解的限制性因子;烘烤后期,烟叶的水分含量是影响烟叶淀粉降解的限制性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