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探索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耕层和犁底层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态性的影响,对吉林省公主岭周边和长春农安等地进行田间试验并采集土壤,通过室内实验对土壤进行PCR扩增以及DGGE图谱分析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耕作处理下,耕作层和犁底层土壤微生物均较农民常规耕作下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有所增加。通过DGGE图谱条带分析计算得出土壤香浓威尔多样性指数(香浓指数),显示在耕作层土壤中同一层面不同样地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样地同一深度的犁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同样具有较高的相似性。通过该试验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旋耕一体机配合作物根茬还田是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多样性的最佳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2.
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先寒      兰国玉    杨川    吴志祥    陶忠良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6,31(5):115-120
海南已存在多种栽培模式的橡胶林,因此探讨不同栽培模式对海南橡胶林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十分必要。通过样地调查,运用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Sorensen指数以及CCA排序,分析海南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的主要植物物种、物种多样性、林分相似性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林下较常见的植物物种有淡竹叶、飞机草、弓果黍、玉叶金花和酸模芒等,其中玉叶金花和弓果黍为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植物重要值排名前10位的共同优势种;2)在不同栽培模式橡胶林和对照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中,橡胶林间作林的物种多样性总体最低和橡胶林纯林的物种多样性在丰富度指数与Shannon-Wiener指数上大体高于桉树林纯林的多样性,而在Simpson指数上相反;3)林分相似性系数最高的是橡胶林纯林与橡胶林间作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达0.541;而林分相似性系数最低的是橡胶林间作林与桉树林纯林的林分相似性系数,为0.404。另外,不同栽培模式下橡胶林灌草的物种分布,随着郁闭度、年平均降水量和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多再减少的趋势。综合分析表明,海南不同栽培模式下灌草物种多样性并不低,并且橡胶林纯林的灌草物种多样性明显高于橡胶林间作林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Biolog-ECO 微平板检测法,以典型黑土区美青杨林、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土壤为对象,研究了 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表层土壤(0 ~10 cm)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培养144 h 时,4 种 林地土壤碳源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的变化范围为0.11 ~ 0.62,且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依次分别为水曲柳林 和落叶松林,樟子松林最低;2)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丰富度指数、Shannon-Winner 指数、Simpson 指数和 McIntosh 指数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 ~22、1.37 ~3.00、0.62 ~0.94 和1.46 ~5.21,同样表现为美青杨林最高、其他依 次分别为水曲柳林、落叶松林和樟子松林的规律;3)4 种林地土壤微生物均以多聚物类为主要利用碳源,除此之外, 阔叶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利用的碳源类型还包括氨基酸类和羧酸类;4)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指标与土壤理 化性质相关性极为密切。可以认为,阔叶林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碳代谢多样性的作用优于针叶林,研究结果可为 典型黑土区水土保持林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林窗作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小尺度干扰,对森林土壤养分循环与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起着重要作用。明确不同林窗大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响应机制,有助于改善格氏栲林土壤生态环境。  方法  以格氏栲天然林林窗为对象,采用Biolog微平板法,研究不同林窗大小土壤理化性质、碳源利用能力和代谢特征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  结果  (1)林窗生长季土壤温度、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非生长季,pH值、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非生长季。林窗形成促进了土壤pH值升高与速效钾积累,加速了微生物对碱解氮与速效磷的吸收和利用。(2)林窗生长季土壤微生物平均颜色变化率在培养的中后期显著高于非生长季。林窗内土壤微生物在生长季中主要利用碳源为羧酸、多聚物和氨基酸类,在非生长季中主要利用碳源为氨基酸类和羧酸类。(3)林窗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中,生长季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显著高于非生长季,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非生长季。林窗面积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指数影响不明显。非生长季小林窗Simpson指数最高,中林窗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最高。(4)广义线性模型表明,林窗生长季的土壤温度和土壤速效钾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微生物常见种优势度升高;非生长季土壤碱解氮含量降低,速效钾含量升高有利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升高。  结论  生长季林窗内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保持较高水平,土壤养分循环效率高;非生长季非林窗土壤环境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林窗形成导致土壤温度与速效养分含量的异质性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和功能多样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为了弄清山稻间作经营对油茶林地土壤的影响,研究分析了山稻和油茶间作林地土壤含水量、容质量、养分、呼吸强度及酶活性指标变化.结果表明:山稻间作显著降低了油茶林地土壤的含水量、土壤容质量和呼吸强度,江山、青田和金华3个试验样地山稻间作处理的土壤的含水量分别下降了35.00%,9.20%和19.84%,土壤容质量分别下降了17.39%,4.65%和12.02%,呼吸强度则分别下降了54.58%,20.45%和13.80%;在土壤养分方面,山稻间作虽然对油茶林地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质量分数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降低了土壤速效钾的质量分数,江山、青田和金华3个试验样地山稻间作处理的土壤速效钾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13.37%,12.17%和36.68%,而有效磷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了49.85%,12.98%和45.43%,此外,山稻间作还明显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质量分数,江山试验样地山稻间作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质量分数分别下降了27.44%和37.24%;在土壤酶活性方面,山稻间作对土壤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可见,山稻间作经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油茶林地土壤的肥力水平,在实际生产中应加强有机肥和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6.
以赣无油茶无性系(Camellia oleifera Abel)为材料,分别设施用油茶专用肥(ZYF)、生物有机肥(YJF)、复合肥(FHF)和不施肥(CK)4个处理,研究不同肥料处理下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施用不同肥料对土壤细菌数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效果最好的是ZYF;ZYF、YJF施肥处理对于提高油茶林土壤中放线菌数量效果较好;有机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效果最好;YJF施肥处理对提高脲酶活性效果最佳,其次是ZYF;脲酶活性基本趋势为夏季含量最高,秋季含量最低;YJF施肥处理对于提高土壤酶整体效果最好。综合分析可知,油茶林土壤微生物学特性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能表征土壤健康状况,可作为评价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方法】以沙地梨园间作香矢车菊、香薄荷、香荆芥、藿香蓟和柠檬罗勒为处理,自然生草为对照,分别于梨树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测定分析不同土层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养分的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梨园间作香矢车菊和柠檬罗勒较对照显著提高各个发育时期和各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调节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细菌、放线菌的比例。和对照相比,其它处理对各发育时期和各土层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比例的影响呈现出多态效应。不同处理条件下梨树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各土层中微生物数量都高于幼果期,而且土壤微生物群落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比例优于幼果期;不同处理条件下梨园0—20 cm土层内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20—40 cm土层。各处理和对照相比对土壤养分的效果呈现多种差异;随着梨树发育时期变化,土壤养分含量在不同处理条件下和梨园不同土层中的变化趋势不同。相关分析表明,在沙地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条件下,土壤中各类微生物的数量与土壤养分诸元素间也存在着多种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间作芳香植物对于沙地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其群落中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比例与土壤中有效态养分含量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其中柠檬罗勒对提高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养分含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模拟紫外辐射(UV—B,280—310nm)增加对40个割手密无性系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UV—B处理条件下,土壤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主要表现为下降,而且分别在成熟初期、分蘖期和伸长期降幅最大。36号和38号细菌数量、真菌数量和放线菌数量在3个时期下降显着。(2)UV—B处理.也会导致一些无性系在不同的时期细菌数量、真菌数量或放线菌数量上升,但没有一致的变化,其中以9号、19号上升较明显。(3)UV—B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高,以分蘖期变化最大。细菌的变化对多样性指数的影响较大。部分无性系的多样性指数下降,24号降低明显。UV—B辐射增加可导致割手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降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油茶林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基于Tullgren干漏斗法和罐诱法对八大公山亮叶水青冈林、枫香林、光皮桦林、栲树林和耒阳市南京乡半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幼林、全垦复油茶成林、未垦复油茶成林8种生境的土壤跳虫和地表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征进行研究。Tullgren干漏斗法共分离出土壤跳虫1 830头,隶属4目10科19属;罐诱地表节肢动物12目24科34属1 136头。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土壤跳虫的多样性显著高于人工油茶林,多样化的地表植被和凋落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跳虫的多样性,但对地表节肢动物没有显著影响;而油茶人工林不同垦复方式对跳虫群落和地表节肢动物结构及多样性均影响显著,适当垦复对于增加土壤动物的多样性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蚕豆间作栽培对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连作年限(2年、6年、10年)下单作、间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蚕豆间作下根际土壤真菌、细菌群落数量减少,真菌、细菌占总群落数量的比值低于单作;但间作栽培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在连作6年和10年时,间作较单作处理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的香浓指数分别提高了1.11%、8.02%;间作栽培增强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碳源的利用能力,与马铃薯连续2年、10年单作相比,间作蚕豆处理下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对多聚化合物、碳水化合物的利用能力显著提升,分别提高了135.65%、8.22%和58.32%、19.62%.T-RFLP分析共检测到土壤细菌14门20纲,间作蚕豆栽培降低了马铃薯根际β-变形菌纲比例,提高了鞘氨醇菌纲、芽孢杆菌纲比例.随连作年限的增加,间作蚕豆栽培明显改变了连作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普通土、普通土+G.M、有机土和有机土+G.M 四个不同栽培处理下甜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接菌处理使细菌的种类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其中有新的细菌类型的出现,也有一些细菌类型的减少和消失,一些共有细菌种类的数量也得到了丰富;应用有机土栽培有利于一些菌群的生长繁殖,有助于促成优势菌群的建立;对电泳图谱的相似性系数分析表明,有机土对细菌菌群多样性的影响强于接种菌根真菌处理;普通土接种菌根真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强于有机土;接种菌根真菌使土壤的细菌种群结构发生了变化,并增加其菌群种类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2.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探讨不同PCR反应程序(降落式PCR、巢式-降落式PCR、普通PCR、巢式PCR)对土壤微生物PCR-DGGE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分析的影响。利用Quantity One4. 6. 2软件对DGGE指纹图谱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计算相应PCR程序下DGGE图谱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不同反应程序下图谱的戴斯系数,应用SPSS 16. 0软件对相关指数进行方差分析,检测不同反应程序间各指数的差异显著性。不同PCR反应程序在土壤微生物PCR-DGGE分析时,其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指数间存在明显差异。单纯应用降落式PCR虽然提高了扩增的特异性,却降低了扩增效率,其DGGE图谱丰富度较低,多样性较差,与其他反应程序的DGGE图谱相似度较低;普通PCR反应的DGGE图谱多样性和丰富度较高,与2种巢式PCR相似,然而由于普通PCR在复杂模板情况下容易发生错配,难以保证扩增特异性,因而夸大样品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与2种巢式PCR的DGGE图谱相似度较低。2种巢式PCR反应程序下的DGGE图谱条带丰富,多样性高,群落结构相似度高,能比较全面和科学地反映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因此,在利用PCR-DGGE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多样性时,采用巢式PCR(包括巢式PCR和巢式-降落式PCR)比较合适。研究PCR反应程序对土壤微生物PCR-DGGE分析的影响,可为PCR-DGGE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中的应用和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考察竹荪间作对橡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采用培养法和BIOLOG ECO微平板法对间作前后橡胶园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群落功能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作竹荪后,橡胶园土壤细菌、放线菌和5类微生物特殊生理类群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度(AWCD)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变化速率和最大值表现为采后采收种前。间作后,土壤微生物Shannon-Wiener、Simpson、Mc Intosh功能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橡胶园土壤微生物利用的主要碳源是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类,其次为羧酸和多聚物,酚酸和胺类的利用率最低。31种碳源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竹荪后橡胶园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特征出现分异,在分异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羧酸类、酚酸类、多聚物类和碳水化合物类碳源。间作竹荪提高了橡胶园土壤6类碳源的相对利用率、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代谢活性、碳源利用多样性和土壤肥力,促进了微生物类群向更好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磷高效转基因水稻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以磷高效转基因水稻OsPT4为研究对象,设施磷和不施磷两种处理,基于Biolog生态平板法,分析比较了4个生育时期的OsPT4及其亲本‘日本晴’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OsPT4和‘日本晴’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平均吸光值AWCD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不同生育时期AWCD最大值和生长趋势有所不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OsPT4和‘日本晴’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在全生育时期均表现为施磷处理高于不施磷处理;OsPT4的Shannon指数在分蘖期和拔节期差异显著,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则差异不显著,Simpson指数则表现为前3个生育时期差异不显著,而在成熟期出现显著差异;Os PT4和‘日本晴’的Mc Intosh均匀度指数均在分蘖期最大,且远高于其他3个生育时期;OsPT4的Mc Intosh指数在全生育时期均无显著差异。不同类型碳源利用显示,OsPT4和‘日本晴’均以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为主要碳源。主成分分析显示,‘日本晴’呈聚集分布,OsPT4呈分散分布,表明二者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的代谢利用上存在差异。综上所述,OsPT4与非转基因水稻相比,不同施磷条件和不同生育时期对土壤微生物群落活性、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碳源主成分分布有所影响。  相似文献   

15.
轮套作对黄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轮套作对黄瓜各个时期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黄瓜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分析(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方法。【结果】轮作处理中,小麦和大豆轮作处理可以显著提高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各指数(P<0.05),其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与对照相比,毛葱套作处理显著提高黄瓜土壤微生物群落DNA序列多样性各指数,其黄瓜产量极显著高于对照(P<0.01)。【结论】小麦、大豆轮作和毛葱套作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提高黄瓜产量。  相似文献   

16.
白义  施时迪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165-5168
为了深入了解濒危植物七子花林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比较七子花林与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地土壤动物群落的相异性,对浙江天台山中、低海拔地区的土壤动物进行取样分析。结果显示:6个样地共获得大、中、小型土壤动物22 756头,分属于3门10纲21个类群(以目为主),其中以蜱螨目和弹尾目居多,为优势类群。方差分析表明,6个样地土壤动物在不同土层间,个体数和类群数均有显著差异。用DG指数测度群落间的多样性,结果表明,呈共优群落的七子花林中土壤动物多样性最高。Sorenson相似性指数S1和Whittaker相似性指数S2度量结果表明,七子花林与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中土壤动物的种群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柿子树与苹果树间作体系下,苹果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理化性质。【方法】以间作(I)和非间作(NI)的苹果根际土壤为材料,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苹果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间作柿子树增加了苹果根际土壤有机质(OM)、水解性氮(AN)、全磷(TP)含量,降低了土壤中有效钾(AK)含量。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间作对苹果根际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根际土壤真菌的Ace指数(P=0.03)。β多样性分析表明,间作和非间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都存在显著差异。LEfSe分析发现,间作显著增加苹果根际土壤中17个细菌属丰度,分别为Sporacetigenium、Tepidisphaera、Agromyces、Alkanindiges、Phycisphaera、假黄色单胞菌属(Pseudoxanthomonas)、Terrimonas、Pseudohaliea、Paenisporosarcina 9个已知属,8个未知属;显著降低4个细菌属丰度,分别为Sporichthya、Methylocystis、Devosia、Altereryth...  相似文献   

18.
依据不同科属作物生态生理功能差异,检验了环境友好型跨年度瓜菜(辣椒、南瓜和芥菜)—香蕉轮作+花生间作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跨年度轮作间作显著地提升了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细菌和放线菌群落,降低了真菌数量。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显示所有香蕉+花生间作系统Shannon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升。花生覆盖地表保持水分和抑制杂草是间作提高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的影响因素。还田秸秆助长微生物。辣椒还田生物量高于南瓜和芥菜。因而,辣椒—香蕉+花生不同科属作物的协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N0 (0 kg·hm-2) ,N1 (125 kg·hm-2) ,N2 (250 kg·hm-2) 和N3 (375 kg·hm-2) 对玉米/马铃薯间作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条件下,施氮 (N1、N2、N3) 处理显著提高了玉米、马铃薯根际细菌、放线菌数量及微生物总量,在N2 处理微生物数量最高,却显著降低了真菌的数量。与N0处理相比,施氮均显著提高了间作条件下玉米、马铃薯根际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率、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N3 处理的玉米根际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率 (AWCD) 、Shannon-Wiener (H) 、Simpson 指数 (D) 、均匀度指数 (E) 及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 (S) 最高,而马铃薯在N2 处理时最高,但对6 类碳源的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间作玉米、间作马铃薯各施氮处理土壤微生物在碳源利用上出现较大差异,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特征发生改变。表明适量施氮对调控间作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提高其功能多样性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林下规模种植和可持续耕作提供理论依据,分析油茶林下分别间作天门冬、马铃薯和白菜各土层土壤的水分、容重及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除油茶间作天门冬的20~40cm土层外,其他处理各土层土壤的含水量均显著高于CK(油茶纯林);3个土层中油茶纯林(CK)的土壤容重最大,为1.42g/cm3;间作模式下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多高于CK。油茶林地间作能增强土壤耕作层的通透性,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缓解耕作层土壤板结,具有改善土壤物理性状的作用。在试验地及类似生态区建议油茶林地间种马铃薯和天门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