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8 毫秒
1.
利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灰霉病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侵染垫侵入油菜叶片的过程。观察结果发现:灰霉病菌顶端菌丝聚集通过形成侵染垫,侵染垫分泌胶状物质降解表皮细胞的细胞壁,菌丝通过破损的表皮细胞进入叶片并在叶肉细胞间及细胞内生长;侵入的菌丝进一步降解叶肉细胞的细胞壁并在叶肉组织中生长繁殖,造成叶肉细胞的细胞质凝聚、细胞器破裂等细胞坏死症状。研究结果表明:灰霉病菌侵染垫通过降解植物细胞壁侵染植物,并且在植物组织内生长过程中也会降解细胞壁,细胞壁的降解在灰霉病菌侵染和生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PP333处理可使小麦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体积显著减少;增加叶片内叶肉细胞的层数和叶脉的机械组织的细胞层数,并可加强叶肉细胞的环型结构,使叶肉细胞之间的排列更加紧密。PP333处理对小麦叶片内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叶绿体内基粒数明显增多,高片层垛叠的基粒数比例增加,基质片层较为完善,基质内电子密度较浓,类囊体膜系统的发育进程明显加快。PP333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并延长叶片的光合功能期。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和无色指甲油印痕法对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细辛及其近缘植物在叶片表皮细胞大小及排列方式、栅栏组织、叶肉细胞形态及排列方式和叶片表皮气孔密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北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1层柱状细胞组成;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片栅栏组织均由2层柱状细胞组成;尾花细辛和花叶尾花细辛叶片栅栏组织由1层柱状细胞组成,但其细胞较小且排列疏松;青城细辛、川滇细辛和长毛细辛栅栏组织分化不明显。北细辛、汉城细辛和华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小而密,青城细辛和长毛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较大,川滇细辛和尾花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较小,青城细辛、长毛细辛、川滇细辛和花叶尾花细辛叶肉细胞叶绿体数量较少且主要分布于叶肉组织上层细胞,叶肉细胞中叶绿体间的差异也可为细辛属植物分类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绿豆开花后不同节位叶片衰老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绿豆品种安05-4为试验材料,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了绿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节位叶片衰老进程.结果表明,绿豆植株开花后16 d内,叶肉细胞排列整齐,细胞间隙小,细胞中叶绿体高基粒片层数增加;开花23 d以后,叶片迅速衰老,细胞解体,叶肉细胞出现间隙,叶绿体减少,叶绿体基粒片层、基质片层解体.不同节位叶片衰老存在差异,表现为主茎开花第三节叶片>第二节叶片>第一节叶片.  相似文献   

5.
弱光(LL)下叶片的比叶重、叶厚度、单位叶面积叶肉细胞数目和叶肉细胞表面积都明显低于“最佳叶片”和强光(HL)下叶片。与HL叶片相比,“最佳叶片”不仅比叶重和叶厚度略高于HL叶片,同时,单位叶面积叶肉细胞数目和叶肉细胞表面积也明显高于HL叶片。“最佳叶片”在靠近上表皮形成一层类似栅栏状细胞。随着光照的增加,人参叶片吉绿体和叶绿体基粒变小,基粒片层系统减少,淀粉粒和质体球却明显增多。“最佳叶片”叶绿  相似文献   

6.
PP333对小麦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P33处理可使小麦叶片的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和叶肉细胞体积显著减少,增加叶片内叶肉细胞的层数和叶脉的机械组织的细胞层数,并可加强叶肉细胞的环型结构2,使叶肉细胞之间的排列更加紧密。PP333处理对小麦叶片内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叶绿体内基粒数明显增多,高片层垛叠的基粒数比例增加,基质片层较完善,基质内电子密度较浓,类囊体膜系统的发育进程明显加快,PP333处理可显著提高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  相似文献   

7.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小聪走在马路上,突然注意到路边大树上的叶子飘落下来的时候,总是背面朝上,这引起了他的好奇。他仔细统计了一下:50片落叶,只有3片正面向上。这是为什么呢?爱思考的小聪心里充满了疑惑。小聪迫不及待地回到家中,上网查询。他了解到,因为叶片正面叶肉组织是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含叶绿体多,较重。而叶片背面叶肉组织为海绵组织,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内叶绿体少,较  相似文献   

8.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云南无水灌溉小麦采用地麦抗旱栽培配套技术可以有效保蓄土壤水分,提高叶片水势和呼吸速率,增加小麦叶片下表皮外壁厚度,单位细胞内叶绿体数目和叶肉细胞层数,增大叶肉细胞,降低叶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有利于维持植株体内的水分平衡和生理代谢的正常进行,增强了麦株的抗旱性,显着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品种东农42为试验材料,对其R4~R6期的叶片和豆荚的叶绿素含量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电镜观察表明,叶片的叶肉细胞具有明显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而豆荚作为叶片的同源器官其同化组织则无此明显区分。豆荚同化细胞的细胞壁厚,细胞排列呈梭形交错,细胞间隙小,有较多的胞间连丝,豆荚细胞中的叶绿体数量较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少。R4的初期,淀粉粒较少,类囊体片层数量较多,但主要以基质片层纵向贯穿于叶绿体中;R5~R6期,豆荚的类囊体垛叠成基粒较明显,且淀粉粒逐渐增多;R6期,豆荚和叶片的叶绿体内都有数量不等的嗜锇小球积累。豆荚的叶绿体繁殖是独立于细胞分裂的现有叶绿体二分裂产生(哑铃状分裂)。叶绿素含量测定表明,豆荚叶绿素含量较叶片叶绿素含量低,这主要是与豆荚的叶绿体数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缺钾对大豆(Glycine max L.Merril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L.)、甘蓝油菜(Brassica napus L.)和大麦(Hordeum distichum L.)营养器官组织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缺钾时根组织分化不良,常见根冠缺失或发育残缺不全,没有明显的分生区和完整的伸长区.大麦缺钾时茎的表皮细胞变形,基本组织细胞收缩,厚壁机械组织消失,维管束变小;棉花缺钾茎部维管形成层分生能力弱,次生韧皮部和次生木质部不发达,髓体积变小.缺钾使植株叶片表皮细胞破坏,叶肉薄壁细胞常见收缩破裂,叶绿体减少.在大麦叶肉细胞破裂处可见棕褐色物质;大豆下位叶叶绿体外形不规则,叶绿体基粒膨胀或基粒形态模糊不清,基质片层破坏,有许多亲锇小球,叶片表皮细胞角质层发育不良,保卫细胞干瘪.  相似文献   

11.
炭疽病对枇杷叶片活性氧代谢和解剖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感染炭疽病的 2个枇杷品种 ,进行叶片解剖结构观察及活性氧代谢指标测定 .染病叶片不能充分舒展而皱卷呈勺匙状 ,表皮绒毛萎曲 ,角质化程度低 ,叶肉细胞崩溃 ,表皮有病原孢囊 ,叶绿体发育不正常 ;染病叶片的质膜透性增大 ,丙二醛含量增加 ,O-2 产生速率加快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褐斑病是导致苹果早期落叶的主要病害。研究旨在通过调查褐斑病的流行规律,为制定综合防治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1和2012年,将褐斑病菌(Diplocarpon mali)分生孢子悬浮液分4-6次喷雾接种于富士苹果各龄期的叶片,接种后观测记录每个接种叶片第1个病斑出现的时间,每3 d观测一次,依此计算褐斑病在富士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接种期间用全自动气象站,每30 min记录接种苹果树附近的气温、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结果】苹果褐斑病在富士苹果叶片上的平均潜育期23.8 d;最短潜育期为8-20 d,平均为13.6 d;显症历期为12-54 d,平均为31.3 d。在显症历期内,不同的时期显症病斑数不同。6、7月份接种叶片比8月份接种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防雨棚内培育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长于自然条件下培育的叶片的最短潜育期和显症历期。苹果褐斑病在基部老龄叶片上潜育期短,在代谢旺盛的梢部叶片上潜育期长。苹果生长前期(6、7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显著的长于生长后期(8、9月份)接种叶片的潜育期。【结论】苹果褐斑病的显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都相对较长。除取决于病原与寄主的组合外,苹果褐斑病潜育时间和显症历期的长短主要受叶片龄期、衰老程度和生理状态,即叶片抗病性的影响。6-9月份是苹果褐斑病的主要发病期,在此期间气温对褐斑病潜育期的影响不大,而降雨和高湿能促进病斑显症。在褐斑病菌侵染后的15 d,甚至20 d内,使用内吸治疗性杀菌剂能抑制绝大部分潜育期病斑发病。  相似文献   

13.
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褐斑病是中国苹果叶部的重要病害,主要导致苹果树早期大量落叶。研究旨在明确褐斑病的周年发生动态,确定病害的关键防治时期,为病害的流行预测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2009和2010年3-7月份,每隔15 d自山东莱阳和青岛两地的苹果园内定期采集落地病叶,随机挑取病叶正面的子实体,镜检已形成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的子实体,依据拟分生孢子盘和子囊盘在子实体中所占百分率,分析越冬病菌的发育动态。2008-2010年6-10月份,在山东莱阳和青岛的果园内,每隔15 d定树定枝系统调查同一批枝条上所有叶片的发病率和落叶率,将系统调查数据拟合逻辑斯蒂模型,获得能描述褐斑病发病动态的模型参数。2010和2012年9-11月份,每隔10 d从苹果树上随机摘取具有典型症状的苹果褐斑病叶,切取分生孢子盘,镜检分生孢子盘上小型孢子和分生孢子各占的比率,根据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的相对比率的变化,分析褐斑病菌的发育动态。【结果】苹果褐斑病菌在越冬病叶上能产生拟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两种类型的孢子。拟分生孢子于3月初至6月底形成,高峰期出现在5月中旬。自苹果树萌芽期开始,拟分生孢子就可以随雨水溅散传播,侵染树体下部叶片。拟分生孢子侵染的叶片,大部分于6月底之前脱落,对褐斑病后期流行作用不大。子囊孢子于5月中旬至6月底成熟,可以随气流传播侵染树体上部叶片,是导致苹果褐斑病后期流行的主要初侵染菌源。子囊孢子侵染的叶片自7月上中旬开始发病,初侵染形成的病叶率低于2%。7月份,初侵染病斑大量产孢,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不断积累,7月底病叶率可增长至5%左右。8月份,初侵染病斑和再侵染病斑大量发病,并产孢侵染,导致病叶率迅速增加。8月下旬褐斑病发病达高峰期,12 d后形成落叶高峰。6-9月份苹果褐斑病的累积病叶率和累积落叶率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可用逻辑斯蒂模型描述。进入9月份,褐斑病菌开始产生小型孢子(性孢子),小型孢子在分生孢子盘上所占比率呈直线增长。10月份褐斑病菌逐渐停止产生分生孢子,进入越冬预备期。【结论】苹果褐斑病在山东半岛中部的周年流行动态可划分为4个阶段:自苹果萌芽至6月底为褐斑病菌的初侵染期。其中5月下旬到6月底是子囊孢子的初侵染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1个关键时期。7月份为褐斑病的指数增长期,也是全年防治褐斑病的第2个关键时期。8-9月份是褐斑病的逻辑斯蒂增长期,也是褐斑病的盛发期。10月份褐斑病菌进入越冬预备期。  相似文献   

14.
2000-2001年在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发现一种桔梗病害,并从其病叶上分离得到了26个菌株。菌株接种于桔梗叶片后,发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完全一致,并从回接病株上重新分离得到此病原菌。各菌株间致病力无明显的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反应、菌体形态、培养性状、生理生化反应、(G C)%等鉴定,确定该病原菌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的一个新的致病变种。该病菌能引起桔梗细菌性叶斑病(又称斑点病)。  相似文献   

15.
用花铁含量作为苹果和桃缺铁诊断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有效防治果树缺铁黄叶病,本研究对山东肥城市肥桃主栽区的25个桃园130棵桃树和泰安、德州、烟台3地区的18个苹果园263株苹果树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桃和苹果盛花期花全铁含量和变幅显著高于5-6月、7-8月、10月叶片。桃树花全铁含量与5月、10月桃树叶片全铁和叶绿素之间密切相关,但与7月叶片全铁和叶绿素含量之间相关性不高。同时,桃花活性铁与5月10月桃叶片活性铁含量相关性较高,但与7月叶片相关性不高。苹果花全铁含量与5-6月,7-8月和10月叶片全铁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均密切相关。初步表明用苹果和桃花全铁含量更容易区分正常果树和缺铁果树,能更好地预测果树生长早期铁营养状况和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以作为果要对缺铁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引起云南省铁线莲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患叶枯病的植株上采集病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大亚基(LSU)双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科赫法则进行验证。并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铁线莲叶枯病的致病菌为Spencermartinsia sp.,按照科赫法则接种植株的叶片均发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其适宜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为25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长不受影响,生长最适pH为6.5~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17.
在甘蔗褪绿线条病所致甘蔗叶片中,可见有大小约50-400nm×18-21nm的长短不一的杆状病毒粒体,健株中则没有。叶片中的病毒粒体主要见于韧皮部细胞内,尤其是筛管细胞内,有些分散排列,大量则整齐排列。叶片病部部分细胞变形或坏死,有些线粒体则肿胀变大。叶绿体受不同程度破坏,其降解过程似与淀粉粒的累积和降解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早露蟠桃、雨花露、金山早红、红肉桃18、锦绣和中华寿桃6个桃[Prunus persica(L.)Batsch]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了6个桃品种秋季叶片色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桃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花青素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同一时期相比,果实成熟期较早的品种早露蟠桃、雨花露叶片叶绿素含量较低、花青素含量较高;晚熟品种中华寿桃、锦绣叶片叶绿素含量高、花青素含量低;黄肉桃金山早红、锦绣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且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雨花露、早露蟠桃、锦绣、中华寿桃4个品种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中华寿桃、锦绣叶片叶绿素与花青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9.
PVY/PVX协生作用对病毒浓度及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烟草品种三生烟 (N .tabacumcv .Samsun)为测试寄主 ,采用酶联免疫检测实验 (TAS ELISA)和电镜观察的方法 ,在温室条件下研究了马铃薯Y病毒 (PVY)和马铃薯X病毒 (PVX)复合侵染所引起的寄主症状和病毒浓度变化的特点、不同条件下复合侵染时病毒浓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复合侵染对寄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PVY/PVX在烟草植株内发生了协生作用 ,PVY是协生病毒 ,PVX是被协生病毒。与单独侵染相比 ,PVY和PVX的复合侵染使烟草植株症状明显加重。PVY在复合侵染植株中的浓度与在单独侵染植株中相比 ,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PVX在复合侵染植株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在单独侵染植株中的浓度。这种现象不受PVY株系、处理季节和接种次序的影响。但是 ,不同PVY株系、不同处理季节或不同接种次序对PVY/PVX协生作用中PVX浓度的影响程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电镜观察表明 ,与不接种病毒或单独侵染的植株相比 ,受复合侵染的烟草叶片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学变化。细胞肿胀 ,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受到严重损伤 ,细胞质内有风轮状、薄片状的内含体 ,由于在细胞质中常常有大量纤维状的PVX病毒粒子聚集体存在 ,这意味着PVX浓度的增加可能是在复合侵染的细胞中病毒大量繁殖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The viruses titer and the ultrastructure of infected cells in tobacco host (Nicotiana tabacum cv.Samsun), which doubly infected with potato virus Y necrosis strain (PVYN) and potato virus X (PVX), were studied under greenhouse condit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VYN and PVX interacted synergistically, and tobacco plants which doubly infected with PVX and PVYN could greatly increase symptom severity as compared with that induced by the single virus. As determined by triple antibody sandwich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TAS-ELISA), the titer of PVX in the tobacco leaves infected with both PVYN and PVX was up to 9.10 times higher than the plants infected with PVX only.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VYN titer were detected between singly and doubly infected plants. The enhancement of PVX titer in doubly infected plants was evident in greenhouse and was independent of the virus strains, tested seasons, intervals between PVYN and PVX inoculation. When sections of doubly infected leaves were examined with an electron microscope, it could be frequently found that cells contained pinwheels and large masses of PVX-like particles, pinwheels and laminate inclusions, or all three structures, most of them were swollen, and their chloroplast and other organella were destructed heavily. This suggested that doubly infected cells were involved in the enhancement phenomenon,which seemed to be the result of an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PVX synthesized in th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