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稻虫害研究工作,六十年代着重是研究螟虫问题,后来加强了叶蝉的研究;七十年代逐步转向研究褐稻虱问题.1.害虫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指标问题在菲律宾每造水稻螟虫只发生一代.褐稻虱不论在那一造水稻上都发生三代,且都是在第三代时形成虫烧.这样,一年下来如果栽种两造水稻或者三造水稻,褐稻虱的群体就分别构成两次或者三次高峰.药剂防治适期,一般以每造水稻的第三代卵高峰为宜;错过适期,若虫防治指标在前代为每穴5头,当代为20头.  相似文献   

2.
粳稻新品系 88122对褐稻虱表现中抗.褐稻虱对88122的取食量明显少于感性品种,存活率和产卵量均为在感性品种上的60~70%;褐稻虱在88122上的虫口数量上升慢,主要控制在发生前期.因此,褐稻虱一般发生年份,88122上的虫量达不到防治指标,但在大发生年份,后期褐稻虱虫量仍可达到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3.
镇江稻区前两年褐飞虱危害很轻,尤其是1984年第四代发生量小,大部分稻田达不到防治标准。而1985年四代褐飞虱则突然暴发,使部分中晚稻受到较重的危害。其发生危害的特点是:一二代迁入虫量少,三代田间虫量也不多,第四代虫量猛增,达中等偏重和局部大发生程度;单季晚稻受害程度重干杂交稻。  相似文献   

4.
褐稻虱再生猖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来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报道:在水稻上使用某些杀虫剂后能引起褐稻虱的再生猖獗。作者结合本省褐稻虱的发生和防治特点,选用我省稻田治虫的常用杀虫剂,通过室内药效、产卵试验及田间试验,认为敌杀死不宜在稻田使用,速灭菊酯不宜作为防治褐稻虱的专门杀虫剂,氧化乐果、甲胺磷以及复配农药丰收菊酯和新丰菊酯可用于防治褐稻虱。  相似文献   

5.
中晚粳稻区褐飞虱二代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二代褐飞虱对粳稻的危害损失,确定合理的防治指标和防治策略,在武育粳3号上接种不同的虫量,进行笼罩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稻生育期,不同虫口密度的褐飞虱,其增长速度不同;在水稻同一生育期,总虫量高密度区显著高于低密度区,增殖速度低密度区大于高密度区。二代褐飞虱虫量与水稻产量损失呈极显著正相关(r=0.9576**),防治指标为百丛虫量110~120头。在发生早、迁入量较大的年份,在防治策略上,必须在二代根据防治指标喷洒药剂压低三代虫量,控制四代危害。  相似文献   

6.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根据南通市通州区2005~2008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总结分析了沿江稻区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的暴发虫源,即以本地繁殖为主,外来补充迁入为辅,外来虫源在适宜的生长条件下有可能加重四代危害程度。据此提出"治前控后、综合防治"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8.
2006年江苏盐城水稻褐飞虱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江苏省盐城褐飞虱大暴发,是近10年来最重的1年,表现出:迁入期早,峰次多,迁入量大,田间虫量高,三、四代连续大发生,危害时间长等特点,对水稻产量造成了严重影响。在防治方面,按照统防统治的原则,采取“压前控后”与“狠治主害代”的防治策略,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
许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56-10757
[目的]探寻褐飞虱暴发危害的适宜条件及防治对策。[方法]通过调查研究、气象资料分析及田间试验,研究了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大发生的影响因素及防治对策。[结果]2006年六安市褐飞虱迁入早,种群所占比例上升快。6~7月初的日平均温度较常年高。7~8月份的温度和降水适宜褐飞虱的生存繁殖。8月15~20日,百丛虫量3 827~7 000头。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了一定的抗性,加之农民对水稻栽培管理和防治褐飞虱方法不科学,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总结出从加强虫情监测、科学选择防治策略(治上压下)、农药和施药技术防治褐飞虱的经验。2006年以锐劲特、啶虫脒+乐斯本(毒死蜱)、扑虱灵+乐斯本对褐飞虱防效较好。[结论]适宜的温度为褐飞虱的增殖提供了理想的条件。短翅型成虫是褐飞虱虫量骤增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0.
褐稻虱是东南亚、日本、印度次大陆等稻区的一种重要害虫。经常猖獗发生,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稍一放松警惕,就会遭受巨大损失。近年来,实践证明,栽培抗虫品种,影响褐稻虱的生存和繁殖,控制其发生为害,必要时施用部分药剂,是当前消灭褐稻虱危害较好的综合防治方法。例如: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栽培对褐稻虱高抗品种,可以不使用农药治虫(Patyek和Dyek,1973)。  相似文献   

11.
褐飞虱是易暴发成灾性害虫,其发生程度与迁入量(基数)、气候条件、品种布局及稻作方式、防治等因素密切相关,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策略是控制褐飞虱主害代发生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同时结合科学合理选用药剂,提高用药质量,才能有效控制为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0年观察记载的数据分析表明,水稻生育期间白背飞虱和褐稻虱等2种稻虱虫量变化存在较强的规律性,并依据发生规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05年本地褐稻虱迁入期偏早,峰次多,数量大,8月中旬以来受“麦莎”、“珊瑚”等台风和多雨天气的影响,又补充迁入大量褐稻虱虫源,加上盛夏不热、晚秋不凉的有利条件,灯下虫量大,田间虫口密度高,属大发生年份,局部地区为特大发生年份。全市共有5次较大面积的总体防治,即8月1~2日、8月19~20日、9月1~2日、9月9~10日和9月前复查补治,有效抑制了褐稻虱发生危害,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4.
褐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主要危害水稻。江苏省洪泽农场发生有3种:褐飞虱、伪褐飞虱、拟褐飞虱;拟褐飞虱、伪褐飞虱在灯下和游草上可见,但不危害水稻。2005年夏季不热,秋季不冷,多阴雨天气,导致褐飞虱暴发。1发生世代江苏1a发生5代,我场9月下旬至10月初发现4代若虫,10月6日发现5代若虫回迁代。2虫源初次虫源由远距离迁飞。3危害特点褐飞虱有趋光性,喜阴性,闷热夜晚趋光更强,每晚8∶00~11∶00扑灯量为全晚的90%(双色灯,200W黑、白日光灯)。成、若虫怕阳光直射,喜阴性。一般栖息于稻丛下部的叶鞘上取食产卵,很少到叶片上活动。当虫口密度大…  相似文献   

15.
7种杀虫剂对褐飞虱的田间防效及用药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7种杀虫剂防治5代褐飞虱,10%烯啶虫胺水剂和10%哌虫啶胶悬剂表现出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药后3~21 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83.3%~99.4%和74.5% ~93.6%;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较差但持效性理想,药后3~21 d对褐飞虱防效分别在55.9% ~ 90.0%和34.3%~92.3%,40%毒死蜱乳油速效性好但持效性差;10%氯噻啉可湿性粉剂防效不佳.对褐飞虱的防治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褐飞虱的防治应贯彻“治前控后”的策略,做好药剂的交替使用,延缓褐飞虱抗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4代褐飞虱暴发成灾的特点:来势猛,发生量大,防治难度高;冒穿时间早,危害损失重。暴发成灾的主要原因是:4代迁入虫源多;田间短翅型成虫数量大、田间小气候条件适宜,增殖率高;滥用广谱性杀虫剂,破坏生态平衡,自然控制力下降。有效控制对策是推广应用“治二压三控四”策略,强化预测预报,适期用药防治,选择对路药剂,提高防治质量,服务措施到位。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飞虱近年来连续大暴发是由于迁入数量大、水稻种植模式改变、秋季气候变暧和农药抗性等原因引起的。由于前三个因子较难干预和改变,因此化学防控是防治褐飞虱的主要手段。笔者分析探讨了化学防控的相关对策,认为噻虫嗪、吡蚜酮等防效较理想,但要重视调整防治策略和喷药方式。  相似文献   

18.
1987和1988年是褐稻虱的特殊发生年,不但虫量高,而且暴发期采得早。这两年,我们在水稻氮、磷适宜施用配比试验基础上,对试验田的各小区进行飞虱量调查,经分析,初步得出了褐稻虱发生量与施肥水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和比较了2005-2007年褐飞虱在安庆发生的虫源、气候、食料条件.认为初迁虫量的多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当年的发生情况,但初迁量小的年份,并不意味着后来发生就轻;对六(4)代前峰而言,回迁虫源可作为补充虫源考虑,但对六(4)代后峰和七(5)代应作为重要虫源务件考虑.气候的适宜与不适宜只是相时的,稻田小生境的影响不容忽视.单季稻面积扩大,从食料和栖境上促成了褐飞虱早期虫量积累和提前暴发.本文还就虫源性质、防治策略、预测和分级标准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根据褐稻虱在不同抗性水稻品种上的生存率、发育进度、蜜露量、群体建立与感虫对照品种TN1上的差异显著性作比较.综合评定了野栽杂种后代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结果显示,野栽杂种后代对褐稻虱的抗生级别为1~3级,存活率为22%~40%,蜜露量为7.4~14.4 mm2,种群数量为14~32头/雌,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TN1.试验结果表明:野栽杂种后代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抗性机制为抗牛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