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捕食线虫性真菌菌丝、分生孢子、厚垣孢子、捕食性结构的发育过程和特点及其在0.4g/L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捕食线虫性真菌菌丝在0.4g/L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呈树枝形放射性生长,有的菌株还可以在0.4g/L玉米粉液体培养基中呈絮状生长;分生孢子位于垂直的分生孢子梗顶端或近顶端部,多数出现在菌丝的生长后期;厚垣孢子在菌丝上呈插入性生长,在老的培养基中容易发现,且与捕食线虫性真菌的种类有关;捕食性结构在受到活线虫幼虫的刺激之后才会产生,而线虫虫卵与成虫并不能导致捕食性结构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培养技术与形态学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分离培养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最佳培养基为 0 .4g/ L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 (CMA) ;0 .4g/ L 玉米粉液体培养基可作为保存菌种培养基。在分离培养过程中 ,必须加入活的线虫第 3期幼虫 ,以诱导菌株产生捕食性器官——菌环、菌网 ,并与其他真菌鉴别。捕食线虫性真菌有菌丝和孢子 2种形态 ,其发育时期不同。本试验分离的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 ,菌丝发达 ,无色有隔 ,隔距不等 ;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 ,分生孢子围绕着分生孢子梗呈轮状排列 ,似梅花瓣状 ,2层以上 ;孢子呈倒卵形 ,丰满无色 ,有横隔 ,游离端大而钝圆 ,梗端小而稍尖。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早熟禾(Poa tibetica)、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vi)和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6个内生真菌菌株(分别为西藏早熟禾内生真菌Ep-003和Ep-004,甘肃臭草内生真菌Em-014和Em-016,麦宾草内生真菌Ee-001和Ee-003)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秆煎液琼脂(WSA)、玉米粉琼脂(CMA)和水琼脂(WA)4种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观测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特征、产孢量和孢子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一般为PDA和CMA上的最大,WSA和WA上最小;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西藏早熟禾的Ep-003菌株生长最快,在PDA上直径最大,为46.42 mm,麦宾草内生真菌次之,甘肃臭草的Em-014菌株生长最慢,在WA上直径最小,为7.07 mm;在4种培养基上,菌株的产孢量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Ep-003只在WA上产孢,其他5种菌株在WA和WSA培养基上产孢较多,在PDA和CMA上产孢较少;Em-016和Ep-004在4种培养基上的孢子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SA上的孢子长最小,为3.77μm,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Ee-003在PDA上孢子长最长,为8.43μm,在其他3种培养基上无显著差异(P0.05);Ep-004、Em-016和Ee-003在4种培养基上孢子梗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A上孢子梗最长,为16.74μm,在WSA上最短,为14.09μm,Ee-001在CMA上孢子梗最长,为18.59μm,在WSA上最短,为13.40μm。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分离自西藏早熟禾(Poa tibetica)、甘肃臭草(Melica przewalskvi)和麦宾草(Elymus tangutorum)的6个内生真菌菌株(分别为西藏早熟禾内生真菌Ep-003和Ep-004,甘肃臭草内生真菌Em-014和Em-016,麦宾草内生真菌Ee-001和Ee-003)为研究对象,分别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麦秆煎液琼脂(WSA)、玉米粉琼脂(CMA)和水琼脂(WA)4种培养基上培养4周后,观测菌落生长速率、菌落形态特征、产孢量和孢子特性.结果表明,同一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一般为PDA和CMA上的最大,WSA和WA上最小;不同菌株在同一培养基上,西藏早熟禾的Ep-003菌株生长最快,在PDA上直径最大,为46.42 mm,麦宾草内生真菌次之,甘肃臭草的Em-014菌株生长最慢,在WA上直径最小,为7.07 mm;在4种培养基上,菌株的产孢量有显著差异(P<0.05),分别为Ep-003只在WA上产孢,其他5种菌株在WA和WSA培养基上产孢较多,在PDA和CMA上产孢较少;Em-016和Ep-004在4种培养基上的孢子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SA上的孢子长最小,为3.77 μm,其他菌株无显著差异(P>0.05),Ee-003在PDA上孢子长最长,为8.43 μm,在其他3种培养基上无显著差异(P>0.05);Ep-004、Em-016和Ee-003在4种培养基上孢子梗长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Em-014在WA上孢子梗最长,为16.74 μm,在WSA上最短,为14.09 μm,Ee-001在CMA上孢子梗最长,为18.59 μm,在WSA上最短,为13.40 μm.  相似文献   

5.
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病力。4个菌株通过PSA、麦粒、米饭培养基等培养性状观察、孢子形态及孢子形成方式镜检,结果显示它们的菌落生长速度、颜色、质地;大、小型分生孢子与厚垣孢子的形态、大小及孢子形成方式等基本相似,均鉴定为镰孢属(Fusarium Link ex Fr.)美丽组(Section ElegansWr.)的尖镰孢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Studies on the Seedling Root o  相似文献   

6.
为了观察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及生长情况,将少孢节丛孢菌分离株DH 066和F 107接种于10g/L麸皮琼脂(WBA)培养基、10g/L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20g/L葡萄糖离子琼脂(DIA)培养基和20g/L葡萄糖琼脂(DA)培养基中,置于25℃恒温箱培养,观察不同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性并测定其产孢量。对2个分离株在6种不同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长度每天进行定时测量。结果表明,该菌在4种培养基中的特征为分生孢子梨形至倒卵形,1个分隔,偶见2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分隔,偶见分枝,分生孢子在10g/L WBA产量最大。此外,对2个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生长速度研究表明,该菌在10g/L麸皮自来水琼脂(WBWA)培养基和10g/L玉米粉自来水琼脂(CMWA)培养基中生长最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与鉴定为家畜寄生线虫病防治的工作者提供更多候选菌种。方法:采用玻片法、琼脂块法,观察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形状并测其大小,从而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分生孢子无色,长椭圆形,1个分隔。分生孢子梗无色,直立,不分枝,8~11个分隔,顶端形成烛台状分枝,在短而小的齿梗上产生3~12个分生孢子,稀疏,呈头状排列,厚垣孢子黄色,球形或椭圆形,单生或串生,直径14~22μm,一般在培养20 d后形成。捕食器为粘性网。最终鉴定为弯孢节从孢。  相似文献   

8.
对英国苜蓿黄萎病菌进行形态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PDA培养基上分生孢子透明无色,孢子梗基部为黑褐色,后期有黑色休眠菌丝产生,未发现微菌核和厚垣孢子,证实为黑白轮枝菌,其生长适温为20 ̄25℃,最适PH值为6.5 ̄9.5。  相似文献   

9.
正病原特性主要由烟曲霉和黄曲霉引起,在室温和37℃均能生长。在一般霉菌培养基如马铃薯培养基上可生长。曲霉菌的气生菌丝一端膨大形成顶囊,上有放射状排列小梗,并分别产生许多分生孢子,形成葵花状。孢子煮沸后5min才能杀灭,常用消毒药有5%甲醛、石炭酸、过氧乙酸等。该菌能产生毒素,使动物痉挛、麻痹、致死和组织坏死等。流行特点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鸵鸟在摄食或直接接触了被真菌(特别是产生毒素的各种霉菌)污染的饮水、饲草、饲料后极易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调查和了解真菌在宠物犬感染情况,通过SDA培养基分离和纯化真菌,根据菌落特性和菌丝生长速度,对患病犬的被毛进行真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在宠物犬上分离犬小孢子菌、阿耶罗毛癣菌、须毛癣菌、尖端赛多孢子菌、杂色曲霉、马内菲青霉、近平滑念珠菌等,并且统计不同真菌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11.
家蚕三种白僵菌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本校的蚕病实验室收集寄生家蚕的白僵菌中,分离出球孢、小球孢和卵孢三种白僵菌.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为球形或卵形,前者孢子较大,且菌落呈平绒状,并逐渐由白变黄;后者孢子较小,菌落后来形成乳粉状孢子层.卵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多亚圆形或椭圆形,且大小开差较大,菌落表面高低不平,白色,后期形成粉状.小球孢白僵菌菌丝体,从病蚕节间膜生出,而球孢和卵孢白僵菌全身布满菌丝层,但以卵孢白僵菌生长速度为快.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病蚕血液中有芽生孢子.且球孢白僵菌特多.而卵孢白僵菌病蚕血液中芽生孢子极少.其中以卵孢白僵菌致病力最强.球孢和小球孢白僵菌较弱.  相似文献   

12.
桑卷叶枯病是桑树的主要真菌病害之一。采用常规的微生物学试验方法观察病原菌桑单胞枝霉菌(Hormodendrummori Yendo)的形态并研究病原菌的分离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形成白色圆形凸状菌落,并能产生大量的暗蓝褐色分生孢子梗和淡灰色分生孢子;菌丝的生长温度为8~40℃,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10~38℃,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55℃,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5~30℃;适合菌丝生长的pH为4.5~11.0,最适pH为6~7;相对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的产生与萌发;连续光照可促进产孢。以上结果信息可供研究桑卷叶枯病病原菌的危害特点和建立病害的有效防治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3.
我国3种疯草的内生真菌培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治刚  曹师  徐娜  徐杉  李彦忠 《草业学报》2017,26(10):158-169
家畜取食疯草出现中毒或死亡的原因为疯草体内含可产生苦马豆素的内生真菌。我国的多种疯草中的内生真菌为同一种,同种疯草中的内生真菌因随种子传播而孤立于单一寄主,可能出现与其他疯草内生真菌不同的生物学特性。为此在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菌种的基础上研究了我国最主要3种疯草小花棘豆、黄花棘豆和甘肃棘豆中内生真菌菌株(LYZ0091、LYZ0093和LYZ0109)在不同温度、pH值和培养基上的菌落生长速率和形态特性。结果表明,1)3个菌株的菌落停止生长的最高温度不同,LYZ0109无法在30 ℃下生长,但LYZ0091和LYZ0093仍可生长,最适宜生长温度分别为20、25和25 ℃,在5、10和15 ℃下4周时LYZ0091的生长速率显著(P<0.05)高于LYZ0109,在20和25 ℃下则显著(P<0.05)低于LYZ0109;2)在pH 4~11下3个菌株均可生长,菌株之间无显著(P>0.05)差异;在培养基NA、PCA、PDA、PSA和WHDA上LYZ0109多显著(P<0.05)大于LYZ0091;3)在温度、pH值和培养基处理中3个菌株均未产生分生孢子,LYZ0091和LYZ0109的菌丝扭曲状,厚垣孢子少,而LYZ093无扭曲状菌丝,大量成串的厚垣孢子由基质底部向上呈树状生长。  相似文献   

14.
从自然界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捕食线虫性菌物,在光学显微镜下对其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学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该菌菌丝无色分隔;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枝,分生孢子呈纺锤形,生长期间不产生厚垣孢子;以粘性分枝捕食线虫。根据其形态结构特征,鉴定为捕食线虫性菌物——柱捕单顶孢菌(Monacrosporium cionopagum)。  相似文献   

15.
杨洋  陈娜  李春杰 《草业科学》2011,28(2):273-278
本研究以采自甘肃夏河桑科草原和甘加草原的野生中华羊茅(Festuca sinensis)为材料,通过对种子和茎髓部内生真菌带菌的检测,并在PDA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总共得到48个内生真菌菌株.再经水琼脂培养基次级培养以促进产孢,依据菌落生长形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等形态学特征的现察与测定,最终可将其分为3个形态群....  相似文献   

16.
1病原学本病的病原是类酵母状的真菌,称为白色念珠菌。在病变组织、渗出物及普通培养基上能产生芽生孢子和假菌丝,不形成有性孢子。出芽细胞呈卵圆形,直径2~4微米,培养基上菌落呈白色金属光泽。菌体小而椭圆,能够长芽,伸长而形成假菌丝。革兰氏染色阳性,但着色不甚均匀。白色念珠菌在自然界  相似文献   

17.
嗜线虫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培养性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嗜线虫真菌中Duddingtonia flagrans在不同生长环境中的培养特性.选择普通琼脂培养基(WA)、玉米琼脂培养基(CM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A)和面粉琼脂培养基(FA)4种不同培养基培养,结果表明,在WA中真菌生长速度最快,在PA中产孢量最多.从应用的角度考虑,PA为最佳培养基;以10~35 C每隔5℃设置7种不同温度组培养,结果表明,10℃和35℃时不生长,25℃和30℃时菌丝生长率较高,产孢量较多,其中以30℃培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对禾草云斑病病原菌形态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其病原菌菌落铺展,菌丝白色, 产孢细胞直接从菌丝生出,分生孢子梗缺,圆筒形,双孢10~20×2.5~5μm,孢子顶细胞具有锐角或直角向的喙状突起.菌丝生长温度范围6~39℃,最适温度24℃,孢子萌发温度范围6~36℃,最适温度24℃;菌丝和孢子在温度达70%以上均可萌发,并随湿度升高菌落铺展扩大,孢子萌发率升高,在水滴处理中孢子萌发率最大;不同光照处理均可促进菌丝生长,但差异不显著,光暗处理有利于孢子萌发,连续光照、黑暗均不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菌丝生长pH值范围为2.5~7.5,最适pH值3.5~4,孢子萌发pH值为2.5~7.5,最适pH值为4.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从内蒙古赤峰巴雅尔草业基地紫花苜蓿根部分离到的菌株BYE27-2-5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和r 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0和28℃;p H值5.0~11.0均宜于菌丝生长,产孢最适p H 8.0,孢子萌发最适p H 7.0;光暗交替利于菌丝生长,光照利于产孢和孢子的萌发;孢子在相对湿度低于75%不萌发,高于95%萌发较快;葡萄糖蛋白胨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利于产孢;碳源中葡萄糖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蔗糖利于产孢;氮源中蛋白胨利于菌丝生长,酵母膏利于产孢和孢子萌发;菌丝致死温度为54℃(10 min),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48℃(10 min);根据其形态特征和r DNA-ITS序列分析结果,鉴定其为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培养基、温度、pH值、光照对Phyllosticta citrichinaensis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柚叶汁会促进菌丝生长;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适宜生长温度为25–30℃,最适生长温度为28℃,40℃时停止生长;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为3–9,最适生长的pH值为5–6,14天后在pH7–9的OA培养基上菌落边缘产生黄色素;分生孢子在25℃、pH4的条件下萌发率最高,但萌发率低于45%;12h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10分钟,孢子致死温度50℃10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