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格局的主导气候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我国各地理阶梯间山地生长的云杉属12个树种为对象,探讨限制云杉地理分布和驱动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关键气候因子,以阐明影响我国云杉属各树种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导气候因子。【方法】在长期野外考察积累和查阅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的基础上,于云杉属12个树种的地理分布范围内选取389个样点,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rcGIS)获取各样点的主要气候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变异系数比较确定限制云杉树种地理分布范围的气候因子,基于线性回归分析、蒙特卡洛检验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量化各气候因子对云杉树种地理分布差异的贡献大小。【结果】年均气温、月均昼夜气温差、最暖月最高气温、最冷月最低气温、年均气温变幅、年均降水量、最暖季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和干旱指数在12个树种分布区间存在显著差异;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冷季降水量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内,其余7个气候因子的方差主要来源于树种间;变异系数分析表明,无论是云杉属整体分布区还是各树种分布区的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变异最低,其变异系数均小于20%;经、纬度与各气候因子的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除经、纬度与月均昼夜气温差、经度与最冷季降水量不存在显著相关(P 0. 05)外,经、纬度与其余各气候因子均显著相关(P0. 05),其中,与年均气温变幅相关性最高,其次为最冷月最低气温;蒙特卡洛检验进一步表明,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对我国云杉属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差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84%和66. 8%; RDA分析显示,第1主分轴主要反映热量条件,其中重要的气候因子分别为年均气温变幅、最暖月最高气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其载荷值分别为0. 93、-0. 83和0. 64,第2主分轴主要反映以年均降水量、干旱指数和最暖季降水量为主的水分情况解释的信息量,且前2主分轴对树种和树种-环境关系的累积解释率分别高达89. 2%和100%。【结论】限制我国云杉属树种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月均昼夜气温差和最暖月最高气温,而导致各树种沿经纬度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差异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年均气温变幅和最冷月最低气温。本研究进一步证实热量是影响云杉属植物等寒温性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和差异来源,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只起到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林业资源管理》2017,(1):110-117
降水和气温是两个最重要的气候因子,也是影响植被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子之一。以多年平均降水、气温、NDVI、积雪深度等数据为基础,基于生态功能区划,分析了北疆不同气候要素变化及其与NDVI的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北疆大部分地区趋向于湿润化,特别是准噶尔盆地中心区,降雨变化趋势线的斜率介于1.15~1.42之间;局部高海拔山区年平均降水量呈明显减低趋势,降雨变化趋势线斜率最低到-0.209;北疆整体有暖化趋势,且气温增加幅度从高山到低地表现出明显梯度,其变化趋势线斜率从高山处的2.04降低为盆地处的-0.044。北疆NDVI与年平均降水、温度变化密切相关,表现出明显的功能区划差异,应重视加强生态功能区划水平上的植被建设与调控。  相似文献   

3.
海口城市湿地动态变化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多光谱遥感数据对近十年来的海口市湿地分布情况进行遥感解译,确定海口市城市各类型湿地分布基本情况。结合海口市气象数据,分析研究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风速5个气候因子对湿地面积变化的影响规律,以期为湿地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有效依据。结果表明:(1)海口市2011~2018年的湿地总体面积变化明显且具有一定特征,其总体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继而又缓慢增长的趋势;(2)海口市2010年~2018年的年均气温、年日照时数和年均相对湿度整体上均为上升趋势,而年均降水量与年均风速均为下降趋势;(3)海口市的湿地总面积变化与各气象因子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但海口市不同类型湿地面积的变化与不同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各有不同,如库塘湿地与相对湿度和风速因子存在相关性,而水产养殖场湿地则与气候因子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对内蒙古西部乌兰布和沙区周边绿洲农区防护林体系的气候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分析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之前,三北防护林工程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3个时期的变化趋势,建立防护林体系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防护林体系的变化对气候因子风速,大风日数,扬沙日数,沙尘暴日数有一定的影响,体现了防护林体系的生态屏蔽作用;(2)防护林体系的变化对年平均温度,湿度,降水量,持续干旱日数和霜期等因子影响不明显,这是因为这些因子的变化主要受大气环流控制所致。  相似文献   

5.
库布齐沙漠及周边地区五十年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库布齐沙漠及周边15个旗县区1969-2018年气象数据,对各气象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在波动中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升高速率为0.39℃·10 a~(-1);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规律,但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降水偏少;在大风日数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扬沙和沙尘暴日数明显递减。从空间分布特征看,气温由西向东降低,降水由西向东增加,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扬沙日数和年平均风速由西向东减小。  相似文献   

6.
红锥天然分布区气候区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1950—2000年世界各地气象站19个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气候信息的平均值为基础,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14个主要分布区内的22个气象样点进行气候区划.结果表明,纬度与气温的季节性呈显著性正相关(0.71),与最冷月最低温呈显著性负相关(-0.72);年最干月降水量与气温年较差呈显著性正相关(0.72),与最干季平均温呈显著性负相关(-0.71);19个因子可以综合为4个主成分,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表明最冷季降水量、最暖季平均温、最暖季降水量和最暖月最高温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根据系统聚类将22个气象样点划分为四大气候区:南亚热带地区、中亚热带地区、西亚热带地区和热带北缘地区,这4个气候区在水、热两大气候因子上均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合贵州省天然黄杉林的现状分布数据和19个生物气候因子。构建Maxent物种潜在分布模型,预测了贵州省天然黄杉林的潜在分布区,明确了控制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模型的训练数据(Training data)和检验数据(Texting data)的AUC值分别为0.974和0.921,模型的总体预测精度达到优秀水平;(2)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年均降水量(Bio12)、和昼夜温差月均温(Bio2) 3个气候因子为影响和控制贵州省天然黄杉林潜在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3个主导因子的适宜范围依次为26-38mm、865-980mm、9.5-10.5℃,最适宜值依次为32mm、915mm、10.2℃;(3)贵州省天然黄杉林潜在适宜区域总面积21 558.35km~2,其中包含高度适宜区域10 113.97 km~2,中度适宜区域11 444.38km~2;(4)贵州省天然黄杉林高度适宜区域的海拔范围为547-2 622m,平均海拔1 319m,中度适宜区域的海拔范围为593-2 476m,平均海拔1 276m。  相似文献   

8.
通过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的潜在分布范围分析)为该属树种造林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通过使用 Max- Ent模型和 ArcGIS10模型建立)对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的适宜生态分布区进行预测)并且对影响鹅掌楸属树种分布的 主导环境因子进行了分析 、MaxEnt模型高精度预测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的适宜生态分布区范围)重建模型的测试样本 AUC值为 0.894)训练样本 AUC值为 0.886、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的高适生区面积为 336095hm2 )主要分布在。鄂中 的京山市(鄂西的长阳县、五峰县、鹤峰县、利川市和恩施市 、 中适生区面积为 1 975633hm2 )重点区域为。鄂东的黄梅县、 蕲春县、阳新县、赤壁市、通山县、江夏区、通城县、大冶市、嘉鱼县、咸安区和崇阳县(鄂中 的孝昌县、大悟县和安陆市(鄂西 的竹溪县、远安县、夷陵区、建始县、咸丰县和宣恩县 、年 日最高气温 ≥35.0 ℃ 日数、年最少降水量、年平均风速、年最大 日 降水量、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和月最长连续降水 日数是影响鹅掌楸属树种适生区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 、基于 MaxEnt的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适宜生态分布区的预测是可行的)可靠性较高)对鹅掌楸属树种在湖北省的推广应用具 有促进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兴东  于磊  苏也  任来平 《绿色科技》2023,(18):103-110
研究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对保障京津冀地区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MIP6中的15个气候模式和京津冀地区气象数据,评估了各个气候模式对京津冀地区气候变化的模拟性能,在此基础上对SSP126、SSP245及SSP585情景下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从时间特征来看,SSP126情景下,降水强度与中雨日数变化趋于平缓,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与强降水量略呈下降趋势;SSP245情景下,中雨日数、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与降水强度均呈上升趋势,京津冀地区极端降水风险在此发展情景下达到最高;SSP585情景下,除中雨日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外,其他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平缓,降水强度略有上升;(2)从空间特征来看,中雨日数除张家口西北部外,其他区域均处于高值区,峰值位于京津冀地区南部的邢台与邯郸等地。大雨日数、极强降水量、强降水量与最大降水量高值均位于京津冀地区的东北部,中南部相对较低。降水强度较高区域集中分布在京津冀地区的天津、北京、秦皇岛、承德等中北部地区和南部的邯郸与邢台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情景下河北省3个优势树种适宜分布区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究河北省3个优势树种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并进行适宜分布区预测,以期为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制定适宜未来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河北省森林资源调查数据,选取华北落叶松、蒙古栎和油松这3个主要树种,采用ClimateAP气候模型生成当前及未来(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与降水和温度相关的10个气候因子,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基于3个气候变化情景(温室气体最低排放,RCP2.6;中度稳定排放,RCP4.5;高度排放,RCP8.5)的一致性预测,模拟3个树种当前和未来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并采取响应曲线分析主要气候因子对3个树种适宜分布区的影响。【结果】3个树种MaxEnt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都大于0.85,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当前3个树种主要适宜分布在燕山和太行山地区;影响3个树种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存在差异,华北落叶松主要受小于0℃年积温和湿季降水量的影响,蒙古栎则主要受最热月平均气温、Hargreaves水分亏缺和湿季降水量的影响,而最热月平均气温、湿季降水量、大于5℃年积温和年均气温是影响油松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一致性预测表明,在2040—2069年,河北省华北落叶松分布面积明显扩大,蒙古栎分布面积变化较小,而油松分布面积显著缩小;在2070—2099年,3个树种的适宜分布面积都显著缩小,幅度均超过3%。【结论】随着气候变化,3个树种均有向高海拔地区迁移的趋势,但在经纬度方向上的分布变化不大。在未来3个树种的适宜分布区,采取人工手段(如造林)辅助树种扩散以适应气候变化,有利于提高森林生产力,构建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云南省油橄榄(Olea europaea L.)主产区19个县市的10个气候因子对云南油橄榄分布的影响。热量条件,包括:1月平均温、7月平均温、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高温是对油橄榄地理分布影响最大的主导因子;光照条件即年日照时数是对油橄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的第二主导因子;水分条件即年降水量是对油橄榄地理分布有一定影响的第三大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川西亚高山地区各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径向生长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进一步揭示当地森林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分别获取王朗自然保护区中海拔与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的标准年表,分析年表同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生长在1990年后与年均气温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效应”;中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与上年生长季(上年7月和8月)气温和上年生长季末(上年10月)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与当年9月气温和降水量显著负相关( P <0.05),紫果云杉生长与当年2、6月月均最低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高海拔生境处岷江冷杉和紫果云杉生长均与当年生长季前(上年11月、当年1月、当年2月)、当年生长季(当年7月)和上年生长季(上年6月)气温显著正相关( P <0.05),岷江冷杉生长还与当年6月份的降水量及上年8月份的气温显著负相关( P <0.05);滑动相关分析和年表特征年气候分析结果充分印证了各年表对月气候因子响应的可靠性。【结论】上年生长季气温的“滞后效应”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生长均有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上年生长季末降水对中海拔生境处的岷江冷杉、紫果云杉以及高海拔生境处的紫果云杉生长都具有稳定而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泛收集云南松地理分布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制作云南松物种的分布现状图,并根据Climate China预测模型确定云南松分布区间的气候参数,利用Kira的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CI)、干燥度指数(K)、徐文铎湿度指数(HI)、holdridge生物温度(BT)、可能蒸散量(PET)、可能蒸散率(PER)以及单一气候因子如年平均气温(MAT)、1月平均气温(TAV01)、7月平均气温(TAV07)、年降水量(MAP)、>5 ℃积温(DD5)、>18 ℃积温(DD18)、极端最高气温(MWMT)、极端最低气温(MCMT)、气温年较差(TD)、年热湿比(AHM)等指标,研究云南松的地理分布与气候关系,讨论了云南松垂直分布上下限以及北界的热量状况。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云南松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温度、湿度、气温年较差。  相似文献   

14.
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在区域生态发展和气候变化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计算是生态系统生产力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遥感和GIS技术,利用MODIS遥感产品MOD17A3数据和气象数据,研究了2000—2014年间NPP的分布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分别从空间上与时间上研究森林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探究京津冀地区近15 a NPP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从空间分布整体情况来看,气温和降水量均对NPP有正相关影响。从时间相关性来看,NPP与年降水量为正相关关系,NPP随年降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并根据所得结论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发展提出提高植被生产力的相关建议和对生态现状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不同种源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果实和种子的表型性状差异程度、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以重庆、湖南和广西等7个种源地的樟树果实和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樟树果实和种子的8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除果形指数外,其他7个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3.671%~18.497%,其中种子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18.497%),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小(3.671%),说明樟树的种子形状最稳定。樟树果实及种子的表型性状与年均气温和年均降水量相关性明显,在年均气温高和年均降水量大的分布区,果实和种子较大,并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最大熵模型MaxEnt,依据收集到的槐分布数据,结合环境因子,对影响槐的关键气候因子及适生等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槐分布的关键气候因子分别是最冷月最低温(Bio6)、年降水量(Bio12)、4月最低温(Tmin4);最适宜槐生长的基本生态位参数为最冷月最低温在-11.1~12.7℃,年降水量在480.0~2 455.0 mm, 4月最低温在4.3~21.1℃。槐在全国范围内的中适生及以上区域主要集中在华东、华中全境以及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华南的部分区域。本研究预测的结果与槐实际资源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可为槐种质资源收集与种植规划布局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积雪是地球上最为活跃的因子,影响着全球能量及水分平衡,对于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文章主要从不同来源积雪数据资料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积雪分布的因子2个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和总结。我国积雪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地区,这几个区域较为敏感且对我国的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时间尺度上看,虽然不同区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在总体上我国积雪存在缓慢的增长趋势。降雪量和平均温度被认为是2个显著影响积雪的气象因子,而海拔是影响积雪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不同季节不同地区各因子作用的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主要生态气候因子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利用呼伦贝尔草原 2个组 8个站点的 33个变量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沙地樟子松天然更新的生态气候因子主要是极端最低气温、极端最高地温、1月蒸发量和多年平均积雪日数等 4个 ,它们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的生长发育施加限制作用。因此 ,在造林生产实践中应选择适宜的立地克服其消极影响 ,必要时应采取人工措施促使其天然更新 ,保障其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9.
气候波动对黔东南州林业病虫害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黔东南州16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1991~2005年逐年气候因子与林业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年极端最高气温与林业病虫害发生面积占有林面积的比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4~9月降雨日数存在负相关关系;利用一元线性拟合趋势、趋势系数和气候倾向率分析方法对选定的气候因子进行历年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3个主要气候因子均不程度地向有利于黔东南州森林病虫害发生的方向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该文通过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气象站2013~2016年逐日降水及气温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了不同量级降水量、降水频率、降水强度与气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量级的降水随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差异。(1)小雨和中雨级别的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降水量随气温升高先升后降,低于临界气温时,降水量随气温的增长而增加,高于此气温时,降水量随气温的增长而下降;降水频率的变化趋势和降水量大体相同;小雨及中雨量级降水强度总体处于较稳定的状态,随温度变化不明显。(2)大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于峰值温度后无降水量分布;降水更集中,频率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当处于峰值温度时,降水频率高于其他量级降水;降水强度随机性强,与温度变化无明显相关性。通过对自然保护区内和城市内降水与气温的相关性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探讨城市化效应对气候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