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现代农业科技》2015,(20):70-71
阐述金针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介绍金针菜主要栽培技术,包括选地、品种选择、繁殖方法、栽培密度、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广大菜农在种植时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2.
金针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是陇东地区主要名优特产之一。金针菜易栽好管、寿命长、产量高、经济收入可观。还能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建设农村生态环境的极佳选择。研究金针菜的繁殖、移栽方法,对促进金针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生产中常用无性分株繁殖.一般认为分株取苗移栽以春秋季为好,但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生产实践认为金针菜的移栽时间应以夏季为好。下面简要介绍金针菜的夏李栽植技术:  相似文献   

3.
金针菜(Hemerocallis citrina Baroni)又叫黄花菜、黄花苗,属于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我国,栽培普遍.金针菜以鲜嫩的花蕾供食,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蛋白质、尼克酸、硫氨素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金针菜多用干制法加工,以便长期贮藏.黄花菜收获时往往雨水较大,大面积栽培时单靠自然干制损失严重;因此,有必要掌握金针菜的干制技术,其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药用功效。金针菜除部分鲜食外,大多脱水干制,荤素皆宜,其味香、鲜、嫩、甜,品质上乘,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 1 栽培技术 金针菜对栽植地的土壤要求虽不严,但一经栽植就要生长10年以上,所以仍应重视栽植地区的选择。一般应选择地下水位低的平地或水源、灌溉条件好的圾地。新开垦  相似文献   

5.
薛志成 《吉林农业》2002,(10):22-23
1、金针菜的药用价值 金针菜不但可以作为一种观赏花卉,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药食珍品。金针菜性味甘、凉,入肝、肾经,有益智安神、祛湿利水、解热除烦、宽胸利气、止血消炎之功效。适用于治疗小便涩痛、胸隔烦热、失眠健忘、心悸怔肿、产后无乳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金针菜具有较好的健脑、益智、抗衰老功能,日本医学家把它列为八种健脑食品之首,故它又名“健脑菜”。最新研究,发现金针菜有降低血清胆固醇的良好作用,对防止脑溢血、心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神经  相似文献   

6.
以“大乌嘴”金针菜为材料,通过测定解冻时间、汁液流失率、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脂氧合酶(LOX)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等指标,研究不同冻结和解冻方法对金针菜品质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冻结处理中,P7和P8冻结方法明显地降低了汁液流失率、维持了较高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叶绿素含量,延缓了速冻金针菜品质的下降;解冻方法中,微波解冻能够有效地减少金针菜解冻后品质的下降,抑制LOX活性和MDA含量的升高,减少冷冻对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作用。综合分析,微波解冻结合P7或P8冻结处理是解决速冻金针菜解冻后品质下降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金针菜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和易栽好管、寿命长、产量高、种植效益较高等特点,故种植金针菜是广大农户发家致富的好门路。其主要丰产栽培技术是。  相似文献   

8.
<正>金针菜又名黄花菜、忘忧草、萱草等,是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金针菜采用种根分株繁殖。栽种1株金针菜,经几年后,就逐步发展成1大丛(蔸)分蘖,把每个分蘖掰开就成为1株新苗。生产上即用此分蘖苗进繁殖。金针菜的适应性广,即可在平原、丘陵、坡地栽种,也可在地头、渠道等隙地上种植;还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以泡发后的干制金针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即食性腌制熟食品的配方、工艺,利用正交试验找出最佳配方与工艺方法,在即食风味金针菜的泡制过程中采用的工艺为:最适保脆浓度为0.050%的CaCl2,煮制时间为5 min,泡制时间为6 h,食盐浓度为4%。各工艺条件的影响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食盐浓度、煮制时间、泡制时间、CaCl2浓度。制得产品的特点是成品香气特别浓郁,风味独特,组织嫩脆,具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金针菜中晚熟品种大乌嘴为材料,设置露天、地膜覆盖(1膜)、地膜+大棚膜(2膜)、地膜+大棚膜+拱棚膜(3膜)和日光温室共5种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金针菜产量、品质形成和氮素累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露天栽培相比,1膜、2膜、3膜和温室处理增加了金针菜生长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地温(增加效果表现为3膜温室2膜1膜),分别诱导金针菜提早现蕾4~5 d、15~16 d、22~25 d和19~22 d。种植模式通过调控金针菜氮累积量的动态变化而影响产量。1膜处理下金针菜产量较低,现蕾较迟,氮累积动态特征值与露天处理差异较小。3膜处理下金针菜现蕾最早,但是产量和品质性状均较差,氮素快速累积的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最早,快速累积持续时间最短,干物质和氮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低,最终产量、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均较低。2膜和温室栽培处理下金针菜现蕾较早,产量较高,品质较优,干物质和氮素在生殖器官中的分配比例较高,氮累积量动态特征参数比较协调,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利用效率较高,为最优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以泡发后的干制金针菜为原料,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的一种即食性腌制熟食品的配方、工艺,利用正交试验找出最佳配方与工艺方法,在即食风味金针菜的泡制过程中采用的工艺为:最适保脆浓度为0.050%的Ca Cl_2,煮制时间为5 min,泡制时间为6 h,食盐浓度为4%。各工艺条件的影响效果从强到弱依次为食盐浓度、煮制时间、泡制时间、Ca Cl_2浓度。制得产品的特点是成品香气特别浓郁,风味独特,组织嫩脆,具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设施和露地栽培对金针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针菜早熟品种‘三月花'和中晚熟品种‘大乌嘴'为材料,在设施和露地栽培条件下,比较分析了光照强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的变化对金针菜植株生物学性状、花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栽培的光照强度显著低于露地栽培,平均透光率为52.0%,但空气温度比露地栽培显著提高,设施栽培下金针菜现蕾期比露地栽培提前15 d以上,实现提早上市。设施栽培的全天最大温差为23.4℃,比露地栽培高出11℃;两个品种金针菜花蕾中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45.718 mg/g、61.796 mg/g,比露地栽培提高了22.17%、34.07%;Vc含量分别为3.625 mg/g、3.845 mg/g,分别比露地栽培提高28.14%、12.53%;设施栽培显著提高了金针菜的品质。设施栽培下2个金针菜品种的产量略高于露地栽培,但二者无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金针菜设施栽培适宜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范仲先 《新农村》2009,(12):14-14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是一种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的花蕾,鲜、干品用沸水烫泡成半熟,再用清水漂洗,即可消除其所含的秋水仙碱而放心做菜食用。食用方法很多,除做汤外,常与木耳、蘑菇等炒成素什锦,或与肉丝、鸡蛋等做成苜蓿肉,风味极佳。  相似文献   

14.
房启珍 《新农村》2009,(5):26-26
金针菜味鲜质嫩,营养丰富,含有花粉、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等人体必须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药食兼用的高档蔬菜。掌握正确和金针菜的采摘与加工技术,才能达到高产优质优价的目的。现将采摘和加工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适应性广,耐瘠薄,特别适应山区、半山区种植;对光照要求不严,在半阴的地方能正常生长,可作为果园内间作作物。  相似文献   

16.
日本金针菜,别名安神菜,黄花菜等,为百合科萱草属多年生宿根药食两用草本植物,原产于亚洲和欧州,我国从日本引进。日本金针菜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矿物质、糖类、纤维素、维生素、钙铁磷等营养物质和微量元素。常食有养血平肝、利尿消肿等功效,可治头眩晕、耳呜、心悸、烦热、水肿、吐血等,对降低胆固醇有奇效,特别还具有安神明目,增加人体免疫力,提高记忆力,  相似文献   

17.
用灰色关联度作为测度的方法对我国16个省的25个品种10个营养指标的金针菜品种资源进行了综合评判,选出了优质品种,其结果是:四川渠县的黄花最好,甘肃庆阳的马兰黄花第2,湖南的四月花第3,贵州平坝黄花第4,甘肃庆阳的线黄花第5。为经过管理 生产者开发利用提供了信息和科学根据。  相似文献   

18.
《农家致富》2012,(9):45
金针菜具有易腐性,保存时间有限,为进一步延长其保存和供应时间,增加经济效益,需要进行加工。选用充分发育而未开放的大花蕾黄花菜,清晨时采摘后用汽蒸进行热烫处理,蒸房温度达到80~85℃,维持20~25分钟,蒸至手握花柄花蕾能自立时最为适宜,然后在  相似文献   

19.
正金针菜也称黄花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的花蕾,其味鲜质嫩、营养丰富,一般人群均可食用,孕妇、中老年人,过度劳累者尤其适合食用。以泡发后的干制金针菜为原料,加工成即食风味金针菜,其香气浓郁、风味独特、组织嫩脆,具有增进食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新菜地的选择 金针菜在沙、岗、淤等土壤上都可以栽培。重碱地(pH8.5)以及地下水位过高、土质粘重、易受明涝暗渍的土地,对金针菜根系生长不利,必须注意洗盐改良,开沟降水后方可种植。栽菜前要深耕5~6寸,做到土壤松软,田面平整,排灌系统配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