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宏基因组学揭示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瘤胃内栖息着庞大和复杂的微生物群体,这些微生物与宿主的消化吸收、营养代谢和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宿主及其微生物共同组成了一个"超级生物体"。由于绝大部分瘤胃微生物不可培养,因此以厌氧培养为基础的传统研究方法存在明显的弊端。宏基因组学通过高通量的测序方法,能够全面展示微生物多样性,准确发现新的功能基因。此外,宏基因组学揭示了宿主基因和微生物组之间的互作关系。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宏基因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组研究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实验室条件下可培养的微生物约占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这限制了人们对环境微生物的了解和利用.宏基因组学绕开传统纯培养方法,提供了一种探知微生物多样性和功能基因组的新方法.作者简述了宏基因组学的概念、基本方法,着重介绍了宏基因组学在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和取得的成果,并对宏基因组学的发展做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牛养殖业的规模化发展,对牛营养与健康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宏基因组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可直接研究环境样品中所包含的全部微生物的群落功能和遗传组成,从而了解微生物的种群结构、进化关系、多样性等。宏基因组学技术打破了微生物培养的局限,已被广泛应用于牛相关研究的多个领域。本文对宏基因组学在牛瘤胃微生物研究、牛病诊断、抗性基因鉴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使宏基因组学技术能够在牛生产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宏基因组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宏基因组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技术包括从环境样品中提取微生物混合基因组DNA、利用可培养的宿主菌建立宏基因组文库及筛选目的基因。该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培养技术的不足,是研究未培养微生物、寻找新功能基因和开发获得新资源的重要新途径。目前宏基因组学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并在医药、农业、能源开发、环境修复、生物技术、生物防御等方面有了较深入的研究。笔者对宏基因组学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5.
正动物整个消化道内均存在微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真菌等,其中细菌占主导地位,优势菌群为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这些微生物在维持宿主营养、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利用以宏基因组学为代表的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较为准确地鉴定肠道的菌群结构,并对其代谢功能进行研究。虽然宏基因组学方法的应用使肠道微生物研究取得了突  相似文献   

6.
瘤胃微生物对反刍动物的生产效率和健康状况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揭示瘤胃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和代谢功能是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重点。本文综述了采用多组学(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技术,结合不断发展的仪器分析和生物信息技术,研究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组成、基因组功能及代谢方面的最新进展,旨在为进一步调控瘤胃微生物以提高反刍动物生产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病毒宏基因组学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病毒宏基因组学(Metagenomics)是一种新兴的病毒组学研究技术,它突破了传统技术方法的局限,而直接以环境中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为研究对象,可以快速地鉴定出环境中所有的病毒组成,从而是一种发现新病毒,监控病毒变异的分子流行病毒学研究的有力手段.在短短的几年里,人们用这种方法发现了很多有意义的病毒,并扩大了很多病毒的宿主范围,增强了人们对环境中包括各种媒介生物的病毒组成的了解,研究领域涉及到人类肠道、动物组织、血液、水体等,充分显示出其在病毒发现、病原溯源、微生物预警等方面的实用意义.笔者在本文中简要介绍了病毒宏基因组学的进展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宏基因组学及其在瘤胃微生物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宏基因组学是研究生态群体基因功能的一门崭新的学科。它通过免培方法获得微生物的纯培养,主要技术包括DNA的提取、文库的构建和目标基因克隆的筛选,可用于发现新基因、开发新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群落中微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文章介绍了宏基因组学的基本方法,并对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与动物机体健康息息相关,肠道微生物群可调控动物机体内能量代谢、异源物质代谢,修复细胞和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宏基因组学技术可用于检测动物肠道微生物群的动态变化。本文主要对宏基因组学研究的生物信息学技术和平台及宏基因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群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后续开发肠道生态系统动态的全球模型及动物机体的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人和动物体内和体表都寄居着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与人和动物体健康、疾病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肠道菌群是迄今为止最受关注也是被研究最多的人体寄居微生物。迄今,对人和动物体寄居微生物的研究机构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交织成一个网络,如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欧盟委员会人类肠道微生物宏基因组学、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人类微生物组计划及加拿大微生物组计划等[1]。目前,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这些微生物的种类、遗传特性和它们与人体有  相似文献   

11.
肠道微生物被称为动物的“隐藏免疫器官”,不仅能参与宿主代谢还能影响宿主的免疫系统,对维持机体健康至关重要。作者主要介绍了培养组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研究的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在研究微生物时各自的优、缺点。培养组学是基于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培养条件进行微生物培养,再辅以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建立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分离、鉴定方法,该方法将传统微生物培养技术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优点融为一体。该方法在挖掘“新微生物”的研究中,具有发现、找到并获得的优势;在微生物的研究中可定制分离目标菌株进行验证,并能通过丰富注释清楚地了解肠道微生物组。此外,分析了培养组学分别在家禽肠道、猪肠道、反刍动物肠道等动物肠道的研究应用现状,提出了环境条件对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如人类接触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同物种不同性别肠道菌群的差异,以期为培养组学在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运用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前,奶牛乳房炎病原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为对牛奶中的微生物进行传统的分离鉴定。由于这些微生物的形态过于简单,可提供的信息少,而且很多无法进行纯培养,传统方法已无法满足对其群落进行全面的客观认识。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单链构象多态性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核酸探针等技术为牛奶中微生物群落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有效、直观的方法,更进一步揭示了牛奶中微生物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3.
几种常见桑树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是蚕桑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确保桑树健康成长,促进产业发展,桑树病害的有效识别与及时防控尤为重要。真核微生物、原核微生物及非细胞类病毒中均存在能引发桑树传染性病害的病原微生物。其中由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里白粉病与桑椹菌核病,原核微生物引起的桑青枯病与桑疫病是爆发频繁、危害极大的桑树病害。本文就这四种桑树病害的病原、侵染循环、病害识别及防治方法等进行系统梳理,并简要介绍几种非细胞类微生物引起的桑树病害,以期为生产上防治相关病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主要介绍了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病原微生物污染情况、耐药情况及防控措施。总结出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较多, 主要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克雷伯菌, 不同地区乳房炎乳样中的病原微生物不同, 产生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存在差异。旨在为减少因滥用和乱用抗生素导致药物残留和耐药性产生、降低乳房炎患病牛乳中病原微生物的污染以及科学、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瘤胃微生物数量测定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的难点之一.传统的定量方法有亨氏滚管法和最大可能计数法(MPN)两种,方法简单,但工作量大,测定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现代分子定量技术的出现和发展,为瘤胃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如核算分子杂交技术、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或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定量PCR...  相似文献   

16.
以青藏高原不同海拔湖泊湖水为研究材料,以低海拔湖泊湖水作为对照,通过微生物的分离、培养、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的青海湖(3 260 m)和纳木错湖(4 718 m)湖水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探讨海拔梯度造成的气候环境因素对微生物数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青海湖和纳木错湖湖水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并于8月份达到最大值,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与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获得全球范围内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研究现状和热点变化趋势信息,为我国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COOC 12.6和Citespace 5.8 R1软件对Pubmed数据库中的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相关的关键词进行了频次统计、共现分析、聚类分析、时间线分析和突现词分析。结果 根据Pubmed数据库中 2001—2021年关键词频次统计和共现分析结果,国际关注度较高的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有以下3类:第1类为常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包括布鲁菌(Brucella)、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沙门菌(Salmonella)等,需要持续关注;第2类为近些年在国际上被广泛关注的人兽共患病病原,如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和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等,需要更为深入研究,以尽早控制这些病原的扩散;第3类为在国外特定地区曾大规模出现的人兽共患病,如Q热(Q fever)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等,应当重点关注其输入性风险,避免这些疾病在我国暴发。除疾病和病原微生物外,与检测和诊断相关的关键词,如系统发育(phylogeny)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关键词的关注度也较高。聚类分析生成了10个聚类,蜱媒传染病大类提示蜱虫在人兽共患病传播中的作用。时间线和突现词分析结果显示,在病原微生物中,对甲型流感病毒以及新型冠状病毒等的关注度还在逐渐增加。同时,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在从特定序列检测向全基因组学检测技术发展,这些领域极有可能是今后的研究方向和趋势。结论 结果提示,人们对人兽共患病及其病原微生物研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人兽共患病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正在发生更新和迭代。我国应重点关注甲型流感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等疾病的防控,并适当关注蜱媒传染病。这些信息的获取可为我国的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植物根际微生物研究及其在桑树上的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根际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某些有益微生物具有改善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植物生长、抑制或减轻植物病害、减少化肥和农药投入、减轻环境污染等作用。桑树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长期定居同一地点,根际特征更为复杂,其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对桑树生长发育、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新肥新药的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瘤胃微生物在反刍动物饲粮消化和吸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探索瘤胃微生物群落结构、代谢活动和功能作用,对反刍动物健康和促进饲草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相对传统瘤胃微生物纯培养方法,组学技术能够更加全面对瘤胃微生物种类、代谢途径、功能进行解释,宏组学联用为系统理解瘤胃微生物降解纤维物质分子机理提供新方式,并受到研究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质组学与代谢组学在瘤胃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并围绕宏组学技术联合应用进行综述,为反刍动物瘤胃微生物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处于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其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该系统中的各项因素存在紧密联系。了解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变化和营养代谢机制,是通过人为干预手段改善动物福利、提高动物生产效率、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基础。关于反刍动物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及营养代谢与单个环境因子的关系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对指导生产实践和保护环境起到了一定作用。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反刍家畜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微生物与宿主动物、日粮结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及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探索瘤胃及肠道微生物在反刍动物营养代谢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