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采用快速灰化法、量热法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5种树种的灰分质量分数、热值、去灰分热值和能量现存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器官的灰分质量分数为树叶2.12%~7.30%,树枝1.87%~7.45%,干0.52%~3.42%,根1.05%~6.53%,皮2.28%~6.87%;去灰分热值为树叶18.15~20.21kJ·g-1,树枝19.48~20.78kJ·g-1,干18.66~19.44kJ·g-1,根17.90~19.58kJ·g-1,皮17.14~20.05kJ·g-1。5种树种不同器官的灰分质量分数和去灰分热值差异均极显著(p0.01)。红松阔叶林中5种树种能量现存总量为123.04×1011J·hm-2,其中红松最大,为67.16×1011J·hm-2,占总量的54.59%;其次为紫椴48.5×1011J·hm-2,占总量的39.42%;色木槭和蒙古栎分别为3.14×1011J·hm-2和2.99×1011J·hm-2,分别占整个林分总量的2.55%和2.43%;白桦最小1.25×1011J·hm-2,占总量的1.02%。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秦岭中段南坡不同区域华山松林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灰分储量和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期为华山松林的管理和抚育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木法和样方收获法测定华山松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生物量,分别用OR-2010型快速量热仪、马弗炉和Liqui TOCⅡ总有机碳元素分析仪,测定乔木层(干、皮、枝、叶、根)、灌木层(枝、叶、根)和草本层(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热值、灰分含量和含碳率。【结果】秦岭中段南坡华山松林总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灰分储量和碳储量分别为81.39t/hm2、1 539.04GJ/hm2、3 765.86kg/hm2和33.70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灰分储量和碳储量分别为79.45t/hm2、1 494.89GJ/hm2、1 950.41kg/hm2和32.95t/hm2,分别占林分总量的97.62%,97.13%,51.79%和97.78%;灌木层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灰分储量和碳储量分别为1.34t/hm2、23.99GJ/hm2、987.81kg/hm2和0.54t/hm2,分别占林分总量的1.64%,1.56%,26.23%和1.60%;草本层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灰分储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0t/hm2,20.16GJ/hm2,827.64kg/hm2和0.21t/hm2,仅占林分总量的0.74%,1.31%,21.98%和0.62%。从不同器官来看,华山松树干的生物量、碳储量和能量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0.05),其生物量、碳储量和能量现存量分别为40.36t/hm2,16.10t/hm2和712.09GJ/hm2,分别占各器官总量的50.80%,48.87%和47.63%;树枝的灰分储量显著高于皮和叶(P<0.05)。华山松树枝的干质量热值、去灰分热值和含碳率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0.05),树皮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0.05)。【结论】乔木层在华山松天然林生物量、能量和灰分储备中占主要地位,树干是华山松林生物量、能量储量和碳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量调查和热值测定的基础上,分析了24年生樟子松人工林生物量、热值及能量的结构与分布状态。群落总生物量为124.71t/hm2,其中樟子松林木的生物量占92.36%,林下植被仅为7.64%;樟子松林木以及林下植被中的水曲柳和榆树的生物量分配均为干>根>枝>叶>皮;樟子松林木热值高于林下植被热值;樟子松林木各器官热值排序为:叶>皮>枝>干>根,热值变动范围是17.01~21.46kJ/g;生长势旺盛的部位热值相对较高,如地上部分的叶,地下部分的细根;林下植被热值变动范围是14.86~19.18kJ/g,榆树以茎中热值最高,为19.18kJ/g;水曲柳以细根中热值最高,为18.77kJ/g;草本热值为16.28kJ/g。系统能量总现存量为2356.07×109J/hm2,其中,樟子松林木能量现存量为2191.85×109J/hm2,占群落总能量的93.00%,在樟子松体内各器官能量现存量的排序为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4.
东北12种灌木热值与碳含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快速灰化法、量热法、吸收质量法分别测定东北12种灌木的树叶、树枝、干皮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不同器官的灰分的质量分数为:树叶0.43%~0.88%,树枝0.46%~2.37%,干皮0.47%~2.55%;去灰分热值为:树叶20.66~21.90kJ·g-1,树枝20.10~21.39kJ·g-1,干皮19.75~21.01kJ·g-1;碳的质量分数为:树叶43.41%~44.80%,树枝44.82%~46.05%,干皮45.12%~46.25%。12种灌木不同器官的灰分含量、去灰分热值和碳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t检验,p<0.01)。  相似文献   

5.
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各层次优势种热值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探讨鼎湖山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不同层次优势植物热值一般规律,可为该群落能量特征和生态效率研究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2002年用PARR 1281型氧弹热值仪测定了该群落不同层次21种优势植物不同器官(部位)热值. 结果表明, 季风常绿阔叶林各优势种的平均干重热值在15.92~19.66 kJ/g间,乔木1层干重热值以厚壳桂最高, 乌榄最低; 乔木2层华润楠最高, 云南银柴最低; 层间藤本植物白背瓜馥木和杖枝省藤分别为19.73和18.19 kJ/g; 灌木层干重热值最高仍为厚壳桂, 最低为云南银柴; 草本层植物干重热值在15.92~17.52 kJ/g之间. 各层优势种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 层间藤本>乔木1层>乔木2层>灌木层>草本层. 植物器官去灰分热值存在差异, 乔木1层中锥栗、荷木树皮及厚壳桂、乌榄树叶最高, 乔木2层中云南银柴根最高, 层间植物叶>干>根, 草本植物是地上部分>地下部分; 同种植物(厚壳桂或云南银柴)在不同层次中的去灰分热值没有明显差别, 器官生长的年龄(或直径)对去灰分热值有影响, 随年龄增大, 去灰分热值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桂西南尾巨桉萌芽林能量储存功能,采用固定标准地法,探讨了广西宁明县1~4年生尾巨桉萌芽林地上部分能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尾巨桉萌芽林各器官热值为17.24~20.87 kJ·g~(-1),不同器官热值大小依次为:树叶树枝干材干皮。尾巨桉萌芽林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随林分生物量的增大而提高,1、2、3和4年生分别为353.17、968.82、1 496.46和1 909.30 GJ·hm~(-2),其中干材能量现存量占林分地上部分能量现存量的64.58%~78.42%,树叶、树枝和干皮能量现存量占21.58%~35.42%。1、2、3和4年生尾巨桉萌芽林能量年净现存量分别为353.17、484.41、498.82和477.33 GJ·hm~(-2)·a~(-1)。  相似文献   

7.
高锦红 《湖北农业科学》2016,(17):4495-4497
湿地植物热值是湿地生态系统中能量转化评价的重要指标。利用氧弹式量热计对渭河湿地6种植物的热值和灰分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种植物的干质量热值(GCV)在15.41~22.58 k J/g之间,灰分含量在5.71%~7.80%之间,去灰分热值(AFCV)在16.71~24.05 k J/g之间。对植物间热值进行比较,各植物的去灰分热值均大于其干质量热值。湿地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灰分含量有较显著的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8.
试验对克拉玛依地区4种灌木树种单位面积单位时间所固定的碳含量与产生的热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每公顷年生物量方面,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 L.)为16.162 t/(hm2.a)、柠条(Caraganaintermedia Fu et Keng)为10.541 t/(hm2.a)、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为5.402 t/(hm2.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为5.006 t/(hm2.a)。在每公顷年固碳量方面,紫穗槐为7.866 t/(hm2.a)、柠条为5.185 t/(hm2a)、柽柳为2.635 t/(hm2.a)、沙棘为2.492 t/(hm2.a)。在每公顷年产生热值方面,紫穗槐为2.926×1011 J/(hm2.a)、柠条为1.988×1011 J/(hm2.a)、柽柳为0.990×1011 J/(hm2.a)、沙棘为0.949×1011 J/(hm2.a)。从调查分析结果可知,在克拉玛依地区优先选择高效固碳与能源灌木树种的顺序为紫穗槐、柠条、柽柳、沙棘。但是柠条不耐水湿和忌黏土,因此将选择树种的顺序改变为紫穗槐、柽柳、沙棘、柠条。  相似文献   

9.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各组分热值及能量现存量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从未分解层(L层)到半分解层(F层)均不断下降.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达16 125.72 kJ.m-2,分别比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高24.29%和81.63%.在枯枝落叶层组成中,枯叶能量现存量所占比例最大,3种林分枯枝落叶层枯叶分别占63.76%、56.32%和43.64%;枯枝的能量现存量次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  结果  (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 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 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 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 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 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 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 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 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 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 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 ~ 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 ~ 4.46%和9.83% ~ 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  结论  (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辉芳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485-6487
[目的]为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对绿化树木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河北省和北京市7个市(县)的15个植柳地点随机调查柳树2 760株。[结果] 在河北省,光肩星天牛危害幼龄柳树的被害率超过22.9%,危害中老龄柳树的被害率达50.8%。各地柳树受桑天牛危害较轻且差别不大,有虫株率为0.74%~7.35%,虫口密度为0.010~0.074头/株。保定栽植2年的4个柳树品种或品系的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9.62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45.67倍;在绦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4.03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92.61倍;在旱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7.51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76.71倍;在馒头柳上光肩星天牛有虫株率是桑天牛的1.20倍,虫口密度是桑天牛的5.36倍。[结论] 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植保及钻蛀性害虫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沿海防护林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柳树是华东地区主要的造林树种,筛选优质的耐盐乔木柳品种可满足沿海防护林造林的品种需求。用水培法对15个乔木柳品种1年生枝条进行了50 mmol·L-1NaCl的盐胁迫,并设清水作为对照,测定了始根期的根干重、叶片数、丙二醛含量、相对电导率等14项指标,并采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耐盐性进行了综合性评价。结果表明,50 mmol·L-1盐胁迫对多数乔木柳品种根、叶的萌发时间和生长有抑制作用,根系电导率升高,丙二醛的含量有增有减。其中对盐柳1号的根系萌发,苏柳795、渤海柳1号、苏柳799的根生长,竹柳的萌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总萌枝数和丙二醛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数、叶干重与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通过表型鉴定和生理指标测定并聚类分析,可将15个乔木柳品种按耐盐性分为3类:盐柳1号、东营柳2号、竹柳、渤海柳1号、紫杆柳>287、J2087、龙爪柳、苏柳932>苏柳795、J2187、苏柳172、东营柳1号、金丝垂柳J1010、苏柳799。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全英国超短轮伐萌生林地上生物量的研究,建立了预估枝条生物量的通用模型。分别不同年龄的柳树和杨树无性系在不同地区抽取了19个数据系列。对各无性系分别1年生、2年生和4年生的柳树建立了模型,对1到4年生柳树和3年生杨树也建立了通用模型。从准确度和相关系数方面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比较。胸径是预测枝条干重的最佳的独立变量。建立了一个积性无截距通用模型来预估柳树和杨树所有的无性系的生物量。通过对新从1到3年生柳树无性系检验发现该模型的准确度为92%。该模型的适用性尚待以后验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柳树Salix spp. 对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的抗虫性,为选育抗虫性强的柳树品种提供参考。  方法  对旱柳S. matsudana、黄花柳S. caprea、垂柳S. babylonica以及三蕊柳S. triandra的3个无性系进行室内饲虫试验,并对抗虫组与非抗虫组进行差异次生代谢产物的测定与筛选。  结果  各无性系室内饲虫成活率旱柳为98%、垂柳为93%、黄花柳为90%,三蕊柳的3个无性系均为0。非抗虫组与抗虫组有23种主要的差异代谢产物,其中阿魏酰胍丁胺、抗坏血酸、没食子酸、绿茶儿茶酚、没食子儿茶素、杨梅苷、葡萄酸铜、D-(?)-阿拉伯糖、4-羟基-3-甲氧基肉桂酸乙酯、N-阿魏酰胍丁胺、葡糖酸、2′, 4′, 5, 7-四羟基异黄酮、N-乙酰-DL-色氨酸、异泽兰黄素 3-葡萄糖苷、十六聚甲烷基鞘氨醇等15种产物表现为上调,而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半乳糖苷、橙皮甙、芦丁、聚半乳糖醛酸、2, 5-二羟基苯甲酸、槲皮素O-乙酰己烯苷、3-羟基-5-甲基苯酚-1-氧化基-β-D-葡萄糖、槲皮素等8种产物表现为下调。  结论  三蕊柳对柳蓝叶甲的抗虫性最佳;非抗虫组与抗虫组之间的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三蕊柳的次生代谢产物可能会对柳蓝叶甲幼虫产生毒害作用,或缺乏幼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而导致柳蓝叶甲幼虫死亡。图4表1参23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宁夏盐碱地生态环境下造林绿化难度大和林木种质资源少的问题。以盐柳1号(Salix psammophila ‘Yanliu Yihao’)和渤海柳2号(Salix matsudana ‘9901’)为材料,测定其在不同土壤盐分含量下苗木生长高度和离地面5 cm处直径的生长变化,探讨盐碱地环境下2品种柳树生长发育的适应性,分析土壤盐分对柳树2个品种生长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品种柳树CK的株高生长和基径生长无差异;在盐碱地上种植,其株高和基径生长均受到很大影响,种植柳树能显著降低土壤表层盐分含量,达到改良盐碱地的作用。综合分析得知,盐柳1号比渤海柳2号抗盐碱能力强,是值得推广的盐碱地栽植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6.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细根能量动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连续土芯法和热值测定对福建三明地区中亚热带杉木观光木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群落细根的能量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揭示杉阔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维持地力机制差异.结果表明,混交林群落细根的能量现存量达10.371MJ/m2,是纯林群落的1.17倍,其中杉木、观光木、林下植被细根分别占72.12%,14.88%和13.00%;而不同树种<0.5mm径级的细根是细根能量现存量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混交林杉木、观光木、纯林杉木的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双峰型,在3月和9月较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动态呈单谷型,在3月或5月最低.林下植被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峰型,在5月最高,而死细根能量现存量月变化呈单谷型,在5月最低.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达4.001MJ/m2,是杉木纯林的1.12倍,占地上部分年凋落物能量归还量的31.6%,不同树种的<0.5?mm径级细根的年能量归还量均占60%以上.混交林细根的年能量分解量和净生产量分别达2.009MJ/m2和7.833MJ/m2,是纯林的1.23倍和1.17倍,而混交林细根枯落物的太阳能转化效率(0.178%)亦高于纯林细根的(0.159%).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全英国超短轮伐萌生林地上生物量的研究,建立了预估枝条生物量的通用模型。分别不同年龄的柳树和杨树无性素在不同地区抽取了19个数据系列。对各无性系分别1年生,2年生和4年生的柳树建立了模型,对1到4年生柳树和3年生杨树也建立了通用模型从准确度和相关系数方面对这些模型进行了比较。胸径是预测板条干重的最佳的独立变量。建立了一个积性无截距通用模型来预估柳树和杨树所有的无性系的生物量,通过对新从1到  相似文献   

18.
旱柳野生种质资源收集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在山东境内调查收集旱柳优树种质,探索旱柳种内遗传多样性水平。方法在试验区建立旱柳无性系苗期对比试验林,利用2年生苗木,分别进行表型数据观测和分子水平遗传多样性标记,分析旱柳种内遗传多样性。结果旱柳种质资源群体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和分子遗传变异:不同无性系枝干颜色呈黄绿、灰绿、绿色、灰褐、红褐、褐色,且色差重叠少,差异显著;主干有直立、稍弯、中等弯曲、较强弯曲、扭曲,小枝有上弯、直立、下垂,且形态差异显著;不同无性系树高变异范围为1.2~5.5m,地径为0.6~4.6cm,叶长为8.5~18cm,叶宽为0.92~3.49cm,叶面积为6.258~33.584cm2,差异极显著(P < 0.001)。叶长和叶面积的极端差异来源主要是旱柳无性系内,树高、地径、叶宽的极端差异则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间。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无性系间,无性系间的性状分化对旱柳种内性状分化的贡献率达80%以上,说明无性系间的性状分化是旱柳种内性状分化的主要原因。AFLP结果显示,旱柳观测位点的平均多态性比率高达99.5%,显示出极高的多态性;多样性指数结果显示,Nei’s遗传多样度(H)为0.2322,Shannon信息指数(I)为0.3746,表明55份种质在种水平上属于同一个种,与主成分分析及聚类结果一致。结论试验证明旱柳种内存在丰富的表型及分子遗传多样性,是优良的选择和杂交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19.
镉胁迫下旱柳无性系耐镉性变异及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旱柳Salix matsudana无性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水溶液中镉胁迫时旱柳耐镉性性状的遗传特性、耐镉性强弱及叶片生理性状变化。结果表明:水溶液中镉质量浓度为30~60mg·L^-1时,旱柳地上部镉质量分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地上部镉积累量、根系镉积累量和叶绿素质量分数等6个性状的耐镉性遗传力较高。在此条件下,10个旱柳无性系耐镉性强弱顺序为13号〉8号〉16号≈18号≈9号〉2号≈4号〉10号〉3号〉5号。镉胁迫下,旱柳叶片生理性状变化表现为: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降低、膜透性减少、丙二醛质量分数增加、脯氨酸质量分数变化无一致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