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朱晓荣  张怀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6003-16005,16008
选取1987~2009年4期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洞庭湖区地面覆盖类型,对比4期数据并根据水文与地理位置等因素对湖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洞庭湖湖区湿地总体呈退化趋势,林地面积增加24 481 hm2;东洞庭湖、西洞庭湖、南洞庭湖三者在湿地退化上表现出不同的趋势,其中西洞庭湿地总体面积减少最多为9 434.3 hm2,南洞庭湖次之,东洞庭湖最小。  相似文献   

2.
鸻鹬类是迁徙水鸟中的重要类群,其种群动态能够指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变化。但目前对影响内陆湿地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洞庭湖为研究区域,基于物种—生境关系理论,利用2013/2014—2021/2022越冬期的水鸟调查和遥感反演数据,结合野外食源调查,通过最佳子集回归、广义线性模型和层次分割等方法,分析长喙长腿(LB-L)、长喙短腿(LB-S)和短喙(SB)鸻鹬类的分布,探究宏观生境变量和微观生境变量(底栖动物密度)对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东洞庭湖是三种不同形态鸻鹬类分布的绝对优势分布区,LB-L鸻鹬类主要分布于东洞庭湖中的大小西湖和白湖,LB-S鸻鹬类主要分布在白湖,SB鸻鹬类在各核心区均有分布,且无显著差异。宏观层面上,浅水面积、人为干扰和水文连通性是影响LB-L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浅水面积是影响LB-S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人为干扰是影响SB鸻鹬类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微观层面上,LB-L鸻鹬类的分布与不同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均高度相关,LB-S和SB鸻鹬类的分布仅与部分微生境的底栖动物密度相关。本研究完善了洞庭湖越冬水鸟生态学研究,对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西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科学保护和综合利用西洞庭湖湿地的野生植物资源,采用实地考察、定点取样和标本鉴定相结合的方法,于2008-2010年对西洞庭湖湿地的野生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西洞庭湖湿地野生植物共有禾本科、菊科和蓼科等67科278种;主要以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主,湿生植物的优势种群落为牛鞭草、水游草、空心莲子草、双穗雀稗、水烛和苔草等植物,水生植物的优势种群落为莕菜、水葫芦、菱、茭白、慈姑和莲等植物。结论:西洞庭湖区群落分布较均匀,具有较高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种之间的相遇机率较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绿地的破碎化,严重威胁了城市鸟类多样性,河流生态廊道在鸟类栖息地保护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各类群鸟类多样性受多尺度环境因子的共同影响,针对不同类群的城市生态廊道鸟类栖息地格局优化与栖息地营造亟待理论研究的支撑。本文在分析北京温榆河生态廊道春季鸟类物种构成特征的基础上,对景观格局、栖息地斑块和微栖息地3个尺度下的环境因子对各类群鸟类物种构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以期深入了解影响鸟类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素,为城市鸟类多样性保护和城市河流生态廊道栖息地建设提供参考。  方法  于2019年春季对温榆河生态廊道内部鸟类物种构成和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实地调研,并对流域栖息地类型进行目视解译和格局分析,通过冗余分析法(RDA)对鸟类物种构成特征与多尺度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50 ~ 200 m内的景观格局环境因子对廊道内鸟类总体物种构成解释度最高。鸣禽类群物种构成与微栖息地内的乔木均匀度、小范围内的水体、湿地面积以及较大范围内的草地、落叶林地相关指数相关;陆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耕地和灌丛相关;游禽和涉禽类群物种构成与较小范围内的水体面积、湿地面积相关;猛禽与湿地水体相关性强。相同生态类群下不同居留型鸟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存在差异。多数鸟类的多度与100 m范围内湿地面积、湿地最大斑块占比和湿地结合度以及2 000 m范围内水体分离度等指数正相关。  结论  不同类群鸟类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存在差异,但水体和湿地相关指数对河流生态廊道内各生态类群鸟类均有影响。在未来的城市生态廊道建设中,建议考虑不同类群鸟类的栖息地偏好,注重廊道内部湿地水体格局的优化,针对目标物种开展鸟类栖息地营造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5.
关于东洞庭湖湿地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调查发现,东洞庭湖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景观资源,但由于缺乏有效保护,该区景观呈现局部治理、整体下降趋势.要实现该湿地的景观多样性,发展区域经济,必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的前提下,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利益协调、统筹监控,对东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实施封闭管理,对区域内非核心区的三山、二廊进行景观改造和谨慎开发,以实现东洞庭湖湿地景观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利用.  相似文献   

6.
对洞庭湖区水体及沉积物的理化特性进行分析,并采用纯培养分离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细菌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洞庭湖区水体为中性偏碱性水质,东、南、西洞庭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分别为43.77、46.26和48.16,皆属于中营养水平.从洞庭湖水体及沉积物中共获得94株细菌,隶属于4门17属41种,优势菌...  相似文献   

7.
盐城沿海湿地生态系统多样,物种丰富,是水鸟南北迁徙的重要驿站,开发潜力巨大,已成为重要的环境资源和旅游资源,是盐城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1期)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盐城沿海湿地的现状,分析了滨海湿地面积减少的人为原因,结合盐城沿海湿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湿地开发中应坚持"生态优先"的实践途径,保持适度原则,珍惜稀缺资源,切实保护湿地资源。  相似文献   

8.
浙江湿地水鸟种群数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7年4月至1999年7月,采用系统抽样技术和样带法、样点法对浙江省湿地水鸟种群数量进行了研究。其间共记录到湿地水鸟97种,隶属于7目13科,其中赤颈鸊鷉、小滨鹬和阔嘴鹬3个种为浙江省分布新记录。浙江省湿地水鸟以冬候鸟为主,占53.6%。湿地水鸟的估计总量为92.6×104只,数量在万只以上的有25种,其中以黑腹滨鹬数量最多,海岸湿地水鸟的种群密度明显高于大陆和岛屿湿地水鸟,种群密度超过1.0只/km2的种类多达21种,岛屿湿地水鸟种群密度超过1.0只/km2的有5种,而所有大陆湿地水鸟的种群密度均未超过1.0只/km2。乐清湾和温州湾滩涂湿地是黑嘴鸥的最重要越冬地和黑脸琵鹭的主要迁徙停歇地。  相似文献   

9.
章志琴  方弟安  王艾平  罗朝晖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26-128,前插1
中华秋沙鸭是一种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的濒危鸟类,在我国属于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国际上视其为易危物种。江西省境内一直是中华秋沙鸭的主要越冬栖息地。为了解中华秋沙鸭在我国的越冬地和生境情况以及中华秋沙鸭的种群数量变化,合理保护现有物种,对其在江西省境内的越冬地进行调查与比较。调查发现,中华秋沙鸭越冬地主要在江西的弋阳、浮梁、修水、婺源等地,其越冬栖息地特征明显,且具有明显共性。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10年环境一号卫星影像提取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分布图,依据同时期的MODIS13数据合成增强植被指数(EVI)年最大值图与年平均值图,结合东洞庭湖高程,讨论东洞庭湖湿地植被及其生物量空间分布,并从水文因素及植被生长特性等方面分析其原因,推论出芦苇与湖草等植被的最适宜生长区域.结果说明,东洞庭湖植被及其生物量分布与高程及水环境有很大的相关性,在高程30 m以上且远离水域区域,主要生长着对水分要求不高的防护林;芦苇适合生长在27 m高程以上且靠近水域的区域,湖草适合生长在高程为23~27 m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1.
人工湿地抛荒的现象普遍存在,但针对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影响的研究较少。于2007、2008、2011年对崇明东滩自然抛荒的人工鱼塘水鸟群落展开调查,探究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结构及不同水鸟类群的影响。3a累计观察到水鸟59种12819只,隶属6目12科。其中抛荒前最多,共53种11001只;抛荒第1年22种1673只;抛荒第4年最少,9种145只。鱼塘抛荒后水鸟种类和数量下降剧烈,物种多样性先上升再下降,均匀度逐年上升,优势度先下降再上升。方差分析结果表明,5个群落特征都存在极显著年度差异(P1<0.01; P2<0.01; P3<0.01; P4=0.003; P5<0.01)。非参数检验结果表明,不同类群水鸟的种类和数量逐年下降趋势明显,且年际差异极显著。即抛荒后的自然演替过程对水鸟群落产生了不利影响。建议采取人工管理措施防止旱化,增加环境异质性,恢复水鸟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以东、南、西洞庭湖区域君山岛、龙山、赤山岛龙虎山林场、明朗山、常德林场、和洑林场和桃源县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借鉴生态学有关生态系统内部均衡和均质原理,在森林生态系统(斑块)尺度,从空间结构的混交、竞争、空间分布格局3个方面分析提出空间优化的均质性目标、均质性指数及均质性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5个洞庭湖湿地调查林分平均均质性评价指数为0.2517.均质性评价的5个等级中处于l级和2级的林分为12个,占80%,处于3级的林分只有3个,仅占20%.说明洞庭湖各林分整体上在空间结构、生长环境和树种优势度等方面不具有明显优势,离理想空间结构差距太大;按照高程不同,洞庭湖湿地从湖沼到丘陵岗地,林分空间结构均质性特征逐渐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空间优化均质性目标及均质性指数的提出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空间途径的拓展,为森林经营的理想空间结构及其表达探索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滩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呼吸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基于洞庭湖区滩地3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时间尺度,分析土壤呼吸动态变化及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滩地土壤呼吸变化的机理及精确推算碳的排放。采用LI-8100气体分析仪对洞庭湖区滩地芦苇地、农田、杨树林地土壤呼吸动态进行野外测定,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并对土壤呼吸速率与近地表温度、0~5 cm土壤含水量、0~5 cm土壤温度、空气湿度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和日变化比较明显,其动态均表现为单峰型,高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而最低值大致出现在凌晨5:00;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作用强弱表现为芦苇地〉杨树林地〉农田;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呼吸速率均与近地表温度、0~5 cm土壤含水量、0~5 cm土壤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杨树林地土壤呼吸速率与空气湿度呈极显著相关。总之,土壤呼吸主要受到温度和0~5 cm土壤含水量的协同作用。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洞庭湖鱼类群落结构及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通过对洞庭湖鱼类资源进行初步调查,并对洞庭湖鱼种类情况、鱼类生物量情况、优势鱼类情况以及鱼类多样性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洞庭湖各区域鱼类物种数量均相差不大,其生物量最多的是鲤鱼。洞庭湖优势种鱼类比例依次为鲤科、鮠科、鮨科、鳅科。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681~2.511,丰富度(R)指数的变化范围为1.851~2.584,Pielou(J')指数的变化范围为0.581~0.879。相关性分析表明,洞庭湖鱼类Shannon-Wiener(H1)指数与丰富度(R)指数、Shannon-Wiener(H1)指数与Pielou(J')指数均呈高度相关性。[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的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2006-2009年对扎龙湿地内的游禽类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并将结果与1983年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调查共记录到游禽鸟类3目3科24种,夏季游禽类繁殖鸟种类少、繁殖种群数量低,春秋季节迁徙鸟类种类多、数量高.在调查期间内游禽鸟类年际间的数量变动略呈下降趋势.1983年记录的37种游禽中有13种在本调查中未见.本研究6-...  相似文献   

16.
 首次对滇中、滇南、滇西以及滇西南地区不同宿主、生境的野生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资源进行采集,并阐述了裂褶菌宿主特性以及生长地的生境条件。分离到不同宿主、生境的裂褶菌菌株407个,宿主植物共75种,分属于30科,其中单子叶植物4种,双子叶植物64种,裸子植物7种。菌株生态分布的海拔范围为372~3321m。  相似文献   

17.
洞庭湖底栖动物长期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长期变化趋势及环境影响,利用20多年的监测数据分析洞庭湖底栖动物种群组成、优势种、多样性指数变化动态,并应用典范对应分析(RDA)研究了底栖动物种群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991-2012年洞庭湖底栖动物多年平均种数53种,以水生昆虫(占41.5%)、软体类(占39.6%)为主。全时段水生昆虫种数、密度整体呈缓慢下降趋势;软体动物密度基本平稳,种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2010年以后优势种由水生昆虫、软体类与钩虾等为主的清洁型种类向以寡毛类、软体类等为主的清洁型与耐污型种类转变。东洞庭湖底栖动物种数、密度与多样性指数均低于西、南洞庭湖。RDA分析结果显示洞庭湖水体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底栖动物种群的主要水环境因素。三峡工程运行后入湖水沙减少、水位变化对底栖动物种群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武陵山区位于长江三峡南侧,是长江上中游支流的分水岭。区内分布有鱼类175种,其中特有种和稀有种分别有7种和6种,经济种50余种。文中结合地史演变和古生物资料对本区鱼类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及其在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地位作了讨论,认为沿武陵山脉存在一条动物地理区界线,该线南抵苗岭,北经鄂西山地伸达秦岭东麓。该线界分开了东洋区东亚亚区的华东小区和华西小区,即洞庭湖水系属于华东小区,清江和乌江应归为华西小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