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对目前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海底资源存量调研方式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统计数据误差大、对海底破坏严重及能耗高等问题,提出将水下视频技术应用于底播扇贝资源存量调研,并设计了水下视频装置。通过海上对比试验,得出以下结论:应用水下视频装置对底播虾夷扇贝资源存量调研,优化了海上调研作业模式,用工量、劳动强度与危险强度大幅降低,且海上调研作业时间较网具捕捞调研缩短了约49.3%;海底资源存量调研数据客观真实,避免了碎贝现象,且对海底无破坏性;经济性显著,调研船舶耗油量降低了约51.2%,调研费用减少了约73.1%。同时水下视频装置所采集的视频资料,可使扇贝底播与捕捞计划更加科学合理,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符合绿色环保企业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虾夷扇贝属冷水性贝类,它具有个体大,生长快、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是目前我市增养殖的三种扇贝中的一个优良品种。长海县獐子岛镇根据虾夷扇贝生长习性,于1988年至1992年在1.4万亩海底底播苗种8080万枚,经过21个月的底播生长周期,1992年共收获底播增殖虾夷扇贝620吨,证明虾夷扇贝的生长趋势和发展是比较乐观的。  相似文献   

3.
虾夷扇贝底播增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底播增殖区的选择条件1、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区一般划分为三种类型,即上等渔场、中等渔场和下等渔场。不同渔场的底质条件,其增殖的效果具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见,底质的好与坏,对增殖的效果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增殖区的选择要具有砂砾、粗砂和砂泥含量较为柔软的底质,无敌害生物或者敌害生物较少的区域可视为最佳的增殖区,硬度较大和软泥底质对贝苗生长与生存有严重的影响。2、底播增殖区水的深度应在15米以上,过浅易受波浪所及,造成底质结构发生变化,使贝苗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引起海底贝苗堆积、滚打上岸,严重影响贝苗的生…  相似文献   

4.
虾夷扇贝桁杆拖网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桁杆拖网是根据虾夷扇贝底播增殖向深水域延伸和扩展而研制的一种专用渔具。它不但解决了人工游水不易采捕的难题,而且促进了虾夷扇贝底括增殖业的发展,同时这种新的栽培渔业给捕捞业开辟了新的生产门路。一、网具设计依据与原理网具设计主要依据:首先依据捕捞对象的栖息习性和生物学特征以及底播环境。虾夷扇贝适宜栖息在海底平坦、松软的沙砾底质,其贝壳的上亮系平板型暴露于海底,下壳呈龟壳型潜寓于海底;潜窝的深度视壳幅的厚度和海底软硬程度而定。经对达到来捕标准的虾夷扇贝测量,其壳幅潜窝深度在17~25mm,上亮略高海…  相似文献   

5.
20 0 2年 5月 3 1日 ,受辽宁省科技厅委托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主持并邀请有关专家 ,对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完成的“虾夷扇贝引种及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成果进行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该研究的技术创新点在于为我国成功地引进了虾夷扇贝 ,并使之成为优良的增养殖种类 ;虾夷扇贝原产地苗种全部来源于自然苗 ,该项目探索研究成功的虾夷扇贝人工育苗及苗种中间培育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的技术空白 ;研究制定的虾夷扇贝人工育苗、苗种中间培育、人工养殖与增殖等技术规程 ,填补了国内空白 ,对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通过规模化增养殖技术研究与推…  相似文献   

6.
<正>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oensis)属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翼形亚纲、珍珠目、扇贝科、虾夷扇贝属,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北海道、本州北部水域。虾夷扇贝主要摄食个体较小的浮游植物、细菌及有机碎屑等。虾夷扇贝寿命较长,可活10年左右,20世纪80年代由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引进并繁殖。虾夷扇贝为我国重要经济贝类,目前最主要的养殖方式为底播增殖。此种养殖模式具有生长快、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优  相似文献   

7.
虾夷扇贝控温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oensis)是海珍品之一,引进于日本,属冷水性贝类,个体大,生长快,且经济效益突出,具有非常好的国内外市场行情,尤其畅销韩国、日本等国,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技术的不断完善,虾夷扇贝的养殖得到迅猛发展,苗种出现短缺现象,因此在控温的情况下进行虾夷扇贝的人工育苗十分必要。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以下相关技术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水产科学》2006,25(8):396-396
虾夷扇贝属于冷水性双壳贝类,我国原来没有该种资源。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从国外引种,通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适应我国虾夷扇贝产业化发展的苗种繁育、中间育成、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等技术,并将这一成果迅速推广。虾夷扇贝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黄海北部海水贝类的主要养殖对象之一。自引种成功以来,虾夷扇贝增养殖业中所需苗种均来自人工生态培育,苗种的质量和数量均不稳定,成为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从2004年开始,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在掌握虾夷扇贝繁殖生物学、繁殖生态学的基础上,结合大连沿岸海域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
<正>10月31日,獐子岛公司公告称,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决定对105.64万亩海域底播虾夷扇贝存货放弃采捕,对43.02万亩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计提跌价准备2.8亿元,合计影响净利润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巨亏最终修正为8.12亿元。据企业出示的专家调查报告,造成这一巨亏恶果的直接罪魁是自然灾害——冷水团,受此影响,预计2014年全年亏损。獐子岛股票于10月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由于虾夷扇贝地播增养殖面积的不断扩大,苗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如何提高虾夷扇贝的中间暂养育成率,是目前各育成单位比较关注的一件大事。下面就如何提高虾夷扇贝海上育成率谈几点意见。 一、育成海区的选择及自然条件 虾夷扇贝的自然分布水深为6—60米,底质为砂砾底,而虾夷扇贝均属狭盐狭温的冷水性动物,故海区的选择应综合性的考虑。 1.水流与水深:暂养选用海区,要考虑水流通畅,无工业污染,有少量的淡水注入。水深应视暂养水层而定,应保持在低潮时5米以上。同时要考虑风浪较小的安全地带。  相似文献   

11.
虾夷扇贝控温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夷扇(Patlnopecten yesoensis)是海珍品之一,引子日本,属冷水性贝类,个体大,生长快,养殖经济效益非常突出,且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贝柱肉肥、籽大饱满、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具有非常好的国际、国内市场行情,尤其畅销韩国、日本等国,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随着浮筏养殖和底播增殖技术不断完善,虾夷扇贝的养殖得到迅猛发展,苗种出现短缺现象。因此,在控温的情况下,进行虾夷扇贝的人工育苗十分必要。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以下相关技术,仅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虾夷扇贝脓胞病病原的分离、鉴定与致病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开展对大连市长海县附近养殖海域近几年夏季出现的大规模虾夷扇贝死亡现象的研究,能为虾夷扇贝养殖过程中的疾病防治提供基础理论支持。以患病虾夷扇贝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病变组织进行细菌分离、提纯培养,并采用人工感染试验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性质;通过生理生化特性、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和药物敏感性测定,对虾夷扇贝脓胞病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患病组织中分离出的其中一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菌,在水温19℃、注射浓度为1.09×105CFU/mL的条件下,该菌有较强的致病性。通过对该病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rRNA基因部分序列分析,确定虾夷扇贝脓胞病的病原为查氏弧菌。  相似文献   

13.
虾夷扇贝海区采苗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2005—2006年,在大连旅顺沿海进行了虾夷扇贝海区采苗试验。试验结果为:2005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第1批为231枚/袋,第2批为423枚/袋;2006年月亮湾海区采苗密度为242枚/袋,董砣子海区为456枚/袋。生殖腺指数等调查结果表明,长海县各海区虾夷扇贝开始产卵时间在3月末4月初。虾夷扇贝浮游幼虫附着高峰期出现在5月底。  相似文献   

14.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相似文献   

15.
1992年以来,山东省长岛县把大力发展海珍品育苗产业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富裕步伐的重要措施耒抓,收到了明显的成效。两年来,全县新建、扩建海珍品育苗场26处,增加育苗水面3万平方米。1993年,全县共生产鲍鱼苗300077尾,虾夷扇苗300万尾,海湾扇贝苗300万尾,海湾扇贝苗5亿尾,自然海区采获贝栉孔扇贝苗400亿尾,赤贝苗50万尾。育苗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标记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6个群体(长岛底播增殖群、海洋岛底播增殖群、獐子岛底播增殖群、旅顺自然群、"獐子红"人工选育群以及日本青森陆奥湾群)进行种质状况评估,研究结果表明,6个群体120个个体的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到20种单倍型,其中"獐子红"人工选育群单倍型最少,日本群体单倍型最为丰富,两者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10000和0.88400。分子方差分析(AMOVA)发现,日本群体与中国群体间变异百分比为15.34%,明显高于作为一个基因池时群体间遗传变异水平;就中国组群而言,其83.4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内部,组内群体间的变异只占1.52%,说明中国群体个体间的遗传变异远大于群体间的遗传变异。F_(st)分析显示,中国群体与日本群体之间发生了中等水平的遗传分化(0.07455~0.17895,Fst0.05)。以遗传距离矩阵构建群体间分子系统树(UPGMA树),拓扑结构图显示中国5个群体先聚为一支,再与日本群体聚为一支。由此可见,中国养殖区的虾夷扇贝与日本原产地群体间已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且虾夷扇贝中国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结果可为虾夷扇贝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虾夷扇贝自然采苗是一项近几年新兴起的技术^[1],其优点在于贝苗生长和成活率都高于人工育苗。辽宁省旅顺渤海沿岸现有采苗台筏11000余台,年采苗量在30亿枚左右,随着采苗技术的不断完善,如何快速、高效分离大批量的扇贝苗已成为一个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黄海北部大连沿岸虾夷扇贝天然苗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调查了2005、2006年黄海北部大连海域虾夷扇贝的繁殖期、浮游幼虫的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对虾夷扇贝海区天然采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06年该区域的獐子岛海域、大长山岛海域、广鹿岛海域养殖的虾夷扇贝的繁殖期在4月初至5月上旬,盛期在4月15~25日。4月上旬至6月中旬,在此区域均可发现大量的虾夷扇贝浮游面盘幼虫,不同区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很大。5月底至6月初是面盘幼虫集中的附着变态时期,在海区投放附着袋可进行虾夷扇贝天然苗的采集。从各海区虾夷扇贝浮游幼虫的拖网调查和采苗结果看,在虾夷扇贝主要养殖区獐子岛、大长山岛海域和广鹿岛海域,浮游幼虫在浮游的初始阶段能够形成较高的密度,但在附着阶段密度极低,不能采集到大量苗种,但在远离虾夷扇贝养殖区的大李家湾和凌水湾,浮游幼虫的出现比养殖区晚,在幼虫附着期能达到较高密度。能够采集到大量天然苗种。2005年在凌水湾的采苗数量达526±131个/袋(壳长0.6~1 mm),2006年在大李家湾的采苗数量达673±200个/袋(壳长0.6~1mm)。  相似文献   

19.
《水产科学》2004,23(1)
辽宁省长海县根据其近海渔业资源变化情况,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近海养殖业,大规模实施底播增殖及浮筏养殖虾夷扇贝。人工增养殖面积已达70000 hmZ,年产商品贝3 .3万余t,产值超过6 .6亿元,年出口创汇1400多万美元,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带动全省浅海增养殖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出口创汇的“龙头产品”。虾夷扇贝增养殖致富长海渔民$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利用双箱模型模拟了虾夷扇贝在混合暴露条件下富集、释放铅和镉的动力学特征,通过测定不同规格虾夷扇贝、不同组织富集、释放过程中铅和镉的含量并进行非线性拟合,获得不同生长阶段虾夷扇贝对铅和镉的生物富集系数BCF、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生物学半衰期B1/2以及不同组织中铅和镉的富集参数。结果显示,大、小两种规格虾夷扇贝对铅的BCF分别为1671、896,对镉的BCF分别为7433、1123;不同规格虾夷扇贝对铅、镉的BCF顺序为:大规格>小规格;相同规格虾夷扇贝BCF:镉>铅,表明虾夷扇贝对镉的富集能力强于铅;铅、镉的B1/2为:大规格>小规格,说明大规格的虾夷扇贝对铅、镉的代谢排出能力更强;铅在虾夷扇贝各组织中的富集顺序依次为:鳃>内脏团>闭壳肌,镉的富集顺序依次为:内脏团>鳃>闭壳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