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珍妮  王汉宁 《玉米科学》2007,15(4):086-088
对高直链淀粉玉米和普通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高直链淀粉玉米子粒发育过程中,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高于普通玉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SBE)活性低于普通玉米。高直链淀粉玉米总淀粉积累量少、直链淀粉比例大是SSS、GBSS和SBE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据调查,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的工业制品达1000余种,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造纸、化学、纺织等工业。因此,发展高淀粉玉米生产,不但为淀粉工业提供含量高、质量佳、纯度好的淀粉,同时还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高淀粉玉米是指玉米子粒淀粉含量达74%以上的专用型玉米,普通玉米的粗淀粉含量只有60%~70%。国审玉米品种中科11号(审定编号为国审玉2006034),经品质测定淀粉含量75.86%,  相似文献   

3.
高淀粉玉米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本文依据淀粉玉米的营养特点,系统地总结了高淀粉玉米在食品、医药等方面的广泛用途,分析了种植高淀粉玉米的经济效益,提出了高淀粉玉米的育种方法,试图推动我国的高淀粉玉米育种工作。  相似文献   

4.
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论述了高淀粉玉米的选育历史与现状以及高淀粉玉米育种的策略与目标,通过分析高淀粉玉米杂交种对其亲本淀粉含量的遗传表现,探讨了高淀粉玉米育种及亲本选配的原则、种子资源的创新与改良、杂交种选配的原则,同时提出了高淀粉玉米杂交种的推广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张永凤  程备久 《玉米科学》2007,15(1):070-072
淀粉是玉米作为工业原料最主要的产品,其中直链淀粉在工业上用途更为广泛。玉米直链淀粉含量直接影响玉米淀粉品质,也是高直链淀粉玉米选育的重要指标。测定半粒玉米直链淀粉含量对玉米品质育种早代材料的筛选尤为重要。本实验对半粒玉米样品的前处理及其直链淀粉含量的碘比色测定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半粒玉米样品的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该方法简便有效,可以减少早期选种的盲目性,加快育种进程。  相似文献   

6.
积极开发“三高”玉米,迅速形成规模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开发“三高”玉米,迅速形成规模效益庄铁成,魏凤乐,王佐会,孙玲,修维忠,姜岩,马玉波(长春市农业科学院,130111)“三高”玉米是指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和高淀粉玉米。高淀粉玉米以碳水化合物的结构和比例又可分为混合高淀粉玉米、高支链淀粉玉米(又...  相似文献   

7.
重视工业专用型高淀粉玉米品种的选育   总被引:14,自引:10,他引:14  
谷明光  黄克虎 《玉米科学》2002,10(1):024-025
高淀粉玉米是指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在75%以上的工业加工专用型玉米.在我国淀粉工业中玉米淀粉约占其产量80%以上.在我国根据对国家资源库长期保存的7 609份玉米资源和目前选育推广的88个杂交种的分析,玉米子粒粗淀粉含量平均为68%左右,比美国玉米偏低2~3个百分点.当前在生产上仅有的少数几个品种的子粒粗淀粉含量达到75%左右,只有科玉10达到了77.2%的新高度.这说明了加速专用加工型高淀粉玉米的重要性和可能性.简述了高淀粉玉米在工业上的加工用途。  相似文献   

8.
中早熟玉米淀粉积累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针对黑龙江省东部淀粉加工企业常用的4个高淀粉中早熟玉米品种,分析其授粉后18~63d时淀粉含量的差异和淀粉积累速率,挖掘玉米淀粉含量的最大潜力,为提高和稳定玉米淀粉的含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刘晓庆  王萍  詹延廷  王月  杨阳  李昊  董学会 《玉米科学》2019,27(1):54-61,68
以玉米自交系B73为试验材料,研究施用外源乙烯之后对胚乳内淀粉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玉米10展叶时期施用400 mg/L的乙烯利水溶液显著降低玉米百粒重和淀粉含量。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处理组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蔗糖合成酶的活性均显著下降。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处理组中A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基因ZmSH2、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ZmSS1、蔗糖合成酶的基因ZmSH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由此推测,外源乙烯通过调控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与酶的活性影响玉米胚乳内淀粉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小麦、水稻、玉米果皮淀粉体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差异,以小麦“烟农19号”,水稻“扬稻6号”和玉米“扬糯1号”不同发育天数的颖果为材料,采用树脂切片、扫描电镜观察、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远红外光谱(FTIR)相结合的技术,对这三种谷物果皮淀粉体的发育、形态和结构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麦颖果背部和腹部外果皮在早期都有小颗粒淀粉体积累,后期逐渐降解;水稻和玉米颖果背部外果皮在早期积累小颗粒淀粉体,随后逐渐降解,腹部外果皮不积累淀粉体。小麦、水稻、玉米中果皮细胞均积累较多的淀粉体,随着颖果的发育,小麦和玉米果皮细胞发生了明显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淀粉体从细胞中流失并不断降解,水稻中果皮程序性死亡进程不明显,细胞只是发生收缩和变形并伴随有淀粉体的降解。小麦和水稻果皮横细胞早期积累叶绿体,随着颖果的发育,叶绿体中开始积累淀粉粒,随后不断降解;玉米横细胞不积累叶绿体,只有少量的淀粉体积累,随后淀粉体降解。小麦果皮淀粉体分为单粒和复粒淀粉两种,淀粉粒呈现圆球状和不规则状;水稻和玉米果皮淀粉体为复粒淀粉,淀粉粒多呈不规则状,部分玉米淀粉粒呈多面体状。小麦、水稻、玉米果皮淀粉表现出相似的XRD和FTIR图谱, 但在XRD波谱的2θ角17°和18°衍射峰及FTIR光谱的995和1 022 cm-1共振峰强度不同,玉米果皮淀粉的相对结晶度最高,小麦次之,水稻最低;淀粉粒表层有序度以水稻最高,玉米次之,小麦最低。以上结果说明,在小麦、水稻、玉米果皮不同部位,淀粉体的发育和形态上存在较多个异同点,果皮淀粉粒内部结晶度和表层结构有序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与品质关系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韵琳  蔡剑 《麦类作物学报》2018,(11):1338-1351
淀粉作为籽粒主要组分,是小麦加工品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淀粉的加工品质主要取决于直链与支链淀粉含量及其比值、淀粉分子精细结构和淀粉颗粒大小分布等理化特性。明确小麦籽粒不同部位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的调控机制,可深入阐释面粉品质性状差异形成的生理机制。本文从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时空表达模式等角度综述了小麦籽粒淀粉理化特性空间分布特征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小麦品质形成机制与调优栽培技术的建立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范围大,而且呈现梯度分布,这是小麦淀粉粒区别于其他植物淀粉粒的一个显著特征。不同粒径的淀粉粒在理化特性上有极大的差异,因此除直/支链淀粉比例之外,淀粉粒粒级分布也是影响淀粉品质的重要指标。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在小麦籽粒淀粉粒粒级分布及其与淀粉品质特性关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应注意小麦籽粒不同粒级淀粉粒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与调控途径等领域的研究,以促进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调优栽培技术的建立。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小麦种子休眠解除期间的成分变化对发芽率的影响,了解种子休眠解除机制,以铭贤169为材料,在收获后不同储藏时间(间隔20 d)取样,通过显微设备观察了种子后熟期间的结构变化,测定了相关生理指标和成分,以探究铭贤169种子休眠性原因。结果表明,铭贤169种子休眠解除过程中,种皮细胞结构、组织结构、淀粉粒结构、蛋白基质等均发生变化,淀粉含量、粒径、糊化特性、热稳定性随贮藏时间延长变化显著。铭贤169的离体胚在花后25 d就具有发芽能力,但种子在花后35 d仍处于休眠。收获后熟期间,种胚活性、种子吸水率、含水量、淀粉含量、淀粉糊化谷值粘度和峰值时间、热稳定性逐步上升,与发芽率正相关。A型淀粉粒表面破损,淀粉粒与蛋白质结合紧密,种皮结构松散;淀粉粒径、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沉降值减小;面筋和粗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推测铭贤169种子的休眠性与种子母体成分有关,休眠解除期间发芽率变化受种皮结构、淀粉的分解程度、淀粉粒与蛋白质的结合方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性质以及淀粉酶活性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4.
小麦胚乳A、B型淀粉粒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能够准确研究小麦籽粒胚乳中A、B型淀粉粒的形成机理、化学组分及理化特性,对前人分离提纯A、B型淀粉粒的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适于小麦A、B型淀粉粒分离提纯的常量法和微量法。用4个不同淀粉含量类型的小麦品种籽粒对此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4个品种A、B型淀粉粒在常量法中的分离纯度分别达到79.46%~85.23%和90.27%~96.43%,在微量法中的分离纯度分别达到92.68%~96.70%和96.48%~99.00%。在常量法和微量法中,A型淀粉粒的分离纯度与品种淀粉含量成正相关, B型淀粉粒分离纯度与品种淀粉含量成负相关;而A、B型淀粉粒在两种方法中的分离产率与品种淀粉含量没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5.
Lipids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starch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There exist few reports about the effect of exogenous lipids on native corn starch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 this work, a study of the morphological, structur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native corn starch with L-alpha-lysophosphatidylcholine (LPC, the main phospholipid in corn) was performed under an excess of water. Synchrotron radiation, in the form of real-time small and wide-angle X-ray scattering (SAXS/WAXS), was used in order to track structural changes in corn starch, in the presence of LPC during a heating process from 30 to 85 °C. When adding LCP, water absorption decreased within starch granule amorphous regions during gelatinization. This is explained by crystallization of the amylose-LPC inclusion complex during gelatinization, which promotes starch granule thermal stability at up to 95 °C. Finally, a conceptual model is proposed for explain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tarch-LPC complex.  相似文献   

16.
花穗数目是影响胡椒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前人研究发现喷施赤霉素可以增加胡椒花穗数目,但是增穗机理尚不明确。为了揭示赤霉素调控植物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的机理,选用幼龄胡椒为试材,设置不同浓度赤霉素(20、40、60、100 mg/L)和赤霉素抑制剂多效唑(1500 mg/L),以清水为对照,进行喷施试验。研究测定胡椒的产量、花量,叶片的形态、光合生理、糖类物质含量、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结果表明,外源赤霉素浓度为60 mg/L时,胡椒产量相对于对照显著提高了1.46倍,花穗数目增加了1.26倍。分析花穗数目增加的原因,发现喷施60 mg/L赤霉素提高了胡椒叶面积、促进了胡椒叶片光合作用,这有利于源器官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该处理还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源叶中的淀粉分配,降低叶片蔗糖淀粉比。海藻糖代谢的反馈调控可能是促使碳水化合物向淀粉分配的原因之一,淀粉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可能是促使淀粉累积的又一原因,所以,喷施赤霉素可以适度降低胡椒叶片海藻糖含量,提升淀粉合成酶活性,使淀粉累积实现促花。研究结果为生产中采用适当的技术措施促进成穗,获取高产胡椒提供实用的理论指导,同时也有助于拓展赤霉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采用挤压膨化技术制作马铃薯α淀粉,并利用酶水解法及X-射线衍射法等研究了在同一贮藏时间内,不同贮藏温度对膨化马铃薯α淀粉老化变化的影响,探讨了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贮藏温度从23℃±1℃降低到-18℃±1℃时,贮藏期为180d的样品α度也从87.8%明显降低到80.2%,样品的结晶度从8.4%上升为16.45%;说明样品α度的高低与贮藏温度的高低成正比,而样品的老化程度高低与贮藏温度的高低成反比。  相似文献   

18.
2018-2019年在宁夏银川平吉堡开展田间试验,设6个(0、60、120、180、240和300 kg/hm2)钾肥用量,研究钾素用量对玉米子粒中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及产量的调控机理。结果表明,施钾显著提高玉米子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值,各处理中以施钾量为180 kg/hm2时子粒淀粉含量、酶活性和产量最高。子粒中淀粉酶活性于开花后35 d达最大值,180 kg/hm2钾肥处理比不施钾肥,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淀粉分支酶(SB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束缚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分别提高38.97%、22.63%、27.64%、36.19%和28.23%。成熟期180 kg/hm2处理比不施钾肥处理,总淀粉含量提高29.82%,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的比值降低11.36%,产量增加18.14%。综合考虑玉米淀粉合成酶活性、淀粉含量及淀粉组分和产量等因素,宁夏旱区滴灌条件下的适宜施钾量为180 kg/h...  相似文献   

19.
高温胁迫对小麦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灌浆期高温胁迫是导致小麦产量降低和品质变劣的主要生态因子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稳定性。本文综述了生育后期高温胁迫对小麦籽粒蛋白质数量和质量、淀粉含量和组成的影响以及导致品质变异的遗传、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加深小麦品质变异分子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培育品质稳定的品种,提高对品质稳定性的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0.
Sourdough bread: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postprandial glycemic respons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sourdough fermentation on starch digestibility in bread, four experimental breads were obtained, prepared from two different wheat flours (whole or white) by two different leavening techniques (sourdough and with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Products were analyzed for their starch, fiber and resistant starch (RS) content and then submitted to in vitro hydrolysis with porcine alpha-amylase. On the same breads,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was evaluated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 Both sourdough fermented breads gave glycaemic responses significantly lower (p < 0.001) than the corresponding products leavened with S. cerevisiae. On the contrary, the presence of fiber did not influence the glycaemic potential of breads. RS levels were higher in the sourdough products, whereas no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either in the rate of starch hydrolysis or in the degree of polymerization of the starch residues after the in vitro hydrolysis. We may conclude that sourdough fermentation is a technique able to reduce the glycaemic response to bread and that the mechanism does not seem related to the rate of starch hydroly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