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大气CO2浓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土壤微生物区系、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的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际微生物的优势种群的变化趋势和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的研究是今后的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2.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强度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CO2作为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受到格外重视.大气CO2浓度升高将直接影响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1].植物的光合产物约有20% ~ 50%被运送到地下,通过根系分泌及死亡输入土壤[2],因此大气CO2浓度升高将会间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农作物地上部分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特别是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3.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 土壤系统地下过程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土壤》2003,35(6):465-472
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根系、根际、根系分泌物、土壤呼吸和土壤物质转化和C、N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有关实验的研究情况,以及它们在整个生态系统响应大气CO2浓度升高中的重要作用、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论、以及还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O2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底物,也是构成植物生境的一种环境因子。随着现代工农业的发展与人类活动的增加,大气中CO2浓度将会不可避免的呈升高趋势。这种趋势将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物产量产生影响,最终将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植物的形态学特征、生物量的变化、生理生化机制、根系分泌物及根际微生物等受大气中CO2浓度升高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CO2的浓度升高会增加植物的根系面积、增加叶片的厚度、促进根系分泌物的释放,改变根际微生物的多样性,也可能会提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速率。  相似文献   

5.
冀西北栗钙土有机碳、酶活性及土壤呼吸强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合明  刘树庆 《土壤学报》2009,46(4):741-745
土壤有机碳(质)水平的高低是评价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如何提高土壤有机碳(质)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土壤科学工作者关注的课题。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有机碳逐渐成为公众和科学界关注的热点[1]。研究陆地碳循环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是预测大气CO2含量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基础,这已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2]。目前,有关土壤碳循环研究主要集中在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酶活性、有机物料分解、土壤微生物、土壤有机质、腐殖质组成、农作物养分利用、植物生长、光合作用、根系生长及其分泌物等生理生态方面的影响[3~12],以及施肥对农田土壤碳循环、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13~16],  相似文献   

6.
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土壤微生物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是全面评价大气CO2浓度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关键。文章简要回顾了人工控制微域生态环境CO2浓度增高的研究技术及其发展,并着重介绍了新兴的FACE(Free-air CO2enrichm ent,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增高)研究手段,进而从土壤微生物区系和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和酶活性、菌根菌侵染和根瘤共生、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四个方面综述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土壤微生物的试验报道结果,最后结合新兴的土壤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手段论述了该领域今后应关注开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壤与作物》2015,(1):19-26
大气CO2浓度的升高通过植物-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碳库土壤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许多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而影响土壤有机碳输入量。与此同时,土壤微生物的群落与功能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参与土壤碳的转化,深刻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文章分析了大气CO2浓度升高影响农田土壤碳循的有关过程,包括高CO2浓度条件下,作物地下部分的生长响应,以及向土壤中输入作物光合有机物量和质的变化,探讨了土壤碳库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反馈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进一步解析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土壤碳与大气CO2浓度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研究土壤有机碳转化的土壤微生物作用机制是预测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的农田土壤碳循环规律的关键。图1,参79。  相似文献   

8.
在开放式大气CO2浓度升高平台上(Free-Air CO2 Enrichment,简称FACE),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u污染胁迫条件下,稻麦轮作土壤中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大气CO2浓度升高显著诱导了清洁土壤中蛋白酶、脲酶、尿酸酶活性以及微生物多样性;正常大气和大气CO2浓度升高条件下,3种酶活性都随着土壤Cu污染胁迫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低浓度Cu污染胁迫条件下(50 mg.kg^-1),FACE圈中的土壤脲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大气(Ambience)圈,尿酸酶活性无显著变化;高浓度Cu污染胁迫条件下(400 mg.kg^-1),土壤脲酶与蛋白酶活性无显著变化,尿酸酶活性则显著降低,其原因可能与不同酶系对铜污染胁迫的敏感差异性以及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铜的活化作用有关。与清洁土壤相比,低浓度Cu污染(50 mg.kg^-1)对微生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刺激作用,Ambience圈和FACE圈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都有所增加,FACE圈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高浓度Cu污染胁迫(400 mg.kg^-1)对土壤微生物表现出了明显的毒害作用,微生物多样性有所降低,但在FACE圈中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程度要低于Ambience圈,其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针对中国FACE(Free Air CO2 Enrichment)平台的镇籼96、扬稻8号、II优084和扬两优6号四种水稻品种,采用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水稻根系内生菌的整体微生物群落对未来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水稻内生菌群落中γ-变形菌纲的肠杆菌科相对丰度最高,占整体微生物群落的30.8%~59.8%。对于镇籼96、扬稻8号和II优084三种水稻品种,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抑制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微生物菌群(优势菌群)生长,而促进了数量上不占优势的微生物菌群(稀少菌群)繁殖。例如,对于II优084品种,相对丰度高于14.6%的4种水稻内生菌为肠杆菌科、假单胞菌科、黄单胞菌科和气单胞菌科,大气CO2浓度升高,这些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由74.8%降为67.2%;相反,稀少菌群主要由鞘脂杆菌科、丛毛单胞菌科、黄杆菌科及草酸杆菌科组成,其相对丰度则由4.13%增至16.9%,其中,与对照处理相比,鞘脂杆菌科相对丰度增加比例高达344倍,是大气CO2浓度升高的最敏感微生物类群。但对于水稻品种扬两优6号,根系内生菌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模式与其他它三种品种不完全一致。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可能是影响水稻根系内生菌对大气CO2浓度升高响应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全球变化下整体微生物结构与功能的演变规律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气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形态的影响及其调控机理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气CO2浓度升高会对植物根系形态产生明显的影响,尤其是根的长度、分枝、产量、周转以及根与枝的分配模式等方面,从而有助于植物从土壤中摄取更多的养分及水分,更好地适应大气CO2浓度升高后的环境。目前,该领域研究,如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根系形态变化的内部调控机制,以及由其引起的物质分配和能量流动等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CO2浓度升高及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对根系形态影响的研究,以期为阐明CO2浓度升高对植物根系生长发育带来的影响及其机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用 ̄(14)C示踪法研究了杉木光合产物的分配和杉木根系的分泌物。结果表明,杉木饲喂 ̄(14)CO2后1天,光合产物大部分滞留在叶中,只有27.38%从叶中输送到新梢、主枝、根和侧枝中,标记后3天,光合产物分配率仍以叶为最高,但所占百分比下降,而主枝、新梢、根和侧枝的分配率相应地有了增加,至标记后22天,光合产物的分配率以新梢为最高,其次为根,叶退居其后。杉木光合产物输送到根部后,可很快转化为分泌物并排出体外,其分泌量在标记后第4天出现峰值,此后 ̄(14)C分泌物量不断下降。杉木根系分泌物中的有机小分子物质,以糖类为最多,其次是有机酸,氨基酸居第三。  相似文献   

12.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保持根际微生态系统活力的关键因素,也是根际物质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根际土壤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根系分泌物可以刺激微生物生长,增强其活性,加速根际养分循环,增加土壤养分利用率,并在小规模空间引起温室气体通量的变化。此外,它也是植物参与竞争的重要策略,植物通过根分泌物以获取种间长期生存的养分,甚至分泌对自身有害的化感物质来排挤其他植物,实现自我生存,即使存在自毒作用或引起连作障碍等。植物的健康生长依赖于自身与土壤微生物复杂动态群落的相互作用,但是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却又受植物物种、植物生长期、土壤性质、功能基因等因素影响,这些因素的动态变化可能导致根系分泌物的多样化,从而形成复杂多变的根系分泌物与植物的关系,进而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目前,对植物根系分泌物的研究是土壤生态学、植物营养与代谢等领域的研究热点,且随着分析技术手段的快速发展,根系分泌物相关研究也逐渐深入,进一步揭示植物与微生物间的协同作用机理对农、林等行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探究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系统根土微生态特征的影响。[方法] 以玉米—芸豆轮作为研究对象,玉米连作为对照,采用野外原位监测采样和室内试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GC-MS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作物根系分泌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特征,揭示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对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根系分泌物种类、含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1)根系分泌物相对含量变化在CRT措施上更为突出,在轮作模式中更为显著。(2) CRT2处理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效果更显著。(3)在根系分泌物与土壤微生物互作下,根系分泌物、土壤微生物、土壤环境因子的两两相关性在CRT2处理下更显著。[结论] 坡耕地等高反坡台阶整地通过改变玉米连作和玉米—芸豆轮作的根系分泌物含量,使作物根土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多样性及丰富度,且该措施与玉米—芸豆轮作结合的提升效果更佳,对根土微生态的改善作用更显著。研究结果为坡耕地作物种植、耕作方式选择及改善土壤微环境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根系分泌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改弟  王光飞  马艳 《土壤》2021,53(2):229-235
根系分泌物是植物-土壤-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桥梁,是决定病原菌-作物关系的关键生态因子,影响着土传病害的发生与发展.本文阐述了根系分泌物的定义、分类及产生机理;重点从根系分泌物的化感自毒效应,根系分泌物诱导根际微生物群落,根系分泌物影响病原菌丰度,根系分泌物影响根际土壤环境4个方面阐述了根系分泌物与土传病害的关系;并从...  相似文献   

15.
程磊  朱建国  陈改苹  周淼  曾青  谢祖彬  庞静 《土壤》2005,37(1):80-84
在中国稻/麦轮作 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平台上,采用根际土壤溶液取样器来研究大气CO2 浓度升高和不同 N 肥水平对小麦生长期间土壤溶液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 CO2 浓度条件对土壤溶液pH 值无显著影响,但却普遍降低土壤溶液中 Cl-、NO3 和 SO4 3 种主要阴离子含量;相对于 N 150 kg/hm2 施 N - 2-水平,N 250 kg/hm2 施用量显著降低土壤溶液中 NO3 含量,同时也明显降低 Cl-和 SO4 含量。 - 2-  相似文献   

16.
紧实胁迫对土壤呼吸强度及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孙艳  王益权  徐伟君  蒲亚锋  吴英 《土壤学报》2008,45(6):1128-1134
用容重为1.2和1.5 g cm-3的土壤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紧实胁迫对土壤剖面各层中呼吸强度及CO2浓度的影响,调查了黄瓜植株及果实品质对土壤紧实胁迫的反应。结果表明:紧实土壤(高容重)土面下CO2浓度及呼吸强度均大于疏松土壤(低容重)。紧实土壤中黄瓜根系伸长生长受到抑制,根系重量显著减小,根冠比(地下部干重/地上部干重)降低;地上部的鲜重及干重也减小,但干物质含量却有一定程度增加;展开的叶片数减小,黄叶数增加,植株衰老提早。果实增大速度受到抑制,糖/酸比大幅度下降,风味变差。  相似文献   

17.
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_2释放的日变化和季节动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I-301PS红外CO2分析仪,测定了退化草地暗沃寒冻雏形土CO2排放速率。研究结果表明:(1)CO2排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日最大排放速率在12:00~14:00时出现,最低值出现于凌晨4:00~8:00。白天大于夜晚。(2)植物生长季,CO2释放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物候变化,日平均释放速率为(320.86±130.49)mg/m2·h,CO2释放速率的物候变异为草盛期>草枯黄期>草返青期。(3)CO2释放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主要受气温和地表温度制约,而季节动态与气温及0~30cm地温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退化草地上CO2释放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利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几种人工合成磷源在轻粘质潮土根际和本体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配施不同形态氮肥对其形态转化的影响 ,结果表明 ,作物耗竭引起根际所有形态无机磷不同程度的下降。施入土壤的DCP(CaHPO4 ·2H2 O)、OCP(Ca8(PO4 ) 6 )、Al P(AlPO4 ·nH2 O)等大部分转化为其它形态无机磷 ,而Fe P(FePO4 ·nH2 O)和FA(Ca10 (PO4 ) 6 F2 )大部分以自身形态存在 ,尤其是FA很少向其它形态转化 ,根际条件促进了它们向其它无机磷形态的转化。Al P和FA等的形态转化明显受氮肥形态的影响 ,Al P配施NO- 3 N下 ,绝大部分转化为磷灰石 ,NH 4 N配施下促进了FA向其它形态的转化 ,在所有的磷源处理中 ,根际和本体磷酸铁都有显著地增加 ,NH 4 N和CO(NH2 ) 2 处理下存在磷酸铁的根际累积 ;其次是磷酸二钙和磷酸铝也有明显地增加 ,二者存在根际的亏缺。不同磷源的形态转化规律与其有效性大小相一致。  相似文献   

19.
潮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与腐殖质积累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本文采用^14C标记示踪法研究我国北方潮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潮土中有机物质的分解,除受气候条件影响外,还受土壤CaCO3含量,水分及盐碱含量等因素的影响,并讨论了潮土有机质积累及提高潮土有机质含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开放式空气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土壤可溶性C、N和P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张雅丽  刘刚  曾青 《土壤》2004,36(4):392-397
采用 FACE (Free air carbon dioxide 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 N 施肥水平下,大气 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小麦轮作中水稻土壤可溶性 C、N、P 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土壤表层可溶性 C 含量增加,土壤 5 ~ 15 cm 的可溶性 C 含量倾向于降低,增加 N 肥施用(常规 N 处理)更易于使土壤可溶性 C 含量降低。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土壤中的可溶性 N 含量降低,在低 N 处理和土壤表层降低幅度较大,N 肥施用仍有提高的余地。CO2浓度升高使水稻成熟期土壤可溶性 P 含量增加,但是常规N 处理下会降低水稻生长前期和土壤表层的可溶性 P,增加 N 肥施用有利于水稻对 P 的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